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县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卷面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拟题:胡碧虹审核:赖平生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3)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5)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 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 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 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 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 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 不变也。 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 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 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 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 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 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 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 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 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 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 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 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 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 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匡庐:即山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 古同“辜”,辜负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煮茗以饮守饮:饮茶B.必有深中其欲中:合乎 C.而变其所业哉业:从事D.不病人之不知病:担心,忧虑
福建省长汀县 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卷面总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拟题:胡碧虹审核:赖平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 1 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3)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5)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 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①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 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 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 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②墙户,曾 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 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③,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 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 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 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 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 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 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 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 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 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 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 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 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 以不孤④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匡庐:即山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 古同“辜”,辜负。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煮茗以饮守 饮:饮茶 B.必有深中其欲 中:合乎 C.而变其所业哉 业:从事 D.不病人之不知 病:担心,忧虑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有发其志,遂学为诗②贫不自谋③徒涴墙户,曾不可食 ④君不为怒,亦不变也⑤然坐以匹夫交邦君⑥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 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 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 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做诗表示理解。 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3分) 译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 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关于名著的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曹操逃回陈留后,散尽家资,招募义兵,并发檄文号召天下共讨董卓。诸侯 群起响应,推曹操为盟主,征讨董卓。(第5回) B.吕布杀进小沛,刘备弃家,投奔许都。曹操领兵亲征徐州。陈珪、陈登父子 为曹操内应,设计残害吕布,徐州失守。(第19回) C.刘备曾将的卢马送与刘表,蒯越以“骑则妨主”劝刘表将其送还了刘备。伊 籍也劝刘备不骑,刘备则说“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第34回) D.黄忠和魏延争夺头功,诸葛亮命二人分别工大泠苞、邓贤军寨。魏延贪功 想独打两寨,结果被打的狼狈而逃,幸得黄忠及时相救。(第62回) E.曹真与司马懿打赌料敌,曹真麻痹大意,被蜀军劫了营寨,气成疾病,在营 中治疗。诸葛亮得知此事,写信嘲笑曹真,把曹真气死了。(第100回) 8、简答题。(5分) 下面选段中“将军”指的是谁?请简述“别出奇计以袭之”这一情节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是(3 分)( ) ①有发其志,遂学为诗 ②贫不自谋 ③徒涴墙户,曾不可食 ④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⑤然坐以匹夫交邦君 ⑥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 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 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做诗表示理解。 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3 分) 译: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3 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 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 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3 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关于名著的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 分) A.曹操逃回陈留后,散尽家资,招募义兵,并发檄文号召天下共讨董卓。诸侯 群起响应,推曹操为盟主,征讨董卓。(第 5 回) B.吕布杀进小沛,刘备弃家,投奔许都。曹操领兵亲征徐州。陈珪、陈登父子 为曹操内应,设计残害吕布,徐州失守。(第 19 回) C.刘备曾将的卢马送与刘表,蒯越以“骑则妨主”劝刘表将其送还了刘备。伊 籍也劝刘备不骑,刘备则说“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第 34 回) D.黄忠和魏延争夺头功,诸葛亮命二人分别工大泠苞、邓贤军寨。魏延贪功, 想独打两寨,结果被打的狼狈而逃,幸得黄忠及时相救。(第 62 回) E.曹真与司马懿打赌料敌,曹真麻痹大意,被蜀军劫了营寨,气成疾病,在营 中治疗。诸葛亮得知此事,写信嘲笑曹真,把曹真气死了。(第 100 回) 8、简答题。 (5 分) 下面选段中“将军” 指的是谁?请简述“别出奇计以袭之”这一情节
陆逊曰:“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 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 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第75回) [来源:Zxxk.Com )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 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④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 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子年长。②湍(tuan) 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ang):额头。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告子以流水作比,哪边有缺口就往哪边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 B.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会变得不善,是形势导致的,而不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C.孟子认为,水可飞溅可倒流,但那是形势导致,而不是水的本性使然。 D.孟子也以流水作比,流水虽不分东西,但可分上下,说明人性是有善与不善 之分的。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理解?(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 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 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 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 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 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 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②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 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 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 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 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 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 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 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 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 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陆逊曰:“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 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 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第 75 回) [来源:Z_xx_k.Com]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 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④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 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子年长。②湍(tuān) 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āng):额头。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告子以流水作比,哪边有缺口就往哪边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 B.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会变得不善,是形势导致的,而不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C.孟子认为,水可飞溅可倒流,但那是形势导致,而不是水的本性使然。 D.孟子也以流水作比,流水虽不分东西,但可分上下,说明人性是有善与不善 之分的。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理解?(3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 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 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 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 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 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 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②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 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 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 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 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 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 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 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 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 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③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④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 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⑤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 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 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 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 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 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 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 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⑥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 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 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 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 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⑦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 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 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 “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 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 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 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 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 大王说的。 (节选自风凰卫视《秋雨时分》) 10、下列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争议陷阱”是与创新意识相抵触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长期为中国 民众接受。 B.“无争议陷阱”要求创新项目在民众中最好无争议,这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 重要障碍。 C.“无争议陷阱”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精神,不但争议创新项目,还会争议创新 者的人品。 D.“无争议陷阱”以“争议”为名目扼杀创造者,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人们重 视和防范。 1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 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3分) 12、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请简要概述。(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③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④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 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⑤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 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 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 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 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 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 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 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⑥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 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 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 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 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⑦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 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 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 “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 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 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 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 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 大王说的。 (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10、下列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无争议陷阱”是与创新意识相抵触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长期为中国 民众接受。 B.“无争议陷阱”要求创新项目在民众中最好无争议,这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 重要障碍。 C.“无争议陷阱”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精神,不但争议创新项目,还会争议创新 者的人品。 D.“无争议陷阱”以“争议”为名目扼杀创造者,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人们重 视和防范。 1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 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3 分) 答: 12、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请简要概述。(3 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 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 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 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 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 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 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α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D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 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 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0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0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 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 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0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 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 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 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 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 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 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 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0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 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 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 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⑧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 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 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l5 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 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 的风景。 ⑵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 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 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 呀!” ⑷ 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 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⑸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 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 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⑼ 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⑽ 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 45 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⑾ 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 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 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⑿ 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⒀ 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 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 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⒁ 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 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 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 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 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 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⒂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 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⒃ 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 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⒄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 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 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 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⒅ 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 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⒆ 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 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