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李巍 【内容提要】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与其母学科国际关系学的发 展息息相关的。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走上了学科 发展的正式轨道,逐渐出现了两代学者。第一代学者在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 范式引进和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上作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这使 得第二代学者从一开始就接受了相对系统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训练, 并逐渐成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新兴力量,他们体现出偏重具体议 题而非宏观范式的研究特点。但与国际安全研究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 存在研究队伍较弱、研究水平滞后、研究议题失衡等诸多不足,这与中国在 21世纪头十年大规模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现实情况很不相符。本文试图为 希望了解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的中外人士提供一个详尽的路线图, 并尝试为该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进步提出一些初步的学术建议。 【关键词】 国际政治经济学(PE)分支学科阶段史实证研究 在 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作为政治行为体的国 家(state)一直在以“有形之手”影响着生产要素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度新教师启动基金项目“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争 鸣”(项目编号:2011030299)的资助。唐世平、王勇、田野、郎平、徐进、邝艳湘、白云真、钟 飞腾、左希迎以及《国际政治科学》约请的两位匿名评审人阅读了本文初稿,并提出了大量中肯 的批评。不过,文中的谬误一律由本人负责。 《国际政治科学》20121(总第29期),第138一175页。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38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李 巍◎ 【内容提要】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与其母学科国际关系学的发 展息息相关的。在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走上了学科 发展的正式轨道,逐渐出现了两代学者。第一代学者在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 范式引进和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上作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 这使 得第二代学者从一开始就接受了相对系统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训练, 并逐渐成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新兴力量,他们体现出偏重具体议 题而非宏观范式的研究特点。但与国际安全研究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 存在研究队伍较弱、研究水平滞后、研究议题失衡等诸多不足,这与中国在 21 世纪头十年大规模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现实情况很不相符。本文试图为 希望了解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的中外人士提供一个详尽的路线图, 并尝试为该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进步提出一些初步的学术建议。 【关键词】 国际政治经济学 ( IPE) 分支学科 阶段史 实证研究 在 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作为政治行为体的国 家 ( state) 一直在以 “有形之手”影响着生产要素 138 *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 2012 年度新教师启动基金项目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探索与争 鸣”( 项目编号: 2011030299) 的资助。唐世平、王勇、田野、郎平、徐进、邝艳湘、白云真、钟 飞腾、左希迎以及 《国际政治科学》约请的两位匿名评审人阅读了本文初稿,并提出了大量中肯 的批评。不过,文中的谬误一律由本人负责。 《国际政治科学》2012 /1 ( 总第 29 期) ,第 138—175 页。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的跨国流动。政治力量在不完美的国际市场上始终无处不在,这导致了经 济学对于很多国际经济现象存在解释上的贫困:另一方面,国际安全问题 也越来越受制于对经济福利的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市场带来的效 率,正在改变传统安全关系的性质,并带来了大量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这 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为作为交叉学科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PE)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过去3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主要以安全研究为核心,并取得 了重大进展。尽管中国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但PE在中国被 视为国际关系学下与国际安全研究相对应的分支学科,却始于20世纪90 年代初,并在21世纪头十年才逐渐走上学科发展的正式轨道。因此,PE 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总体宏观背景就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 自主的政策选择更加深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在21世纪初加速实现经 济崛起。这与美国PE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地位衰落、国际挑 战空前加剧的时代背景正好相反。 本文将主要评析21世纪头十年PE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总结己有的 学术成果,归纳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以试图为今后中国PE的发展提供 一些启示。①本文认为,这十年是中国PE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具体表 现在西方PE的基本研究范式和主要理论成果得到较为全面的引进和介 绍,PE的研究议程和学科界限得到初步明确,PE的学术团队缓慢形成 并逐渐壮大,实证方法在PE研究中成为学术主流,在国际贸易、国际金 融、跨国投资以及能源、环境和发展等议题领域,中国PE学者也诞生了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分支和交叉学科,PE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艰 难地生存在经济学和国际安全研究的夹缝之中,缺乏学科上的知识积累。 ①尽管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界定已经越来越清晰,但其学科交叉的性质仍存在大量的模糊地 带。本文所指的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国际关系学内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有少量经济 学界的学者,他们要么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有着丰富的学术联系,要么也发表了比较具有代表性 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作品,故也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139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的跨国流动。政治力量在不完美的国际市场上始终无处不在,这导致了经 济学对于很多国际经济现象存在解释上的贫困; 另一方面,国际安全问题 也越来越受制于对经济福利的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市场带来的效 率,正在改变传统安全关系的性质,并带来了大量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这 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为作为交叉学科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IPE) 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过去 30 年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主要以安全研究为核心,并取得 了重大进展。尽管中国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但 IPE 在中国被 视为国际关系学下与国际安全研究相对应的分支学科,却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并在 21 世纪头十年才逐渐走上学科发展的正式轨道。因此,IPE 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总体宏观背景就是,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通过 自主的政策选择更加深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在 21 世纪初加速实现经 济崛起。这与美国 IPE 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地位衰落、国际挑 战空前加剧的时代背景正好相反。 本文将主要评析 21 世纪头十年 IPE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总结已有的 学术成果,归纳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以试图为今后中国 IPE 的发展提供 一些启示。① 本文认为,这十年是中国 IPE 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具体表 现在西方 IPE 的基本研究范式和主要理论成果得到较为全面的引进和介 绍,IPE 的研究议程和学科界限得到初步明确,IPE 的学术团队缓慢形成 并逐渐壮大,实证方法在 IPE 研究中成为学术主流,在国际贸易、国际金 融、跨国投资以及能源、环境和发展等议题领域,中国 IPE 学者也诞生了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分支和交叉学科,IPE 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艰 难地生存在经济学和国际安全研究的夹缝之中,缺乏学科上的知识积累。 139 ① 尽管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界定已经越来越清晰,但其学科交叉的性质仍存在大量的模糊地 带。本文所指的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国际关系学内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有少量经济 学界的学者,他们要么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有着丰富的学术联系,要么也发表了比较具有代表性 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作品,故也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国际政治科学(2012/1) 这种先天不足使中国的PE研究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与西方同行存 在较大的差距。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十年,也是中 国加速实现经济崛起的十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亟须回答的国际政治经济 问题,但中国E研究的学术现状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 PE学者因此还肩负着十分沉重的学术使命。 一、中国PE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引进 所谓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对国际层次上的政府与市场、权力与财富关系 的研究。由于中国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统,强调国 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影响,并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 学术历史。①但是,真正统一使用“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一学术概念,将 其当做国际关系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并且开始实现与西方主流PE知识 谱系的对接,却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直到21世纪初才初步兴盛起 来,比西方晚了整整20年。从这个意义上说,PE在中国的学术发展史 上还十分年轻。 (一)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在中国,最早致力于PE的学科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是宋 新宁、王正毅和樊勇明。199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召开了“跨 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还比较 年轻的宋新宁在会上提交了题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挑战·困 境·出路》的学术论文,作为中国学者首次对PE的学科概念进行了全 ①在很大程度上,过去一直在中国高校被当做马克思主义通选课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可 以被视为中国早期独具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钟飞腾在与笔者的通信中就认为,应该将世界经 济学科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设立作为中国PE学科发展的起点,因此 中国PE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140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这种先天不足使中国的 IPE 研究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与西方同行存 在较大的差距。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十年,也是中 国加速实现经济崛起的十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亟须回答的国际政治经济 问题,但中国 IPE 研究的学术现状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 IPE 学者因此还肩负着十分沉重的学术使命。 一、中国 IPE 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引进 所谓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对国际层次上的政府与市场、权力与财富关系 的研究。由于中国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统,强调国 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影响,并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 学术历史。① 但是,真正统一使用 “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一学术概念,将 其当做国际关系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并且开始实现与西方主流 IPE 知识 谱系的对接,却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事情,直到 21 世纪初才初步兴盛起 来,比西方晚了整整 20 年。从这个意义上说,IPE 在中国的学术发展史 上还十分年轻。 ( 一)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在中国,最早致力于 IPE 的学科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是宋 新宁、王正毅和樊勇明。1991 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召开了 “跨 世纪的挑战: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还比较 年轻的宋新宁在会上提交了题为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挑战·困 境·出路》的学术论文,作为中国学者首次对 IPE 的学科概念进行了全 140 ① 在很大程度上,过去一直在中国高校被当做马克思主义通选课的 “世界经济与政治”可 以被视为中国早期独具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钟飞腾在与笔者的通信中就认为,应该将世界经 济学科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设立作为中国 IPE 学科发展的起点,因此 中国 IPE 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
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面界定,对中国的相关研究议程进行了全面布局。① 此后,PE的教学与研究逐渐在中国主要高校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 的相关系所开枝散叶。②1999年,宋新宁和陈岳共同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国 际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③不过该书致力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框架,强调突出中国特色,从而与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拉 开了距离。 由于学科基础薄弱,无论是在相对成熟的国际安全领域,还是在相对 落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总是与西方理论范 式的引进相伴而生。在中国PE发展的早期,就己经有中国学者开始了对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已有成果进行介绍,比如任东来最早对美国PE中 影响很大的霸权稳定论进行了评论:④李滨等较早地依据吉尔平的分类, 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流派的理论来源和新近的一些发展特点进行了论 述,⑤不仅如此,他还专门介绍了英国学派的PE代表人物苏珊·斯特兰 奇的结构主义思想:6王正毅不仅全面评介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 人物沃尔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还创造性地运用了该理论来解释东南亚和中 国的发展。⑦此外,作为中国引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位先驱,王逸舟 ①宋新宁《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挑战·困境·出路》,载袁明主编《跨世纪的挑 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一368页。该次会议还邀请了美国 PE研究的领袖性学者罗伯特·吉尔平与会,介绍了当时西方PE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参见罗伯 特·吉尔平:《经济区域主义的挑战》,载袁明主编《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第280一318页。 ②对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参见王正毅、张岩贵: 《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前言,第11一13页。 ③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宋新宁 还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参见宋新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国际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0,《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6期,第30一36页。 ④任东米《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论》,《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6期,第 15一22页。 ⑤李滨、姚鸿《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流派、学术渊源 和当代代材,《欧洲》1999年第5期,第3一13页。 ⑥李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分粉,《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3期,第19一23页。 ⑦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王 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1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面界定,对中国的相关研究议程进行了全面布局。① 此后,IPE 的教学与研究逐渐在中国主要高校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 的相关系所开枝散叶。② 1999 年,宋新宁和陈岳共同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国 际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③ 不过该书致力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框架,强调突出中国特色,从而与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拉 开了距离。 由于学科基础薄弱,无论是在相对成熟的国际安全领域,还是在相对 落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总是与西方理论范 式的引进相伴而生。在中国 IPE 发展的早期,就已经有中国学者开始了对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已有成果进行介绍,比如任东来最早对美国 IPE 中 影响很大的霸权稳定论进行了评论; ④ 李滨等较早地依据吉尔平的分类, 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流派的理论来源和新近的一些发展特点进行了论 述,⑤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介绍了英国学派的 IPE 代表人物苏珊·斯特兰 奇的结构主义思想; ⑥ 王正毅不仅全面评介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 人物沃尔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还创造性地运用了该理论来解释东南亚和中 国的发展。⑦ 此外,作为中国引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位先驱,王逸舟 14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宋新宁: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挑战·困境·出路》,载袁明主编: 《跨世纪的挑 战: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重庆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43—368 页。该次会议还邀请了美国 IPE 研究的领袖性学者罗伯特·吉尔平与会,介绍了当时西方 IPE 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参见罗伯 特·吉尔平: 《经济区域主义的挑战》,载袁明主编: 《跨世纪的挑战: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第 280—318 页。 对于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参见王正毅、张岩贵: 《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前言,第 11—13 页。 宋新宁、陈岳: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宋新宁 还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参见宋新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国际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 6 期,第 30—36 页。 任东来: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论》, 《战 略 与 管 理》1995 年 第 6 期,第 15—22 页。 李滨、姚鸿: 《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流派、学术渊源 和当代代表》,《欧洲》1999 年第 5 期,第 3—13 页。 李滨: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 年第 3 期,第 19—23 页。 王正毅: 《边缘地带发展论: 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王 正毅: 《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国际政治科学(2012/1) 和倪世雄也较早地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当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大厦的一个构 成部分而引入中国,并对其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① 但总体而言,中国的PE在20世纪90年代还只是一种零敲碎打式的 前进,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框架、科研队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其作为 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地位也没有奠定。这种局面的改变是从进入 21世纪开始的,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就是两部风格迥异、流传甚广 的PE教科书诞生在中国一南一北两个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如果说PE存 在两个学术源头,一个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学理论围绕新自由主义 和新现实主义所展开的争论,另一个是19世纪早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围 绕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的争论,②那么这两部教科书则分别沿袭了这两个 学术传统。 2001年,复旦大学樊勇明出版了《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对 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主要的PE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该书成为 中国学者全面了解美国PE三大范式的主要渠道。③而且该书明显受到吉 尔平所奠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系的影响,将国际政治经济学放在国 际关系理论发展的范畴下。④从此以后,“吉尔平式”的PE在中国国际 关系学界得到普遍接受,并成为主要的学科框架。很多学者都沿着这条路 线图对西方特别是美国PE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梳理和评介, 从而将中国对西方PE的流派分野和基本认识推向深入。⑤ ①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十四章,第 516一555页: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 346一359页。 ②宋新宁较早地评述了PE与这两个学术源头的关系,参见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国 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国际论坛》1999年第2期,第3一10页。 ③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樊勇明自己也公开承认这一点,参见樊勇明主编《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⑤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学:历史、理论与方法,《欧洲》2002年第1期,第27一37页: 宋伟,第27一37贡《国际政治经济学刍议,《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第92一108页:严波: 《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9一13页:张建新《国际政 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一种理论范式》,《外交评论》2007年第2期,第26一33页。 142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和倪世雄也较早地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当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大厦的一个构 成部分而引入中国,并对其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① 但总体而言,中国的 IPE 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还只是一种零敲碎打式的 前进,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框架、科研队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其作为 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地位也没有奠定。这种局面的改变是从进入 21 世纪开始的,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就是两部风格迥异、流传甚广 的 IPE 教科书诞生在中国一南一北两个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如果说 IPE 存 在两个学术源头,一个是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关系学理论围绕新自由主义 和新现实主义所展开的争论,另一个是 19 世纪早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围 绕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的争论,② 那么这两部教科书则分别沿袭了这两个 学术传统。 2001 年,复旦大学樊勇明出版了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对 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主要的 IPE 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该书成为 中国学者全面了解美国 IPE 三大范式的主要渠道。③ 而且该书明显受到吉 尔平所奠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系的影响,将国际政治经济学放在国 际关系理论发展的范畴下。④ 从此以后, “吉尔平式”的 IPE 在中国国际 关系学界得到普遍接受,并成为主要的学科框架。很多学者都沿着这条路 线图对西方特别是美国 IPE 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梳理和评介, 从而将中国对西方 IPE 的流派分野和基本认识推向深入。⑤ 142 ① ② ③ ④ ⑤ 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 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十四章,第 516—555 页; 倪世雄等著: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6—359 页。 宋新宁较早地评述了 IPE 与这两个学术源头的关系,参见宋新宁: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 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国际论坛》1999 年第 2 期,第 3—10 页。 樊勇明: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樊勇明自己也公开承认这一点,参见樊勇明主编: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 页。 王正毅: 《国际政治经济学: 历史、理论与方法》,《欧洲》2002 年第 1 期,第 27—37 页; 宋伟,第 27—37 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刍议》,《欧洲研究》2003 年第 1 期,第 92—108 页; 严波: 《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国外社会科学》2004 年第 3 期,第 9—13 页; 张建新: 《国际政 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一种理论范式》,《外交评论》2007 年第 2 期,第 26—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