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即使是娱乐,“粉”什么也很重要 时下,粉丝文化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所谓粉丝,又叫追星族,就是一个 人或者一群人,对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也有可能是物〉,产生了非比寻常的认 同之感与钦慕之情。这种对优秀人物或事物的钦慕与追随,说起来也是一种人之 常情,古已有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据载唐朝有一个荆州人叫葛青,仰慕白居 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至于在自己身上刺满了白居易的诗歌,共刺了30多 首,想一想都怪吓人。 诸如此类的粉丝行为,历史上真是绵绵不绝,但是到了今天,已不再是“不绝” 那么简单了,而是发展成了一股潮流,人多势众。 数量上的扩充只在其次,更重要的变化在于角色转换。粉丝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仰 慕者与追随者了,而开始变成明星的制造者与推动者,粉丝们的行动越来越有组 织性与策略性。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一夜之间爆红的邮筒,只因某位明星偶然间 与它合了一张影,随后大批的粉丝蜂拥而来,夜以继日地自觉排队,只为了也跟 那无辜的邮筒合一张影。这是无聊吗?是空虚吗?恐怕都不是。在这个“注意力 经济”的时代,粉丝们正是要以这种吸引社会关注的方式告诉更多的人:这位明 星是非常优秀的,值得我们仿效。在追星或造星过程中,粉丝们享受的是自己的 审美趣味能够成为流行的那种满足感。 粉丝文化让年轻一代的蓬勃生机与巨大诉求呈现在了社会面前,同时也暴露了他 们的芜杂与浅显的特点,像现在荧屏上流行的小鲜肉、中性美,就常常引来社会 的质疑与诟病。但是年轻粉丝们积极的参与意识、表达审美风格的强烈诉求,以 及强大的行动力与高度的组织性,却让人无法等闲视之。粉丝文化本身的复杂性, 以及无不对时代的时刻变化产生的影响,也让人难以对之骤下判断。毕竟,任何 的文化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芜杂到精致的发展过程,任何的文化 形态又都要能够包容或者说直面年轻人标新立异的冲动与诉求。文化是最不怕交 融的东西,交融反而会让文化变得更加茂盛与强健,这是粉丝文化值得我们重视 的一大原因。 但是,时下的粉丝文化背后,又往往闪动着资本的影子。资本力量的介入,常使 粉丝行为不再那么简单与纯粹,有时候表面上的自发自为,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营 销,这就让人觉得粉丝文化变了味。而且,表达审美诉求虽是无害的,但若像 些铁杄粉丝天天追着明星跑那样沉溺其中,贻误正业,就是得不偿失了。尽管每 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尽管职业上没有尊卑之分,但是在精神文化的领域,又确 实有高下之别。既然粉丝的主体是年轻人,那么在选择文化偶像的时候,选谁不 选谁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种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今后人生的文化品位 与取向。所以,在这个所谓的“误乐时代”里,真心希望粉丝们多“粉”一些娱 乐之外的更有底蕴的人与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简而言之,就是追星族,即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人或物因认同与钦慕 而成为他(它)的支持者。 B.粉丝,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古已有之。文章以唐朝人葛青仰慕白居易为例 说明了粉丝文化由来已久
湖北省襄阳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 10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即使是娱乐,“粉”什么也很重要 时下,粉丝文化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所谓粉丝,又叫追星族,就是一个 人或者一群人,对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也有可能是物〉,产生了非比寻常的认 同之感与钦慕之情。这种对优秀人物或事物的钦慕与追随,说起来也是一种人之 常情,古已有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据载唐朝有一个荆州人叫葛青,仰慕白居 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至于在自己身上刺满了白居易的诗歌,共刺了 30 多 首,想一想都怪吓人。 诸如此类的粉丝行为,历史上真是绵绵不绝,但是到了今天,已不再是“不绝” 那么简单了,而是发展成了一股潮流,人多势众。 数量上的扩充只在其次,更重要的变化在于角色转换。粉丝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仰 慕者与追随者了,而开始变成明星的制造者与推动者,粉丝们的行动越来越有组 织性与策略性。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一夜之间爆红的邮筒,只因某位明星偶然间 与它合了一张影,随后大批的粉丝蜂拥而来,夜以继日地自觉排队,只为了也跟 那无辜的邮筒合一张影。这是无聊吗?是空虚吗?恐怕都不是。在这个“注意力 经济”的时代,粉丝们正是要以这种吸引社会关注的方式告诉更多的人:这位明 星是非常优秀的,值得我们仿效。在追星或造星过程中,粉丝们享受的是自己的 审美趣味能够成为流行的那种满足感。 粉丝文化让年轻一代的蓬勃生机与巨大诉求呈现在了社会面前,同时也暴露了他 们的芜杂与浅显的特点,像现在荧屏上流行的小鲜肉、中性美,就常常引来社会 的质疑与诟病。但是年轻粉丝们积极的参与意识、表达审美风格的强烈诉求,以 及强大的行动力与高度的组织性,却让人无法等闲视之。粉丝文化本身的复杂性, 以及无不对时代的时刻变化产生的影响,也让人难以对之骤下判断。毕竟,任何 的文化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芜杂到精致的发展过程,任何的文化 形态又都要能够包容或者说直面年轻人标新立异的冲动与诉求。文化是最不怕交 融的东西,交融反而会让文化变得更加茂盛与强健,这是粉丝文化值得我们重视 的一大原因。 但是,时下的粉丝文化背后,又往往闪动着资本的影子。资本力量的介入,常使 粉丝行为不再那么简单与纯粹,有时候表面上的自发自为,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营 销,这就让人觉得粉丝文化变了味。而且,表达审美诉求虽是无害的,但若像一 些铁杆粉丝天天追着明星跑那样沉溺其中,贻误正业,就是得不偿失了。尽管每 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尽管职业上没有尊卑之分,但是在精神文化的领域,又确 实有高下之别。既然粉丝的主体是年轻人,那么在选择文化偶像的时候,选谁不 选谁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种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今后人生的文化品位 与取向。所以,在这个所谓的“误乐时代”里,真心希望粉丝们多“粉”一些娱 乐之外的更有底蕴的人与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粉丝,简而言之,就是追星族,即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人或物因认同与钦慕 而成为他(它)的支持者。 B. 粉丝,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古已有之。文章以唐朝人葛青仰慕白居易为例, 说明了粉丝文化由来已久
C.在古代,粉丝行为大多是个体行为,现在,粉丝行为不是个体行为,而是 股潮流,人多势众。 D.现在的粉丝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追星,而且造星,粉丝们的行动越 来越有组织和策略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批的粉丝夜以继日地排队和邮筒合影,文章列举此例,意在说明粉丝们的 这种行为可能更多地蕴含了他们的价值判断,而非无聊空虚之举。 B.粉丝们的追星或者造星,一是为了提高民众对明星的关注度,二是粉丝也很 享受追星或者造星中自己的审美趣味能够成为流行的那种满足感 C.年轻一代具有蓬勃生机与巨大诉求,粉丝文化暴露了他们的芜杂与浅近,例 如那些被社会质疑与诟病的流行于荧屏的小鲜肉和中性美 D.粉丝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审美风格的表达诉求,就是由于年轻的他们喜 欢标新立异,这让人对粉丝文化一时难以做出价值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文化的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芜杂到精致的发展过程,并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交融,变得更加茂盛与强健 B.资本力量的介入,常使时下的粉丝行为失去了往日的那份简单与纯粹,他们 的行为看似自发,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营销。 C.文章在论证追星要有度,不能沉溺于追星而贻误正业,追星原本无害,沉溺 其中就得不偿失的观点时,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D.偶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粉丝们一旦选择文化偶像失当,其文化品位与取向 可能会大受影响,所以,“粉”什么很重要 【答案】1.C2.D3.C 【解析】 1.试题分析: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已不再是‘不绝’那么简单了”不是说 现在粉丝不是个体行为” 3.试题分析:C文章在论证选项所说的观点时没有摆事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断桥蒋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隔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 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 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 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 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 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 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C. 在古代,粉丝行为大多是个体行为,现在,粉丝行为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 股潮流,人多势众。 D. 现在的粉丝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追星,而且造星,粉丝们的行动越 来越有组织和策略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批的粉丝夜以继日地排队和邮筒合影,文章列举此例,意在说明粉丝们的 这种行为可能更多地蕴含了他们的价值判断,而非无聊空虚之举。 B. 粉丝们的追星或者造星,一是为了提高民众对明星的关注度,二是粉丝也很 享受追星或者造星中自己的审美趣味能够成为流行的那种满足感。 C. 年轻一代具有蓬勃生机与巨大诉求,粉丝文化暴露了他们的芜杂与浅近,例 如那些被社会质疑与诟病的流行于荧屏的小鲜肉和中性美。 D. 粉丝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审美风格的表达诉求,就是由于年轻的他们喜 欢标新立异,这让人对粉丝文化一时难以做出价值判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任何文化的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芜杂到精致的发展过程,并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交融,变得更加茂盛与强健。 B. 资本力量的介入,常使时下的粉丝行为失去了往日的那份简单与纯粹,他们 的行为看似自发,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营销。 C. 文章在论证追星要有度,不能沉溺于追星而贻误正业,追星原本无害,沉溺 其中就得不偿失的观点时,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D. 偶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粉丝们一旦选择文化偶像失当,其文化品位与取向 可能会大受影响,所以,“粉”什么很重要。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C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已不再是‘不绝’那么简单了”不是说 “现在粉丝不是个体行为”。 3. 试题分析:C 文章在论证选项所说的观点时没有摆事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断桥 蒋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隔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 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 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 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 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 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 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 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 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 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 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 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 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 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 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 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 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 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万啊,没有好 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 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 为下文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小说中的马主任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惜他之口交代了资金来源的相关背景, 从而使主人公郭支书的形象更鲜明。 C.古桥冲垮后,作者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 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 D.小说通过描述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误会与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 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5.小说中的郭支书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C5.①宽宏大量:面对风言风语不为所动,尽心尽力为群众办事 ②正直无私:关心群众困难,动员儿子出钱修桥,汛期后主动辞职。③深谋远虑: 汛前关注古桥,汛期早作安排,修桥计划周密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 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 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 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 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 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 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 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 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 50 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 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 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 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 万啊,没有好 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 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 为下文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 小说中的马主任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惜他之口交代了资金来源的相关背景, 从而使主人公郭支书的形象更鲜明。 C. 古桥冲垮后,作者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 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 D. 小说通过描述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误会与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 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5. 小说中的郭支书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宽宏大量:面对风言风语不为所动,尽心尽力为群众办事。 ②正直无私:关心群众困难,动员儿子出钱修桥,汛期后主动辞职。③深谋远虑: 汛前关注古桥,汛期早作安排,修桥计划周密
6.①情节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②人物上,面对断桥,众 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③效果上,新颖别致,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主旨上,赋予断桥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 中断桥难修。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是考査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本题C项,“体现出人物 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不正确。从全文来看,他们的立场和心情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能力。本题分析郭支书性格,抓 住郭支书言行分析即可。比如抓住郭支书面对风言风语不为所动,尽心尽力为群 众办事:关心群众困难,动员儿子出钱修桥,汛期后主动辞职:汛前关注古桥, 汛期早作安排,修桥计划周密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 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 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 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 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 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 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 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 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6.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 析。”是考査学生分析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 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 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 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 进行阐释即可。本题,从文章的主题表达、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展开 分析。比如:“断桥”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面对断桥, 众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赋予断桥象征意义,深化 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中断桥难修。以“断桥”为标题,新颖别致,激发了读 者的阅读兴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 从不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 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 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 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 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一一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6. ①情节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②人物上,面对断桥,众 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③效果上,新颖别致,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主旨上,赋予断桥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 中断桥难修。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本题 C 项,“体现出人物 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不正确。从全文来看,他们的立场和心情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能力。本题分析郭支书性格,抓 住郭支书言行分析即可。比如抓住郭支书面对风言风语不为所动,尽心尽力为群 众办事;关心群众困难,动员儿子出钱修桥,汛期后主动辞职;汛前关注古桥, 汛期早作安排,修桥计划周密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 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 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 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 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 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 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 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 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 析。”是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 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 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 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 进行阐释即可。本题,从文章的主题表达、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展开 分析。比如:“断桥”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面对断桥, 众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赋予断桥象征意义,深化 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中断桥难修。以“断桥”为标题,新颖别致,激发了读 者的阅读兴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 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 从不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 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 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 世纪 30 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 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 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 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 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 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译得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 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 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 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髙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 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 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 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 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 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时,青年的 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 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 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硏诵全集至十余遍, 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 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 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 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 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 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 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 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 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 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 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和教学学校的背景,使他拥有了深厚的中英文文学 功底,这为朱生豪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 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 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 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译得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 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 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 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 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 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 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 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 30 余载始得译完莎翁 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 26 岁时,青年的 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 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 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 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 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 1935 年 23 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 和《英文四部词典》。从 1936 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 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 1944 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 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 1954 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 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 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 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 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01 月 16 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 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 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和教学学校的背景,使他拥有了深厚的中英文文学 功底,这为朱生豪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