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一中2011年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2)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 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 目能见干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 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日:“兄之面色,每 予人以难堪。”又记十—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 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干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浣沅弟半 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 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 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晩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 “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 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 宜不妄取分亳,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 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日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干人 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毎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 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 及见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果之词气至令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 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人亨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 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 申夫:曾国藩的慕僚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难遽期其水乳 遽:立刻,马上 B.余泰窃将相 窃:谦词,私自,私下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渠:第三人称“他” D.时时自惕 惕:勉励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 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 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龙岩一中 2011 年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2)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 ,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4)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 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 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 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 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 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 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 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 “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 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 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 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 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 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 及见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 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 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 申夫:曾国藩的慕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难遽期其水乳 遽:立刻,马上 B.余忝窃将相 窃:谦词,私自,私下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 渠:第三人称“他” D.时时自惕 惕:勉励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 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 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 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 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2)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 译文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6分) 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 饮憾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试分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情感的特点。(2分) (2)作者采用民歌的特殊手法,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试结合全诗分析“燕草碧如丝,秦桑 低绿枝”运用了哪两种民歌手法。(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对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抄检大观园时,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处,她挺身护丫头,不许搜她们的东西,痛斥抄 检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顶撞了凤姐,并打了“乘势作脸”的王善保家一记耳光。(《红楼梦》 B.吴荪甫在家里为吴老太爷办丧事,就在这次聚会上,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 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爱斯梅拉达被判处绞刑,刑前关在漆黑的地牢里,她正准备逃走。这天夜晚,穿着黑袈裟的副主 教秘密来到地牢,他毫不掩饰地向爱斯梅拉达表达了他的爱意和内心的痛苦,想带她一起逃走。少女答应 了。(《巴黎圣母院》) D.出嫁的前一天晩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没有听完鸣凤的 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家》) E.玛丝洛娃因受人命案牵连,受到审判。审讯中法官们忙于私事,对案件审理心不在焉,聂赫留朵 夫也一时疏忽,庭长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约会,便匆忙结案,结果,玛丝洛娃被判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 年。(《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汉主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刑罚部下过重。天天鞭打士兵,还要他们侍奉左右,这是取祸之 道啊!”请简述张飞遇害的经过。 (2)欧也妮被查理无情的行为吓呆了,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决定嫁给特·蓬风先生。请简 述查理的无情行为。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孟子日:“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 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 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6 分) 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 饮憾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 思 李 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试分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情感的特点。(2 分) (2)作者采用民歌的特殊手法,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试结合全诗分析“燕草碧如丝,秦桑 低绿枝”运用了哪两种民歌手法。(4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对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抄检大观园时,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处,她挺身护丫头,不许搜她们的东西,痛斥抄 检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顶撞了凤姐,并打了“乘势作脸”的王善保家一记耳光。(《红楼梦》) B.吴荪甫在家里为吴老太爷办丧事,就在这次聚会上,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 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C.爱斯梅拉达被判处绞刑,刑前关在漆黑的地牢里,她正准备逃走。这天夜晚,穿着黑袈裟的副主 教秘密来到地牢,他毫不掩饰地向爱斯梅拉达表达了他的爱意和内心的痛苦,想带她一起逃走。少女答应 了。(《巴黎圣母院》) D.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没有听完鸣凤的 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家》) E.玛丝洛娃因受人命案牵连,受到审判。审讯中法官们忙于私事,对案件审理心不在焉,聂赫留朵 夫也一时疏忽,庭长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约会,便匆忙结案,结果,玛丝洛娃被判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 年。(《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汉主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刑罚部下过重。天天鞭打士兵,还要他们侍奉左右,这是取祸之 道啊!”请简述张飞遇害的经过。 (2)欧也妮被查理无情的行为吓呆了,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决定嫁给特·蓬风先生。请简 述查理的无情行为。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
从之。”(《孟子尽心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义:能够一起学到道义的人,未必都能坚守道义。 B.孔子认为坚守道义的人,以道义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但未必能做到“权”:学道不容易,“权”更 不容易 C.孟子认为大匠、羿教诲人,必定依照规矩,不因为拙工、拙射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不能降格以 D.君子要关于引导,重在手把手传授方法,做得恰到好处的“中道而立”,让有能力学习的人学习实 (2)孔孟思想一脉相承,请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孔孟“权”的观点。(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设色李思敬 白居易《忆江南》词中“日出江花红似人,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之所以使人过目不忘,也是因为诗 人把春日的江景写得明艳如画。虽然只有两句,却不意向人们展开了一幅观赏不尽的江南春水图卷。这幅 图卷是用极为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红绿对比的手法画出来的。认识这两句诗中的画境,主要要抓住“设 色”的技巧 这两句恃设色强烈,然而却并不使人感到鄙俗。画家布色也有这种手法。比如荷花,本来没有正红色 的。荷叶也没有墨黑的。但齐白石、黄永玉却可以大胆地用正红色作花,川湛蓝色甚至纯墨色布叶。这虽 是种夸张,但在艺术上是极真实的,这种真实性就在于画家把色彩的属性强调到绝顶,因而易使人们感 受到自然界内在的更纯的素质。在强调色彩这一点上,《忆江南》的作者和画家可谓不谋而合,都取得了 异曲同工之妙。“红似火”,把红的属性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地步,使“江花”红艳而且耀眼;“绿如蓝”,也 把绿的属性提高到近于质变的程度,使“冮水″深沉而透明。这就是这两句诗取得如画的艺术效果的奥秘。 设色,并非只有色彩浓重,对比强烈才有感染力。如果这样片面地理解绘画艺术也就俗了。浓艳固然 是种美,清淡也是一种美。诗同样如此。有些诗句写了色却不设色,没有色,而其佳处又远胜于设色。 韩愈的《早舂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如此。诗人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 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占写早春的诗,全诗并不见得怎样杰出,但第二句却可以说是一句绝唱。 早春是一元复始万物复苏的季节,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这时来到郊原,总会于有意无意之间, 朦朦胧胧地望见远处一片似黄似绿,然而走近前来却又了无春痕。这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观。这句诗的绝, 就绝在紧紧抓住了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的季节特往,似乎使人仍然感到原野上料峭的春寒。待人 观察自然的细腻,对于景物的敏感固足以使人惊叹,但更值得惊叹的是他的表现手法:以不设色而见真色。 在绘画中也有不设色的。中国的水墨画即是。不过,准确地说,应是以不设色而设色,于无色中见色。 观郑板桥的竹,于浓淡之间确乎看得见他题画诗中所说的“请看十月清霜后,一种苍苍笼碧烟″。观齐白 石的水墨芋叶,那饱含着水分的绿叶不是比什么真正的色彩都更真么?所以,上述韩愈诗句中那若有若无 的草色,如烟似雾的柳绿,全然是水墨画法所创造的境界:于无色中见真色 这种以不设色见真色的设色法,不乏其例。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如“江流天地外,山色 有无中”等对云气、山色的描写均是。画家的眼力犹如诗人,诗人的笔意亦犹如画家。故诗情凊中的画意也 可以从设色中去寻觅。联系前述《亿江南》的诗句来看,浓艳与清淡两种表现法可以说是浓妆淡抹各得其 且 10.下列关于“设色”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设色是诗、画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从设色的强烈艺术效果中,读者可以体会诗情中的画意,感 悟画意中的诗情
从之。”(《孟子·尽心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认为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义;能够一起学到道义的人,未必都能坚守道义。 B.孔子认为坚守道义的人,以道义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但未必能做到“权”;学道不容易,“权”更 不容易。 C.孟子认为大匠、羿教诲人,必定依照规矩,不因为拙工、拙射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不能降格以 求。 D.君子要关于引导,重在手把手传授方法,做得恰到好处的“中道而立”,让有能力学习的人学习实 践。 (2)孔孟思想一脉相承,请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孔孟“权”的观点。(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设 色 李思敬 白居易《忆江南》词中“日出江花红似人,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之所以使人过目不忘,也是因为诗 人把春日的江景写得明艳如画。虽然只有两句,却不意向人们展开了一幅观赏不尽的江南春水图卷。这幅 图卷是用极为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红绿对比的手法画出来的。认识这两句诗中的画境,主要要抓住“设 色”的技巧。 这两句恃设色强烈,然而却并不使人感到鄙俗。画家布色也有这种手法。比如荷花,本来没有正红色 的。荷叶也没有墨黑的。但齐白石、黄永玉却可以大胆地用正红色作花,川湛蓝色甚至纯墨色布叶。这虽 是一种夸张,但在艺术上是极真实的,这种真实性就在于画家把色彩的属性强调到绝顶,因而易使人们感 受到自然界内在的更纯的素质。在强调色彩这一点上,《忆江南》的作者和画家可谓不谋而合,都取得了 异曲同工之妙。“红似火”,把红的属性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地步,使“江花”红艳而且耀眼;“绿如蓝”,也 把绿的属性提高到近于质变的程度,使“江水”深沉而透明。这就是这两句诗取得如画的艺术效果的奥秘。 设色,并非只有色彩浓重,对比强烈才有感染力。如果这样片面地理解绘画艺术也就俗了。浓艳固然 是一种美,清淡也是一种美。诗同样如此。有些诗句写了色却不设色,没有色,而其佳处又远胜于设色。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如此。诗人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 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占写早春的诗,全诗并不见得怎样杰出,但第二句却可以说是一句绝唱。 早春是一元复始万物复苏的季节,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这时来到郊原,总会于有意无意之间, 朦朦胧胧地望见远处一片似黄似绿,然而走近前来却又了无春痕。这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观。这句诗的绝, 就绝在紧紧抓住了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的季节特往,似乎使人仍然感到原野上料峭的春寒。待人 观察自然的细腻,对于景物的敏感固足以使人惊叹,但更值得惊叹的是他的表现手法:以不设色而见真色。 在绘画中也有不设色的。中国的水墨画即是。不过,准确地说,应是以不设色而设色,于无色中见色。 观郑板桥的竹,于浓淡之间确乎看得见他题画诗中所说的“请看十月清霜后,一种苍苍笼碧烟”。观齐白 石的水墨芋叶,那饱含着水分的绿叶不是比什么真正的色彩都更真么?所以,上述韩愈诗句中那若有若无 的草色,如烟似雾的柳绿,全然是水墨画法所创造的境界:于无色中见真色。 这种以不设色见真色的设色法, 不乏其例。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如“江流天地外,山色 有无中”等对云气、山色的描写均是。画家的眼力犹如诗人,诗人的笔意亦犹如画家。故诗情中的画意也 可以从设色中去寻觅。联系前述《亿江南》的诗句来看,浓艳与清淡两种表现法可以说是浓妆淡抹各得其 宜。 10.下列关于“设色”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设色是诗、画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从设色的强烈艺术效果中,读者可以体会诗情中的画意,感 悟画意中的诗情
B.设色作为艺术手法,重在用极为浓重的色彩对比,把色彩的属性强调到绝顶,来达到艺术上的审 美真实 C.诗、画艺术都注重设色的浓淡搭配,无论是浓艳,还是清淡,都要切合自然,各得其宜。 D.水墨画法创造的“写色却不设色,以不设色而见真色”设色技巧,被诗歌等艺术广泛应用 11.结合文本,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忆江南》主要用“设色”的技巧,以强烈的红绿对比,把春日的江景写得明艳如画 B.画家善于把握色彩的属性,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设色:比如荷花,可以把红变成正红色,把绿变成 墨黑,以实现艺术真实。 C.诗歌的设色,可以浓艳也可以清淡,可以写色却不设色,也可于无色中见色,只有色彩对比强烈 才有艺术感染力 D.画家的眼力犹如诗人,诗人的笔意犹如事实胜于雄辩。读者可以从作品的讲情画意中去寻觅设色 的艺术魅力。 12.文中说:“在强调色彩这一点上,《忆江南》的作者和画家可谓不谋而合,都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 请你谈谈为什么说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本题为待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春雨梁遇春 ①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 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 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 惟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斗室中默坐着,想 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切的荆棘都化做 洁净的白莲花了。“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 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 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 田园,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岀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 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个花 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 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 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 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 ②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干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 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别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 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罢。有时我 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 虽然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 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蒙蒙茸茸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 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 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 ③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烂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梅雨,好像再 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
B.设色作为艺术手法,重在用极为浓重的色彩对比,把色彩的属性强调到绝顶,来达到艺术上的审 美真实。 C.诗、画艺术都注重设色的浓淡搭配,无论是浓艳,还是清淡,都要切合自然,各得其宜。 D.水墨画法创造的“写色却不设色,以不设色而见真色”设色技巧,被诗歌等艺术广泛应用。 11.结合文本,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白居易《忆江南》主要用“设色”的技巧,以强烈的红绿对比,把春日的江景写得明艳如画。 B.画家善于把握色彩的属性,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设色;比如荷花,可以把红变成正红色,把绿变成 墨黑,以实现艺术真实。 C.诗歌的设色,可以浓艳也可以清淡,可以写色却不设色,也可于无色中见色,只有色彩对比强烈 才有艺术感染力。 D.画家的眼力犹如诗人,诗人的笔意犹如事实胜于雄辩。读者可以从作品的讲情画意中去寻觅设色 的艺术魅力。 12.文中说:“在强调色彩这一点上,《忆江南》的作者和画家可谓不谋而合,都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 请你谈谈为什么说有“异曲同工之妙”。(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本题为待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春 雨 梁遇春 ①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 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 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 惟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斗室中默坐着,想 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 洁净的白莲花了。“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 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 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 田园,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 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 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 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 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 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 ②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 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别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 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罢。有时我 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 虽然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 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蒙蒙茸茸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 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 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 ③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烂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梅雨,好像再 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
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 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 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 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 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 了。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诗改过来 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罢。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春阴、春雨的愉悦与令人厌恶的晴朗骄阳进行对比,显现了春 雨的慈悲与爱憎 B.作者将春雨偶然的凶猛与自己的性急相类比,细雨与自己的耐心相类比,说明“性急”和“耐心” 是两种矛盾的心境,因而人世也就有了哀乐。 C.作者喜欢细雨更喜欢急雨,认为它像哑谜一般捉摸不到的人生,让人置身于爱恨矛盾的情结之中 有暂止抚慰之效 D.文本字里行间储蓄着作家的独特心境和悲哀的情绪,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对历经苦难的 人们的同情。 E.作者运用联想和象征的手法,运用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段,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思想和 情绪。 14.“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试结合全文分条列出“最愉快” 的理由。(4分) 15.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改为“衣沾 不足惜,但使恨无违”?谈谈你的理解。(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史铁生,在墙上开窗的人萨苏 有的人会让人以为他永远不会走,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个 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双腿瘫痪,从肾炎发展到尿毒症,几乎半生在靠透析维持生命,对有些人来说, 这种情况下的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而史铁生不一样,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其实 他的职业,除了生病和写作,还曾经是在鸭蛋上画仕女的街道工厂工人,他画的很好,作为一个残疾人足 靠手艺养活自己,只是不知道他画的那些鸭蛋,今天却流在哪一家的尘橱。 他最终还是成了一名作家,仿佛一颗野草的种子,即便落在高墙上也会发芽。史铁生的作品,都是在 病痛的折磨中完成的,而他的作品,却总是如黎明时军营的号角,充满了对生命的主宰和希望的精神。 那里面没有无病呻吟,没有哗众取宠,这样一个随时在生死边上行走的人,对此大约连不屑的时间都 没有,有的只有平静中的感动。在他刚毅的文字背后,只有了解史铁生的人,才会而留意那背后的一丝伤 感,却是那种对于人间秋意凋零的慨叹,而没有自怨自艾。 史铁生走到了二十一世纪,他的文风和思想没有取悦时代的任何迹象-他坚持的,不是属于他那个 时代的东西,而是属于永恒的东西。永恒的东西,有的时候未必适合于每个时代,所以时代的弄潮儿大可 嘲笑他的落伍,却不知道,几百年后,史铁生可能还在,潮却早已退了。 有时候我看他的书,不由自主地想,会不会病痛之于史铁生,更象一种磨砺,让他的思想越发出色? 史铁生一生最厌倦别人把他称作老师,他一听这两个字就会出现气喘,血压升高。我不知道该怎样称呼他。 但是,他的确应该说是一个老师的。在一个民族都不会自己思想了的时代,史铁生和他的朋友,用呐 喊擦亮了人们心中的灯。他们这一代作家,是文化上撕裂黑暗的人
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 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 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 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 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 了。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诗改过来, 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罢。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春阴、春雨的愉悦与令人厌恶的晴朗骄阳进行对比,显现了春 雨的慈悲与爱憎。 B.作者将春雨偶然的凶猛与自己的性急相类比,细雨与自己的耐心相类比,说明“性急”和“耐心” 是两种矛盾的心境,因而人世也就有了哀乐。 C.作者喜欢细雨更喜欢急雨,认为它像哑谜一般捉摸不到的人生,让人置身于爱恨矛盾的情结之中, 有暂止抚慰之效。 D.文本字里行间储蓄着作家的独特心境和悲哀的情绪,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对历经苦难的 人们的同情。 E.作者运用联想和象征的手法,运用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段,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思想和 情绪。 14.“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试结合全文分条列出“最愉快” 的理由。(4 分) 15.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改为“衣沾 不足惜,但使恨无违”?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史铁生,在墙上开窗的人 萨 苏 有的人会让人以为他永远不会走,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个。 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双腿瘫痪,从肾炎发展到尿毒症,几乎半生在靠透析维持生命,对有些人来说, 这种情况下的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而史铁生不一样,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其实, 他的职业,除了生病和写作,还曾经是在鸭蛋上画仕女的街道工厂工人,他画的很好,作为一个残疾人足 以靠手艺养活自己,只是不知道他画的那些鸭蛋,今天却流在哪一家的尘橱。 他最终还是成了一名作家,仿佛一颗野草的种子,即便落在高墙上也会发芽。史铁生的作品,都是在 病痛的折磨中完成的,而他的作品,却总是如黎明时军营的号角,充满了对生命的主宰和希望的精神。 那里面没有无病呻吟,没有哗众取宠,这样一个随时在生死边上行走的人,对此大约连不屑的时间都 没有,有的只有平静中的感动。在他刚毅的文字背后,只有了解史铁生的人,才会而留意那背后的一丝伤 感,却是那种对于人间秋意凋零的慨叹,而没有自怨自艾。 史铁生走到了二十一世纪,他的文风和思想没有取悦时代的任何迹象 – 他坚持的,不是属于他那个 时代的东西,而是属于永恒的东西。永恒的东西,有的时候未必适合于每个时代,所以时代的弄潮儿大可 嘲笑他的落伍,却不知道,几百年后,史铁生可能还在,潮却早已退了。 有时候我看他的书,不由自主地想,会不会病痛之于史铁生,更象一种磨砺,让他的思想越发出色? 史铁生一生最厌倦别人把他称作老师,他一听这两个字就会出现气喘,血压升高。我不知道该怎样称呼他。 但是,他的确应该说是一个老师的。在一个民族都不会自己思想了的时代,史铁生和他的朋友,用呐 喊擦亮了人们心中的灯。他们这一代作家,是文化上撕裂黑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