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1:践行师德规范、富有教育情怀;培养目标2:具备良好的学科理论修养;培养 目标3: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与技能;培养目标4: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学前教育专业: 指标点1.1:满怀教育情怀。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 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四有”好老师。 指标点1.3:幼儿为本。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 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有,保障幼 儿快乐健康成长。 指标点21:掌握幼儿发展知识。了解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 体差异,以及有特殊需要幼儿特点,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 指标点23:熟悉通识性知识。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 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指标点31:保教能力突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能充 分利用各类资源打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通过一日生活、游戏活动、教育活动、现代多媒 体技术促进幼儿的发展。 指标点4.2:规划专业发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 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自我规划, 单位支持,促进个人的专业化发展。 (2)小学教育专业: 指标点1.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 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 老师。 指标点2.1:知识整合。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掌握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 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掌握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知 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 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 指标点22:教学能力。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 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 施能力。 指标点3.1:班级指导。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 23
23 培养目标 1:践行师德规范、富有教育情怀;培养目标 2:具备良好的学科理论修养;培养 目标 3: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与技能;培养目标 4: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学前教育专业: 指标点 1.1:满怀教育情怀。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 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四有”好老师。 指标点 1.3:幼儿为本。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 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 儿快乐健康成长。 指标点 2.1:掌握幼儿发展知识。了解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 体差异,以及有特殊需要幼儿特点,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 指标点 2.3:熟悉通识性知识。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 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指标点 3.1:保教能力突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能充 分利用各类资源打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通过一日生活、游戏活动、教育活动、现代多媒 体技术促进幼儿的发展。 指标点 4.2:规划专业发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 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自我规划, 单位支持,促进个人的专业化发展。 (2)小学教育专业: 指标点 1.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 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 老师。 指标点 2.1:知识整合。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掌握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 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掌握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知 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 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 指标点 2.2:教学能力。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 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 施能力。 指标点 3.1:班级指导。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
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沟通合 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 组织与指导。 指标点32:综合育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识与技能,善于抓住教育契 机,促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 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指标点4.3:反思研究。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技能,具有一定的 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运用反思性教学方法,变革教学实践实现终身学习。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对应表 《教育心理学B》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表(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B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学科教育课程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培养目标1:师德为先,幼儿为本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指标点11:满怀教有情怀。热爱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进对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教育心理学各种学习理论、知识学 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立志成为有理 习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具有扎实学识。 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有仁爱之心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机 构)“四有”好老师。 培养目标1:师德为先,幼儿为本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儿童群体差异和个别差异, 指标点1.3:幼儿为本。关爱幼儿, 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促进学 尊重幼儿人格,尊重幼儿权益,以 生身心发展。 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儿童发展与教育 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章节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培养目标2:专业知识扎实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儿童群体差异和个别差异, 指标点2.1:掌握幼儿发展知识。 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促进学 了解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掌握不同 生身心发展。 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儿童发展与教育 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 章节的相关理论以及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章节的内容, 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 让学生掌握幼儿发展知识与个别化教育的策略。 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有特殊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需要幼儿特点,掌握对应的策略与 方法。 24
24 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沟通合 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 组织与指导。 指标点 3.2:综合育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识与技能,善于抓住教育契 机,促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 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指标点 4.3:反思研究。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技能,具有一定的 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运用反思性教学方法,变革教学实践实现终身学习。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教育心理学 B》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B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学科教育课程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培养目标 1:师德为先,幼儿为本 指标点 1.1:满怀教育情怀。热爱 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进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 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立志成为有理 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机 构)“四有”好老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教育心理学各种学习理论、知识学 习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具有扎实学识。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 1:师德为先,幼儿为本 指标点 1.3:幼儿为本。关爱幼儿, 尊重幼儿人格,尊重幼儿权益,以 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 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 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儿童群体差异和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促进学 生身心发展。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儿童发展与教育 章节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 2:专业知识扎实 指标点 2.1:掌握幼儿发展知识。 了解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掌握不同 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 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 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 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有特殊 需要幼儿特点,掌握对应的策略与 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儿童群体差异和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促进学 生身心发展。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儿童发展与教育 章节的相关理论以及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章节的内容, 让学生掌握幼儿发展知识与个别化教育的策略。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2:专业知识扎实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 指标点23:熟悉通识性知识。具 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 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 础。 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有心理学课程中儿童发展与教育 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章节的相关理论以及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章节的内容, 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让学生掌握幼儿发展知识与个别化教育的策略。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3:专业能力突出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指标点3.1:保教能力突出。把学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保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证幼儿健康成长。能充分利用各类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资源打造有教有意义的环境,通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各种学习理论、技能形成、学习策 过一日生活、游戏活动、教育活动、 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等章节的知识提升学生教育 现代多媒体技术促进幼儿的发展。 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调查报告和考 试。 培养目标4:终身学习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 指标点4.2:规划专业发展。优化 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 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 础。 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涉及到的学习理论、学 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积极参加专业 习动机、学习策略、技能形成等章节内容,帮助学生优 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 化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 过自我规划,单位支持,促进个人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讨论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心理学B》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B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培养目标1:践行师德规范、富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有教育情怀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指标点1.1:师德规范。践行社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教育心理学各种学习理论、知识学 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 习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扎实学识的好老 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 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 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培养目标2:具备良好的学科理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论修养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指标点2.1:知识整合。具有较好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掌握主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25
25 培养目标 2:专业知识扎实 指标点 2.3:熟悉通识性知识。具 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 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 础。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儿童发展与教育 章节的相关理论以及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章节的内容, 让学生掌握幼儿发展知识与个别化教育的策略。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 3:专业能力突出 指标点 3.1:保教能力突出。把学 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保 证幼儿健康成长。能充分利用各类 资源打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通 过一日生活、游戏活动、教育活动、 现代多媒体技术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各种学习理论、技能形成、学习策 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等章节的知识提升学生教育 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调查报告和考 试。 培养目标 4:终身学习 指标点 4.2:规划专业发展。优化 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 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积极参加专业 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 过自我规划,单位支持,促进个人 的专业化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 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 础。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涉及到的学习理论、学 习动机、学习策略、技能形成等章节内容,帮助学生优 化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讨论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教育心理学 B》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B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培养目标 1:践行师德规范、富 有教育情怀 指标点 1.1:师德规范。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 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 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 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教育心理学各种学习理论、知识学 习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扎实学识的好老 师。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 2:具备良好的学科理 论修养 指标点 2.1:知识整合。具有较好 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掌握主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学习理论、知识迁移理论、技能形 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 成以及问题解决的知识、品德发展知识等,让学生对主 涵;掌握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 教学科的教学技能得以提升。 技能,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想和方法;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 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 其他学科的联系,具有跨学科知 识结构。 培养目标2:具备良好的学科理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论修养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指标点2.2:教学能力。依据学科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学策略、学习动机、知识迁移理 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 论、技能形成以及学习策略等知识,提升学生教学能力。 习评价。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 培养目标3:具备突出的专业能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力与技能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指标点3.1:班级指导。了解小学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社会规范与品德发展理论、心理健 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 康及其教育等章节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德有与心 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 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 评价、与家长沟通合作等班级常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 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 育等教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培养目标3:具备突出的专业能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儿童群体差异和个别差异, 力与技能 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促进学 指标点3.2:综合育人。树立育人 生身心发展。 为本的理念,掌握有人基本知识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各种学习理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理 与技能,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促 论,特别是人本主义学习观、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树 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在教 立学生综合有人的观念。 育实践中,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进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考试。 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 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培养目标4:具备一定的研究能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形成现代 力 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指标点4.3:反思研究。掌握教育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有心理学涉及到的学习理论、学 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探究 习动机、学习策略、技能形成等章节内容,帮助学生优 学习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 化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 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运用反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讨论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思性教学方法,变革教学实践实 现终身学习。 26
26 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 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 涵;掌握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 技能,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 想和方法;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 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 其他学科的联系,具有跨学科知 识结构。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学习理论、知识迁移理论、技能形 成以及问题解决的知识、品德发展知识等,让学生对主 教学科的教学技能得以提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 2:具备良好的学科理 论修养 指标点 2.2:教学能力。依据学科 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 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 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 习评价。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 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学策略、学习动机、知识迁移理 论、技能形成以及学习策略等知识,提升学生教学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 3:具备突出的专业能 力与技能 指标点 3.1:班级指导。了解小学 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 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 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 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 评价、与家长沟通合作等班级常 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 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 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 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 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社会规范与品德发展理论、心理健 康及其教育等章节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德育与心 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 3:具备突出的专业能 力与技能 指标点 3.2:综合育人。树立育人 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识 与技能,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促 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在教 育实践中,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进 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 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儿童群体差异和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促进学 生身心发展。。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各种学习理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理 论,特别是人本主义学习观、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树 立学生综合育人的观念。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考试。 培养目标 4:具备一定的研究能 力 指标点 4.3:反思研究。掌握教育 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探究 学习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 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运用反 思性教学方法,变革教学实践实 现终身学习。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形成现代 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涉及到的学习理论、学 习动机、学习策略、技能形成等章节内容,帮助学生优 化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讨论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绪论 自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课堂作业: 1.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1.6人一组头脑风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 知识点: 什么的?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 2教育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历程和一般趋势 课外作业: 3.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有许多著名人物, 请选择一位进行介绍。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学内容: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2.1认知发展与教育 课堂作业: 2.2人格发展与教育 1.评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价 2.3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值 2.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2.分析个体心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知识点: 3.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1.心理发展的内涵 课外作业: 2.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以及两者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 对教有教学的影响。 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 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 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5.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6.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8.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9.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10.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 11.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 12.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13.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14.认知差异与教育 15.人格差异与教有 16.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自学内容: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1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课堂作业: 3.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讨论试误学习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3.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对教育的启示 3.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2如何评价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 3.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接受学习 知识点: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派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 的异同 2.学习的种类 4.结合当前教育现实,谈谈对人本主义学 3.学生学习的特点 习理论的看法 4.桑代克的联结说 课外作业: 5.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27
27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2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历程和一般趋势 3.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 自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课堂作业: 1.6 人一组头脑风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 什么的? 2.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 课外作业: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有许多著名人物, 请选择一位进行介绍。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 认知发展与教育 2.2 人格发展与教育 2.3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2.4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知识点: 1.心理发展的内涵 2.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 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 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 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5.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6.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8.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9.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10.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 11.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 12.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13.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14.认知差异与教育 15.人格差异与教育 16.性别差异与教育 自学内容: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课堂作业: 1.评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价 值 2.分析个体心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3.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课外作业: 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以及两者 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 3.1 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3.2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3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3.4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3.5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知识点: 1.学习的实质 2.学习的种类 3.学生学习的特点 4.桑代克的联结说 5.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自学内容: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课堂作业: 1.讨论试误学习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对教育的启示 2.如何评价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 接受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派学习理论 的异同 4.结合当前教育现实,谈谈对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的看法 课外作业: 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