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要点1.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和营养类型2.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3.根据营养特点配置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三、本章学时数:4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一、教学要求掌握分解代谢(异化作用)和合成代谢(同化作用)的概念,掌握化能异养微生物生物氧化的类型,明确氧化过程中脱氢、递氢、受氢的生化反应途径,深刻理解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和意义。了解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形式、产能效率,硝化细菌、硫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硝化作用。掌握光能自养微生物环式、非环式光合作用,了解嗜盐杆菌紫膜的光合作用及意义。知道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方式。能够比较ATP的三种主要产生方式的特点、异同、产能效率。明确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的概念及二者间的关系,了解微生物代谢调节的主要类型和方式。掌握相关专业词汇。二、教学内容知识要点1.微生物产能代谢2.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关系3.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三、本章学时数:4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教学要求明确纯培养的意义,知道纯培养装置的要求,重点了解微生物的常规分离方法和纯培养技术。知道大规模生产培养常用的培养器及配套装置,了解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发展特点和动向。明确微生物群体生长和繁殖的概念,清楚生长量和繁殖量的意义,掌握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掌握生长曲线各期的特点及其对实际生产和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了解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常用的生物量、生理指标、计数的原理及方法,重点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特别是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掌握连续培养的理论依据、意义、应用,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了解各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机理及应用。明确灭菌、防腐、抑菌、消毒、最适生长温度、最适pH等概念。掌握湿(干)热灭菌法、连消法、巴氏消毒法、过滤除菌法等常规方法的规定指标和适用范围,以及这些理论在控制有害
知识要点 1.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和营养类型 2.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3. 根据营养特点配置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三、本章学时数:4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一、教学要求 掌握分解代谢(异化作用)和合成代谢(同化作用)的概念,掌握化能异养 微生物生物氧化的类型,明确氧化过程中脱氢、递氢、受氢的生化反应途径,深 刻理解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和意义。 了解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形式、产能效率,硝化细菌、硫细菌的能量代谢 和硝化作用。掌握光能自养微生物环式、非环式光合作用,了解嗜盐杆菌紫膜的 光合作用及意义。知道自养微生物固定 CO2的方式。能够比较 ATP 的三种主要产 生方式的特点、异同、产能效率。明确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的概念及 二者间的关系,了解微生物代谢调节的主要类型和方式。掌握相关专业词汇。 二、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 1. 微生物产能代谢 2.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关系 3.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三、本章学时数:4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教学要求 明确纯培养的意义,知道纯培养装置的要求,重点了解微生物的常规分离方 法和纯培养技术。知道大规模生产培养常用的培养器及配套装置,了解微生物培 养技术的发展特点和动向。 明确微生物群体生长和繁殖的概念,清楚生长量和繁殖量的意义,掌握细菌 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掌握生长曲线各期的特点及其对实际生产和研究中的指 导作用。了解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常用的生物量、生理指标、计数的原理及方法,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特别是其适用范围和优 缺点。掌握连续培养的理论依据、意义、应用,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了解各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机理及应用。明确灭菌、防腐、抑菌、消 毒、最适生长温度、最适 pH 等概念。掌握湿(干)热灭菌法、连消法、巴氏消 毒法、过滤除菌法等常规方法的规定指标和适用范围,以及这些理论在控制有害
微生物中的应用。理解石碳酸系数的意义。知道实验室、无菌室(箱)的常规消毒方法。明确化疗与化学治疗剂、抗生素、抗菌谱等概念,了解化学治疗剂的特点、种类,掌握抗代谢物、抗生素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机制及作用位点,了解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途径及预防耐药性产生的手段。二、教学内容知识要点1.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2.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氧气,pH)4.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三、本章学时数:4第九章微生物遗传一、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意义。理解质粒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重要意义,重点掌握原核生物质粒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了解种具有代表性细菌质粒的性质及应用,明确遗传型、基因型、变异型、表型、诱变等概念。明确基因组概念和基因突变的类型及特点,掌握点突变与染色体畸变的机制。了解引起自发性突变的可能因素和常用诱变剂及其作用机理,掌握UV诱变机理及修复系统。知晓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掌握细菌的三种水平基因转移形式及应用,明确各自发生的条件、媒介类型,重点掌握普遍转导、局限转导的异同点,明确其媒介类型、所携外源DNA的特点及所得到重组子的特性。明确F菌株、F菌株、Hfr菌株和F’菌株的含义及相互间的转换关系,掌握其在接合现象中所起的作用和结果,尤其是旺fr菌株在利用中断杂交法绘制环状染色体图中的作用。明确转化、转染、转导、接合、感受态、转化子、转导子、接合子、给体菌、受体菌、外源DNA等概念及意义。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程序,明确给体、受体、载体、工具酶、工程菌的概念,知道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菌种衰退的原因与现象,掌握菌种复壮的原理和方法。明确保藏菌种的原理、月的和原则,重点掌握不后类型微生物的保藏方法。二、教学内容知识要点1.遗传的物质基础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微生物中的应用。 理解石碳酸系数的意义。知道实验室、无菌室(箱)的常规消毒方法。明确 化疗与化学治疗剂、抗生素、抗菌谱等概念,了解化学治疗剂的特点、种类,掌 握抗代谢物、抗生素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机制及作用位点,了解微生物产生耐 药性的途径及预防耐药性产生的手段。 二、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 1.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2.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 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氧气,pH) 4.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三、本章学时数:4 第九章 微生物遗传 一、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意义。理解质粒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 践中重要意义,重点掌握原核生物质粒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 细菌质粒的性质及应用,明确遗传型、基因型、变异型、表型、诱变等概念。明 确基因组概念和基因突变的类型及特点,掌握点突变与染色体畸变的机制。了解 引起自发性突变的可能因素和常用诱变剂及其作用机理,掌握 UV 诱变机理及修 复系统。知晓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 掌握细菌的三种水平基因转移形式及应用,明确各自发生的条件、媒介类型, 重点掌握普遍转导、局限转导的异同点,明确其媒介类型、所携外源 DNA 的特点 及所得到重组子的特性。明确 F +菌株、F -菌株、Hfr 菌株和 F’菌株的含义及相 互间的转换关系,掌握其在接合现象中所起的作用和结果,尤其是 Hfr 菌株在利 用中断杂交法绘制环状染色体图中的作用。明确转化、转染、转导、接合、感受 态、转化子、转导子、接合子、给体菌、受体菌、外源 DNA 等概念及意义。 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程序,明确给体、受体、载体、工具酶、 工程菌的概念,知道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菌种衰退的原因与现象, 掌握菌种复壮的原理和方法。明确保藏菌种的原理、目的和原则,重点掌握不同 类型微生物的保藏方法。 二、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 1. 遗传的物质基础 2.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3.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4.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三、本章学时数:4第十章微生物与食品酿造一、教学要求掌握酿造的概念和类型,了解微生物在食品酿造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范围,掌握生产菌种(细菌、真菌等)及其应用(酒、调味品、肉制品等)的原理。二、教学内容知识要点1.细菌在食品酿造中的作用2.酵母菌在食品酿造中的作用3.霉菌在食品酿造中的作用4.微生物酶在食品酿造中的作用三、本章学时数:4第十一章食品腐败与食品保藏一、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与食品腐败的关系,掌握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方法,了解食品保藏的原理及主要方法。二、教学内容知识要点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条件2.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3.各类食品的腐败变质4.食品防腐保藏三、本章学时数:3第十二章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一、教学要求了解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途径,以及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种类。知晓常见食物中毒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了解食品安全微生物指标的常规评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知识要点1.食品的微生物污染2.细菌性食物中毒3.真菌性食物中毒
4.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三、本章学时数:4 第十章 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一、教学要求 掌握酿造的概念和类型,了解微生物在食品酿造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范围, 掌握生产菌种(细菌、真菌等)及其应用(酒、调味品、肉制品等)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 1. 细菌在食品酿造中的作用 2. 酵母菌在食品酿造中的作用 3. 霉菌在食品酿造中的作用 4. 微生物酶在食品酿造中的作用 三、本章学时数:4 第十一章 食品腐败与食品保藏 一、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与食品腐败的关系,掌握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方法,了解食品保 藏的原理及主要方法。 二、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 1.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条件 2. 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 3. 各类食品的腐败变质 4. 食品防腐保藏 三、本章学时数:3 第十二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 一、教学要求 了解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途径,以及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种类。知晓常见 食物中毒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了解食品安全微生物指标的常规评定方法。 二、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 1.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2. 细菌性食物中毒 3. 真菌性食物中毒
4.病毒介导的食源性感染5.食品安全微生物指标三、本章学时数:3教研室:生物工程执笔人:蔡悦系主任审核签名:
4. 病毒介导的食源性感染 5. 食品安全微生物指标 三、本章学时数:3 教研室:生物工程 执笔人:蔡悦 系主任审核签名: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31405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实验学时:24本大纲适用于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时数为24学时。本大纲纵览起来,实则为一个大的综合性实验,但是每一个实验单元又可独立成为一个实验技能的培训。最后二个设计性实验,是再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演练。一。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该课程的设置,对生物以及相关学科不仅是必需,而且是需要加强的。任务: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熟练掌握一整套的无菌操作技术,学会常规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了解在微生物学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材料、方法和手段,尽量多提供动手机会,使学生具备训练有素的操作能力,并且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并作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使理论与实验课的学习相辅相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目的:1: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研究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手段,牢固树立无菌操作概念。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深理解并巩固课堂讲授的环境微生物学理论。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二:本实验课所依据的课程基本理论本实验课主要基于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三,实验类型与要求实验序号实验内容学时数类型要求分组(人/组)实验一3验证型必玻璃器血的清洗、包扎与干热灭菌修15综合必实验二培养基的配制与湿热灭菌修5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1405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学时:24 本大纲适用于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时数为 24 学时。 本大纲纵览起来,实则为一个大的综合性实验,但是每一个实验单元又可独 立成为一个实验技能的培训。最后二个设计性实验,是再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独立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演练。 一.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该课程的设置,对生物以及相关学科不仅是必 需,而且是需要加强的。 任务: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熟练掌握 一整套的无菌操作技术,学会常规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了解在微生物 学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材料、方法和手段,尽量多提供动手机会,使学生具 备训练有素的操作能力,并且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验过程中的 现象和结果,并作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使理论与实验课的学习相辅相成,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 础。 目的:1.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研究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常规 方法和手段,牢固树立无菌操作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理解并巩固课堂讲授的环境微生物学理论。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 的良好作风。 二.本实验课所依据的课程基本理论 本实验课主要基于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 三.实验类型与要求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学时数 类型 要求 分组(人/组) 实验一 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与干热灭菌 3 验证型 必 修 1 实验二 培养基的配制与湿热灭菌 5 综合 必 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