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概述 随着教育事业的莲勃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向教育 科研要质量,以教育科研带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本章从教育 研究的历史演变入手,着重阐述教育研究的意义、任务、基本特点、基本分类、基本方法, 涉及教育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 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经历了一个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经历了从经验思辨到科学 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方法始终伴随着人类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对这一过程发展变化的考察, 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多方面的联系,从而揭示教育研究方法 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进入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是对过去的了解,了解教育研究的昨 天,它的发展轨迹:二是对现状的把握,即了解教育研究的今天。只有在这两者的基础上 研究者才能使自己的硏究有较高的起点,研究才有可能有新意,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当然研 究如果是对明天的预测,则是研究的更高要求。事实上,也只有在对昨天的了解和对今天的 把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准确地预测明天 、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有教育就有对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的发展演变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是随着社会的发 展不断地由简单向复杂,由浅层向深层、由思辨向实证、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方向逐步发展的。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到整个世界,可以把教育研究的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划分的显著 标志是本世纪初,德国教育家A·拉伊和E·梅伊曼创立的实验教育学 20世纪以前的教育研究大多是少数哲学家、教育家的设想、推断、直接经验的描述或 概括.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虽然有时也规定了教育教学的 种种准则,但这些硏究往往缺乏科学实验的验证,研究的方法是思辨的,研究成果常常归属 于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当时教育尚未完全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就是夸美纽斯写的《大 教学论》,虽然可以称作是独立体系的教育专著,但从中仍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和哲学的这 种联系 世纪初,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教育研究领域的拓宽, 教育研究方法在实验教育学的影响下有了新的突破。实验教育学认为:教育学应该是记载并 说明教育事实的科学,因此应当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这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 路,使教育研究从思辨向实验、实证方向发展,由定性向定量研究转化。之后,各国相继建 立起教育硏究所和实验学校,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测量法等,社会 科学研究的调査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等先后进入教育研究领域,教育研究的范围也不断 扩大,涉及教育的新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心理学等等不断
1 第一章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概述 随着教育事业的莲勃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向教育 科研要质量,以教育科研带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本章从教育 研究的历史演变入手,着重阐述教育研究的意义、任务、基本特点、基本分类、基本方法, 涉及教育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 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经历了一个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经历了从经验思辨到科学 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方法始终伴随着人类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对这一过程发展变化的考察, 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多方面的联系,从而揭示教育研究方法 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进入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是对过去的了解,了解教育研究的昨 天,它的发展轨迹;二是对现状的把握,即了解教育研究的今天。只有在这两者的基础上, 研究者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有较高的起点,研究才有可能有新意,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当然研 究如果是对明天的预测,则是研究的更高要求。事实上,也只有在对昨天的了解和对今天的 把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准确地预测明天。 一、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有教育就有对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的发展演变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是随着社会的发 展不断地由简单向复杂,由浅层向深层、由思辨向实证、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方向逐步发展的。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到整个世界,可以把教育研究的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划分的显著 标志是本世纪初,德国教育家 A·拉伊和 E·梅伊曼创立的实验教育学。 20 世纪以前的教育研究大多是少数哲学家、教育家的设想、推断、直接经验的描述或 概括.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虽然有时也规定了教育教学的 种种准则,但这些研究往往缺乏科学实验的验证,研究的方法是思辨的,研究成果常常归属 于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当时教育尚未完全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就是夸美纽斯写的《大 教学论》,虽然可以称作是独立体系的教育专著,但从中仍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和哲学的这 种联系。 20 世纪初,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教育研究领域的拓宽, 教育研究方法在实验教育学的影响下有了新的突破。实验教育学认为:教育学应该是记载并 说明教育事实的科学,因此应当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这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 路,使教育研究从思辨向实验、实证方向发展,由定性向定量研究转化。之后,各国相继建 立起教育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测量法等,社会 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等先后进入教育研究领域,教育研究的范围也不断 扩大,涉及教育的新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心理学等等不断
涌现,世界各国的教育研究蓬勃兴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从我国的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来看,也可分为两个阶段,以20世纪20年代为界,明显 标志是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在这以前,我国古代教育研究大多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个人推断,所用的方法是纯思 辨的.往往只是对有关事实或现象的记录和描述.如《论语》、《学记》等。虽然有些初步的 经验概括,但这些都是零碎的、自发的、描述性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方法,很多结论缺 乏科学论证 我国的教育研究开始是以引进西方各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名著为主。20世纪初,清末 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倡教育救国,揭露科举的弊端,倡 导建立西式学校,对我国的教育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1901.5--1908.1),主要是翻译引进国外教育理论和 思想,最早介绍到国内来的教育学是由日本的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编译的。最早的教育 测验是1918年俞子夷编制的《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20年代最早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 程的是厦门大学教育系。最早设教育研究机构的是1933年广西省政府在桂林设的教育研究 所。较有名的教育实验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黄炎培的职业教 育实验等 我国教育研究比较繁荣的时期是20、30年代,当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教育理论和教育 研究方法。并尝试着用于中国教育的实践,像192年陆志韦修订的比纳—一西蒙智力测验, 廖世承编制的国家智力测验:刘廷芳的中学生智慧测验,陈鹤琴的图形智力测验等。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从事教育研究者寥寥无几。1949年全国解放后,全搬套用苏 联经验,翻译苏联教育专著,请苏联专家讲学,办学习班,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教条主义 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因素,50年代末,开始走自己的路,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育走了 段弯路,文化大革命10年,教育是重灾区,教育研究难以进行。在我国、教育研究真正的 繁荣时期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20年 三、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 总的来说,近二十年教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教育研究仍处 于起步阶段,但在这二十年中,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已初具规模。可以说这二十年是我国教 育硏究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演进总趋势是:向教育科学化的目标前进, 强调教育科学研究要为理论和实践服务 粉碎“四人帮”,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发展教育、解放思想、突破 禁区、向教育科学进军。在教育界进行了几年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当时的讨论理性批 判的色彩较浓,纯思辨的,虽然教育本质问题最后仍没有定论,但它对解放思想的功绩是可 以载入史册的。另外,教育界积极介绍国外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教育呈全面开放的态势。理 论上表现为打破了传统的框架,把新的东西引进来了,开拓了思维空间、加强了研究意识, 在实践上表现为开始轰轰烈烈地搞教育教学的实验研究。教育研究领域全方位地拓展。研究 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研究方法丰富多样,除了调査法、观察法、文献法外,内容分析、 数理统计、行动硏究、质的研究等也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研究向实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教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除了专业研究人员外,在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也纷纷投身于教育 研究。教育科研成果不断増加,研究质量不断提高,加快了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2
2 涌现,世界各国的教育研究蓬勃兴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我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从我国的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来看,也可分为两个阶段,以 20 世纪 20 年代为界,明显 标志是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在这以前,我国古代教育研究大多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个人推断,所用的方法是纯思 辨的.往往只是对有关事实或现象的记录和描述.如《论语》、《学记》等。虽然有些初步的 经验概括,但这些都是零碎的、自发的、描述性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方法,很多结论缺 乏科学论证。 我国的教育研究开始是以引进西方各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名著为主。20 世纪初,清末 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倡教育救国,揭露科举的弊端,倡 导建立西式学校,对我国的教育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1901.5--1908.1),主要是翻译引进国外教育理论和 思想,最早介绍到国内来的教育学是由日本的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编译的。最早的教育 测验是 1918 年俞子夷编制的《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20 年代最早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 程的是厦门大学教育系。最早设教育研究机构的是 1933 年广西省政府在桂林设的教育研究 所。较有名的教育实验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黄炎培的职业教 育实验等。 我国教育研究比较繁荣的时期是 20、30 年代,当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教育理论和教育 研究方法。并尝试着用于中国教育的实践,像 1922 年陆志韦修订的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廖世承编制的国家智力测验;刘廷芳的中学生智慧测验,陈鹤琴的图形智力测验等。 1937 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从事教育研究者寥寥无几。1949 年全国解放后,全搬套用苏 联经验,翻译苏联教育专著,请苏联专家讲学,办学习班,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教条主义 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因素,50 年代末,开始走自己的路,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育走了一 段弯路,文化大革命 10 年,教育是重灾区,教育研究难以进行。在我国、教育研究真正的 繁荣时期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 20 年。 三、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 总的来说,近二十年教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教育研究仍处 于起步阶段,但在这二十年中,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已初具规模。可以说这二十年是我国教 育研究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演进总趋势是:向教育科学化的目标前进, 强调教育科学研究要为理论和实践服务。 粉碎“四人帮”,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发展教育、解放思想、突破 禁区、向教育科学进军。在教育界进行了几年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当时的讨论理性批 判的色彩较浓,纯思辨的,虽然教育本质问题最后仍没有定论,但它对解放思想的功绩是可 以载入史册的。另外,教育界积极介绍国外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教育呈全面开放的态势。理 论上表现为打破了传统的框架,把新的东西引进来了,开拓了思维空间、加强了研究意识, 在实践上表现为开始轰轰烈烈地搞教育教学的实验研究。教育研究领域全方位地拓展。研究 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研究方法丰富多样,除了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外,内容分析、 数理统计、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也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研究向实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教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除了专业研究人员外,在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也纷纷投身于教育 研究。教育科研成果不断增加,研究质量不断提高,加快了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反思教育研究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传统的教育研究弊端主要是过分重视对 经典著作的诠释。过多地引用专家的观点,并断章取义地阐发所谓的微言大义。另外,在思 维形式上,崇尚中庸、求同、整体划一,在对立观点中和稀泥,从常规的认识中或从哲学的 原理中演绎出不偏不倚的观点,貌似客观正确,实际上根本没有新意。这种没有倾向性的观 点,在实践中既无法操作,也无法起指导作用。过多地强调思辨、定性、过多地强调经 研究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难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规律 四、教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统观教育研究的昨天与今天,大致可以勾画出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①数量化。教育研究越来越重视以数学方法作为研究的工具,越来越强调研究结果的数 量化分析,数量化形式是教育研究科学性的体现,也是任何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幼教 科研中,已有大量研究采用定量数据分析的手段来说明结果。 模型结构的分析应用。如在《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研究》一文中运用国外 量表经修订和项目分析后,收集317份有效问卷,并作相应结构模型分析,建构了教师工作 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 计算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如:SPSS统计软件包的使用大大加快了研究数 据的分析处理,使得研究更加科学、方法更加简明、结论更加可靠。 模糊数学的运用。如:马谋超关于心理量模糊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申继亮运用模糊数 学方法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②现代化。随着科技进步,研究技术设备、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很多研究可通过仪器设 备进行观测.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处理大量的数据,使教育研究 中多因素分析得以实现等。现代化的含义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研究手段进行教育研 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人们广泛使用录音、录象、照相等声像设备,为进一步分析观察结 果提供了详细资料:同时,人们还应用了心理测量仪器:如眼动仪、生理测试仪、测试脑电 图描记仪的EEG( Electroencephalo- graph)等展开认知心理、神经心理等领域的研究 更普遍的是人们还采用单向玻璃观察儿童 ③综合化。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了教育内部问题外,还会涉及教育外部的影响, 教育的对象通常是人,因此教育研究强调采用多种方法,从多学科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的实质。 综合化主要表现在方面的综合和学科的综合上。 方法综合:研究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用实验法和观察法结合使用:如 朱家雄的《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立场对两种不同幼儿教育方案的比较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历 史研究方法。 学科综合: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教育学科内部各分支的合作;教育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协 作:如研究早期弱智儿童的矫正,用特殊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儿科医学等学 科的结合 ④现场化。教育硏究除了重视理论研究外,更注重应用研究,更强调研究为社会发展的 需要服务,与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要求教育研究在真实的现场情境中进行,以提高研 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现场化强调在真实、自然情景中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教育规律,提高研 究结果在真实生活和教育时间中的可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 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3 反思教育研究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传统的教育研究弊端主要是过分重视对 经典著作的诠释。过多地引用专家的观点,并断章取义地阐发所谓的微言大义。另外,在思 维形式上,崇尚中庸、求同、整体划一,在对立观点中和稀泥,从常规的认识中或从哲学的 原理中演绎出不偏不倚的观点,貌似客观正确,实际上根本没有新意。这种没有倾向性的观 点,在实践中既无法操作,也无法起指导作用。过多地强调思辨、定性、过多地强调经验, 研究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难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规律。 四、教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统观教育研究的昨天与今天,大致可以勾画出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①数量化。教育研究越来越重视以数学方法作为研究的工具,越来越强调研究结果的数 量化分析,数量化形式是教育研究科学性的体现,也是任何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幼教 科研中,已有大量研究采用定量数据分析的手段来说明结果。 模型结构的分析应用。如在《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研究》一文中运用国外 量表经修订和项目分析后,收集 317 份有效问卷,并作相应结构模型分析,建构了教师工作 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 计算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如:SPSS 统计软件包的使用大大加快了研究数 据的分析处理,使得研究更加科学、方法更加简明、结论更加可靠。 模糊数学的运用。如:马谋超关于心理量模糊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申继亮运用模糊数 学方法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②现代化。随着科技进步,研究技术设备、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很多研究可通过仪器设 备进行观测.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处理大量的数据,使教育研究 中多因素分析得以实现等。现代化的含义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研究手段进行教育研 究。 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人们广泛使用录音、录象、照相等声像设备,为进一步分析观察结 果提供了详细资料;同时,人们还应用了心理测量仪器:如眼动仪、生理测试仪、测试脑电 图描记仪的 EEG(Electronencephalo-graph)等展开认知心理、神经心理等领域的研究; 更普遍的是人们还采用单向玻璃观察儿童。 ③综合化。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了教育内部问题外,还会涉及教育外部的影响, 教育的对象通常是人,因此教育研究强调采用多种方法,从多学科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的实质。 综合化主要表现在方面的综合和学科的综合上。 方法综合:研究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用实验法和观察法结合使用;如 朱家雄的《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立场对两种不同幼儿教育方案的比较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历 史研究方法。 学科综合: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教育学科内部各分支的合作;教育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协 作:如研究早期弱智儿童的矫正,用特殊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儿科医学等学 科的结合。 ④现场化。教育研究除了重视理论研究外,更注重应用研究,更强调研究为社会发展的 需要服务,与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要求教育研究在真实的现场情境中进行,以提高研 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现场化强调在真实、自然情景中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教育规律,提高研 究结果在真实生活和教育时间中的可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 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来自于幼教实践的需要和幼教研究的理论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幼教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幼教在实践 的发展中困难重重,急需幼教理论的指导;相关学科的诞生,如《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 等,也为幼儿教育的研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学前教育的研究奠定 了科学的观念和准备了科学的方法。如培根所言:“自然的奥秘在技术的干预下,比在其自 然活动时更容易表露出来”,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幼教实践的紧密结合,促使整个幼教 领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研究浪潮。 (一)国际上学前教育研究源起幼儿教育实验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创立了心理实验室,这一举措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瞩目, 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来研究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也为学前教育的研究起到了榜 样的作用。教育学家拉伊和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方法引进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创立实验 教育学,运用观察、统计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解释教育现象,获得对教育的科学、正确的 认识,为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一项有意义的科学工具,也是教育研究史 上在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 在学前教育方面,自1840年德国儿童教育家福禄贝尔创立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人 们开始着重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加以探讨,从此幼儿教育学从教育学中分离出来。同时, 幼儿教育受到实验心理学和实验教育学思想的影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纷纷把研究目光转 向幼儿教育领域,运用实验的手法进行各种研究,而且获益匪浅。许多教育学家因此而获得 众多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儿童教育研究的开展。如,蒙台梭利在1901年离开意大利 国立特殊儿童学校后,开始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在罗马圣洛伦佐区成立了第一个“儿童之 家”,并开始了系统的教育实验,设计出一套教材和教具,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创立了闻名 于世界的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1909年出版了《蒙台梭利方法》(原名为《儿童之家的科学 教育方法》),由此,蒙台梭利将自己的研究结果,独创的教育方法向全世界推介。它提倡用 科学的方法了解儿童,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育他们。教师必须培养自己观察儿童的愿望和 能力,才能理解和追随儿童的成长。蒙台梭利法设立了《儿童心理观察指南》,要求详细观 察儿童的学习,儿童的行为,儿童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等。蒙台梭利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指导 无疑为幼儿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借鉴,对于后人研究儿童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崛起 中国幼教实验的先驱首推陈鹤琴先生,1920年陈鹤琴先生就开始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 踪观察实验研究,用文字和摄影的方式记录了其儿子身心变化和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从中积 累了大量的资料,为后人了解儿童身体、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和绘画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加之陈鹤琴先生对儿童心理的学习和感悟,著书《儿童心理之研究》, 用其科学的观察,敏锐的教育视角,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为探索中国儿童心理的 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陈鹤琴不仅用观察法硏究儿童,还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幼儿园的课 程,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1927年将其成果发表在《幼稚教育》杂志上,这是具有 中国特色的研究儿童心理的成果。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在1925年已经成为 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陈鹤琴先生在科学研究方法 上的尝试和在创立幼稚园的过程中将研究同时开展起来的做法,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为后 人开拓了研究的天地,从此时开始,中国的学前教育研究开始了其漫长又有意义的道路。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4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来自于幼教实践的需要和幼教研究的理论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幼教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幼教在实践 的发展中困难重重,急需幼教理论的指导;相关学科的诞生,如《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 等,也为幼儿教育的研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学前教育的研究奠定 了科学的观念和准备了科学的方法。如培根所言:“自然的奥秘在技术的干预下,比在其自 然活动时更容易表露出来”,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幼教实践的紧密结合,促使整个幼教 领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研究浪潮。 (一)国际上学前教育研究源起幼儿教育实验: 1879 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创立了心理实验室,这一举措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瞩目, 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来研究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也为学前教育的研究起到了榜 样的作用。教育学家拉伊和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方法引进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创立实验 教育学,运用观察、统计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解释教育现象,获得对教育的科学、正确的 认识,为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一项有意义的科学工具,也是教育研究史 上在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 在学前教育方面, 自 1840 年德国儿童教育家福禄贝尔创立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人 们开始着重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加以探讨,从此幼儿教育学从教育学中分离出来。同时, 幼儿教育受到实验心理学和实验教育学思想的影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纷纷把研究目光转 向幼儿教育领域,运用实验的手法进行各种研究,而且获益匪浅。许多教育学家因此而获得 众多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儿童教育研究的开展。如,蒙台梭利在 1901 年离开意大利 国立特殊儿童学校后,开始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在罗马圣洛伦佐区成立了第一个“儿童之 家”,并开始了系统的教育实验,设计出一套教材和教具,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创立了闻名 于世界的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1909 年出版了《蒙台梭利方法》(原名为《儿童之家的科学 教育方法》),由此,蒙台梭利将自己的研究结果,独创的教育方法向全世界推介。它提倡用 科学的方法了解儿童,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育他们。教师必须培养自己观察儿童的愿望和 能力,才能理解和追随儿童的成长。蒙台梭利法设立了《儿童心理观察指南》,要求详细观 察儿童的学习,儿童的行为,儿童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等。蒙台梭利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指导 无疑为幼儿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借鉴,对于后人研究儿童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崛起 中国幼教实验的先驱首推陈鹤琴先生,1920 年陈鹤琴先生就开始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 踪观察实验研究,用文字和摄影的方式记录了其儿子身心变化和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从中积 累了大量的资料,为后人了解儿童身体、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和绘画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加之陈鹤琴先生对儿童心理的学习和感悟,著书《儿童心理之研究》, 用其科学的观察,敏锐的教育视角,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为探索中国儿童心理的 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陈鹤琴不仅用观察法研究儿童,还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幼儿园的课 程,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1927 年将其成果发表在《幼稚教育》杂志上,这是具有 中国特色的研究儿童心理的成果。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在 1925 年已经成为 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陈鹤琴先生在科学研究方法 上的尝试和在创立幼稚园的过程中将研究同时开展起来的做法,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为后 人开拓了研究的天地,从此时开始,中国的学前教育研究开始了其漫长又有意义的道路。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教育研究的意义 教育研究对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领域的任何进步都应归功于研究。没有研究便无所谓进步。研 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依据,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知识激增、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处在一个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往往难以适应杜会经济 日益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通过研究,在理论上建构新的框架,实践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当然,教育研究不仅是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以适应社会需要,而且它是推动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直接动力 2.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是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对教育高质量的追求永无止境。“向教育科研要质 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离开教育科研去抓教育质量,往往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 人们日益认识到:教育质量不能靠无限制地加大作业量,通过频频考试去获得。教育质量不 能光凭分数去衡量,不能采用违背教育规律的方式去搞所谓的“高质量”。要全面地科学地 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通过教育科研,以教育科研来带动教学研究,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 育科研成果一旦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掌握,就可以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巨大力量。 3.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教育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基础,它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信息、理 论和依据。在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牵涉诸多因素。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判 断,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光凭个人经验显然是不行的,必须依赖教育科研。正常的顺序是 研究在先,决策在后,而不是先作决策,再为决策的合理性寻找依据。 4.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的必备素养。现代教 育需要的是科研型的、学者型的教师。教师参与教育科硏能培养科研能力,能提高自身素质。 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教师在教育实践的第一线,了解教育的实 际问题和熟悉教育对象,获取被试容易,所得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推广性。 二、教育研究的任务 教育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育领域内存在或出现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揭示教育发 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 几千年来保留下的教育历史遗产十分丰富。历代的教育家,如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 现代的陶行知、陈鹤琴,国外的柏拉图、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等,他们的教育思 想和教育实践需要我们去整理、分析,从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今天的教育 发展服务。如:幼儿园特级教师的优秀事例对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关于电化教育、社会 传播媒介在幼教中的作用等。 2.研究教育的现状 对教育现状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点。凡是教育现实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教育研究的对 象,大到教育方针、日的、教育本质、功能,小到教学方法的革新、学科具体问题的解决等
5 一、教育研究的意义 教育研究对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领域的任何进步都应归功于研究。没有研究便无所谓进步。研 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依据,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知识激增、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处在一个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往往难以适应杜会经济 日益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通过研究,在理论上建构新的框架,实践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当然,教育研究不仅是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以适应社会需要,而且它是推动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直接动力。 2.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是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对教育高质量的追求永无止境。“向教育科研要质 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离开教育科研去抓教育质量,往往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 人们日益认识到:教育质量不能靠无限制地加大作业量,通过频频考试去获得。教育质量不 能光凭分数去衡量,不能采用违背教育规律的方式去搞所谓的“高质量”。要全面地科学地 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通过教育科研,以教育科研来带动教学研究,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 育科研成果一旦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掌握,就可以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巨大力量。 3.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教育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基础,它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信息、理 论和依据。在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牵涉诸多因素。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判 断,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光凭个人经验显然是不行的,必须依赖教育科研。正常的顺序是 研究在先,决策在后,而不是先作决策,再为决策的合理性寻找依据。 4.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的必备素养。现代教 育需要的是科研型的、学者型的教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培养科研能力,能提高自身素质。 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教师在教育实践的第一线,了解教育的实 际问题和熟悉教育对象,获取被试容易,所得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推广性。 二、教育研究的任务 教育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育领域内存在或出现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揭示教育发 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 几千年来保留下的教育历史遗产十分丰富。历代的教育家,如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 现代的陶行知、陈鹤琴,国外的柏拉图、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等,他们的教育思 想和教育实践需要我们去整理、分析,从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今天的教育 发展服务。如:幼儿园特级教师的优秀事例对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关于电化教育、社会 传播媒介在幼教中的作用等。 2.研究教育的现状 对教育现状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点。凡是教育现实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教育研究的对 象,大到教育方针、目的、教育本质、功能,小到教学方法的革新、学科具体问题的解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