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友情提示: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你考试顺利!)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 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 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 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 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 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 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 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 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 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 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 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 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 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 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 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 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 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 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 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 “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 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 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还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就能留住 乡愁,不会留下“乡痛” B.把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保存下来,可以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 恋感与归属感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是呵护乡村 记忆的一种方式
福建省莆田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友情提示: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祝你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 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 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 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 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 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 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 “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 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 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 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 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 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 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 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 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 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 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 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 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 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 “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 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 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还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就能留住 乡愁,不会留下“乡痛”。 B. 把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保存下来,可以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 恋感与归属感。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是呵护乡村 记忆的一种方式
D.发展教育、商业、娱乐休闲产业,使乡村记忆产生新的凝聚力,是留住乡愁的 积极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措 B.乡村记忆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作者系统地详述了二者的有 机联系 C.文章指出了保留乡村记忆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建设前期规划应将之放在首 D.文章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大规模的城镇化让“乡愁”无处 安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 突 B.居民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文关怀的体 C.乡村祭祀场所属于封建思想残余,城镇化过程中应大刀阔斧让其全部消亡。 D.新型城镇化的理想境界是让乡村记忆的内涵和外延在科学扬弃的前提下与时 俱进,迸发出活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这一辈子 石钟山 ①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 的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家是藏在心底里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 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潮湿的。 ②童年的家,是放在床头的一本小人书,是藏在床下角落里的一把弹弓,还有母 亲的一声声呼唤。童年对家眷恋而又无知,有一串笑声,有一份梦想就足够了 它不需要有多大,只要能装载下那一点点玩梦便足够了。童年时对家没有更多的 奢望,贫也好,富也好;大也罢,小也罢,它装载的都是童年天真的欢乐,真实 的梦幻。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父母的风景是流动的,是动人的。 ③青年人的家是一张床,是客栈。因为是青年了,就有了许多在外面的世界闯荡 的理由,疲了,累了,那一张床便成了休身养息的地方。这里有父亲探询的目光, 母亲无休止的唠叨。青年人对这一切都习惯了,吃了,喝了,睡了,力气和勇气 又重新回到了身上,一虎身站起来,青年已人高马大,个头早已超过了父母。父 母小心仰视着眼前的青年,青年人无所顾忌地甩一下头,很响地带上房门,走了 留在家里的是父母双亲担心的叹息。 ④青年人闯荡出了一些眉目,便在家里大着声音讲话,指点江山;失意了,家就 是一个港湾,是父亲伸过来的一条臂膀,是母亲盛满爱意的热面。青年人忍不住, 流泪了。在家里流下的眼泪,是咸是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换来了同情和鼓励。 这时的家,更像是一座加油站,避风港。 ⑤青年人有时对家也会生出烦来,母亲的唠叨,父亲的阻止,让青年人觉得碍手 碍脚,然后就一门心思地想,要是没有家里的管束多好,想干嘛就干嘛,于是就
D. 发展教育、商业、娱乐休闲产业,使乡村记忆产生新的凝聚力,是留住乡愁的 积极态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措 施。 B. 乡村记忆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作者系统地详述了二者的有 机联系。 C. 文章指出了保留乡村记忆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建设前期规划应将之放在首 位。 D. 文章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大规模的城镇化让“乡愁”无处 安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 突。 B. 居民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文关怀的体 现。 C. 乡村祭祀场所属于封建思想残余,城镇化过程中应大刀阔斧让其全部消亡。 D. 新型城镇化的理想境界是让乡村记忆的内涵和外延在科学扬弃的前提下与时 俱进,迸发出活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这一辈子 石钟山 ①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 的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家是藏在心底里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 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潮湿的。 ②童年的家,是放在床头的一本小人书,是藏在床下角落里的一把弹弓,还有母 亲的一声声呼唤。童年对家眷恋而又无知,有一串笑声,有一份梦想就足够了。 它不需要有多大,只要能装载下那一点点玩梦便足够了。童年时对家没有更多的 奢望,贫也好,富也好;大也罢,小也罢,它装载的都是童年天真的欢乐,真实 的梦幻。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父母的风景是流动的,是动人的。 ③青年人的家是一张床,是客栈。因为是青年了,就有了许多在外面的世界闯荡 的理由,疲了,累了,那一张床便成了休身养息的地方。这里有父亲探询的目光, 母亲无休止的唠叨。青年人对这一切都习惯了,吃了,喝了,睡了,力气和勇气 又重新回到了身上,一虎身站起来,青年已人高马大,个头早已超过了父母。父 母小心仰视着眼前的青年,青年人无所顾忌地甩一下头,很响地带上房门,走了。 留在家里的是父母双亲担心的叹息。 ④青年人闯荡出了一些眉目,便在家里大着声音讲话,指点江山;失意了,家就 是一个港湾,是父亲伸过来的一条臂膀,是母亲盛满爱意的热面。青年人忍不住, 流泪了。在家里流下的眼泪,是咸是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换来了同情和鼓励。 这时的家,更像是一座加油站,避风港。 ⑤青年人有时对家也会生出烦来,母亲的唠叨,父亲的阻止,让青年人觉得碍手 碍脚,然后就一门心思地想,要是没有家里的管束多好,想干嘛就干嘛,于是就
盼着自己有个家。日子复日子地过着,青年人长大了,大到了谈婚论嫁,成家立 业了。 ⑥终于,青年人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从父母的家里分离出来,正如当年从父 母的身体里分裂出来一样。青年人有了妻子或丈夫,两个人构筑一个爱的小巢, 每天清晨在门口分别,爱意缠在心口,一天都是温暖、踏实的。终于盼到适于重 逢的时候,厨房里是两个人忙碌的身影,然后是饭桌前的恩爱,和着有一搭、无 搭的拌嘴,这时的家甜蜜又温馨 ⑦一晃,他们生子了。随着一声啼哭,小家便红火了,热闹了,接下来的日子里, 苦苦辣辣酸酸甜甜。年轻的父母开始为家牵肠挂肚,孩子吃饱了吗,喝水了吗, 睡觉了吗?出去玩儿得小心,要注意安全。提心吊胆了一整日,下班铃一响,抓 起包往家赶。推开门,看见孩子仰着小脸正冲着自己笑,叫一声爸爸和妈妈,这 刻,就是家的全部。 ⑧游子的家又是另一番模样了,在遥远的异地,不管成功与失败,不管成家立业 多少年,他们的背后都仍然有另外一个家,那就是他们曾经出生、成长,后来又 离开的家。身在异地他们总是感到不踏实,梦也总是出奇得多,这些梦大都和家 有关。年迈的双亲,儿时的伙伴,还有门前流淌的河一一无一不在梦中迭现。抹 一把脸颊,才发现已被梦中的泪水打湿。忙也好,闲也罢,下了决心,挤出时间, 焦渴地说一声:回家。 ⑨此时游子已然忘了自己的小家,想的更多的是故乡那个家。坐火车,坐飞机, 回来了,远远地望见了故乡上空飘着的炊烟,又看见了那条青石板路,还有那条 已经干涸的小河,热热地唤一声:到家了 ⑩直到这时,游子的心才是踏实的,坐在父母面前,听父亲因操劳一辈子而发出 的叹息,和母亲衰弱的唠叨,游子流泪了。泪热热的一直流到父母的心里。 游子心安神泰地住上几日,便又挂念起远在千里的小家了。孩子还好吗,家里 还好吗?于是,又心神不定地踏上了回程。匆匆推开家门,看着熟悉的一切,心 踏实了下来。这样的心情不会持续太久,遥远的那个家,又成了永远的想念。于 是又一番的重复,时光荏苒,就有了日子,有了年头。 家,永远是人们心口的痛 (摘编自《美文》2013年第12期)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把父亲比作“山”,写出父亲的伟岸、深沉,把母 亲比作“河”,凸显母亲性情的灵动与温柔。 B.第⑥段画线句意在表明青年人成家,是生命成长的一种必然,这种分离对于 父母来说,有欣喜也有疼痛 C.第⑦段着意营造了家的温馨氛围,既表现年轻父母的幸福,也表现青年人随 着身份的改变而自觉强化了的责任与牵挂。 D.第⑨段画线句,意在抒发游子对家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不满和忧伤之情, 表明故乡是游子的心灵归宿和情感寄托。 E.本文透视生活,领悟人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其强烈深沉的抒情性, 获得了感人的力量 5.文章依次写了哪几个家,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6.第③段画线语句揭示了父母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简析 7.有人建议把标题“人这一辈子”改为“家是人们心口的痛”,你认为哪一个 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盼着自己有个家。日子复日子地过着,青年人长大了,大到了谈婚论嫁,成家立 业了。 ⑥终于,青年人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从父母的家里分离出来,正如当年从父 母的身体里分裂出来一样。青年人有了妻子或丈夫,两个人构筑一个爱的小巢, 每天清晨在门口分别,爱意缠在心口,一天都是温暖、踏实的。终于盼到适于重 逢的时候,厨房里是两个人忙碌的身影,然后是饭桌前的恩爱,和着有一搭、无 一搭的拌嘴,这时的家甜蜜又温馨。 ⑦一晃,他们生子了。随着一声啼哭,小家便红火了,热闹了,接下来的日子里, 苦苦辣辣酸酸甜甜。年轻的父母开始为家牵肠挂肚,孩子吃饱了吗,喝水了吗, 睡觉了吗?出去玩儿得小心,要注意安全。提心吊胆了一整日,下班铃一响,抓 起包往家赶。推开门,看见孩子仰着小脸正冲着自己笑,叫一声爸爸和妈妈,这 一刻,就是家的全部。 ⑧游子的家又是另一番模样了,在遥远的异地,不管成功与失败,不管成家立业 多少年,他们的背后都仍然有另外一个家,那就是他们曾经出生、成长,后来又 离开的家。身在异地他们总是感到不踏实,梦也总是出奇得多,这些梦大都和家 有关。年迈的双亲,儿时的伙伴,还有门前流淌的河——无一不在梦中迭现。抹 一把脸颊,才发现已被梦中的泪水打湿。忙也好,闲也罢,下了决心,挤出时间, 焦渴地说一声:回家。 ⑨此时游子已然忘了自己的小家,想的更多的是故乡那个家。坐火车,坐飞机, 回来了,远远地望见了故乡上空飘着的炊烟,又看见了那条青石板路,还有那条 已经干涸的小河,热热地唤一声:到家了。 ⑩直到这时,游子的心才是踏实的,坐在父母面前,听父亲因操劳一辈子而发出 的叹息,和母亲衰弱的唠叨,游子流泪了。泪热热的一直流到父母的心里。 游子心安神泰地住上几日,便又挂念起远在千里的小家了。孩子还好吗,家里 还好吗?于是,又心神不定地踏上了回程。匆匆推开家门,看着熟悉的一切,心 踏实了下来。这样的心情不会持续太久,遥远的那个家,又成了永远的想念。于 是又一番的重复,时光荏苒,就有了日子,有了年头。 家,永远是人们心口的痛。 (摘编自《美文》2013 年第 12 期) 4.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把父亲比作“山”,写出父亲的伟岸、深沉,把母 亲比作“河”,凸显母亲性情的灵动与温柔。 B. 第⑥段画线句意在表明青年人成家,是生命成长的一种必然,这种分离对于 父母来说,有欣喜也有疼痛。 C. 第⑦段着意营造了家的温馨氛围,既表现年轻父母的幸福,也表现青年人随 着身份的改变而自觉强化了的责任与牵挂。 D. 第⑨段画线句,意在抒发游子对家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不满和忧伤之情, 表明故乡是游子的心灵归宿和情感寄托。 E. 本文透视生活,领悟人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其强烈深沉的抒情性, 获得了感人的力量。 5. 文章依次写了哪几个家,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6. 第③段画线语句揭示了父母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简析。 7. 有人建议把标题“人这一辈子”改为“家是人们心口的痛”,你认为哪一个 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境缺宜加旌命请为秘 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尚书左仆 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 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 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转豫章内史,以母忧,不之官。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 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 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 名。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 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 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 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 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 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 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 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 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 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 《晋书·忠义传·嵇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境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B.《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境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C.《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境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D.《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境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 丧 B.谥号,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 褒扬意义的称号。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所祭祀的土神谷神,后来也用来指 国家。 D.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 中指后者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垝缺宜加旌命请为秘 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尚书左仆 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 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 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转豫章内史,以母忧,不之官。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 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 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 名。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 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 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 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 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 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 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 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 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 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 《晋书•忠义传•嵇绍》)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垝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B. 《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垝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C. 《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垝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D. 《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垝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 丧。 B. 谥号,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 褒扬意义的称号。 C.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所祭祀的土神谷神,后来也用来指 国家。 D. 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 中指后者。 10.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父得罪 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 B.以母忧,不之官 晋近,奚不之晋 C.而卒不能用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D.绍虽虚鄙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当轨物作则 名之者谁 垂之于后 无案牍之劳形 C.若释公服从私宴而疑邻人之父D.飞箭雨集 山水之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绍有知人之明,交友谨慎。他不去趋附受宠信的外戚贾谧,甚至拒绝与之 交往,贾谧后因合谋陷害太子被杀 B.嵇绍不畏权贵,正直敢言。大胆指出广陵公陈准的谥号不合实情,建议修改 谥号;劝阻齐王冏大兴土木,鼓励他学习尧舜。 C.嵇绍明礼知耻,坚持原则。他认为作为官员,身穿朝服时,只能谈论时政不 能弹琴作乐,拒绝了齐王等人的要求。 D.嵇绍忠于职守,视死如归。朝廷征召,他火速前往荡阴;打败战时众人仓皇 溃逃,只有嵇绍挺身保护天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2)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 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 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 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故将军”指李广,他罢官闲居时,夜出饮酒,被霸陵尉以‘今将军尚不得 夜行,何乃故也’为由拒之门外。 B.第五句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 表示对李广的赞赏。 C.“射虎”二句写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 石,可见筋力之健 D.下阕前三句,化用杜甫思慕李广的典故,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表达词 人决心和朋友安度晚年的愿望 E.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竟亦投闲,这几句意在痛斥汉统 治者进奸佞而逐贤良 15.这首词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A. 以父得罪 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 B. 以母忧,不之官 晋近,奚不之晋 C. 而卒不能用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D. 绍虽虚鄙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11. 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 当轨物作则 名之者谁 B. 垂之于后 无案牍之劳形 C. 若释公服从私宴 而疑邻人之父 D. 飞箭雨集 山水之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绍有知人之明,交友谨慎。他不去趋附受宠信的外戚贾谧,甚至拒绝与之 交往, 贾谧后因合谋陷害太子被杀。 B. 嵇绍不畏权贵,正直敢言。大胆指出广陵公陈准的谥号不合实情,建议修改 谥号;劝阻齐王冏大兴土木,鼓励他学习尧舜。 C. 嵇绍明礼知耻,坚持原则。他认为作为官员,身穿朝服时,只能谈论时政不 能弹琴作乐,拒绝了齐王等人的要求。 D. 嵇绍忠于职守,视死如归。朝廷征召,他火速前往荡阴;打败战时众人仓皇 溃逃,只有嵇绍挺身保护天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2)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 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 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 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故将军”指李广,他罢官闲居时,夜出饮酒,被霸陵尉以‘今将军尚不得 夜行,何乃故也 ’为由拒之门外。 B. 第五句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 表示对李广的赞赏。 C. “射虎”二句写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 石,可见筋力之健。 D. 下阕前三句,化用杜甫思慕李广的典故,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表达词 人决心和朋友安度晚年的愿望。 E. 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竟亦投闲,这几句意在痛斥汉统 治者进奸佞而逐贤良。 15. 这首词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9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