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实验三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法1验证型修1实验四3验证型必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修5实验六1验证型必显微镜直接计数修1型必实验六微生物大小测定2技能型修1实验七必微生物的染色技术3验证型修1实验八2验证型必微生物显微形态观察修1注:1.本实验二至五以综合设计实验的形式安排,使学生在训练微生物实验操作手段和验证微生物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同时,比较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上体现了:取样稀释培养计数镜检等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流程,让学生掌握对于自然界中微生物进行研究的一整套实验步骤方法。每一个单列实验课单元,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微生物的四大基本技术: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与培养。而前五个实验串连起来,实则就是一个大的综合性实验。此实验主要为基本技能训练。2.总体融会贯通成一门实用性强的综合性的系列实验,从宏观到微观,从浅入深让学生理解微生物理论和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和研究能力。四每组人数与实验学时数:1人/组(一般情况下)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实验成绩按百分制,其中实验过程评分与实验报告100%.六:本实验课配套教材或实验指导书【1]沈萍,陈向东编.《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沈萍,范秀容,李广武编。《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钱存柔,黄仪秀,林稚兰,罗大珍,李玲君,梁崇志.《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七.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三 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法 1 验证型 必 修 1 实验四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 3 验证型 必 修 5 实验六 显微镜直接计数 1 验证型 必 修 1 实验六 微生物大小测定 2 技能型 必 修 1 实验七 微生物的染色技术 3 验证型 必 修 1 实验八 微生物显微形态观察 2 验证型 必 修 1 注: 1.本实验二至五以综合设计实验的形式安排,使学生在训练微生物实验操作手 段和验证微生物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同时,比较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在实际中的应 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上体现了:取样 稀释 培养 计 数 镜检 等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流程,让学生掌握对于自然界中微生物进行 研究的一整套实验步骤方法。 每一个单列实验课单元,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微生物的四大 基本技术: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与培养。而前五个实验串连起 来,实则就是一个大的综合性实验。此实验主要为基本技能训练。 2.总体融会贯通成一门实用性强的综合性的系列实验,从宏观到微观,从浅入 深让学生理解微生物理论和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和 研究能力。 四.每组人数与实验学时数:1 人/组(一般情况下)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实验成绩按百分制,其中实验过程评分与实验报告 100%. 六.本实验课配套教材或实验指导书 [1]沈萍,陈向东编.《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 [2] 沈萍,范秀容,李广武编.《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9 [3] 钱存柔,黄仪秀,林稚兰,罗大珍,李玲君,梁崇志.《微生物学实 验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七.实验报告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实验前完成。写明本实验原理、目的、器材及简明要的实验步骤,相当于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得进实验室!预习报告不能抄袭实验指导书,要求1页完成预习报告。第二步:课堂实验过程中完成。内容为实验记录与结果。第三步:课后完成。对实验结果作处理和讨论,给出结论,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推理,分析;选做部分思考题。第二次实验前交第一次实验报告。八.几点说明1.完成以上实验共需24学时,现按本专业教学计划,目前在15个课时中开设的实验为24学时。2.除少数实验受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药品的限制而安排五人一组外,其余实验一律一人一组,给学生充分独立动手的机会。3.实验进度安排(1)顺序性:与理论课进度相配合:(2)相关性:强调实验内容与理论内容之间的联系:(3)连续性:上次与下次实验连在一起的连续性大实验;(4)交叉性:短时间实验与长时间实验结合在一起;(5)加时性:本次实验内容包括上次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分析的部分。教研室:生物工程教研室执笔人:沈寿国系主任审核签名:
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实验前完成。写明本实验原理、目的、器材及简明扼要的实验步骤, 相当于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得进实验室!预习报告不能抄袭实验指导书,要 求 1 页完成预习报告。 第二步:课堂实验过程中完成。内容为实验记录与结果。 第三步:课后完成。对实验结果作处理和讨论,给出结论,并对实验中出现 的问题加以推理,分析;选做部分思考题。 第二次实验前交第一次实验报告。 八.几点说明 1.完成以上实验共需 24 学时,现按本专业教学计划,目前在 15 个课时中 开设的实验为 24 学时。 2.除少数实验受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药品的限制而安排五人一组外,其余 实验一律一人一组,给学生充分独立动手的机会。 3.实验进度安排 (1)顺序性:与理论课进度相配合; (2)相关性:强调实验内容与理论内容之间的联系; (3)连续性:上次与下次实验连在一起的连续性大实验; (4)交叉性:短时间实验与长时间实验结合在一起; (5)加时性:本次实验内容包括上次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分析的部分。 教研室:生物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沈寿国 系主任审核签名:
《AutoCAD》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31077课程名称:《AutoCAD》总学时数:32一、部分说明1、课程性质: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生物工程(食品方向)学生所设置的选修课。2、教学目标及意义《AutoCAD》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向相关专业学生讲授AutoCAD软件的启动和退出,了解AutoCAD软件发展过程和趋势,掌握基本文件的操作方法和工程图的样板图设置等操作过程。教学意义是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AutoCAD软件有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认识,认清了解AutoCAD在机械制图,平面制图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或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3、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工程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AutoCAD界面组成及基本操作:绘制线段、圆及简单平面图形:画多边形、椭圆及简单平面图形形:创建二维复杂对象;图层控制及图形显示:编辑及显示图形:绘制复杂平面图形:在图形中添加文字:标注尺寸;图块、外部引用、设计中心及工具选项板;打印图形。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AutoCAD的基本操作:绘制线段、圆及简单平面图形:画多边形、摊圆及简单平面图形形;难点:创建二维复杂对象;图层控制及图形显示:编辑及显示图形:绘制复杂平面图形;5、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课堂讲授,多媒体现场实验操作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课程教材:薛焱编著.中文版AutoCAD2010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主要参考书。1、《AUTOCAD2008工程制图基础教程》,刘善淑,胡爱萍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AutoCAD2014基础与实例教程》,陈平,郑贞平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AutoCAD》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31077 课程名称:《AutoCAD》 总学时数:32 一、部分说明 1、课程性质: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生物工程(食品方向)学生所设置 的选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AutoCAD》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向相关专业学生讲授 AutoCAD 软件的启动和 退出,了解 AutoCAD 软件发展过程和趋势,掌握基本文件的操作方法和工程图的 样板图设置等操作过程。 教学意义是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 AutoCAD 软件有比较全面、客观地了 解和认识,认清了解 AutoCAD 在机械制图,平面制图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在今 后的工作实践或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工程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 AutoCAD 界面组成及基本操作; 绘制线段、圆及简单平面图形;画多边形、椭圆及简单平面图形形;创建二维复 杂对象;图层控制及图形显示;编辑及显示图形;绘制复杂平面图形;在图形中 添加文字;标注尺寸;图块、外部引用、设计中心及工具选项板;打印图形。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utoCAD 的基本操作;绘制线段、圆及简单平面图形;画多边形、椭 圆及简单平面图形形; 难点:创建二维复杂对象;图层控制及图形显示;编辑及显示图形;绘制复 杂平面图形; 5、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取课堂讲授,多媒体现场实验操作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 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薛焱编著.中文版 AutoCAD2010 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AUTOCAD 2008 工程制图基础教程》,刘善淑,胡爱萍 主编,化学工业 出版社,2010 年。 2、《AutoCAD 2014 基础与实例教程》,陈平,郑贞平 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年
3、《AutoCAD2014中文版基础教程》,徐江华,王莹莹,俞大丽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二、教学内容第一章AutoCAD2010入门1、教学要求:了解AutoCAD的基本功能,了解AutoCAD的工作空间。2、教学内容:AutoCAD功能概述;AutoCAD2010的工作空间:图形文件管理。3、本章学时数:2第二章AutoCAD绘图基础1、教学要求:掌握AutoCAD的基础绘图方法,学习设置绘图环境、使用系统变量。2、教学内容:设置参数选项、图形单位、图形界限和工作空间;使用命令与系统变量;使用菜单栏、工具栏和屏幕菜单绘制图形:坐标系的学习。3、本章学时数:2第三章使用绘图辅助工具1、教学要求:掌握使用图层的方法,学会控制图形显示;掌握栅格和捕捉,熟练使用自动追踪和动态输入。2、教学内容:图层的使用:新建图层、设置图层、图层管理;图形显示的控制;栅格和捕捉:使用自动追踪:使用动态输入。3、本章学时数:4第四章绘制简单二维图形581、教学要求:学会绘制简单的二维图形。2、教学内容:绘制单点和多点的点对象;绘制直线、射线和构造线;绘制矩形和正多边形;绘制圆、圆弧、椭圆和椭圆弧;绘制与编辑多线。3、本章学时数:4第五章编辑二维图形对象1、教学要求:学会编辑二维图形对象;2、教学内容:选择对象的方法;使用夹点编辑图形对象;删除、移动、旋转和对齐对象;复制、阵列、偏移和镜像对象;修改对象的形状和大小;合并对象;分解对象。3、本章学时数:4
3、《AutoCAD2014 中文版基础教程》,徐江华,王莹莹,俞大丽 等 著,中 国青年出版社,2014 年。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AutoCAD2010 入门 1、教学要求:了解 AutoCAD 的基本功能,了解 AutoCAD 的工作空间。 2、教学内容:AutoCAD 功能概述;AutoCAD2010 的工作空间;图形文件管理。 3、本章学时数:2 第二章 AutoCAD 绘图基础 1、教学要求:掌握 AutoCAD 的基础绘图方法,学习设置绘图环境、使用系统变 量。 2、教学内容:设置参数选项、图形单位、图形界限和工作空间;使用命令与系 统变量;使用菜单栏、工具栏和屏幕菜单绘制图形;坐标系的学习。 3、本章学时数:2 第三章 使用绘图辅助工具 1、教学要求:掌握使用图层的方法,学会控制图形显示;掌握栅格和捕捉,熟 练使用自动追踪和动态输入。 2、教学内容:图层的使用:新建图层、设置图层、图层管理;图形显示的控制; 栅格和捕捉;使用自动追踪;使用动态输入。 3、本章学时数:4 第四章 绘制简单二维图形 58 1、教学要求:学会绘制简单的二维图形。 2、教学内容:绘制单点和多点的点对象;绘制直线、射线和构造线;绘制矩形 和正多边形;绘制圆、圆弧、椭圆和椭圆弧;绘制与编辑多线。 3、本章学时数:4 第五章 编辑二维图形对象 1、教学要求:学会编辑二维图形对象; 2、教学内容:选择对象的方法;使用夹点编辑图形对象;删除、移动、旋转和 对齐对象;复制、阵列、偏移和镜像对象;修改对象的形状和大小;合并对象; 分解对象。 3、本章学时数:4
第六章使用文字和表格1、教学要求:熟练掌握AutoCAD制图时文字和表格的运用。2、教学内容:创建文字样式:设置样式名、设置字体和大小、设置文字效果、预览与应用文字样式:创建与编辑单行文字;创建与编辑多行文字;创建表格样式和表格。3、本章学时数:4第七章面域与图案填充1、教学要求:了解图形转换为面域的方法,能熟练的绘制圆环和宽线。2、教学内容:将图形转换为面域;使用图案填充;绘制圆环和宽线。3、本章学时数:4第八章标注图形尺寸1、教学要求:学习尺寸标准的规则,熟悉创建尺寸标准的步骤,了解创建与设置标注的样式。2、教学内容:尺寸标注的规则与组成:尺寸标注的规则、尺寸标注的组成、尺寸标注的类型、创建尺寸标注的步骤;创建与设置标注样式:新建标注样式、设置线、符号和箭头、文字、主单位、单位换算、公差;长度型尺寸标注;半径、直径和圆心标注:角度标注与其他类型的标注。3、本章学时数:4第九章图形的输入输出1、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绘制图形的输入方法和输出方法。2、教学内容:图形的输入和输出;创建布局和页面设置;使用浮动视口;打印:网上发布图形。3、本章学时数:4
第六章 使用文字和表格 1、教学要求:熟练掌握 AutoCAD 制图时文字和表格的运用。 2、教学内容:创建文字样式:设置样式名、设置字体和大小、设置文字效果、 预览与应用文字样式;创建与编辑单行文字;创建与编辑多行文字;创建表格样 式和表格。 3、本章学时数:4 第七章 面域与图案填充 1、教学要求:了解图形转换为面域的方法,能熟练的绘制圆环和宽线。 2、教学内容:将图形转换为面域;使用图案填充;绘制圆环和宽线。 3、本章学时数:4 第八章 标注图形尺寸 1、教学要求:学习尺寸标准的规则,熟悉创建尺寸标准的步骤,了解创建与设 置标注的样式。 2、教学内容:尺寸标注的规则与组成:尺寸标注的规则、尺寸标注的组成、尺 寸标注的类型、创建尺寸标注的步骤;创建与设置标注样式:新建标注样式、设 置线、符号和箭头、文字、主单位、单位换算、公差;长度型尺寸标注;半径、 直径和圆心标注;角度标注与其他类型的标注。 3、本章学时数:4 第九章 图形的输入输出 1、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绘制图形的输入方法和输出方法。 2、教学内容:图形的输入和输出;创建布局和页面设置;使用浮动视口;打印; 网上发布图形。 3、本章学时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