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2016届高三1月调研统一测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 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荼也。”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 之为饮,发之神农氏。”《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 国。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在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 如中国十大名茶:1、杭州龙井。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 誉中外。2、苏州碧螺春。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 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 春。3、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这里山髙林密,日 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4、庐山云 雾。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5、 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 味甘鲜,耐冲泡。6、恩施玉露。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 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 匀齐挺直,状如松针。7、白毫银针。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满坡白毫 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8、武夷岩茶 产于武夷山。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乌龙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 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9、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好的铁观音,冲泡 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 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10、普洱茶。普洱属于黑茶,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 因而得名。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 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 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 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 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 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 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 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 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茶经》诞生后茶大行其 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 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 至精至美之境。明代文人学士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
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 2016 届高三 1 月调研统一测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茶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 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荼也。”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 之为饮,发之神农氏。”《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 国。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在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 如中国十大名茶:1、杭州龙井。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 誉中外。2、苏州碧螺春。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 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 春。3、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 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4、庐山云 雾。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5、 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 味甘鲜,耐冲泡。6、恩施玉露。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 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 匀齐挺直,状如松针。7、白毫银针。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满坡白毫 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8、武夷岩茶。 产于武夷山。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乌龙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 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9、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好的铁观音,冲泡 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 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10、普洱茶。普洱属于黑茶,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 因而得名。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 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 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 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 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 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 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 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 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茶经》诞生后茶大行其 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 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 至精至美之境。明代文人学士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
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 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 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 茶》诗,很有味道:“……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 习习清风生。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饮誉全球。有文人学士的参与,更显底蕴丰厚、 音韵悠长 (选自《咬文嚼字·汉字趣编之十六》) 1.下列有关“茶”的表述,正确的的一项是 A.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中“荼,苦荼也”和《本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是证明。 B.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从而使茶具有了自 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C.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 的茶业已经在巴蜀地区兴起 D.“茶”这个字出现较迟,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 “茶”这个字在汉代才出现。 2.下列有关“中国十大名茶”的表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绿茶、白茶、黑茶等品类,杭州龙井、庐山云雾 恩施玉露属于绿茶 B.“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的因产地得名,有的因形得名,因形得名的有苏州 碧螺春、六安瓜片、白毫银针。 C.好的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冲泡后,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兰 花香,后尝纯浓味,回味无穷。 D.普洱茶被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当作养生妙品,正是因为普洱茶特殊的药理作 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饮茶的兴起带来了咏茶的诗词歌赋的出现,茶走入了文化圈,起着精神 和社会作用。 B.唐代禅教兴起,寺庙因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而崇尚饮茶,在寺院周 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这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 形成 C.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这推动了茶叶文化的 发展。 D.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暗合了明代文人学士追求的通过饮茶达到 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新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 高洁的仙境的境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 正统三年,从都督蒋贵征朵儿只伯,先登陷阵,大获,擢都指挥佥事。十年以守 边劳,进同知,始赐姓。明年,从总兵官任礼收捕沙洲卫都督喃哥部落,徙之塞
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 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 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 茶》诗,很有味道:“……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 习习清风生。”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饮誉全球。有文人学士的参与,更显底蕴丰厚、 音韵悠长。 (选自《咬文嚼字·汉字趣编之十六》) 1.下列有关“茶”的表述,正确的的一项是 A.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中“荼,苦荼也”和《本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是证明。 B.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从而使茶具有了自 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C.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 的茶业已经在巴蜀地区兴起。 D.“茶”这个字出现较迟,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 “茶”这个字在汉代才出现。 2.下列有关“中国十大名茶”的表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绿茶、白茶、黑茶等品类,杭州龙井、庐山云雾、 恩施玉露属于绿茶。 B.“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的因产地得名,有的因形得名,因形得名的有苏州 碧螺春、六安瓜片、白毫银针。 C.好的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冲泡后,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兰 花香,后尝纯浓味,回味无穷。 D.普洱茶被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当作养生妙品,正是因为普洱茶特殊的药理作 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文人饮茶的兴起带来了咏茶的诗词歌赋的出现,茶走入了文化圈,起着精神 和社会作用。 B.唐代禅教兴起,寺庙因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而崇尚饮茶,在寺院周 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这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 形成。 C.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这推动了茶叶文化的 发展。 D.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暗合了明代文人学士追求的通过饮茶达到 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新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 高洁的仙境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 正统三年,从都督蒋贵征朵儿只伯,先登陷阵,大获,擢都指挥佥事。十年以守 边劳,进同知,始赐姓。明年,从总兵官任礼收捕沙洲卫都督喃哥部落,徙之塞
内,进都指挥使。十三年率师至罕东,生絷喃哥弟伪祁王锁南奔并其部众,擢都 督佥事,始赐名忠。寻除右参将,协守甘肃 天顺二年贼寇大入甘肃巡抚芮钊劾奏诸将失事罪部议忠功足赎罪置不问三年以 镇番破贼功进左都督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分掠西宁庄浪甘肃诸道入凉州。忠鏖战 昼夜,矢尽力疲。贼来益众,军中皆失色。忠意气弥厉,拊循将士,复殊死斗。 贼见终不可胜,而援军亦至,遂解去。忠竟全师还。七年,永昌、凉州、庄浪塞 外诸屡为边患。忠与总兵官卫颖分讨之。忠先破巴哇诸大族。昝咂、马吉思诸族 他将不能下者,忠复击破之。论功,忠止增禄百石,而颖乃得世袭券。忠以为言 遂封伏羌伯。 成化四年,固原贼满四据石城反。诏忠移师讨之,与总督项忠等夹攻贼巢。忠由 木头沟直抵炮架山下,多所斩获,贼稍却。冒矢石连夺山北、山西两峰。而项忠 等军亦克山之东峰,及石城东、西二门,贼大窘,相对哭。忽昏雾起,他哨举烟 掣军,贼遂并力攻忠。忠力战不已,为流矢射所中,卒,年七十五。从子海、孙 铠前救忠,亦死。 忠为将严纪律,善抚士。其卒也,西陲人吊哭者相望于道。事闻,赠侯,谥武勇, 予世券。弘治中,从有司言,建忠义坊于兰州,以表其里。又从巡抚许进言,建 武勇祠于甘州城东,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毛忠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顺是古代年号名,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正统、成化、弘治。 B.巡抚是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是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喃哥、孛来、巴哇、诸番、昝咂、马吉思等都代指西北某个少数民族 D.擢,在原官上提拔;封,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除也表示仟命授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忠本命哈喇,因为他率兵到罕东,生擒喃哥的弟弟伪祁王锁南奔和他的部 众,后以军功被皇上赐姓名,同时被升为都督佥事。 B.毛忠意志顽强,孛来入侵时,他鏖战一昼夜,矢尽力疲,仍殊死搏斗,一直 坚持到援兵到来,贼寇撤兵而去 C.毛忠军功卓著,同时敢于争取自己的权益。时伐番人边患时,毛忠击破了巴 哇等族立下大功,却得到很少封赏,他就向朝廷提出意见。 D.毛忠英勇战死,受到朝廷和地方的表彰。在兰州建忠义坊,又因巡抚许进的 建议,在甘州城东建武勇祠,春秋致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哨举烟掣军,贼遂并力攻忠。忠力战不已,为流矢射所中。(5分) (2)其卒也,西陲人吊哭者相望于道。事闻,赠侯,谥武勇。(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摄山①秋夕 屈大均②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内,进都指挥使。十三年率师至罕东,生絷喃哥弟伪祁王锁南奔并其部众,擢都 督佥事,始赐名忠。寻除右参将,协守甘肃。 天顺二年贼寇大入甘肃巡抚芮钊劾奏诸将失事罪部议忠功足赎罪置不问三年以 镇番破贼功进左都督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分掠西宁庄浪甘肃诸道入凉州。忠鏖战一 昼夜,矢尽力疲。贼来益众,军中皆失色。忠意气弥厉,拊循将士,复殊死斗。 贼见终不可胜,而援军亦至,遂解去。忠竟全师还。七年,永昌、凉州、庄浪塞 外诸屡为边患。忠与总兵官卫颖分讨之。忠先破巴哇诸大族。昝咂、马吉思诸族, 他将不能下者,忠复击破之。论功,忠止增禄百石,而颖乃得世袭券。忠以为言, 遂封伏羌伯。 成化四年,固原贼满四据石城反。诏忠移师讨之,与总督项忠等夹攻贼巢。忠由 木头沟直抵炮架山下,多所斩获,贼稍却。冒矢石连夺山北、山西两峰。而项忠 等军亦克山之东峰,及石城东、西二门,贼大窘,相对哭。忽昏雾起,他哨举烟 掣军,贼遂并力攻忠。忠力战不已,为流矢射所中,卒,年七十五。从子海、孙 铠前救忠,亦死。 忠为将严纪律,善抚士。其卒也,西陲人吊哭者相望于道。事闻,赠侯,谥武勇, 予世券。弘治中,从有司言,建忠义坊于兰州,以表其里。又从巡抚许进言,建 武勇祠于甘州城东,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毛忠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顺是古代年号名,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正统、成化、弘治。 B.巡抚是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是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C.喃哥、孛来、巴哇、诸番、昝咂、马吉思等都代指西北某个少数民族。 D.擢,在原官上提拔;封,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除也表示仟命授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忠本命哈喇,因为他率兵到罕东,生擒喃哥的弟弟伪祁王锁南奔和他的部 众,后以军功被皇上赐姓名,同时被升为都督佥事。 B.毛忠意志顽强,孛来入侵时,他鏖战一昼夜,矢尽力疲,仍殊死搏斗,一直 坚持到援兵到来,贼寇撤兵而去。 C.毛忠军功卓著,同时敢于争取自己的权益。时伐番人边患时,毛忠击破了巴 哇等族立下大功,却得到很少封赏,他就向朝廷提出意见。 D.毛忠英勇战死,受到朝廷和地方的表彰。在兰州建忠义坊,又因巡抚许进的 建议,在甘州城东建武勇祠,春秋致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哨举烟掣军,贼遂并力攻忠。忠力战不已,为流矢射所中。(5 分) (2)其卒也,西陲人吊哭者相望于道。事闻,赠侯,谥武勇。(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摄山①秋夕 屈大均②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①摄山:又名栖霞山。②屈大均,清人,曾积极反清。为逃避清兵迫害削 发为僧九年。顺治十六年,在南京隐藏的屈大均游览摄山写下此诗。两年后,他 又蓄发为儒,远行西北,与抗清志士顾炎武等交游 8.本诗前四句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摄山秋夕山林的“不 宁静”?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有人说“披衣念远征”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派遣的 句子是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与荀子在《劝学》中“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一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 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 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 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 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 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 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 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 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 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 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 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 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 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 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 值得吵闹么 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 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 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 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注】①摄山:又名栖霞山。②屈大均,清人,曾积极反清。为逃避清兵迫害削 发为僧九年。顺治十六年,在南京隐藏的屈大均游览摄山写下此诗。两年后,他 又蓄发为儒,远行西北,与抗清志士顾炎武等交游。 8.本诗前四句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摄山秋夕山林的“不 宁静”?请结合诗句分析。(5 分) 9.有人说“披衣念远征” 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派遣的 句子是:“ , 。”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 , ”与荀子在《劝学》中“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的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 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 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 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 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 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 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 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 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 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 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 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 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 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 像节气一进 “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 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 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 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 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 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髙洁,充满鲜活的 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 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 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 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 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一一从 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 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 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 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 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 力地来撞她的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 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 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 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一一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 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 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 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 爱了。 11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 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 “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12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 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 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 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 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13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 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 两个鸡蛋…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虽名为“老夫老妻”,但主要是以气走的女性视角来展开清洁,因为女 性感情更为细腻丰富。以妻子的女性视角构思小说会更生动。 B.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由于妻子在家中很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 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 了这一点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 来说明她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 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 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 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 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 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 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 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 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 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 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 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 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 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 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 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 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 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 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 爱了。 11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 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 “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12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 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 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 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 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13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 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 两个鸡蛋……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虽名为“老夫老妻”,但主要是以气走的女性视角来展开清洁,因为女 性感情更为细腻丰富。以妻子的女性视角构思小说会更生动。 B.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由于妻子在家中很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 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 了这一点。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 来说明她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