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15届高三2013-2014学年调研统一测试 语文试题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沽(gu)酒憎恶(吣)暖和(huo)不省(xing)人事 B.游说(shui)吁(yu)气手腕(wn)垂头丧(sang)气 C.秩(chi)序粗鄙(bi)角隅(y)方兴未艾(ai) D.付梓(zi)剖(pao)析复辟(bi)落叶翩翩(pia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撮合俱乐部树起衣领性情孤僻 B.斩截孤零零索然无味清沁肺腑 C.接壤吊脚楼没精打彩心慌意乱 D.影射映象派回肠荡气居高临远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妙的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那时的云,就有了更大的,有了水的加入,有了 光的加入,幻化得更加 ②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 一部 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撕破表 面、充分揭示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A.发现空前断然纷繁复杂 B.发挥空灵突然形形色色 发育空阔悄然各种各样 D.发生空蒙毅然五花八门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德化窑位于福建德化县戴云山,是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齐名的中国古代 三大瓷都;宋代开始,德化瓷就通过各国商船源源不断奔向世界各地。 B.最近,烟台大学餐厅保洁员们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的行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 影响,让“光盘”之风势不可挡。 C.对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文化节目,我们更需要悉心地培育其成长 的土壤,而不是让它在舆论的疾风暴雨中天折。 D.由于地缘原因,亚洲诸国与日本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供应链关系,只要“安 倍经济学”失败,不仅会重创日本经济,也将对亚洲各国的经济带来冲击。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奧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 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 决》等。 B.《家》的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参加学生运动,向“门户 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最终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 生活” C.《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在母亲被继父折磨死后,找到了唯一的亲人姨 婆,她脾气古怪,但嫉恶如仇,经她培养,大卫形成了是非观和健全的人格,终 成作家
湖北省襄阳市 2015 届高三 2013-2014 学年调研统一测试 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沽(gū)酒 憎恶(wù)暖和(huo)不省(xǐng)人事 B.游说(shuì) 吁(yū)气手腕(wàn)垂头丧(sàng)气 C.秩(chì)序 粗鄙(bǐ)角隅(yǔ)方兴未艾(ài) D.付梓(zǐ) 剖(pāo)析复辟(bì)落叶翩翩(p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撮合 俱乐部树起衣领性情孤僻 B.斩截 孤零零索然无味清沁肺腑 C.接壤 吊脚楼没精打彩心慌意乱 D.影射 映象派回肠荡气居高临远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妙的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那时的云,就有了更大的 ,有了水的加入,有了 光的加入,幻化得更加。 ②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 一部 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 撕破表 面、充分揭示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A.发现 空前断然纷繁复杂 B.发挥 空灵突然形形色色 C.发育 空阔悄然各种各样 D.发生 空蒙毅然五花八门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德化窑位于福建德化县戴云山,是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齐名的中国古代 三大瓷都;宋代开始,德化瓷就通过各国商船源源不断奔向世界各地。 B.最近,烟台大学餐厅保洁员们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的行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 影响,让“光盘”之风势不可挡。 C.对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文化节目,我们更需要悉心地培育其成长 的土壤,而不是让它在舆论的疾风暴雨中夭折。 D.由于地缘原因,亚洲诸国与日本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供应链关系,只要“安 倍经济学”失败,不仅会重创日本经济,也将对亚洲各国的经济带来冲击。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 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 决》等。 B.《家》的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参加学生运动,向“门户 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最终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 生活”。 C.《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在母亲被继父折磨死后,找到了唯一的亲人姨 婆,她脾气古怪,但嫉恶如仇,经她培养,大卫形成了是非观和健全的人格,终 成作家
D.翠翠和爷爷祖孙二人靠渡船过日子,但他们从不多要别人的过河钱。有一天, 竟然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已,喊翠翠在岸上拦 住了他。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 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洪迈《容斋随笔》就曾 言道:“诸葛孔明千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 也。”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 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诸葛亮人格中其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 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亦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 统一事业的时代。以此视角观之,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则格外引人注目。诸葛亮 的前、后《出师表》,既表现对于君王的忠诚,更表达对于江山一统的渴望。前 《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统一意志坚决。后《出师表》 一开篇就说:“王业不偏安!”并表达为了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决心。 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一是理论观念的表达,一是实践行为的表现。而打通儒 家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典籍《礼记·王 制》既记述了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也描述了东西南北中 的空间格局,这是据于天下太平语境的规定。诸葛亮处在一个乱世,天下并未 统。诸葛亮的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其于乱世的治国平天下之策 就是天下一统之策。 大一统之于诸葛亮,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无论是作为意识、观念 抑或传统,甚至是一种基因,都是被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这种文化基因,在前轴心时代即形成胚胎。黄帝行德政,诸侯皆归之,“抚万民, 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的 形成,这种一统是制度上的统一,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夏 商周,这种大一统的文化一脉相承,为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竞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以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无论 是儒家的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的一统于帝王专制,还是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 他们对于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的主张却是整体认同的。大 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战争,稳定了大汉江山:另一方面则通过一系列策略,解决 了封国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统一局面下,董仲舒等人以《春秋》公羊学为基础的 大一统思想出笼了。他强调作为帝王统治者,向外施恩,就是仁;作为远方的族 群,向中央的职贡就是义。国家这样的施恩越多,其领属的天地就越宽广辽远, 而远方的职贡也就越多,与大一统国家的关系就越近。这时,族群关系被纳入了 大一统的国家意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过 去的史学家往往关注的是魏、蜀谁为正统问题。假如我们放弃正统说,而改为大 统说,则曹魏和蜀汉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 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乌桓和匈奴,采用了武力征服与和亲的双重
D.翠翠和爷爷祖孙二人靠渡船过日子,但他们从不多要别人的过河钱。有一天, 竟然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已,喊翠翠在岸上拦 住了他。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 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洪迈《容斋随笔》就曾 言道:“诸葛孔明千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 也。”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 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诸葛亮人格中其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 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亦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 统一事业的时代。以此视角观之,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则格外引人注目。诸葛亮 的前、后《出师表》,既表现对于君王的忠诚,更表达对于江山一统的渴望。前 《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统一意志坚决。后《出师表》 一开篇就说:“王业不偏安!”并表达为了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决心。 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一是理论观念的表达,一是实践行为的表现。而打通儒 家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典籍《礼记·王 制》既记述了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也描述了东西南北中 的空间格局,这是据于天下太平语境的规定。诸葛亮处在一个乱世,天下并未一 统。诸葛亮的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其于乱世的治国平天下之策, 就是天下一统之策。 大一统之于诸葛亮,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无论是作为意识、观念, 抑或传统,甚至是一种基因,都是被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这种文化基因,在前轴心时代即形成胚胎。黄帝行德政,诸侯皆归之,“抚万民, 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的 形成,这种一统是制度上的统一,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夏 商周,这种大一统的文化一脉相承,为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竞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以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无论 是儒家的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的一统于帝王专制,还是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 他们对于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的主张却是整体认同的。大一 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战争,稳定了大汉江山;另一方面则通过一系列策略,解决 了封国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统一局面下,董仲舒等人以《春秋》公羊学为基础的 大一统思想出笼了。他强调作为帝王统治者,向外施恩,就是仁;作为远方的族 群,向中央的职贡就是义。国家这样的施恩越多,其领属的天地就越宽广辽远, 而远方的职贡也就越多,与大一统国家的关系就越近。这时,族群关系被纳入了 大一统的国家意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过 去的史学家往往关注的是魏、蜀谁为正统问题。假如我们放弃正统说,而改为大 一统说,则曹魏和蜀汉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 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乌桓和匈奴,采用了武力征服与和亲的双重
形式,维护了晚期东汉王朝的基本稳定。可以说,这是据乱世、求一统之曹操的 方式。而诸葛亮主导下的蜀汉,强调“王业不偏安”,则具有更强的统一欲望。 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平策略,主要 不是武力的征服,这与曹操以征伐为主的策略大为不同。诸葛亮在尊重地方文化 的基础上,强化了西南区域的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诸葛亮在南中,“即其渠帅 而用之”,用当地的领袖治理,南征后不留兵,保留其自治权,体现出对于南中 各族的信任。同时,这种地域化尊重不能排除对于共同文化的尊崇。据《华阳国 志》载:诸葛亮“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 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这是一种以图像文献对于民众进行国家 与地域关系的教育行为,即地方文化隶属于主流文化的教育,这在任何时代都是 十分必要的。诸葛亮南征及其对西南边地的治理,与北伐一样,可以说是对大 统天下的儒家理念的践行。 (节选自2013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大一统”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典籍《礼记·王制》通过记述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 系及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最早对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进行了规定。 B.黄帝“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这种制度上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发端 C.大一统是轴心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诸子百家为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 机,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张:“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D.董仲舒等人把族群关系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为汉武帝征服匈奴,稳定 大汉江山,解决封国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王业不偏安!” 既为了实现其统一江山的社会理想,也是为了实现其儒家的人格理想。 B.诸葛亮的大一统,作为一种意识、观念,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 的结果:作为一种基因,则是被后代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C.曹操和诸葛亮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 但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被认为是正统。 D.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平策略, 强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像曹操那样采用武力征服的策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迈认为诸葛亮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其人格中具有鲜 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他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 点 B.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 三国这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也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 代 C.在轴心时代,诸子百家虽然整体认同大一统的观念,但他们主张一统的方式 却大相径庭:儒家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一统于帝王专制,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 D.诸葛亮对待西南区域的策略是尊重地方文化,“即其渠帅而用之”,在此基 础上,强化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以独特的方式践行了儒家大一统的理念。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形式,维护了晚期东汉王朝的基本稳定。可以说,这是据乱世、求一统之曹操的 方式。而诸葛亮主导下的蜀汉,强调“王业不偏安”,则具有更强的统一欲望。 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平策略,主要 不是武力的征服,这与曹操以征伐为主的策略大为不同。诸葛亮在尊重地方文化 的基础上,强化了西南区域的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诸葛亮在南中,“即其渠帅 而用之”,用当地的领袖治理,南征后不留兵,保留其自治权,体现出对于南中 各族的信任。同时,这种地域化尊重不能排除对于共同文化的尊崇。据《华阳国 志》载:诸葛亮“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 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这是一种以图像文献对于民众进行国家 与地域关系的教育行为,即地方文化隶属于主流文化的教育,这在任何时代都是 十分必要的。诸葛亮南征及其对西南边地的治理,与北伐一样,可以说是对大一 统天下的儒家理念的践行。 (节选自 2013 年 7 月 5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大一统”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典籍《礼记·王制》通过记述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 系及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最早对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进行了规定。 B.黄帝“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这种制度上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发端。 C.大一统是轴心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诸子百家为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 机,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张:“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D.董仲舒等人把族群关系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为汉武帝征服匈奴,稳定 大汉江山,解决封国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王业不偏安!” 既为了实现其统一江山的社会理想,也是为了实现其儒家的人格理想。 B.诸葛亮的大一统,作为一种意识、观念,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 的结果;作为一种基因,则是被后代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C.曹操和诸葛亮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 但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被认为是正统。 D.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平策略, 强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像曹操那样采用武力征服的策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迈认为诸葛亮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其人格中具有鲜 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他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 点。 B.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 三国这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也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 代。 C.在轴心时代,诸子百家虽然整体认同大一统的观念,但他们主张一统的方式 却大相径庭:儒家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一统于帝王专制,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 D.诸葛亮对待西南区域的策略是尊重地方文化,“即其渠帅而用之”,在此基 础上,强化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以独特的方式践行了儒家大一统的理念。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 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 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 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 书若在斋阁时。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 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 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 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 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 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 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 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 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 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 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 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 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 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 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 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秦王廷美尹京尹:治理,担任……府尹 B.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鄙:边邑、边境 C.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视:看待、对待 D.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构:通“购”,购买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3分) ①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②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③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④端愈谦让不自当 ⑤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⑥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征讨河东时,吕端任开封府判官,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 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宰相事务时,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大 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 C.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立即劝谏太 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 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 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 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 书若在斋阁时。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 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 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 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 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 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 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 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 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 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 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 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 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 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 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 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会秦王廷美尹京尹:治理,担任……府尹 B.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鄙:边邑、边境 C.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视:看待、对待 D.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构:通“购”,购买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3 分) ①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②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③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 ④端愈谦让不自当 ⑤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 ⑥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宗征讨河东时,吕端任开封府判官,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 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宰相事务时,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大 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 C.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立即劝谏太 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因为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就趁吕端不 上朝时弹劾中伤吕端,吕端对流言不以为虑。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主留务,非所宜也。(2分)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3分) (3)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4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 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 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屈祠楚城 (唐)汪遵(宋)陆游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①忠梗没沧浪:指屈原投江的典故。②楚王:指楚怀王。③楚城,也称楚 王城,遗址在今湖北秭归境内。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回乡四年,又入蜀 奔走八年,至淳熙五年(1178)始奉召东归,经归州(秭归),作此诗。 (1)这两首诗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表现方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表述。(4分) (2)相比汪遵的诗,陆游诗“滩声”“似旧”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丰富 请作简要的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 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于嗟女兮,。(《诗经·氓》)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5),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7),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⑧8),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沉思望江楼 崔明秋 ①历史是那么的遥远,远得几乎无力去陈述。历史又仿佛就在眼前,与一块块青 砖对视,黑色的瓦片间一棵小草缓缓地伸出手掌,举着生命的意象。风从双肩掠 过,在我的耳畔低语着季节的万般柔情。多少年的冬去春来,多少年的隐忍与执 着,多少年的寂寞与守望,历史在这里折断了嗓音,它仿佛就是巨大的磨盘研磨 着灰色的时光。刻在墙上的文字在夕阳的余晖中目送着一个又一个日子悲壮地离 去。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隐藏了多少无常世事,吞咽了多少惆怅与苦涩 ②青山如黛,碧草如丝,江水在时间的磨砺中依旧保持着最初的纯真,向它该去 的地方流去,不舍昼夜。任何的兴衰荣辱、时代变迁都似乎与它无关。愁肠百结
D.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因为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就趁吕端不 上朝时弹劾中伤吕端,吕端对流言不以为虑。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今主留务,非所宜也。(2 分)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3 分) (3)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4 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 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 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屈祠 楚城 (唐)汪遵(宋)陆游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①忠梗没沧浪:指屈原投江的典故。②楚王:指楚怀王。③楚城,也称楚 王城,遗址在今湖北秭归境内。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回乡四年,又入蜀 奔走八年,至淳熙五年(1178)始奉召东归,经归州(秭归),作此诗。 (1)这两首诗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表现方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表述。(4 分) (2)相比汪遵的诗,陆游诗“滩声”“似旧”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丰富。 请作简要的分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 5 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 过 5 个,按所答的前 5 个小题计分。)(5 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于嗟女兮, 。(《诗经·氓》)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5) ,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7)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沉思望江楼 崔明秋 ①历史是那么的遥远,远得几乎无力去陈述。历史又仿佛就在眼前,与一块块青 砖对视,黑色的瓦片间一棵小草缓缓地伸出手掌,举着生命的意象。风从双肩掠 过,在我的耳畔低语着季节的万般柔情。多少年的冬去春来,多少年的隐忍与执 着,多少年的寂寞与守望,历史在这里折断了嗓音,它仿佛就是巨大的磨盘研磨 着灰色的时光。刻在墙上的文字在夕阳的余晖中目送着一个又一个日子悲壮地离 去。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隐藏了多少无常世事,吞咽了多少惆怅与苦涩。 ②青山如黛,碧草如丝,江水在时间的磨砺中依旧保持着最初的纯真,向它该去 的地方流去,不舍昼夜。任何的兴衰荣辱、时代变迁都似乎与它无关。愁肠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