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质的研究方法 在我国,随着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方法的不断引介,有些研究者将关注的重点放 在质的研究方法上。总的来说,质的研究可以看作定性研究,因为二者的英文词语相同,都 是 qualitative research,只是在翻译上有些差异,我国大陆以前译为“定性研究”,港台地区 则译为“质的硏究”、“质化研究”。质的研究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解释学、现象学理论基础上的。下面就质的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硏究、人种志硏究、叙事 研究等方法作简单的介绍,从研究方法的性质与适用范围、研究过程与步骤、研究方法的优 缺点着手,希望能给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提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质的研究在概念上可以 涵盖以上其他一些研究方法,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将质的研究与其他方法并列分节进行介 第一节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的含义 质的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哲学思想,指研究者针对自然情景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实 地研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以归纳叙述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也称之为实地研究( field study)或参与观察。质的研究是从实际研究中收 集所需资料,对自然发生的事件进行观察,描述事件发展的历程,记录现实情境产生的结果 质的研究是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 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质的研究采用归纳法分析资 料,利用实地收集的资料来形成理论,并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的一种研究活动。质的 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自然主义、后实证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 质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近些年来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 八十年代后,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活动是以人为主体,人的行为复杂多样,不确定因素很多, 因此教育活动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无法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进行探讨。从而引发美国教 育界的“质和量的论战”。1989年美国印地安大学的库巴(E.G.Guba)主持的研究范式国 际研讨会使得质的研究在教育研究中占有一席地位 质的研究的特点 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和统计检验方法的挑战。质的研究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 归纳的、描述的、自然的、现场参与的研究方法。具体有以下一些特点 1.质的研究以描述性资料为主,以现场的观察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图片、实 物为主要资料来源 2.质的研究对现场的人、事、物作整体性的研究,对研究对象作整体的认识; ①丁念金编著:《研究方法的新进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2-33页
第九章 质的研究方法 在我国,随着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方法的不断引介,有些研究者将关注的重点放 在质的研究方法上。总的来说,质的研究可以看作定性研究,因为二者的英文词语相同,都 是 qualitative research,只是在翻译上有些差异,我国大陆以前译为“定性研究”,港台地区 则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质的研究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解释学、现象学理论基础上的。下面就质的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人种志研究、叙事 研究等方法作简单的介绍,从研究方法的性质与适用范围、研究过程与步骤、研究方法的优 缺点着手,希望能给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提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质的研究在概念上可以 涵盖以上其他一些研究方法,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将质的研究与其他方法并列分节进行介 绍。 第一节 质的研究 一、质的研究的含义 质的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哲学思想,指研究者针对自然情景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实 地研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以归纳叙述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也称之为实地研究(field study)或参与观察。质的研究是从实际研究中收 集所需资料,对自然发生的事件进行观察,描述事件发展的历程,记录现实情境产生的结果。 质的研究是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 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质的研究采用归纳法分析资 料,利用实地收集的资料来形成理论,并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的一种研究活动。质的 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自然主义、后实证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 质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近些年来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 八十年代后,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活动是以人为主体,人的行为复杂多样,不确定因素很多, 因此教育活动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无法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进行探讨。从而引发美国教 育界的“质和量的论战”。1989 年美国印地安大学的库巴(E. G. Guba)主持的研究范式国 际研讨会使得质的研究在教育研究中占有一席地位。 二、质的研究的特点 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和统计检验方法的挑战。质的研究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 归纳的、描述的、自然的、现场参与的研究方法。具体有以下一些特点①: 1.质的研究以描述性资料为主,以现场的观察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图片、实 物为主要资料来源; 2.质的研究对现场的人、事、物作整体性的研究,对研究对象作整体的认识; ① 丁念金编著:《研究方法的新进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 32-33 页
3.质的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做临床性的探究,注重情境发展线索,从现场的关系结 构中发现事件发生、发展的意义; 4.质的研究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从局内人的观 点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5.质的研究具有归纳的取向,从资料搜索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而不是收 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验证理论假设 6.质的研究是人性化的,强调研究者亲自体验被研究者的内在生活和人性特质; 7.质的研究是个学习的过程,研究者向被研究者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获得 自己价值观的新知觉 8.质的研究关注的是过程,而不只是结果 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像教育这类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为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 解,尊重实践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有助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对话,有助于找到问题 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质的研究方法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就学前教育来说,可以是教育 基本理论、幼儿园管理、幼儿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习动机、同伴关系、校园 文化、幼儿园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等。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由于幼儿文字表达还不具备,言语表达能力比较弱,因此难以通过 幼儿的自我报告形式获得有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意义。采用质的研究不失为一种简便可行的 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质的研究的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天地 三、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 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彼此重叠、互相渗透、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操作方法上弹性 较大。实施步骤一般包括: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对象: 2.陈述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背景 3.构建概念框架,抽样 4.收集材料,分析材料 5.做出结论,建立理论 6.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 7.撰写质的研究报告 质的研究往往以特定时间所收集到的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通常以个案研究方式进行 研究设计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或日记、笔记、作品等第一手文件的分析,了解个 人、事件的影响。例如,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硏究,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对 他的儿子从出生之日起进行为期三年的跟踪观察,每天早、中、晚观察三次,并记观察日记, 最后写出了全世界第一本《儿童心理学》。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结论有:(1)正常婴儿理解 口语,比他自己能模仿声音、音节和听到词而产生的言语要早得多;(2)在开始说话或正确 模仿言语声音之前,正常儿童自发地形成在其未来言语中发生并喜欢发出的或近似的全部声 音:(3)婴儿产生的言语声音的连续顺序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① 在教育研究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需要选择合适的 问题类型。对于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质的研究更多选特殊性问题;对于差异性问题和 过程性问题,质的研究更倾向于过程性问题;对于意义性问题和情境性问题,二者似乎都适 合用质的研究;对于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推广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质 的研究更适合描述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对于比较性问题和因果性问题,质的研究一般不适 ①郭力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0页
3.质的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做临床性的探究,注重情境发展线索,从现场的关系结 构中发现事件发生、发展的意义; 4.质的研究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从局内人的观 点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5.质的研究具有归纳的取向,从资料搜索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而不是收 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验证理论假设; 6.质的研究是人性化的,强调研究者亲自体验被研究者的内在生活和人性特质; 7.质的研究是个学习的过程,研究者向被研究者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获得 自己价值观的新知觉; 8.质的研究关注的是过程,而不只是结果; 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像教育这类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为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 解,尊重实践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有助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对话,有助于找到问题 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质的研究方法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就学前教育来说,可以是教育 基本理论、幼儿园管理、幼儿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习动机、同伴关系、校园 文化、幼儿园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等。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由于幼儿文字表达还不具备,言语表达能力比较弱,因此难以通过 幼儿的自我报告形式获得有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意义。采用质的研究不失为一种简便可行的 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质的研究的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天地。 三、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 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彼此重叠、互相渗透、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操作方法上弹性 较大。实施步骤一般包括: 1. 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对象; 2. 陈述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背景; 3. 构建概念框架,抽样; 4. 收集材料,分析材料; 5. 做出结论,建立理论; 6. 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 7. 撰写质的研究报告。 质的研究往往以特定时间所收集到的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通常以个案研究方式进行, 研究设计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或日记、笔记、作品等第一手文件的分析,了解个 人、事件的影响。例如,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对 他的儿子从出生之日起进行为期三年的跟踪观察,每天早、中、晚观察三次,并记观察日记, 最后写出了全世界第一本《儿童心理学》。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结论有:(1)正常婴儿理解 口语,比他自己能模仿声音、音节和听到词而产生的言语要早得多;(2)在开始说话或正确 模仿言语声音之前,正常儿童自发地形成在其未来言语中发生并喜欢发出的或近似的全部声 音;(3)婴儿产生的言语声音的连续顺序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① 在教育研究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需要选择合适的 问题类型。对于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质的研究更多选特殊性问题;对于差异性问题和 过程性问题,质的研究更倾向于过程性问题;对于意义性问题和情境性问题,二者似乎都适 合用质的研究;对于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推广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质 的研究更适合描述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对于比较性问题和因果性问题,质的研究一般不适 ① 郭力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300 页
合因果性研究。总的来说质的研究适合自然情景的现象、事件和人的社会行为。下面是一位 幼儿园老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初步了解质的研究方法 的操作过程 家长眼中的好老师 次质的研究方法应用的尝试 选题的原因 选用质的研究方法,做这么一个课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来自研究方法上的吸引 传统的定性研究,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带有很强的思辨的色 彩。上世纪初兴起的以教育测量为基础的量化的教育研究范式,试图运用自然科学 的硏究规范对教育现象进行硏究。在追求教育硏究科学化的过程中,这种硏究范式 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定性硏究范式而成为了主流的硏究范式。但自上个世纪60年代 以来教育研究者越来越感到量化硏究范式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 点。在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归结为量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对其进行控制和简化,才能 按量化的标准去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得不舍弃复杂的教育现象中一些无法 用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的因素和问题。所以近年来国外的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 研究范式,以弥补量化研究的缺点。 笔者在平时阅读教育硏究文献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有一种把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与数量化等同起来的倾向。一篇教育论文,仿佛只有占有了丰富的数据,使用了高 级的统计手段,才能算作“高水平"。但传统的定性研究又确实缺少必要的硏究规 范,所以当笔者初次接触“质的研究”时,就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萌发了强烈 的应用“质的研究方法”做一个研究的愿望。因而阅读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和书籍, 请教了—些老师,明白“质的研究”在国外已具有相当的硏究规范,并在教育研究
合因果性研究。总的来说质的研究适合自然情景的现象、事件和人的社会行为。下面是一位 幼儿园老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初步了解质的研究方法 的操作过程。 家长眼中的好老师-----一次质的研究方法应用的尝试 一、选题的原因 选用质的研究方法,做这么一个课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来自研究方法上的吸引 传统的定性研究,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带有很强的思辨的色 彩。上世纪初兴起的以教育测量为基础的量化的教育研究范式,试图运用自然科学 的研究规范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在追求教育研究科学化的过程中,这种研究范式 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定性研究范式而成为了主流的研究范式。但自上个世纪 60 年代 以来,教育研究者越来越感到量化研究范式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 点。在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归结为量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对其进行控制和简化,才能 按量化的标准去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得不舍弃复杂的教育现象中一些无法 用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的因素和问题。所以近年来国外的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 研究范式,以弥补量化研究的缺点。 笔者在平时阅读教育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有一种把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与数量化等同起来的倾向。一篇教育论文,仿佛只有占有了丰富的数据,使用了高 级的统计手段,才能算作“高水平”。但传统的定性研究又确实缺少必要的研究规 范,所以当笔者初次接触“质的研究”时,就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萌发了强烈 的应用“质的研究方法”做一个研究的愿望。因而阅读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和书籍, 请教了一些老师,明白“质的研究”在国外已具有相当的研究规范,并在教育研究
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质的研究,概括起来有以卜几个主要特点 1质的研究是自然的硏究。质的研究是对实际所发生的事情的考察,其研究资 料注重对纯粹的资料的描述。 2质的研究是描述性的。质的研究所用的资料以描述性资料为主,研究者以现 场的观察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文件、图片、实物等为主要的资料来源 3质的硏究具有归纳的研究取向。质的硏究的方法论基础是归纳的,而不是演 绎的,是对实际现象的考察、分析和归纳。在具体设计上倾向于个案研究的方式。 4质的研究具有整体的观点。质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整体的认识,从整体上 把硏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洞察研究对象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研究对象的特 征和变化,用不同的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变化。 (二)在教育实践中的思考 前几年,有关素质教育的争论轰轰烈烈,但多数争论缺少基本的逻辑起点。只 说素质教育应怎样怎样,但对为什么要这样却少有迫问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用来为社会服务 的,因此教育成败与否,最终是由社会来衡量的,无论何种类型、何种专业的教育, 假使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不能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贡 献,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满 足社会的要求,是我们衡量教育好坏的根本标准 遵循这个简单的逻辑关系,我认为,在师范学校搞素质教育,首先要调查社会 对一个好的老师有哪些素质要求。对幼师而言,就要去向幼儿园、幼儿家长要答案, 他们对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有哪些素质要求,目前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有哪些缺点, 然后再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教学内容,努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要求。从
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质的研究,概括起来有以卜几个主要特点: 1.质的研究是自然的研究。质的研究是对实际所发生的事情的考察,其研究资 料注重对纯粹的资料的描述。 2.质的研究是描述性的。质的研究所用的资料以描述性资料为主,研究者以现 场的观察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文件、图片、实物等为主要的资料来源。 3.质的研究具有归纳的研究取向。质的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归纳的,而不是演 绎的,是对实际现象的考察、分析和归纳。在具体设计上倾向于个案研究的方式。 4.质的研究具有整体的观点。质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整体的认识,从整体上 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洞察研究对象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研究对象的特 征和变化,用不同的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变化。 (二)在教育实践中的思考 前几年,有关素质教育的争论轰轰烈烈,但多数争论缺少基本的逻辑起点。只 说素质教育应怎样怎样,但对为什么要这样却少有追问。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用来为社会服务 的,因此教育成败与否,最终是由社会来衡量的,无论何种类型、何种专业的教育, 假使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不能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贡 献,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满 足社会的要求,是我们衡量教育好坏的根本标准。 遵循这个简单的逻辑关系,我认为,在师范学校搞素质教育,首先要调查社会 对一个好的老师有哪些素质要求。对幼师而言,就要去向幼儿园、幼儿家长要答案, 他们对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有哪些素质要求,目前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有哪些缺点, 然后再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教学内容,努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要求。从
这个角度出发,我很想了解家长眼中好的老师是怎么样的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具体问题 利用“中国期刊网”,我参看了近几年来有关幼儿教师素质的论文。发现对幼 儿教师的素质,大部分论文均沿袭了传统的说法,如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丰 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幼教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幼儿的 表率等等,很少有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该问题的。我试图从外在形象、人格特征和 知识水平三方面来了解家长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访谈前,我把以上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具体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把问题 作了一些延伸。提问兼顾三种形式,即开放型提问、含混型提问和封闭型提问,但 主要使用的是封闭型问题。开放型提问如:“你觉得—个好的幼儿教师应该是怎么 样的?″“你希望你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什么东西?”封闭型的提问如:“你赞成(幼 儿)教师化妆吗?”“你觉得幼儿教师学历要不要很高? (二)抽样和材料的收集-访谈 我采用的是方便抽样和随机抽样。我初步筛选五个对象,这五个对象均为女性 (或许是潜意识中觉得比较好沟通些吧),而且与我的关系均不错,平时也有一定 的交往,如周末一起逛街、小孩过生日时我送礼物等。我访谈的时间是在幼儿离园 的这段时间,大约持续四十分钟左右。我认为这样比较方便,不太占用家长的时间 (因为很多家长接完小孩回去要忙于做饭、料理家务等)最后我随机选了其中的 三个人作为访谈对象,其中一个是我现在正在带的班中幼儿的母亲,另两个是我去 年带过的班中幼儿的母亲。 我访谈的第一个对象是王女士。500时,我向她提出要和她讨论几个问题
这个角度出发,我很想了解家长眼中好的老师是怎么样的。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具体问题 利用“中国期刊网”,我参看了近几年来有关幼儿教师素质的论文。发现:对幼 儿教师的素质,大部分论文均沿袭了传统的说法,如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丰 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幼教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幼儿的 表率等等,很少有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该问题的。我试图从外在形象、人格特征和 知识水平三方面来了解家长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访谈前,我把以上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具体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把问题 作了一些延伸。提问兼顾三种形式,即开放型提问、含混型提问和封闭型提问,但 主要使用的是封闭型问题。开放型提问如:“你觉得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应该是怎么 样的?”“你希望你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什么东西?”封闭型的提问如“你赞成(幼 : 儿)教师化妆吗?”“你觉得幼儿教师学历要不要很高?” (二)抽样和材料的收集----访谈 我采用的是方便抽样和随机抽样。我初步筛选五个对象,这五个对象均为女性 (或许是潜意识中觉得比较好沟通些吧),而且与我的关系均不错,平时也有一定 的交往,如周末一起逛街、小孩过生日时我送礼物等。我访谈的时间是在幼儿离园 的这段时间,大约持续四十分钟左右。我认为这样比较方便,不太占用家长的时间 (因为很多家长接完小孩回去要忙于做饭、料理家务等)。最后我随机选了其中的 三个人作为访谈对象,其中一个是我现在正在带的班中幼儿的母亲,另两个是我去 年带过的班中幼儿的母亲。 我访谈的第一个对象是王女士。5:00 时,我向她提出要和她讨论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