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2017届高三新学期入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群林立,在大约相当于今天一个省范围的 方国内,大小族群就有几十个之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 衡性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王朝统治者只有采取特殊的方式,形式上将这些 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但要实现这种形式上的统治,就不得不利用当地土著 民族首领,让他们保持原来在本民族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保持国名、领地封号等 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又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派驻郡县首领,并通过地 方土著民族首领,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就是羁縻制度 羁縻郡县制到了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中央王朝开始利用地方土 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元朝在总结汉、唐、宋 各朝羁縻统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为了克服羁縻统治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 国的弊端,开始改革羁縻制度,建立土司制度。一是设立各种土司职务,如宣慰 使、宣抚使、安抚使等,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事务;二是任用各 级土司土官,对有能力、管辖内社会安宁的给予升迁,有罪者则罚而不废;三是 规定土司义务,如定期朝贡、纳税等。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四川、湖广、 云南等行省共设有大小土司行政机构296处。到了明朝,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 司机构已遍及湖广、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行省,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 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 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髙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治理辖境 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土司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 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 织成土司武装,维持土司统治和供王朝征调:在经济上,土司是辖境土地的所有 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土司不准土民读书和 参加科举考试。 土司制度建立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 平友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更加牢固, 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土司制度的建立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土司定期 朝贡以及进朝受职,驿站的设置和道路修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西南各少数 民族与内地的来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土司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汉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元朝在西南民 族中提倡儒学、设立学校、立寺庙、传经史、授学田;明朝在土司地区设立儒学 强制土司应袭子弟入学,优待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就学,并对土人入学给以奖励; 清朝在土司地区推行“文教为先”的政策,广建义学、社学,提倡、甚至强制土 司子弟入学习礼,开科举之门……这些措施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 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清代 特别是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力“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已经大大衰落
湖北襄阳 2017 届高三新学期入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两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群林立,在大约相当于今天一个省范围的 方国内,大小族群就有几十个之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 衡性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王朝统治者只有采取特殊的方式,形式上将这些 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但要实现这种形式上的统治,就不得不利用当地土著 民族首领,让他们保持原来在本民族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保持国名、领地封号等; 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又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派驻郡县首领,并通过地 方土著民族首领,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就是羁縻制度。 羁縻郡县制到了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中央王朝开始利用地方土 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元朝在总结汉、唐、宋 各朝羁縻统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为了克服羁縻统治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 国的弊端,开始改革羁縻制度,建立土司制度。一是设立各种土司职务,如宣慰 使、宣抚使、安抚使等,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事务;二是任用各 级土司土官,对有能力、管辖内社会安宁的给予升迁,有罪者则罚而不废;三是 规定土司义务,如定期朝贡、纳税等。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四川、湖广、 云南等行省共设有大小土司行政机构 296 处。到了明朝,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 司机构已遍及湖广、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行省,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 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 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治理辖境 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土司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 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 织成土司武装,维持土司统治和供王朝征调;在经济上,土司是辖境土地的所有 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土司不准土民读书和 参加科举考试。 土司制度建立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 平友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更加牢固, 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土司制度的建立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土司定期 朝贡以及进朝受职,驿站的设置和道路修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西南各少数 民族与内地的来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土司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汉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元朝在西南民 族中提倡儒学、设立学校、立寺庙、传经史、授学田;明朝在土司地区设立儒学, 强制土司应袭子弟入学,优待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就学,并对土人入学给以奖励; 清朝在土司地区推行“文教为先”的政策,广建义学、社学,提倡、甚至强制土 司子弟入学习礼,开科举之门……这些措施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 展。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 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清代, 特别是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力“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已经大大衰落
(摘编自陈绍举《土司制度的历史传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时期,王朝统治者采用羁縻郡县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从形式上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 B.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由中央王朝 任命,一经授职,即可世袭,有功者会升迁,有罪者会受惩 C.唐朝时,中央王朝开始利用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 给予各种官职名号,进一步发展了羁縻制度 D.明朝将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司机构遍布西南各地,土司制度已成为 明朝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主要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是在两汉时期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对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以夷治夷”的政治制度。 B.土司制度中,由中央王朝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爵,让其世袭 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中央王朝则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直接的统治。 C.土司虽划疆分治,但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需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 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土司制度在建立之初,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 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羁縻制度是基于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其有利 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但也存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 B.土司虽然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 等大权,但仍受中央王朝册封、征调,与其是君臣关系 C.土司制度的设立促进了中原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 双方生产力的发展,让国家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改 土归流”就势在必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 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 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 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 年方欲大举,预表陈至计。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 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 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 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帝乃许之。 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 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又遣牙门管 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 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吴之男女降者万余口。(周)旨等发 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于是进逼江陵。既平上流吴
(摘编自陈绍举《土司制度的历史传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时期,王朝统治者采用羁縻郡县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从形式上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 B.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由中央王朝 任命,一经授职,即可世袭,有功者会升迁,有罪者会受惩。 C.唐朝时,中央王朝开始利用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 给予各种官职名号,进一步发展了羁縻制度。 D.明朝将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司机构遍布西南各地,土司制度已成为 明朝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主要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是在两汉时期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对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以夷治夷”的政治制度。 B.土司制度中,由中央王朝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爵,让其世袭 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中央王朝则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直接的统治。 C.土司虽划疆分治,但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需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 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D.土司制度在建立之初,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 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羁縻制度是基于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其有利 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但也存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 B.土司虽然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 等大权,但仍受中央王朝册封、征调,与其是君臣关系。 C.土司制度的设立促进了中原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 双方生产力的发展,让国家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改 土归流”就势在必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 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 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 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 年方欲大举,预表陈至计。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 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 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 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帝乃许之。 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 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又遣牙门管 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 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吴之男女降者万余口。(周)旨等发 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于是进逼江陵。既平上流吴
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 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 进爵当阳县侯 预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或讥其意碎 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 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 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 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节选自《晋书杜预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B.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C.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D.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常用来陈述心意;后也用于陈述对重大事件的 见解。 B.太康:年号,是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后给自己纪年的名号 C.牙门: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这 里指武将名号。 D.传:传记,在文中指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或著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灭吴的方略上杜预与皇帝持相同的意见,但在灭吴的时机上,他不 同意皇帝的意见,在他的请求下,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主张。 B.太康元年正月,杜预率领部将开始讨伐吴国,一路攻城略地,还活捉 了吴都督孙歆,于是进逼江陵,吴国州郡都望风归命,奉送印绶。 C.杜预作为一员儒将,既不会骑马,也不会射箭,可是每当委以大事的 时候,却列将帅首位,所有的将帅对他都谦恭而有礼貌 D.杜预不仅帮助国家建立了灭吴的功勋,这是立功;还为《左传》作集 解,成为《左传》研究的大家,这是立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 (5分) (2)或讥其意碎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 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 进爵当阳县侯。 预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或讥其意碎 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 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 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 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节选自《晋书杜预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B.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C.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D.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常用来陈述心意;后也用于陈述对重大事件的 见解。 B.太康:年号,是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后给自己纪年的名号。 C.牙门: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这 里指武将名号。 D.传:传记,在文中指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或著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灭吴的方略上杜预与皇帝持相同的意见,但在灭吴的时机上,他不 同意皇帝的意见,在他的请求下,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主张。 B.太康元年正月,杜预率领部将开始讨伐吴国,一路攻城略地,还活捉 了吴都督孙歆,于是进逼江陵,吴国州郡都望风归命,奉送印绶。 C.杜预作为一员儒将,既不会骑马,也不会射箭,可是每当委以大事的 时候,却列将帅首位,所有的将帅对他都谦恭而有礼貌。 D.杜预不仅帮助国家建立了灭吴的功勋,这是立功;还为《左传》作集 解,成为《左传》研究的大家,这是立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 (5 分) (2)或讥其意碎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 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 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 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两句 写辞官回家后饮酒自乐,甚至看看院子的树木也觉得愉快的生活情态。 (2)王勃在《腾王阁序》中,用“ 两句,描 绘了鄱阳湖傍晚时分渔夫嘹亮悠扬韵歌声。 (3)《醉花阴》中,李清照为了排遣相思之苦,并打发空虚生活而携酒赏菊的 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相应的题 号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会风 何诚斌 ①邂逅于会场。他伸出手,她也伸出手。两只手刚一接触,还没有握上 静电一闪,将他俩打开了,没敢再握。他的脸和她的脸都红了。相距一米,相向 而立。男人说,有电!女人“咯咯”笑了笑,嗯了一声。他俩还没来得及彼此问 候,台上麦克风响起,会议开始了。他俩分开按照席卡坐到各自的位子上。他看 不见她,她也看不见他 ②会议的内容,像碎片一样袭来,他的听觉无法将其拼接。他的心思全在她身上 激动地寻找她的身影,目光前后左右搜索,她到底在会场的哪个角落呢?这时, 他听到会议主持人讲“端正会风”四个字,不由得正襟危坐,不再东张西望。尽 管如此,会议内容还是一句也听不进。他想,她能看见我坐在这里吗?他兴奋, 紧张。当台上一个人讲完话换一个人讲话时,他站了起来,借上卫生间,走出了 会场。他在会场外站了半个小时,等她,却不见她出来。他想,她一定是没发现 我刚才走出了会场。他只得又走进了会场,故意将路走错,绕了一个圈子 ③她在埋头翻看参会人员名单,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査找,却半天也找不到他的名 字,难道他是替别人来开会?她的目光往前看,除了全秃或半秃的男人的脑袋, 就是头发或短或长的女人的头型。刚才只是与他正面匆匆一见,而从背影,尤其 脑袋,怎么也分辨不出谁是他来。她扭动脖子从左往后看了一遍,又从右往后看 了一遍,均没有发现他。她想,他能看见我吗?她拿着挎包和会议材料袋,带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 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 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5 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 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两句 写辞官回家后饮酒自乐,甚至看看院子的树木也觉得愉快的生活情态。 (2)王勃在《腾王阁序》中,用“ , ”两句,描 绘了鄱阳湖傍晚时分渔夫嘹亮悠扬韵歌声。 (3)《醉花阴》中,李清照为了排遣相思之苦,并打发空虚生活而携酒赏菊的 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相应的题 号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会风 何诚斌 ①邂逅于会场。他伸出手,她也伸出手。两只手刚一接触,还没有握上, 静电一闪,将他俩打开了,没敢再握。他的脸和她的脸都红了。相距一米,相向 而立。男人说,有电!女人“咯咯”笑了笑,嗯了一声。他俩还没来得及彼此问 候,台上麦克风响起,会议开始了。他俩分开按照席卡坐到各自的位子上。他看 不见她,她也看不见他。 ②会议的内容,像碎片一样袭来,他的听觉无法将其拼接。他的心思全在她身上, 激动地寻找她的身影,目光前后左右搜索,她到底在会场的哪个角落呢?这时, 他听到会议主持人讲“端正会风”四个字,不由得正襟危坐,不再东张西望。尽 管如此,会议内容还是一句也听不进。他想,她能看见我坐在这里吗?他兴奋, 紧张。当台上一个人讲完话换一个人讲话时,他站了起来,借上卫生间,走出了 会场。他在会场外站了半个小时,等她,却不见她出来。他想,她一定是没发现 我刚才走出了会场。他只得又走进了会场,故意将路走错,绕了一个圈子。 ③她在埋头翻看参会人员名单,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查找,却半天也找不到他的名 字,难道他是替别人来开会?她的目光往前看,除了全秃或半秃的男人的脑袋, 就是头发或短或长的女人的头型。刚才只是与他正面匆匆一见,而从背影,尤其 脑袋,怎么也分辨不出谁是他来。她扭动脖子从左往后看了一遍,又从右往后看 了一遍,均没有发现他。她想,他能看见我吗?她拿着挎包和会议材料袋,带着
几分怯意地走了出去。她想以此引起他的注意。他却没有注意到她,因为会场太 大,人太多,何况他还是一个近视眼 ④她在会场外等候他的时间达到了40分钟,一直没见到他出来。她不想再进会 场。她在离会场不远的一张沙发上坐了下来,她相信自己会等到他再次出现。他 第二次上卫生间,差点见到了她,要不是她恰巧也进了卫生间。他本不想再进会 场,可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从卫生间出来后,对他说,咱们进去吧,还得坚持 个小时。他坐进会场后,将参会名单一个一个地研究、分析、琢磨一一全是陌 生的姓名符号,哪个最有可能是她的更换名?他记下了附在女性名字后的手机号 码,决定等会议一结束,就主动查找,联系她。 ⑤她觉得在外面呆的时间太长了,不好意思再进会场,但也没有离开酒店。一会 儿,她的手机响了,领导要她赶快回单位,有重要事情需要她回去处理。她说, 我不能中途离开会场,主持人强调再三,要端正会风。领导不高兴了,骂她固执, 难道不能借上厕所溜出来吗?何况,你是替人开会,名单上没你的名字!什么会 风?讲讲而已,那么多人,少了几个,谁知道呢?她于是离开了酒店,心里失落 落的 ⑥他一听到主持人宣布散会,急忙奔出会场,守在门外。可是,会场有几个门 他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只见人们紧贴着身子涌出会场,然后四散而去。他转身 走进会场,以为她会留在会场等他。可是,空荡荡的会场,不见她的身影。他打 起了手机,你是……被对方否定了;他再打,你好,你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是 她 ⑦她会打我的手机吗?他认为会的。可他突然想起,参会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 他是顶替老总来开会的。他呆呆地坐在酒店大堂里,想象着她拨通一个、一个 又一个参会男人的手机,得到的结果要么不认识他,要么不是他。他改名已经 20多年了,连老总也不知道他原名叫什么。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年7月刊发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记叙了男女主人公分别多年,不期而遇于会场,场内外多次 想办法取得联系而不得的经过,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 B.小说内容表达含蓄,根据情节可以推知:“他”和“她”一定是多年 前的恋人,造化弄人,不断错过,两人未能成眷属 C.“会议的内容,像碎片一样袭来,他的听觉无法将其拼接”,说明会 议内容枯燥,无法吸引与会者注意力;同会者说“还得坚持一个小时”也说明会 议令人生厌。 D.这篇小说截取生活横断面,构思平中见巧,情节一波三折,文字简约 精当,尤其注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的刻画。 E.小说结尾“她”拨通电话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 理之中;补叙“连老总也不知道他原名叫什么”说明老总很官僚。 (2)两人始终联系不上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请从小说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形象特 征的角度,分析两人共同存在的因素。(6分) (3)这篇小说在情节上多次设置悬念和巧合,请在文中分别找出例子分析具体 作用。(6分) (4)这篇小说貌似言情,却为何以“会风”为题?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 的解读空间,围绕“会风”谈谈你对本篇小说的主题多角度解读。(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几分怯意地走了出去。她想以此引起他的注意。他却没有注意到她,因为会场太 大,人太多,何况他还是一个近视眼。 ④她在会场外等候他的时间达到了 40 分钟,一直没见到他出来。她不想再进会 场。她在离会场不远的一张沙发上坐了下来,她相信自己会等到他再次出现。他 第二次上卫生间,差点见到了她,要不是她恰巧也进了卫生间。他本不想再进会 场,可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从卫生间出来后,对他说,咱们进去吧,还得坚持 一个小时。他坐进会场后,将参会名单一个一个地研究、分析、琢磨——全是陌 生的姓名符号,哪个最有可能是她的更换名?他记下了附在女性名字后的手机号 码,决定等会议一结束,就主动查找,联系她。 ⑤她觉得在外面呆的时间太长了,不好意思再进会场,但也没有离开酒店。一会 儿,她的手机响了,领导要她赶快回单位,有重要事情需要她回去处理。她说, 我不能中途离开会场,主持人强调再三,要端正会风。领导不高兴了,骂她固执, 难道不能借上厕所溜出来吗?何况,你是替人开会,名单上没你的名字!什么会 风?讲讲而已,那么多人,少了几个,谁知道呢?她于是离开了酒店,心里失落 落的。 ⑥他一听到主持人宣布散会,急忙奔出会场,守在门外。可是,会场有几个门, 他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只见人们紧贴着身子涌出会场,然后四散而去。他转身 走进会场,以为她会留在会场等他。可是,空荡荡的会场,不见她的身影。他打 起了手机,你是……被对方否定了;他再打,你好,你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是 她。 ⑦她会打我的手机吗?他认为会的。可他突然想起,参会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 他是顶替老总来开会的。他呆呆地坐在酒店大堂里,想象着她拨通一个、一个、 又一个参会男人的手机,得到的结果要么不认识他,要么不是他。他改名已经 20 多年了,连老总也不知道他原名叫什么。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 年 7 月刊发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记叙了男女主人公分别多年,不期而遇于会场,场内外多次 想办法取得联系而不得的经过,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 B.小说内容表达含蓄,根据情节可以推知:“他”和“她”一定是多年 前的恋人,造化弄人,不断错过,两人未能成眷属。 C.“会议的内容,像碎片一样袭来,他的听觉无法将其拼接”,说明会 议内容枯燥,无法吸引与会者注意力;同会者说“还得坚持一个小时”也说明会 议令人生厌。 D.这篇小说截取生活横断面,构思平中见巧,情节一波三折,文字简约 精当,尤其注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的刻画。 E.小说结尾“她”拨通电话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 理之中;补叙“连老总也不知道他原名叫什么”说明老总很官僚。 (2)两人始终联系不上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请从小说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形象特 征的角度,分析两人共同存在的因素。(6 分) (3)这篇小说在情节上多次设置悬念和巧合,请在文中分别找出例子分析具体 作用。(6 分) (4)这篇小说貌似言情,却为何以“会风”为题?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 的解读空间,围绕“会风”谈谈你对本篇小说的主题多角度解读。(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