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现代文 阅读选做题。请从以下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系马桩的文化根系 鄢烈山 今夏有机会在西安观光了四天,对这个旅游城市的开发有了较多的了解和感受。不用说 与二十年前我初履西安不同,就是与四年前我二到西安时比,其旅游业的开发规模也当刮目 相看了。单以“曲江新区”而言,这几年投资数十亿,兴建了曲江池、唐城墙、唐慈恩寺等 六大遗址公园,而类似于清代圆明园的唐代“大明宫”也正在热火朝天的筹建中 也许是出于一个杂文和时评作者习惯于挑刺的劣根性,我对观光过程中感觉到的和看到 的东西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我虽然明白,除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是“文 革”后顺应民意上下结合推进的,迄今为止各地的改革开放有不少是由当地政府主导的,而 所谓“经营城市”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开发的项目不仅为财政创收,也让市民分享建设成 果;但是,我仍然要问,那些开发项目和文化产业公司都是国家办的吗?其职员是国家公务 员、事业编制还是国企性质?投资怎么收回?服务效率如何提高?有无权力寻租及如何防止 腐败 我也明白旅游休闲对大众来说就是找乐,因此以华清池所在的骊山、九龙湖为实景的爱 情史诗歌舞剧《长恨歌》的演出,极声色之娱远出当年唐明皇杨贵妃的想象力,都是可以理 解的。但是,我仍然担心在这种氛围中,本来就帝王意识浓厚的国人,会“忘记”了所谓雄 主明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贪婪,模糊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残酷历史真 相 参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解答了我的上述疑虑,使我的观感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这个博物院建在长安区终南山下,已建成的部分,主要的,一是明清民居宅院群,都是整体 搬迁、修复如旧。二是石雕区,包括石人石兽、上(下)马石、饮马槽等,尤其值得一看的是 八千多柱拴马桩(我们南方人称为系马桩)。我看了这么多千姿百态的系马桩真是很兴奋。 我知道古人代步的骏马好比今人的“奔驰”、“宝马”轿车,因此重义气的子路表达自己的 美好心愿是“肥马轻裘与朋友共”,但我没有想到系马桩有这么讲究的。精雕细刻放在宅院 前后,实用是拴马,虚用是辟邪祈福,一般是桩身上立着人骑狮,或大猴背小猴(意为辈辈 封侯)。系马桩雕像不仅创作艺术上丰富多样,作为民族风情、民俗和宗教等文化历史的“活 化石”也很有考证研究价值。 这个博物院是民办的。据介绍,创办者历经二十多年,投资数亿元,雇请三千多人次 行程十万多公里,走村串乡征集整理。他为国藏真宝所显现的远见和气魄太值得推崇了。我 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博收藏展览类、旅游休闲类为什么不可以多让民间来办呢?再就是应 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总讲称王称霸者多么了不起,而要更多地关注散落在民间的文化 艺术。现代历史观早就不只“为帝王将相做家谱”了,民间的生活状态更有硏究价值。 (选自2008年11月7日《文汇报》,有改动) 16.关于“系马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马桩”精神层面的价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马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 地位
▲ 六、现代文 阅读选做题。请从以下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系马桩的文化根系 鄢烈山 今夏有机会在西安观光了四天,对这个旅游城市的开发有了较多的了解和感受。不用说 与二十年前我初履西安不同,就是与四年前我二到西安时比,其旅游业的开发规模也当刮目 相看了。单以“曲江新区”而言,这几年投资数十亿,兴建了曲江池、唐城墙、唐慈恩寺等 六大遗址公园,而类似于清代圆明园的唐代“大明宫”也正在热火朝天的筹建中…… 也许是出于一个杂文和时评作者习惯于挑刺的劣根性,我对观光过程中感觉到的和看到 的东西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我虽然明白,除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是“文 革”后顺应民意上下结合推进的,迄今为止各地的改革开放有不少是由当地政府主导的,而 所谓“经营城市”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开发的项目不仅为财政创收,也让市民分享建设成 果;但是,我仍然要问,那些开发项目和文化产业公司都是国家办的吗?其职员是国家公务 员、事业编制还是国企性质?投资怎么收回?服务效率如何提高?有无权力寻租及如何防止 腐败? 我也明白旅游休闲对大众来说就是找乐,因此以华清池所在的骊山、九龙湖为实景的爱 情史诗歌舞剧《长恨歌》的演出,极声色之娱远出当年唐明皇杨贵妃的想象力,都是可以理 解的。但是,我仍然担心在这种氛围中,本来就帝王意识浓厚的国人,会“忘记”了所谓雄 主明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贪婪,模糊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残酷历史真 相。 参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解答了我的上述疑虑,使我的观感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这个博物院建在长安区终南山下,已建成的部分,主要的,一是明清民居宅院群,都是整体 搬迁、修复如旧。二是石雕区,包括石人石兽、上(下)马石、饮马槽等,尤其值得一看的是 八千多柱拴马桩(我们南方人称为系马桩)。我看了这么多千姿百态的系马桩真是很兴奋。 我知道古人代步的骏马好比今人的“奔驰”、“宝马”轿车,因此重义气的子路表达自己的 美好心愿是“肥马轻裘与朋友共”,但我没有想到系马桩有这么讲究的。精雕细刻放在宅院 前后,实用是拴马,虚用是辟邪祈福,一般是桩身上立着人骑狮,或大猴背小猴(意为辈辈 封侯)。系马桩雕像不仅创作艺术上丰富多样,作为民族风情、民俗和宗教等文化历史的“活 化石”也很有考证研究价值。 这个博物院是民办的。据介绍,创办者历经二十多年,投资数亿元,雇请三千多人次, 行程十万多公里,走村串乡征集整理。他为国藏真宝所显现的远见和气魄太值得推崇了。我 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博收藏展览类、旅游休闲类为什么不可以多让民间来办呢?再就是应 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总讲称王称霸者多么了不起,而要更多地关注散落在民间的文化 艺术。现代历史观早就不只“为帝王将相做家谱”了,民间的生活状态更有研究价值。 (选自 2008 年 11 月 7 日《文汇报》,有改动) 16.关于“系马桩”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系马桩”精神层面的价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马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 地位
B.“系马桩”因为其艺术造型具有辟邪祈福等象征意义,而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C.“系马桩”以其形式的美观和内涵的丰富,成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精华所 在 D.“系马桩”是制作讲究的石雕艺术品,因此,和化石一样,具有很好的考证研究价 1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在西安的四天观光,作者对这个旅游城市的开发规模和发展思路都给予了肯定。 B.作为公益性事业的文化产业的建设,应该由国家开发,政府投资,以避免成为私人 牟利的手段 C.旅游景区的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其主要功能是为大众“找乐”,但也不能完全排 斥其正面教育功能 D.作者以较多笔墨介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目的在于强调艺术质量是旅游产业 健康发展的前提 18.“参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解答了我的上述疑虑”,作者疑虑的是哪些方面的 问题?请加以概括。(6分) 19.从作者 的介绍和分析看,“系马桩”这一旅游景点给整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营提供了哪 些借鉴?请分条列举。(6分) 乙、实用类 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王元化二三事 姚芳藻 王元化先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夕拾”的主编。 谈起他从事新闻工作的这一段生活,他却说,当年是被迫进《联合晚报》的。 王先生以前从来没同我们谈起过那一段不太愉快的往事。原来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地 下文委负责文艺工作时,发表了一篇题目叫《舅爷爷》的短篇小说,把一个质朴的老人和天 真的孩子之间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小说一发表,就受到几位作家的注意,魏金枝撰文介绍 以群在《文哨》上加以推荐。但却遭到老文委书记的指责:“为什么写童年时代的东西?为 什么不为政治服务?”个别谈话不够,还发动党员群众整他。年少气盛的王先生据理力争, 结果是靠边站。他是不得已才进《联合晚报》工作的。“这是我的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他 讲得很风趣。细细玩味,觉得其中奧妙无穷,因为讲自己光彩,就意味着别人不光彩,而王 先生是决不愿意去触他那位老上级的心境的 他接替姚溱,担任了“夕拾”的主编。初进报界,对编辑程序可说是一窍不通,姚溱帮 着他编了一个星期。谈起姚溱这位新来的文委书记对他的帮助,他充满了感激之情。当时的
B.“系马桩”因为其艺术造型具有辟邪祈福等象征意义,而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C.“系马桩”以其形式的美观和内涵的丰富,成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精华所 在。 D.“系马桩”是制作讲究的石雕艺术品,因此,和化石一样,具有很好的考证研究价 值。 1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过在西安的四天观光,作者对这个旅游城市的开发规模和发展思路都给予了肯定。 B.作为公益性事业的文化产业的建设,应该由国家开发,政府投资,以避免成为私人 牟利的手段。 C.旅游景区的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其主要功能是为大众“找乐”,但也不能完全排 斥其正面教育功能。 D.作者以较多笔墨介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目的在于强调艺术质量是旅游产业 健康发展的前提。 18.“参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解答了我的上述疑虑”,作者疑虑的是哪些方面的 问题?请加以概括。(6 分) ▲ ▲ 19.从作者 的介绍和分析看,“系马桩”这一旅游景点给整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营提供了哪 些借鉴?请分条列举。(6 分) ▲ ▲ 乙、实用类 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王元化①二三事 姚芳藻 王元化先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夕拾”的主编。 谈起他从事新闻工作的这一段生活,他却说,当年是被迫进《联合晚报》的。 王先生以前从来没同我们谈起过那一段不太愉快的往事。原来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地 下文委负责文艺工作时,发表了一篇题目叫《舅爷爷》的短篇小说,把一个质朴的老人和天 真的孩子之间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小说一发表,就受到几位作家的注意,魏金枝撰文介绍, 以群在《文哨》上加以推荐。但却遭到老文委书记的指责:“为什么写童年时代的东西?为 什么不为政治服务?”个别谈话不够,还发动党员群众整他。年少气盛的王先生据理力争, 结果是靠边站。他是不得已才进《联合晚报》工作的。“这是我的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他 讲得很风趣。细细玩味,觉得其中奥妙无穷,因为讲自己光彩,就意味着别人不光彩,而王 先生是决不愿意去触他那位老上级的心境的。 他接替姚溱,担任了“夕拾”的主编。初进报界,对编辑程序可说是一窍不通,姚溱帮 着他编了一个星期。谈起姚溱这位新来的文委书记对他的帮助,他充满了感激之情。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