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观察研究 观察是人类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基本方法,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发 现问题、提岀问题,可以收集资料、验证资料,可以了解差异,评价效果。观察是教育硏究 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对幼儿行为的研究。观察法的种类很多,本章主 要从观察法、临床法、行为矫正法三个方面对观察的具体方法进行描述 第一节观察法 、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 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在对观察法的界定中,“感官和辅助仪器”是进行观察的两个基本途径。一般观察依赖 于:观察者的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如有条件,也可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如照相、录音、 录像等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是指观察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获取的资料是预先决定 的,对观察活动的时间、顺序、过程、对象、仪器、记录方法等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观察法 的目标是明确具体的,正是这一点将人们的日常观察与科学研究观察区别开来。“自然状态” 指被观察的对象必须处于常态之下,对所发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人为控制,使它们以其本来 面目,客观、真实地呈现出来。“系统、连续”是指观察应是全面的、纵向跟踪的,而不是 片面的、偶然的。“考察、记录、分析”是观察的基本过程,即通过仔细观看,详细记录, 综合分析以获取对事实的了解和认识。 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观察是研究的基础。在幼儿教育研究中。观察法是最基本、最常用 的一种研究方法,特别适合于对幼儿行为的研究。道理很简单,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还较低 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十分有限,无法用文字测验和书面调查来获取有关资料。另外,幼儿较 少对观察产生敏感,即使在不相识的观察者面前,幼儿仍能表现其自然行为,我行我素,很 少作假,因而观察所得资料通常比较真实可靠。 观察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凡是幼儿呈现的任何行为现象均可作为观察目标。通常观察法 用于描述自然条件下的行为状态或正在进行着的某些过程。如:研究班级中幼儿之间的人际 关系:幼儿交往活动的类型;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儿童的学习状态;师生之间的关系等 另外,也适用于获取第一手资料或对研究对象进行纵向跟踪研究。如: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 计数能力;动作技能的发展过程等。 、观察法的类型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观察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都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 1.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 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自然观察也称现场观察,指在现场自然
1 第四章 观察研究 观察是人类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基本方法,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收集资料、验证资料,可以了解差异,评价效果。观察是教育研究 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对幼儿行为的研究。观察法的种类很多,本章主 要从观察法、临床法、行为矫正法三个方面对观察的具体方法进行描述。 第一节 观察法 一、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 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在对观察法的界定中,“感官和辅助仪器”是进行观察的两个基本途径。一般观察依赖 于:观察者的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如有条件,也可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如照相、录音、 录像等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是指观察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获取的资料是预先决定 的,对观察活动的时间、顺序、过程、对象、仪器、记录方法等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观察法 的目标是明确具体的,正是这一点将人们的日常观察与科学研究观察区别开来。“自然状态” 指被观察的对象必须处于常态之下,对所发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人为控制,使它们以其本来 面目,客观、真实地呈现出来。“系统、连续”是指观察应是全面的、纵向跟踪的,而不是 片面的、偶然的。“考察、记录、分析”是观察的基本过程,即通过仔细观看,详细记录, 综合分析以获取对事实的了解和认识。 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观察是研究的基础。在幼儿教育研究中。观察法是最基本、最常用 的一种研究方法,特别适合于对幼儿行为的研究。道理很简单,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还较低, 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十分有限,无法用文字测验和书面调查来获取有关资料。另外,幼儿较 少对观察产生敏感,即使在不相识的观察者面前,幼儿仍能表现其自然行为,我行我素,很 少作假,因而观察所得资料通常比较真实可靠。 观察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凡是幼儿呈现的任何行为现象均可作为观察目标。通常观察法 用于描述自然条件下的行为状态或正在进行着的某些过程。如:研究班级中幼儿之间的人际 关系;幼儿交往活动的类型;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儿童的学习状态;师生之间的关系等。 另外,也适用于获取第一手资料或对研究对象进行纵向跟踪研究。如: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 计数能力;动作技能的发展过程等。 二、观察法的类型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观察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都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 1.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 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自然观察也称现场观察,指在现场自然
情境中,对观察对象不加以控制的一种观察。通常采用纸和笔对偶然现象或系统现象作描述 性的记录和分析。控制观察又称实验室观察或条件观察,指在研究者控制条件的过程中,对 现象或行为进行的观察。通常要求观察程序标准化,观察问题结构化。 自然观察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观察,适用于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研究。这种观察 能系统地记录儿童的发展性变化,能收集到较为客观真实的资料,具有生态效应。但这种观 察常常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观察所得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难以确 定内在因果关系。另外,观察难免带有主观选择性,只记录观察者感兴趣的行为表现,而忽 略一些重要的行为细节。控制观察由于是在严密的条件控制下进行观察,能克服因观察者主 观选择而产生的误差。但由于对环境条件的人为控制难度较高,实施起来较困难。另外也有 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推广性。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按是否借助仪器和技术手段来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 自然器官如眼、耳等感官在现场直接进行观测,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观察。间接观察则是 利用仪器或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等为中介,间接地对现象或行为进行观测,从而获取资料 的观察 直接观察的优点是观察者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直观、具体,有助于形成对观察对象的 整体认识,适合于在实践第一线的老师应用。但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纸笔记录往往 会遗漏许多信息,被观察的行为现象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难以再现原始情境。采用间接 观察能将现场情境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可供日后重复观测和反复分析用。因此,现行的观察 常需要以间接观察作为辅助手段,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使观察更精确、更全面 3.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按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 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它要求观察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加入到被观察者的群体或组织中 进行隐蔽性的观察。例如,为了解少数民族儿童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研究人员长期生 活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作为其成员之一进行观察研究。非参与观察指观察者不介入观察 对象的活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可以是公开的,即被观察者知 道有人在观察;也可以识隐蔽的,即被观察者在不知晓的情况下被观察,如通过观察屏或暗 中设置的仪器进行的观察。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观察是采用非参与观察进行的 参与观察的好处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可以缩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心理距离,可以深 入到被观察事物的内部,并可以追根究源,察明原委,发现用其他方式难以了解的问题。但 是,参与观察的主观性较强,研究结果难以重复验证。另外,如果观察者过分参与,没有摆 正自己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成了左右活动的人物,那就会影响观察的客观性。非参与观 察由于不干预观察对象的发展和变化,只是从旁对正在发生的行为现象进行记录,因此所得 的结论相对客观,但观察内容易表面化,不易获得深层次的信息。 4.结构观察与非结构观察 按观察过程是否事先确定具体观察项目和观察程序的严密程度,可分为结构观察和非结 构观察。结构观察也称正式观察,它是一种计划严谨、周密,操作标准化的观察。这种观察 的基本特征是:观察指标体系明确具体:严格对观察行为分类、下操作定义:预先制定细致 的观察记录表;在一定控制程度下进行观察:范围较大的观察,需要培训观察人员,建立信 度:用量化方式分析资料:所得结果较为可靠;多用于验证性研究。非结构观察也称非正式 观察,是一种无周密的观察计划,没有记录表,记录内容往往是文字描述和质的分析,结构 较为松散,但易于实施的观察。适合于教师获取日常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信息和对儿童身心 发展各种特点的认识,多用于探索性的观察研究 结构观察由于采用标准的观察程序,能控制因观察者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相对来说科 2
2 情境中,对观察对象不加以控制的一种观察。通常采用纸和笔对偶然现象或系统现象作描述 性的记录和分析。控制观察又称实验室观察或条件观察,指在研究者控制条件的过程中,对 现象或行为进行的观察。通常要求观察程序标准化,观察问题结构化。 自然观察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观察,适用于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研究。这种观察 能系统地记录儿童的发展性变化,能收集到较为客观真实的资料,具有生态效应。但这种观 察常常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观察所得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难以确 定内在因果关系。另外,观察难免带有主观选择性,只记录观察者感兴趣的行为表现,而忽 略一些重要的行为细节。控制观察由于是在严密的条件控制下进行观察,能克服因观察者主 观选择而产生的误差。但由于对环境条件的人为控制难度较高,实施起来较困难。另外也有 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推广性。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按是否借助仪器和技术手段来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 自然器官如眼、耳等感官在现场直接进行观测,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观察。间接观察则是 利用仪器或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等为中介,间接地对现象或行为进行观测,从而获取资料 的观察。 直接观察的优点是观察者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直观、具体,有助于形成对观察对象的 整体认识,适合于在实践第一线的老师应用。但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纸笔记录往往 会遗漏许多信息,被观察的行为现象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难以再现原始情境。采用间接 观察能将现场情境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可供日后重复观测和反复分析用。因此,现行的观察 常需要以间接观察作为辅助手段,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使观察更精确、更全面。 3.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按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一 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它要求观察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加入到被观察者的群体或组织中, 进行隐蔽性的观察。例如,为了解少数民族儿童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研究人员长期生 活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作为其成员之一进行观察研究。非参与观察指观察者不介入观察 对象的活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可以是公开的,即被观察者知 道有人在观察;也可以识隐蔽的,即被观察者在不知晓的情况下被观察,如通过观察屏或暗 中设置的仪器进行的观察。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观察是采用非参与观察进行的。 参与观察的好处是能掌握第—手材料,可以缩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心理距离,可以深 入到被观察事物的内部,并可以追根究源,察明原委,发现用其他方式难以了解的问题。但 是,参与观察的主观性较强,研究结果难以重复验证。另外,如果观察者过分参与,没有摆 正自己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成了左右活动的人物,那就会影响观察的客观性。非参与观 察由于不干预观察对象的发展和变化,只是从旁对正在发生的行为现象进行记录,因此所得 的结论相对客观,但观察内容易表面化,不易获得深层次的信息。 4.结构观察与非结构观察 按观察过程是否事先确定具体观察项目和观察程序的严密程度,可分为结构观察和非结 构观察。结构观察也称正式观察,它是一种计划严谨、周密,操作标准化的观察。这种观察 的基本特征是:观察指标体系明确具体;严格对观察行为分类、下操作定义;预先制定细致 的观察记录表;在一定控制程度下进行观察;范围较大的观察,需要培训观察人员,建立信 度;用量化方式分析资料;所得结果较为可靠;多用于验证性研究。非结构观察也称非正式 观察,是一种无周密的观察计划,没有记录表,记录内容往往是文字描述和质的分析,结构 较为松散,但易于实施的观察。适合于教师获取日常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信息和对儿童身心 发展各种特点的认识,多用于探索性的观察研究。 结构观察由于采用标准的观察程序,能控制因观察者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相对来说科
学性更强,更具说服力,它对观察者和观察手段都有较高的要求,常用于描述性研究和实验 资料的搜集。非结构观察在科学性上略显欠缺,但它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实施,方法 灵活,有较好的可行性,常为实践工作者采纳。 5.自我观察与客观对象观察 按是否以自身心理行为为观察内容可分为自我观察和客观对象观察。自我观察又称内省 观察是人文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方法,它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二为一,即观察者对自己内在 心理活动与过程进行自我认识。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过程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 外部的教育影响只有被主体感受到了,才能对人的发展产生作用。因此了解人的内心感受, 了解人的内部世界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所必须的。通常自我观察采用口语报告法,即要求 被试对特定问题出声思维,怎么想就怎么说,研究者对被试的口语进行记录,并作描述性分 析。客观对象观察指对主体以外的他人或事物的观察。一般的观察都是客观对象观察 从以上各种观察类型中可以看出,每种观察类型都有各自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和条件, 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教育研究中运用哪类观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岀选择。但无论哪种观察 类型,观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统一的,就是要使观察得到的资料与被观察的实际状况达到最 大限度的一致。换句话说,就是观察要客观,客观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 三、观察法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是单向性的研究方法,总是从观察者到被观察者。观察法运用的好坏,主要取决 于观察者,取决于观察者的知识经验、记录方式、推论能力。观察法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 1.日记描述法 日记描述法又称儿童传记法,是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以日记形式记录观察 对象行为表现的方法。 在早期的自然观察中,很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曾用日记描述法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过研 究。最早的是1774年裴斯泰洛齐(J.H. Pestalozzi)用此法跟踪观察其子三年,写了《 个父亲的日记》。接着,达尔文(C. Darwin)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记叙了他儿子的行 为和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之后,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普 莱尔(w. Preyer)对他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连续记录三年,并将每日观察记录的结果加以 整理,于1882年写成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一书。现代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 也用观察日记法描述自己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写了《儿童心理学》。我国最早采用日记描 述法进行观察研究的是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他对他的第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逐日 对其身心发展变化以及各种刺激的反应进行观察,连续跟踪观察808天,作了详细的观察日 记和拍了几百幅照片。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1925年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 用日记形式描述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可以采用综合日记,即记录儿童身心发展各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现象:;也可采用主题日记,即主要跟踪记录儿童某一方面的新进展 如语言、认知、情绪等。皮亚杰就是以主题日记形式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发展进行观察研究的。 日记描述法是对儿童进行研究的传统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边观察边记录,因此能系统 地获取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变化:;能提供较长期的、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由于观察是在自 然情境中持续进行的,资料较真实可靠。另外,日记描述法常用于个案研究和人种学研究, 有利于对行为进行定性分析。日记描述法的局限性是:往往只对个别被试进行观察,缺乏代 表性:一般是以自己的孩子或亲属作被试,被试的选择具有偏向性;观察记录很有可能带有 感情色彩或主观偏见。另外,此法要求观察者持之以恒,长期跟踪观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 间和精力
3 学性更强,更具说服力,它对观察者和观察手段都有较高的要求,常用于描述性研究和实验 资料的搜集。非结构观察在科学性上略显欠缺,但它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实施,方法 灵活,有较好的可行性,常为实践工作者采纳。 5.自我观察与客观对象观察 按是否以自身心理行为为观察内容可分为自我观察和客观对象观察。自我观察又称内省 观察是人文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方法,它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二为一,即观察者对自己内在 心理活动与过程进行自我认识。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过程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 外部的教育影响只有被主体感受到了,才能对人的发展产生作用。因此了解人的内心感受, 了解人的内部世界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所必须的。通常自我观察采用口语报告法,即要求 被试对特定问题出声思维,怎么想就怎么说,研究者对被试的口语进行记录,并作描述性分 析。客观对象观察指对主体以外的他人或事物的观察。一般的观察都是客观对象观察。 从以上各种观察类型中可以看出,每种观察类型都有各自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和条件, 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教育研究中运用哪类观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但无论哪种观察 类型,观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统一的,就是要使观察得到的资料与被观察的实际状况达到最 大限度的一致。换句话说,就是观察要客观,客观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 三、观察法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是单向性的研究方法,总是从观察者到被观察者。观察法运用的好坏,主要取决 于观察者,取决于观察者的知识经验、记录方式、推论能力。观察法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 有: 1.日记描述法 日记描述法又称儿童传记法,是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以日记形式记录观察 对象行为表现的方法。 在早期的自然观察中,很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曾用日记描述法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过研 究。最早的是 1774 年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用此法跟踪观察其子三年,写了《一 个父亲的日记》。接着,达尔文(C.Darwin)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记叙了他儿子的行 为和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之后,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普 莱尔(W.Preyer)对他的孩子从出生到 3 岁连续记录三年,并将每日观察记录的结果加以 整理,于 1882 年写成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一书。现代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 也用观察日记法描述自己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写了《儿童心理学》。我国最早采用日记描 述法进行观察研究的是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他对他的第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逐日 对其身心发展变化以及各种刺激的反应进行观察,连续跟踪观察 808 天,作了详细的观察日 记和拍了几百幅照片。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1925 年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 用日记形式描述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可以采用综合日记,即记录儿童身心发展各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现象;也可采用主 题日记,即主要跟踪记录儿童某一方面的新进展, 如语言、认知、情绪等。皮亚杰就是以主题日记形式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发展进行观察研究的。 日记描述法是对儿童进行研究的传统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边观察边记录,因此能系统 地获取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变化;能提供较长期的、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由于观察是在自 然情境中持续进行的,资料较真实可靠。另外,日记描述法常用于个案研究和人种学研究, 有利于对行为进行定性分析。日记描述法的局限性是:往往只对个别被试进行观察,缺乏代 表性;一般是以自己的孩子或亲属作被试,被试的选择具有偏向性;观察记录很有可能带有 感情色彩或主观偏见。另外,此法要求观察者持之以恒,长期跟踪观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 间和精力
2.轶事记录法 轶事是指独特的事件。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将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被试个性的行为事件,随时记录下来,供日后分析用的一种观察方 法。轶事记录法观察记录的内容可以是典型的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异常的行为表现。可以是 表现儿童个性的行为事件,也可以是反映儿童身心发展某一方面的行为事件。当然所记录的 行为或轶事必须是观察者本人直接观察到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 轶事记录是有主题的,记录的是被试独特的行为或事件。通常要求将行为或事件发生的 过程客观、准确、具体、完整地记录下来,不仅要记录被试的行为、言谈,还要记录被试行 为发生的背景以及与之联系的其他在场儿童的活动,记录的词句要准确、客观,如实反映情 况。另外,观察者的主观评价和解释与行为事实的客观描述要严格地区分开来,以免将客观 事实与主观判断才相混淆。由于轶事记录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的追记,因此一定要及时记录, 以免时间长了,受记忆误差的影响,危及所记事实的客观性 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它运用简单、方便、灵活,无需编制观察记录 表格,另外,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个性特征,了解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探讨影响儿童 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干预,但由于轶事记录是记录观察者认为有意义 的事件,所记录的事件常会带有主观倾向。另外,轶事记录往往不是现场记录,而是事后追 记,回忆的内容与事实可能会有出入。 3.实况详录法 实况详录法指详细、完整地记录被试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 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它可以是对被试的行为进行连续的定期观察,也可以是 定点的持续观察。传统的实况详录法在观察现场采用手工的纸笔记录。现代的实况详录法更 多地利用录音、录像等设备,将观察行为和事件全部实录下来,供以后分析处理。例如,有 人采用实况详录法研究1-3岁儿童言语的发展,他用录音机每周一次,一次10分钟,记录 被试的言语,然后对每次收集的儿童语句、词汇进行分类整理,最后概括出三岁前儿童言语 发展的阶段。 在实况详录法的实施过程中,观察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对行为进行详细客观的描述,不 作主观推断和分析,犹如绘画中的素描。在连续记录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将描述与解释、评 价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先忠实地观察记录,客观地描述事实:记录完后,再对描述的事实 进行解释和评价,两者必须严格地区分开来。表4一1是实况详录的一段现场记录 表4一1现场详录 观察对象:丽丽 幼儿年龄:4岁 观察地点:幼儿园教室 观察时间:上午9:20-9:35 活动内容:自由游戏 幼儿行为 解释与评价 丽丽慢慢地走到图书角 看起来,丽丽是个胆 乐乐、冬冬和天天已经坐在那怯、羞涩,近乎有些畏缩 儿看书了。她坐下来,但没有的孩子。她没有答理天天 和任何人说话。天天对丽丽的的招呼,甚至连看也没有 到来立刻作出了反应,说:看别人一眼。她回避天天 咳!丽丽,来和我一块儿读的靠近,似乎拒绝别人身 书好吗?”丽丽说:“我不会体与心理上的接近。丽丽
4 2.轶事记录法 轶事是指独特的事件。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将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被试个性的行为事件,随时记录下来,供日后分析用的一种观察方 法。轶事记录法观察记录的内容可以是典型的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异常的行为表现。可以是 表现儿童个性的行为事件,也可以是反映儿童身心发展某一方面的行为事件。当然所记录的 行为或轶事必须是观察者本人直接观察到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 轶事记录是有主题的,记录的是被试独特的行为或事件。通常要求将行为或事件发生的 过程客观、准确、具体、完整地记录下来,不仅要记录被试的行为、言谈,还要记录被试行 为发生的背景以及与之联系的其他在场儿童的活动,记录的词句要准确、客观,如实反映情 况。另外,观察者的主观评价和解释与行为事实的客观描述要严格地区分开来,以免将客观 事实与主观判断才相混淆。由于轶事记录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的追记,因此—定要及时记录, 以免时间长了,受记忆误差的影响,危及所记事实的客观性。 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它运用简单、方便、灵活,无需编制观察记录 表格,另外,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个性特征,了解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探讨影响儿童 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干预,但由于轶事记录是记录观察者认为有意义 的事件,所记录的事件常会带有主观倾向。另外,轶事记录往往不是现场记录,而是事后追 记,回忆的内容与事实可能会有出入。 3.实况详录法 实况详录法指详细、完整地记录被试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 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它可以是对被试的行为进行连续的定期观察,也可以是 定点的持续观察。传统的实况详录法在观察现场采用手工的纸笔记录。现代的实况详录法更 多地利用录音、录像等设备,将观察行为和事件全部实录下来,供以后分析处理。例如,有 人采用实况详录法研究 1-3 岁儿童言语的发展,他用录音机每周一次,一次 10 分钟,记录 被试的言语,然后对每次收集的儿童语句、词汇进行分类整理,最后概括出三岁前儿童言语 发展的阶段。 在实况详录法的实施过程中,观察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对行为进行详细客观的描述,不 作主观推断和分析,犹如绘画中的素描。在连续记录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将描述与解释、评 价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先忠实地观察记录,客观地描述事实;记录完后,再对描述的事实 进行解释和评价,两者必须严格地区分开来。表 4 一 l 是实况详录的一段现场记录。 表 4 一 l 现场详录 观察对象:丽丽 幼儿年龄:4 岁 观察地点:幼儿园教室 观察时间:上午 9:20-9:35 活动内容:自由游戏 时 间 幼儿行为 解释与评价 9 :24——9 :29 丽丽慢慢地走到图书角。 乐乐、冬冬和天天已经坐在那 儿看书了。她坐下来,但没有 和任何人说话。天天对丽丽的 到来立刻作出了反应,说: “咳!丽丽,来和我一块儿读 书好吗?”丽丽说:“我不会 看起来,丽丽是个胆 怯、羞涩,近乎有些畏缩 的孩子。她没有答理天天 的招呼,甚至连看也没有 看别人一眼。她回避天天 的靠近,似乎拒绝别人身 体与心理上的接近。丽丽
读。”,天天说:“我们先看画易于分散注意不能集中目 画吧!”丽丽慢吞吞地表示同标进行社会交往,因为在 意:“好吧。天天高高兴兴天天邀请她一块儿看书 地走过去取书。丽丽没有跟乐时,她却东张西望,心不 乐和冬冬打招呼,乐乐和冬冬在焉。但她的行为并不表 也没对丽丽说什么。 现出对天天的敌意,或任 天天拿了一本书回来,想何不喜欢的迹象。我觉得 靠近丽丽坐下,但丽丽却往边丽丽缺乏丰富的情感,对 上移了移,使他们之间保持了与别人的交往不大感兴 段距离。乐乐问:“你们两趣 个在干什么呀?’天天回答 :“不用管,我们忙着呢!” 丽丽却一语不发,站起身来慢 慢地走向积木角 实况详录法能提供较为详尽的行为信息和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实录下来的资料可较完 整地保存所发生的行为或事件,可供反复观察与分析用。实况详录的局限性在于对记录的技 术要求较高,通常要用现代化的观察设备,代价较昂贵,另外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 加工处理原始的记录资料。 4.时间取样法 以上三种观察方法都是描述性的、记叙性的观察,要求观察者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被试的 行为,实施起来较费时、费力。众所周知,儿童的行为表现复杂多样,并且总是处在不断的 发展变化之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全天候地进行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往 往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取样观察应运而生。取样观察的基本原理与选择被试的抽样原理相似 即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在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作为样本,然后以样本的结果推论总体状 况。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又可收集到可靠的观察资料,使观察具有客观性、 取样观察的方法主要有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 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它与描述性观察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必详尽地记录、描述被试 的行为表现,只需在预先确定的时间段里观察记录确定的行为发生与否,发生的次数,以及 持续的时间 时间取样法的典型例子是帕顿(M.B. Parten)二十世纪20年代中期进行的一项有关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的研究。她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将游戏分 成6种活动类型:无所事事、旁观、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并对每一 类型赋予操作定义(见表4-2),并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见表4-3) 表4—26种游戏类型操作定义 游戏类型操作定义 无所事儿童没有做游戏,只是碰巧观望暂时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如没有可注视的就 玩弄自己的身体,或走来走去,爬上爬下,东张西望 旁观 儿童基本上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有时凑上来与正在做游戏 的儿童说话,提问题,出主意,但自己并没有直接参加游戏。 单独游戏儿童独自一人游戏,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根本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
5 9 :29——9 :30 读。”,天天说:“我们先看画 画吧!”丽丽慢吞吞地表示同 意:“好吧。’’天天高高兴兴 地走过去取书。丽丽没有跟乐 乐和冬冬打招呼,乐乐和冬冬 也没对丽丽说什么。 天天拿了一本书回来,想 靠近丽丽坐下,但丽丽却往边 上移了移,使他们之间保持了 一段距离。乐乐问:“你们两 个在干什么呀?’’天天回答 说:“不用管,我们忙着呢!” 丽丽却一语不发,站起身来慢 慢地走向积木角。 易于分散注意不能集中目 标进行社会交往,因为在 天天邀请她一块儿看书 时,她却东张西望,心不 在焉。但她的行为并不表 现出对天天的敌意,或任 何不喜欢的迹象。我觉得 丽丽缺乏丰富的情感,对 与别人的交往不大感兴 趣。 实况详录法能提供较为详尽的行为信息和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实录下来的资料可较完 整地保存所发生的行为或事件,可供反复观察与分析用。实况详录的局限性在于对记录的技 术要求较高,通常要用现代化的观察设备,代价较昂贵,另外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 加工处理原始的记录资料。 4.时间取样法 以上三种观察方法都是描述性的、记叙性的观察,要求观察者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被试的 行为,实施起来较费时、费力。众所周知,儿童的行为表现复杂多样,并且总是处在不断的 发展变化之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全天候地进行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往 往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取样观察应运而生。取样观察的基本原理与选择被试的抽样原理相似, 即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在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作为样本,然后以样本的结果推论总体状 况。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又可收集到可靠的观察资料,使观察具有客观性、 取样观察的方法主要有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 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它与描述性观察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必详尽地记录、描述被试 的行为表现,只需在预先确定的时间段里观察记录确定的行为发生与否,发生的次数,以及 持续的时间。 时间取样法的典型例子是帕顿(M.B.Parten)二十世纪 20 年代中期进行的一项有关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的研究。她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将游戏分 成 6 种活动类型:无所事事、旁观、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并对每一 类型赋予操作定义(见表 4—2),并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见表 4—3)。 表 4—2 6 种游戏类型操作定义 游戏类型 操 作 定 义 无所事事 儿童没有做游戏,只是碰巧观望暂时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如没有可注视的就 玩弄自己的身体,或走来走去,爬上爬下,东张西望。 旁观 儿童基本上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有时凑上来与正在做游戏 的儿童说话,提问题,出主意,但自己并没有直接参加游戏。 单独游戏 儿童独自一人游戏,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根本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