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2015.1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籼米(xian)隶属(l)横亘(gen)悄然无声(qiao) B.蕾丝(1ei)钦慕(qin)憎恨(zeng)鸡毛掸子(dan) C.叨扰(tao)璎珞(lao)桌帏(wei)大有裨益(bi) D.挣脱( zheng)估量( liang)夹缝(ja)骁勇善战(xi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忽略流线形毫无二致细水长流 B.坐阵催泪弹寥若晨星情深意重 C.搜集电线杆弱不禁风老骥伏枥 D.装帧录像机鸿鹄之志食不裹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 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B.公园里新栽的桂花、紫薇等各种花木,微风一吹,更显风姿绰约 C.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 全牛 D.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 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托尔斯泰与甘地主张绝对“非暴力”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明白用血腥的手 段难以实现文明。 B.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人 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 C.2014年9月5日至6日,被告人马小林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人民 法院公开依法开庭审理。 D.随着电影《心花怒放》的插曲《去大理》的热播,她对云南的向往更加日久 弥坚。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十分重视并提倡孝道,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谨慎地 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引导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B.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爷周朴园,与仆人梅妈的女儿梅侍萍相爱,但因周家老 太爷的反对,侍萍生下第二个孩子的第三天,在大年夜被赶出家门,她抱着孩子 投河自尽。 C.阿Q既有着农民式质朴愚蠢,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对赵太爷、钱太 爷既羡慕又痛恨,他反对封建道德的男女之大防,大胆向吴妈求爱,赞同革命率 先在未庄造反。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娜塔莎》节选自他的具有史 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其他作品有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 列尼娜》《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湖北省襄阳市 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2015.1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籼米(xiān) 隶属(lì) 横亘(gèn) 悄然无声(qiǎo) B.蕾丝(léi) 钦慕(qīn) 憎恨(zēng) 鸡毛掸子(dǎn) C.叨扰(tāo) 璎珞(lào) 桌帏(wéi) 大有裨益(bì) D.挣脱(zhèng) 估量(liáng)夹缝(jiá) 骁勇善战(xi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忽略 流线形 毫无二致 细水长流 B.坐阵 催泪弹 寥若晨星 情深意重 C.搜集 电线杆 弱不禁风 老骥伏枥 D.装帧 录像机 鸿鹄之志 食不裹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 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B.公园里新栽的桂花、紫薇等各种花木,微风一吹,更显风姿绰约。 C.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 全牛。 D.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 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托尔斯泰与甘地主张绝对“非暴力”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明白用血腥的手 段难以实现文明。 B.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人 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 C.2014 年 9 月 5 日至 6 日,被告人马小林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人民 法院公开依法开庭审理。 D.随着电影《心花怒放》的插曲《去大理》的热播,她对云南的向往更加日久 弥坚。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十分重视并提倡孝道,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谨慎地 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引导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B.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爷周朴园,与仆人梅妈的女儿梅侍萍相爱,但因周家老 太爷的反对,侍萍生下第二个孩子的第三天,在大年夜被赶出家门,她抱着孩子 投河自尽。 C.阿 Q 既有着农民式质朴愚蠢,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对赵太爷、钱太 爷既羡慕又痛恨,他反对封建道德的男女之大防,大胆向吴妈求爱,赞同革命率 先在未庄造反。 D.列夫·托尔斯泰是 19 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娜塔莎》节选自他的具有史 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其他作品有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 列尼娜》《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思考 散文的文体属性是什么?中国几千年的散文发展史给出的答案是:散文既姓 “散”又姓“文”。“散”的涵义在于散文体式的繁杂,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一 切文章皆属散文,如史传、论说、颂赞、书信、铭文、碑文、杂记、笔记等,“文” 的涵义是行文的非押韵、不讲对仗性,“散文”就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 章”。总之,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 所忽视的是“文学本体性”的艺术追求。 散文的确贵“散”,但这“散”的涵义不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所秉承的“繁杂”和 “无所不包”的实用的广泛性。散文不可缺失文学的体裁应有的艺术“纯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出大胆出新和多元化发展趋向。对 当下散文文体属性的界定最有影响力的,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和刘锡庆 提出的“艺术散文观”。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提倡“大而化之”及“大可随 便”的散文创作态度,他也将散文等同于“一切文章”(贾平凹语),与中国古 代散文忽视文学本色,缺失文体“纯度”的唯“散”的散文意识,颇有相通之处。 不过,刘锡庆反驳贾平凹的“大散文”意识而提倡纯文学性的“艺术散文”,在 题材领域,则狭隘了当代散文与社会人生百态水乳交融的密合关系,在作家对人 生的主观感悟方面,也局限了作家主体意识自由驰骋的审美体验的空间。当代文 坛的这一散文创作趋向,形成了关于“散文姓甚”的当下困惑,这种困惑和当前 散文界对散文文体观念的大胆创新,使那个存在了几千年的重大散文文体命题 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散文的文体属性究竟是什么? 关于散文贵“散”的文体特性,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散文因“散”而使其广收大 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散文的文学表达也能够出神 入化。散文是能够广阔而逼真地写人、写事、写景、写社会、写历史的文体,也 是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千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的文体,它的题材和表现手段都 异常丰富。在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散文以小见大地写出社会 人生真义,记事、写人时,它不能像小说那样细致、翔实,而仅需突出与作家表 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同时,散文家还应对题材进行深度开掘,透视其特 别的人生意义,做到新颖、独到、深刻地写社会人生。散文中所写的作家的经历 和见闻要新颖和独特,所谓“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散文之 “散”,还体现在散文是一种文学表达高度自由的文体,它的结构方式是自由和 随意的,散文家的个性发挥形成了散文结构的千姿百态。散文结构是无定态的, 意指散文结构依据作者的创作和行文时的文思而定,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 模式。再者,散文的结构是开放性的,只要是遵循散文文体的创作要求,就可以 最大限度地创造新颖别致的结构,这正是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 色。散文的体势虽然是自由、散漫的,但又是“形散神聚”的。“形散”是指散 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是作者自由、随意挥洒而成的,散文的结构自由 开合,自然发展,广泛引鉴其它文体技法。神聚是指散文的结构依然有着在情绪 或理性梳理的内在统一性,依然是持之有度、线索明了、行文有序的,这种内在 的有序发展线索,或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 建构。散文因文学表达方式的自由和洒脱,散文家的情韵、文思、审美思维在其 行文的过程中自由飞动,作者的变幻多姿的情思和笔意,以及灵活自由的抒情笔 法,将大千世界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自然和谐地绘入散文的艺术画面中,使其 呈现出令人心醉的流动美和洒脱美。 6.下列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思考 散文的文体属性是什么?中国几千年的散文发展史给出的答案是:散文既姓 “散”又姓“文”。“散”的涵义在于散文体式的繁杂,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一 切文章皆属散文,如史传、论说、颂赞、书信、铭文、碑文、杂记、笔记等,“文” 的涵义是行文的非押韵、不讲对仗性,“散文”就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 章”。总之,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 所忽视的是“文学本体性”的艺术追求。 散文的确贵“散”,但这“散”的涵义不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所秉承的“繁杂”和 “无所不包”的实用的广泛性。散文不可缺失文学的体裁应有的艺术“纯度”。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出大胆出新和多元化发展趋向。对 当下散文文体属性的界定最有影响力的,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和刘锡庆 提出的“艺术散文观”。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提倡“大而化之”及“大可随 便”的散文创作态度,他也将散文等同于“一切文章”(贾平凹语),与中国古 代散文忽视文学本色,缺失文体“纯度”的唯“散”的散文意识,颇有相通之处。 不过,刘锡庆反驳贾平凹的“大散文”意识而提倡纯文学性的“艺术散文”,在 题材领域,则狭隘了当代散文与社会人生百态水乳交融的密合关系,在作家对人 生的主观感悟方面,也局限了作家主体意识自由驰骋的审美体验的空间。当代文 坛的这一散文创作趋向,形成了关于“散文姓甚”的当下困惑,这种困惑和当前 散文界对散文文体观念的大胆创新,使那个存在了几千年的重大散文文体命题, 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散文的文体属性究竟是什么? 关于散文贵“散”的文体特性,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散文因“散”而使其广收大 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散文的文学表达也能够出神 入化。散文是能够广阔而逼真地写人、写事、写景、写社会、写历史的文体,也 是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千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的文体,它的题材和表现手段都 异常丰富。在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散文以小见大地写出社会 人生真义,记事、写人时,它不能像小说那样细致、翔实,而仅需突出与作家表 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同时,散文家还应对题材进行深度开掘,透视其特 别的人生意义,做到新颖、独到、深刻地写社会人生。散文中所写的作家的经历 和见闻要新颖和独特,所谓“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散文之 “散”,还体现在散文是一种文学表达高度自由的文体,它的结构方式是自由和 随意的,散文家的个性发挥形成了散文结构的千姿百态。散文结构是无定态的, 意指散文结构依据作者的创作和行文时的文思而定,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 模式。再者,散文的结构是开放性的,只要是遵循散文文体的创作要求,就可以 最大限度地创造新颖别致的结构,这正是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 色。散文的体势虽然是自由、散漫的,但又是“形散神聚”的。“形散”是指散 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是作者自由、随意挥洒而成的,散文的结构自由 开合,自然发展,广泛引鉴其它文体技法。神聚是指散文的结构依然有着在情绪 或理性梳理的内在统一性,依然是持之有度、线索明了、行文有序的,这种内在 的有序发展线索,或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 建构。散文因文学表达方式的自由和洒脱,散文家的情韵、文思、审美思维在其 行文的过程中自由飞动,作者的变幻多姿的情思和笔意,以及灵活自由的抒情笔 法,将大千世界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自然和谐地绘入散文的艺术画面中,使其 呈现出令人心醉的流动美和洒脱美。 6.下列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既呈现作家发掘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又透视出作家主观品味人 生的情、美、趣、理 B.散文是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如史传、碑铭、笔记等,且行文不求押韵、不 讲对仗性的文学样式。 C.散文是作家最真切、自由,也是更富有美感和理性深度的抒写人生内蕴的精 纯文学性作品。 D.散文应是融会了作家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体裁样式。 7.下列说法,不属于对散文“散”的理解的一项是 A.“散”是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自由、随意挥洒,自然发展。 B.“散”是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 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 C.“散”是广阔而逼真地写人、事、景、社会、历史,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 干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 D.“散”是行文的有序,或是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是由理性表达 的层层深化而建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因“散”而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 文学表达能出神入化。 B.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以 使得散文体式繁杂。 C.“散文姓甚”的困惑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多样化 所造成的。 D.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是最大限度地自由地创造出新颖别 致的结构。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高思诚咏白堂记 【金】王若虚 有所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或取其性情德行才能技艺之所长,与夫衣服 仪度之如何,以想见其仿佛;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同之,此其嗜好趋向 自有合焉而不夺也。 吾友高君思诚,葺其所居之堂以为读书之所,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问,而榜 以“咏白”。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 日,见告曰:“吾平生深慕乐天之为人,而尤爱其诗,故以是云,何如?” 予曰:“人物如乐天,吾复何议?子能于是而存心,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然 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 人耶?盖乐天之为人,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 而不自得者。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而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是未 可以乐天论也。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胄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 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子则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是又未 可以乐天论也。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子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 增,而未有涯涘,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若其加之岁年而博以学,至于心平气 定,尽天下之变,而返乎自得之场,则乐天之妙,庶乎其可同矣。始俟他日复为 子一观而评之
A.散文既呈现作家发掘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又透视出作家主观品味人 生的情、美、趣、理。 B.散文是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如史传、碑铭、笔记等,且行文不求押韵、不 讲对仗性的文学样式。 C.散文是作家最真切、自由,也是更富有美感和理性深度的抒写人生内蕴的精 纯文学性作品。 D.散文应是融会了作家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体裁样式。 7.下列说法,不属于对散文“散”的理解的一项是 A.“散”是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自由、随意挥洒,自然发展。 B.“散”是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 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 C.“散”是广阔而逼真地写人、事、景、社会、历史,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 干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 D.“散”是行文的有序,或是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是由理性表达 的层层深化而建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因“散”而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 文学表达能出神入化。 B.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以 使得散文体式繁杂。 C.“散文姓甚”的困惑是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多样化 所造成的。 D.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是最大限度地自由地创造出新颖别 致的结构。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高思诚咏白堂记 【金】王若虚 有所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或取其性情德行才能技艺之所长,与夫衣服 仪度之如何,以想见其仿佛;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同之,此其嗜好趋向, 自有合焉而不夺也。 吾友高君思诚,葺其所居之堂以为读书之所,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问,而榜 以“咏白”。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 一日,见告曰:“吾平生深慕乐天之为人,而尤爱其诗,故以是云,何如?” 予曰:“人物如乐天,吾复何议?子能于是而存心,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然 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 人耶?盖乐天之为人,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 而不自得者。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而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是未 可以乐天论也。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胄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 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子则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是又未 可以乐天论也。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子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 增,而未有涯涘,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若其加之岁年而博以学,至于心平气 定,尽天下之变,而返乎自得之场,则乐天之妙,庶乎其可同矣。始俟他日复为 子一观而评之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榜以“咏白”榜:题署 B.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讽:背诵,诵读 C.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干:追求 D.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侈:奢侈 10.下列各组语句中,能体现高思诚“学焉不似”的一组是(3分) ①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间④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 ②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⑤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 ③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⑥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先举了一个仰慕别人的人的例子:他从品行、技艺所长、服饰仪度上 进行模仿,甚至连姓名也更改的和所仰慕的人一样。 B.高思诚仰慕白居易的为人,尤其爱他的诗,在书房的墙上悬挂了白居易的诗, 把书房题名为“咏白”,并以此向王若虚炫耀。 C.作者对高思诚的为人和作诗与白居易的为人和作诗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高 思诚当前的心态及写作风格与白居易还相差甚远。 D.作者虽然批评了高思诚雕镌粉饰自身的做法,但也认为髙思诚年轻豪迈,如 果假以时日,广博学问,达到白居易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可能。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3分) (2)然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3分) (3)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天兴元年,哀索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 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 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 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卜算子 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1)本词五用“难”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别也应难见也难”中两个 “难”字的意蕴。(4分) (2)本词在艺术上富于创新,其构思、结构、语言皆可称道。请结合全词就其 中任一方面加以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 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_,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王勃《滕王阁序》)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榜以“咏白” 榜:题署 B.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 讽:背诵,诵读 C.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 干:追求 D.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 侈:奢侈 10.下列各组语句中,能体现高思诚“学焉不似”的一组是(3 分) ①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间 ④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 ②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 ⑤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 ③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 ⑥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首先举了一个仰慕别人的人的例子:他从品行、技艺所长、服饰仪度上 进行模仿,甚至连姓名也更改的和所仰慕的人一样。 B.高思诚仰慕白居易的为人,尤其爱他的诗,在书房的墙上悬挂了白居易的诗, 把书房题名为“咏白”,并以此向王若虚炫耀。 C.作者对高思诚的为人和作诗与白居易的为人和作诗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高 思诚当前的心态及写作风格与白居易还相差甚远。 D.作者虽然批评了高思诚雕镌粉饰自身的做法,但也认为高思诚年轻豪迈,如 果假以时日,广博学问,达到白居易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可能。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3 分) (2)然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3 分) (3)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3 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天兴元年,哀索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 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 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 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卜算子 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l)本词五用“难”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别也应难见也难”中两个 “难”字的意蕴。(4 分) (2)本词在艺术上富于创新,其构思、结构、语言皆可称道。请结合全词就其 中任一方面加以分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 5 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 过 5 个,按所答的前 5 个小题计分)(5 分) (1) ,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5)策扶老以流憩,。(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7)子曰:“觅贤思齐焉,。”(《论语十则》) (8)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怒放的康巴诺尔 胡学文 七月。北方。高原。坝上。康保。 我来了。其实应该说我又来了。 我来过多次,康巴诺尔于我并不陌生,但每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康巴诺尔如同 塞外的四季轮回,有着多姿多彩的美 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 康巴诺尔在张家口的西北,是沽源近邻,直线距离不超一百公里。时间穿越回二 十年前,那时到近邻做客并不容易。我须清早从工作的乡镇出发,差不多午后到 达。返回沽源的途中,惊喜不期而至。我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不像鹅毛,更像鹅 扇。客车如蜗牛,司机和乘客多有抱怨。我像不小心偷得了姑娘的芳心,担心别 人发现,又担心别人没有发现,躲闪的眼神浸着贪婪。我在目视中进入那个世界 没有任何杂质的世界。我就是一片雪,在茫茫天宇飞舞。 康巴诺尔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湖泊,康保取其谐音,我很早就知道,并且一直以 为是。这次到康保,方得知县名出自《尚书·康浩》“用康保名”,取富足安宁 之意。康保的来历,竟然如此久远。然而,我更喜欢美丽的湖泊。 因为,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 最大的惊喜是康巴诺尔湖。但眼前的康巴诺尔湖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比我上次看 到的丰腴了许多,湖水之洁净更是完全超出想象 康巴诺尔湖是逆着时光的奇葩。天空蓝得像康巴诺尔湖水,康巴诺尔湖水蓝得像 天空,水天一色,天水共景。云朵在天空游移,也在康巴诺尔湖漂移。在这天然 的巨幅水彩画中,美丽的遗鸥在嬉戏 康巴诺尔没有漫漫长夜,因为每个夜晚都有二人台演出。二人台生于民间,长于 山野。二人台是戏曲,是元曲的遗风流韵。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 又大雅。“康保二人台”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然因其光 彩和迷人 二人台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小时候,每年冬天村里都有二人台演出。随便一片 空地,搭起篷子就是戏台。没有电,所谓的灯,是浸了煤油的棉球。暗夜中,冒 着浓烟的火球被甩起来,如灿烂的玫瑰。火势渐弱,再往煤油桶里浸,猛又扬起, 挤作一团的人受了惊吓,被侵占的舞台顿时扩大许多,观众不经意间成为演员 每个夜晚看二人台,实在有些奢侈。二人台的相貌和神情极其欢愉,但骨子里却 是悲情的。这与它生长的地域和形成的历史不无关系。坝上苦寒贫瘠,风吹草低, 却鲜见牛羊。因人烟稀少,清乾隆嘉庆年间,迁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的 移民上坝,秦腔、晋剧、道情、社火、秧歌也随着来到草原,与当地的蒙古长调 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融会糅合,演变成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的二 人台 我听过的二人台曲目中,《拉骆驼》无论曲调还是唱词都有着击穿人心的东西, 在对过往和人生空白的想象和填补中,心的荒漠处会有花草疯长
(5)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7)子曰:“觅贤思齐焉, 。”(《论语十则》) (8)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怒放的康巴诺尔 胡学文 七月。北方。高原。坝上。康保。 我来了。其实应该说我又来了。 我来过多次,康巴诺尔于我并不陌生,但每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康巴诺尔如同 塞外的四季轮回,有着多姿多彩的美。 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 康巴诺尔在张家口的西北,是沽源近邻,直线距离不超一百公里。时间穿越回二 十年前,那时到近邻做客并不容易。我须清早从工作的乡镇出发,差不多午后到 达。返回沽源的途中,惊喜不期而至。我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不像鹅毛,更像鹅 扇。客车如蜗牛,司机和乘客多有抱怨。我像不小心偷得了姑娘的芳心,担心别 人发现,又担心别人没有发现,躲闪的眼神浸着贪婪。我在目视中进入那个世界 ——没有任何杂质的世界。我就是一片雪,在茫茫天宇飞舞。 康巴诺尔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湖泊,康保取其谐音,我很早就知道,并且一直以 为是。这次到康保,方得知县名出自《尚书·康浩》“用康保名”,取富足安宁 之意。康保的来历,竟然如此久远。然而,我更喜欢美丽的湖泊。 因为,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 最大的惊喜是康巴诺尔湖。但眼前的康巴诺尔湖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比我上次看 到的丰腴了许多,湖水之洁净更是完全超出想象。 康巴诺尔湖是逆着时光的奇葩。天空蓝得像康巴诺尔湖水,康巴诺尔湖水蓝得像 天空,水天一色,天水共景。云朵在天空游移,也在康巴诺尔湖漂移。在这天然 的巨幅水彩画中,美丽的遗鸥在嬉戏。 康巴诺尔没有漫漫长夜,因为每个夜晚都有二人台演出。二人台生于民间,长于 山野。二人台是戏曲,是元曲的遗风流韵。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 又大雅。“康保二人台”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然因其光 彩和迷人。 二人台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小时候,每年冬天村里都有二人台演出。随便一片 空地,搭起篷子就是戏台。没有电,所谓的灯,是浸了煤油的棉球。暗夜中,冒 着浓烟的火球被甩起来,如灿烂的玫瑰。火势渐弱,再往煤油桶里浸,猛又扬起, 挤作一团的人受了惊吓,被侵占的舞台顿时扩大许多,观众不经意间成为演员。 每个夜晚看二人台,实在有些奢侈。二人台的相貌和神情极其欢愉,但骨子里却 是悲情的。这与它生长的地域和形成的历史不无关系。坝上苦寒贫瘠,风吹草低, 却鲜见牛羊。因人烟稀少,清乾隆嘉庆年间,迁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的 移民上坝,秦腔、晋剧、道情、社火、秧歌也随着来到草原,与当地的蒙古长调、 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融会糅合,演变成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的二 人台。 我听过的二人台曲目中,《拉骆驼》无论曲调还是唱词都有着击穿人心的东西, 在对过往和人生空白的想象和填补中,心的荒漠处会有花草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