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真正任务在于探索未知,形成理论。而提出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则是理论构建 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研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选定硏究课题后,研究者对于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这时研究者心目中大体有了研究问题、问题的意义、以及可行性,应该从哪个方向、采用何种 方法来进行研究的框架。为了实施具体的课题研究,研究者还必须进一步确定研究目的或主题 范围,作为研究行动的依据,然后收集研究资料,构思具体的硏宄计划。研究课题的具体化涉 及:提出研究目的;提炼研究主题:提出待答问题 (一)提出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研究的基本意图,是研究内容的焦点,也是研究行动的指南。惟有明确的研究 目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才有依据,研究结果的解释才有意义。因此,课题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 确定硏究目的。提出研究目的是课题研究具体化的步骤之 研究者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首先要确定一个暂时的研究题目,然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事实上,研究题目和查阅文献资料是互动的,一方面研究者以研究题目为中心和线索来收集査 阅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在査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正研究题目,不断向研究的核心问 题聚焦,完善研究课题 研究目的的表述要求直截了当,以下5条策略可以参考 1、以提示探究行动的陈述句来表述 陈述句一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常用句式“本研究的目的是 、“本研究探讨的内 容是。。。”等。例如: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研究旨在调査中学生抽烟现况,并分析抽烟的原因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男女分班教学对中学生两性态度的影响 以上三个研究目的的表述都提示了探究行动,如“了解”、“调查”、“分析”、“探讨”等语词 三句话的表述语意清楚,任务明确,使用概念具体,可操作, 2、提示研究变量与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的表述可以从研究变量或研究对象着手,使人一看研究目的就知道研究变量和研 究对象。通常,提示变量的特征:提示变量特征的群体差异:;提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 因果)。例: 本研究旨在调査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变量特征)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中学男女学生的学业成就(群体差异)。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分析小学生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相关)。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挫折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这种影响的性别 差异(因果关系)。 以上4个例子都提示了研究对象:小学教师、中学男女学生、小学生、儿童:同时,也提 示了研究变量:职业道德、学业成就、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挫折和攻击性行为 3、提示的变量、对象须与研究的其他部分一致 研究目的所提示的研究变量与研究对象必须与研究题目相符,不可逾越研究题目的范围 如研究题目不足以含盖研究目的,则需要修改研究题目。 4、提示可以研究的具体问题 ①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第186-189页
第三章 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真正任务在于探索未知,形成理论。而提出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则是理论构建 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研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选定研究课题后,研究者对于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这时研究者心目中大体有了研究问题、问题的意义、以及可行性,应该从哪个方向、采用何种 方法来进行研究的框架。为了实施具体的课题研究,研究者还必须进一步确定研究目的或主题 范围,作为研究行动的依据,然后收集研究资料,构思具体的研究计划。研究课题的具体化涉 及:提出研究目的;提炼研究主题;提出待答问题。 (一)提出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研究的基本意图,是研究内容的焦点,也是研究行动的指南。惟有明确的研究 目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才有依据,研究结果的解释才有意义。因此,课题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 确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目的是课题研究具体化的步骤之一。 研究者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首先要确定一个暂时的研究题目,然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事实上,研究题目和查阅文献资料是互动的,一方面研究者以研究题目为中心和线索来收集查 阅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正研究题目,不断向研究的核心问 题聚焦,完善研究课题。 研究目的的表述要求直截了当,以下 5 条策略可以参考①: 1、以提示探究行动的陈述句来表述 陈述句一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常用句式“本研究的目的是。。。。。。”、“本研究探讨的内 容是。。。。。。”等。例如: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学生抽烟现况,并分析抽烟的原因;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男女分班教学对中学生两性态度的影响。 以上三个研究目的的表述都提示了探究行动,如“了解”、“调查”、“分析”、“探讨”等语词, 三句话的表述语意清楚,任务明确,使用概念具体,可操作。 2、提示研究变量与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的表述可以从研究变量或研究对象着手,使人一看研究目的就知道研究变量和研 究对象。通常,提示变量的特征;提示变量特征的群体差异;提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 因果)。例: 本研究旨在调查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变量特征)。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中学男女学生的学业成就(群体差异)。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分析小学生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相关)。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挫折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这种影响的性别 差异(因果关系)。 以上 4 个例子都提示了研究对象:小学教师、中学男女学生、小学生、儿童;同时,也提 示了研究变量:职业道德、学业成就、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挫折和攻击性行为。 3、提示的变量、对象须与研究的其他部分一致 研究目的所提示的研究变量与研究对象必须与研究题目相符,不可逾越研究题目的范围。 如研究题目不足以含盖研究目的,则需要修改研究题目。 4、提示可以研究的具体问题 ① 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年,第 186-189 页
变量及其关系的性质决定研究的可行性,有些变量过于抽象,以致于无法具体操作,有些 关系过于笼统、复杂、或涉及价值判断,以致于无法由实证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来解释,使之成 为不可研究的问题。提示变量及其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可以操作并能进行实证检验。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我国中学教育的品质(“教育品质”具体操作不易)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小学行政人员的能力(“行政人员的能力”具体操作不易)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师资培训是否应多元化(涉及价值判断,无法实证检验) 5、分条列举复杂的研究目的 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由于研究变量多,分析的层面也广,如以单一的陈述句来说明研究 目的,常常流于抽象笼统,或不切实际。采用分条列举的方法,可以涵盖广阔的硏究范围,提 示具体的研究项目。例 本研究旨在探讨9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其具体的研究目的如下: 了解中小学的师资结构 分析中小学学生就学与在学情况 调查中小学校舍建筑数量及其使用情况 探讨中小学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 研究结果为决策部门改进和发展义务教育提供参考 一般列举具体的研究目的,3-5条为宜,少了失去列举的意义,多了则流于繁琐 (二)选择、提炼研究主题 课题硏究具体化的另一步骤就是选择、提炼硏究主题。研究主题是指要探究的问题或硏究 段落解释研究目的(见前“提出研究目的”)。待答问题是硏究主题内在的基本问题,或是大问 题下的一系列小的具体问题,待答问题通常以问句形式表述。研究假设则是对研究结果所作的 预测,是研究者期望得出的结论 研究者选定的研究问题通常都可以引发出许多研究主题。但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可能只 关心其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就是要研究的主题。研究设计包括确定主题范围, 选择待研究的主题,以及提炼研究主题,并以特定的方式表述研究主题。 发掘研究主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研究主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随便找一本教 育期刊,从中就可以发现多个潜在的研究主题:也可以到大学图书馆翻阅教育目录索引或教育 期刊索引,从中发现所需主题;还可以通过访谈交流,如询问教师什么因素困扰课堂教学或需 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等,教师的回答将有助于获得有关的研究主题。例如,研究者的研究课题 是关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这个方向,我们可以从中提炼需要研究的主题领域。 课堂环境 可以考虑环境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兴趣、责任感、同学关系以 及师生关系造成怎样的影响?课堂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安排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分组教 学和管理? 教材 可以考虑教材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教材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 能否允许发挥创造力,并激励学生取得好成绩? 课堂管理 可以考虑课堂运作的效率如何?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如何?教师是否能按照自己所想去教? 学生学习能否不受干扰? 教学方法 可以考虑不同教法和不同教师人格特质是如何影响不同性格学生学习的?如何保持学生的 注意力?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主要有哪些?对学生的努力给予有效的反馈方式有哪些 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美) C M. Charles著,张莉莉张学文等译:《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42-45页
变量及其关系的性质决定研究的可行性,有些变量过于抽象,以致于无法具体操作,有些 关系过于笼统、复杂、或涉及价值判断,以致于无法由实证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来解释,使之成 为不可研究的问题。提示变量及其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可以操作并能进行实证检验。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我国中学教育的品质(“教育品质”具体操作不易)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小学行政人员的能力(“行政人员的能力”具体操作不易)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师资培训是否应多元化(涉及价值判断,无法实证检验) 5、分条列举复杂的研究目的 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由于研究变量多,分析的层面也广,如以单一的陈述句来说明研究 目的,常常流于抽象笼统,或不切实际。采用分条列举的方法,可以涵盖广阔的研究范围,提 示具体的研究项目。例: 本研究旨在探讨 9 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其具体的研究目的如下: 了解中小学的师资结构; 分析中小学学生就学与在学情况; 调查中小学校舍建筑数量及其使用情况; 探讨中小学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 研究结果为决策部门改进和发展义务教育提供参考。 一般列举具体的研究目的,3-5 条为宜,少了失去列举的意义,多了则流于繁琐。 (二)选择、提炼研究主题 课题研究具体化的另一步骤就是选择、提炼研究主题。研究主题是指要探究的问题或研究 的具体领域。研究主题通常以问题陈述、待答问题、研究假设来表示。问题陈述就是用句子或 段落解释研究目的(见前“提出研究目的”)。待答问题是研究主题内在的基本问题,或是大问 题下的一系列小的具体问题,待答问题通常以问句形式表述。研究假设则是对研究结果所作的 预测,是研究者期望得出的结论。 研究者选定的研究问题通常都可以引发出许多研究主题。但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可能只 关心其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就是要研究的主题。研究设计包括确定主题范围, 选择待研究的主题,以及提炼研究主题,并以特定的方式表述研究主题。 发掘研究主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研究主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随便找一本教 育期刊,从中就可以发现多个潜在的研究主题;也可以到大学图书馆翻阅教育目录索引或教育 期刊索引,从中发现所需主题;还可以通过访谈交流,如询问教师什么因素困扰课堂教学或需 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等,教师的回答将有助于获得有关的研究主题。例如,研究者的研究课题 是关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这个方向,我们可以从中提炼需要研究的主题领域①。 课堂环境: 可以考虑环境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兴趣、责任感、同学关系以 及师生关系造成怎样的影响?课堂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安排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分组教 学和管理? 教材: 可以考虑教材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教材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 能否允许发挥创造力,并激励学生取得好成绩? 课堂管理: 可以考虑课堂运作的效率如何?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如何?教师是否能按照自己所想去教? 学生学习能否不受干扰? 教学方法: 可以考虑不同教法和不同教师人格特质是如何影响不同性格学生学习的?如何保持学生的 注意力?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主要有哪些?对学生的努力给予有效的反馈方式有哪些? 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① (美)C.M.Charles 著,张莉莉 张学文等译:《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年,第 42-45 页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人的学习兴趣、爱好、习惯、速度等的差异如何处理?如何教 学生体验情感? 评价: 不同的评分方式是怎样影响学生的动机、压力、态度和成绩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全面评价 学生? 选择研究主题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所选择的主题应是你的专业和兴趣所在,主题应是新颖、有趣的 2、所选择的主题应是重要的,能对教育教学某个方面产生影响的 3、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能得出新结论的主题 4、要考虑所选主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 5、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来确认主题的适切性。 6、还要分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和可行性 7、最后需考虑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三)提出待答问题 待答问题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待答问题是根据研究目的提出的,作为研究目的与研究行动 的桥梁。待答问题决定硏究行动,产生的研究结果必须能充分反映待答问题,同时,待答问题 也是检验研究结果的基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行动、研究结果 的关系见下图 研究目的—→待答问题一→研究行动 研究结果 反馈 反馈 提出合适的待答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 1、以简洁的疑问句提出 提出待答问题的基本要领就是要用简洁的疑问句提出,例如: 天资优异的儿童的学习行为有什么特征 小学男生与女生的学习能力有何差异?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家庭背景有关吗? 提早入学对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何影响? 2、降低概念的抽象程度 概念的抽象程度是相对的,由比较而得的。在提出待答问题时,一定要以所提示的概念为 依据,降低其抽象层度,以比较具体的下位概念来表达。待答问题中概念的抽象程度越低,就 越容易操作和测量。例: 小学天资优异的儿童上课时比较专注吗? 小学男生与女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差异吗?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父母的教育程度有何相关? 提早入学对儿童在学校中的同伴关系有何影响? 3、以研究变量及其关系的提示为主 提示研究变量,并质疑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才会明确。待答问题可以分为三类:描 述性问题;相关性问题:因果性问题 小学优秀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描述性) 师范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的价值观有何差异?(描述-比较) 学校组织气氛的相关因素有哪些?(相关性) ①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第190-194页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人的学习兴趣、爱好、习惯、速度等的差异如何处理?如何教 学生体验情感? 评价: 不同的评分方式是怎样影响学生的动机、压力、态度和成绩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全面评价 学生? 选择研究主题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 所选择的主题应是你的专业和兴趣所在,主题应是新颖、有趣的。 2、 所选择的主题应是重要的,能对教育教学某个方面产生影响的。 3、 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能得出新结论的主题。 4、 要考虑所选主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 5、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来确认主题的适切性。 6、 还要分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和可行性。 7、 最后需考虑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三)提出待答问题 待答问题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待答问题是根据研究目的提出的,作为研究目的与研究行动 的桥梁。待答问题决定研究行动,产生的研究结果必须能充分反映待答问题,同时,待答问题 也是检验研究结果的基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行动、研究结果 的关系见下图: 研究目的 待答问题 研究行动 研究结果 反馈 反馈 提出合适的待答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 1、以简洁的疑问句提出 提出待答问题的基本要领就是要用简洁的疑问句提出,例如: 天资优异的儿童的学习行为有什么特征? 小学男生与女生的学习能力有何差异?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家庭背景有关吗? 提早入学对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何影响? 2、降低概念的抽象程度 概念的抽象程度是相对的,由比较而得的。在提出待答问题时,一定要以所提示的概念为 依据,降低其抽象层度,以比较具体的下位概念来表达。待答问题中概念的抽象程度越低,就 越容易操作和测量。例: 小学天资优异的儿童上课时比较专注吗? 小学男生与女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差异吗?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父母的教育程度有何相关? 提早入学对儿童在学校中的同伴关系有何影响? 3、以研究变量及其关系的提示为主 提示研究变量,并质疑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才会明确。待答问题可以分为三类:描 述性问题;相关性问题;因果性问题。 小学优秀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描述性) 师范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的价值观有何差异?(描述-比较) 学校组织气氛的相关因素有哪些?(相关性) ① 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年,第 190-194 页
中学实施电脑辅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何影响?(因果性) 4、降低问题的层次 待答问题强调概念的具体程度,常常把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小问题。在 项研究中,通常要提出好几个待答问题才能满足研究需要。问题和问题之间要有层次,如 小学儿童学校生活满意程度的调査硏究”“学校生活满意程度”这个词比较抽象,可以提出 以下一系列待答问题,当这些待答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学校生活满意程度的结果也就出来了 小学儿童对学校环境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吗? 对校园的绿化美化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课堂学习活动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吗? 对学习活动的形式满意吗? 对学习的内容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课间和课外活动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课间活动满意吗? 对课外活动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学校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师生关系满意吗? 对同伴关系满意吗? 5、待答问题的范围要与研究目的相符 通常硏究范围可以从硏究变量及其关系来辨识,因此在提岀待答问题后,必须逐项检査所 提示的变量,看是否逾越研究目的所规定的范围,是否遗漏了重要的变量,务必使待答问题与 研究目的范围一致。下图表明待答问题的来源 待答问题(1) 研究目的1 待答问题(2) 待答问题(3 研究问题或研究题目 研究目的2 待答问题(4) 待答问题(5) 研究目的3 待答问题(6) 待答问题(7) 6、要提出可回答的问题 个待答问题必须是经过收集资料可以回答的问题。凡不可能收集实证资料,或有了资料 仍不能回答的问题,不适合做待答问题。如,8岁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脑细胞正在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对于这样的问题,现在是无法收集实证资料的,也不可能得到检验的。因此不能 作为待答问题提出,必须加以修正。修正问题的最佳策略就是使问题具体化,只要待答问题具 体化就能使待答问题成为可以回答的问题。 形成研究假设 在教育研究设计过程中,通常可以通过提出研究假设来取代待答问题,尤其是实证性研究 提出研究假设是硏究设计的重要环节。研究假设的提出有助于研究者理清硏究思路,明确研究 方向。提出研究假设也是教育研究探索的必经之路,是构建和发展教育理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研究假设的概念 研究假设( research hypothesis)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硏究的问题预先 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
中学实施电脑辅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何影响?(因果性) 4、降低问题的层次 待答问题强调概念的具体程度,常常把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小问题。在 一项研究中,通常要提出好几个待答问题才能满足研究需要。问题和问题之间要有层次,如; “小学儿童学校生活满意程度的调查研究”,“学校生活满意程度”这个词比较抽象,可以提出 以下一系列待答问题,当这些待答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学校生活满意程度的结果也就出来了。 小学儿童对学校环境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吗? 对校园的绿化美化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课堂学习活动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吗? 对学习活动的形式满意吗? 对学习的内容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课间和课外活动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课间活动满意吗? 对课外活动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学校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师生关系满意吗? 对同伴关系满意吗? 5、待答问题的范围要与研究目的相符 通常研究范围可以从研究变量及其关系来辨识,因此在提出待答问题后,必须逐项检查所 提示的变量,看是否逾越研究目的所规定的范围,是否遗漏了重要的变量,务必使待答问题与 研究目的范围一致。下图表明待答问题的来源: 待答问题(1) 研究目的 1 待答问题(2) 待答问题(3) 研究问题或研究题目 研究目的 2 待答问题(4) 待答问题(5) 研究目的 3 待答问题(6) 待答问题(7) 6、要提出可回答的问题 一个待答问题必须是经过收集资料可以回答的问题。凡不可能收集实证资料,或有了资料 仍不能回答的问题,不适合做待答问题。如,8 岁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脑细胞正在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对于这样的问题,现在是无法收集实证资料的,也不可能得到检验的。因此不能 作为待答问题提出,必须加以修正。修正问题的最佳策略就是使问题具体化,只要待答问题具 体化就能使待答问题成为可以回答的问题。 二、形成研究假设 在教育研究设计过程中,通常可以通过提出研究假设来取代待答问题,尤其是实证性研究。 提出研究假设是研究设计的重要环节。研究假设的提出有助于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 方向。提出研究假设也是教育研究探索的必经之路,是构建和发展教育理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研究假设的概念 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 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
的设想。一般来说,科学研究以假设验证为主。 设在日常处理问题过程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教室里有一盏灯不亮,这是一个需要我 们去解决的问题。我们会去试一下开关。这就意味着我们假设灯不亮的原因可能是开关没开。 如果试一下开关,灯亮了,这就证实了原先的假设,问题得到解决。如果试一下开关,灯仍不 亮,便否定了原先的假设,说明灯不亮的原因可能不是开关问题,这时我们会继续假设:是否 是启动器出了毛病,我们会去换启动器来验证假设。是否是灯管坏了,我们会去换灯管来验证 假设等,直到最后解决问题。总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任何验证性的活动前,总是会有 假设作为行动的基础和指南 教育研究与上面处理问题的过程相似。通常研究要探讨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 尚未获得结果之前,研究者总要事先要提出一种暂时性的、有待验证的答案,然后通过收集合 适的资料来验证假设。例如,当研究教学方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时,我们总会提出新的教学方 法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假设,或提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 绩的假设,然后通过收集事实或数据来验证提出的假设 在教育研究中,预先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之为有框架研究,没有明确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之为 无框架硏究。即使是无框架硏究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假设,而是没有把隐含的假设明确提出来罢 了。正如我们在池塘边钓鱼这个行为本身就已隐含了池塘里有鱼这个假设一样。 研究者应根据硏究的性质来决定是否需要正式提出假设,通常定量硏究、验证性研究、涉 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而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单一变量的研 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研究假设,其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过程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能直接提出研究假设最好,如情形不适合提出假设或不知该如何提出假设时, 研究者至少应该提出待答问题,对研究结果作个预测。 (二)研究假设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未知,形成理论,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般以假设验证为主,因 此研究假设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假设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假设是研究的核心 在有假设的研究中,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的。当然验证的结果并 非总是假设被证实,也有被证伪的可能性,但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假设就像大海中的航标, 为研究指明方向,使研究不偏离航向。见图3-1: 复印袁振国假设为核心的图
的设想。一般来说,科学研究以假设验证为主。 假设在日常处理问题过程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教室里有一盏灯不亮,这是一个需要我 们去解决的问题。我们会去试一下开关。这就意味着我们假设灯不亮的原因可能是开关没开。 如果试一下开关,灯亮了,这就证实了原先的假设,问题得到解决。如果试一下开关,灯仍不 亮,便否定了原先的假设,说明灯不亮的原因可能不是开关问题,这时我们会继续假设:是否 是启动器出了毛病,我们会去换启动器来验证假设。是否是灯管坏了,我们会去换灯管来验证 假设等,直到最后解决问题。总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任何验证性的活动前,总是会有 假设作为行动的基础和指南。 教育研究与上面处理问题的过程相似。通常研究要探讨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 尚未获得结果之前,研究者总要事先要提出一种暂时性的、有待验证的答案,然后通过收集合 适的资料来验证假设。例如,当研究教学方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时,我们总会提出新的教学方 法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假设,或提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 绩的假设,然后通过收集事实或数据来验证提出的假设。 在教育研究中,预先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之为有框架研究,没有明确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之为 无框架研究。即使是无框架研究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假设,而是没有把隐含的假设明确提出来罢 了。正如我们在池塘边钓鱼这个行为本身就已隐含了池塘里有鱼这个假设一样。 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性质来决定是否需要正式提出假设,通常定量研究、验证性研究、涉 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而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单一变量的研 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研究假设,其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过程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能直接提出研究假设最好,如情形不适合提出假设或不知该如何提出假设时, 研究者至少应该提出待答问题,对研究结果作个预测。 (二)研究假设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未知,形成理论,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般以假设验证为主,因 此研究假设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假设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假设是研究的核心 在有假设的研究中,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的。当然验证的结果并 非总是假设被证实,也有被证伪的可能性,但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假设就像大海中的航标, 为研究指明方向,使研究不偏离航向。见图 3-1: 复印袁振国假设为核心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