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仿真与建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MGT515系统建模与仿真Systematic Modelling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考查and Simulation公共必修课学分2口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32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8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双语授课课程?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高级运筹学随机过程及应用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的学科专业课,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应用模型进行模拟的应用型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宏观管理中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在微观层面掌握Agent建模方法和技术,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来发现管理科学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23
23 《系统仿真与建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系统建模与仿真 课程编码 MGT515 英文名称 Systematic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考核方式 □考试 □√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 双语授课课程 □√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8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高级运筹学 随机过程及应用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 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的学科专业课,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管理科学 与工程主要应用模型进行模拟的应用型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宏观管 理中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在微观层面掌握 Agent 建模方法和技术,学生在学习后,能 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来发现管理科学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管理 能力和管理效率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1系统建模仿真的一般理论要求学生理解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原理、理1.1系统概述论和在实践中的作用11.2系统模型概述1.3系统仿真概述1.4系统、模型与仿真2系统动力学建模要求在系统动力学环境下,熟悉系统动力2.1系统动力学概述学的建模过程,能用系统动力学进行管理2.2基本符号说明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实例仿真。262.3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步骤2.4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2.5系统动力学实例教学3Agent智能仿真系统要求熟悉Agent仿真软件的操作,能够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实例模拟,完成一个基本3.1Agent仿真基本原理363.2Agent建模仿真的步骤的市场行为模型。3.3Agent建模仿真的应用3.4Agent建模仿真实例教学4综合案例理解案例中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思路与逻4辑,掌握系统动力学和Agent仿真模型在实8践中应用的范围实验部分必开/实验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求选开类型根据讲述内容,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系统建模与仿真综合真,根据自己研究的相关领域,做出一必开分散4训练个或者多个系统仿真模型,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及优化。24
24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1 系统建模仿真的一般理论 1.1 系统概述 1.2 系统模型概述 1.3 系统仿真概述 1.4 系统、模型与仿真 要求学生理解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原理、理 论和在实践中的作用 4 2 2 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2 基本符号说明 2.3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步骤 2.4 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 2.5 系统动力学实例教学 要求在系统动力学环境下,熟悉系统动力 学的建模过程,能用系统动力学进行管理 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实例仿真。 6 3 3 Agent 智能仿真系统 3.1 Agent 仿真基本原理 3.2 Agent 建模仿真的步骤 3.3 Agent 建模仿真的应用 3.4 Agent 建模仿真实例教学 要求熟悉 Agent 仿真软件的操作,能够利 用仿真软件进行实例模拟,完成一个基本 的市场行为模型。 6 4 4 综合案例 理解案例中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思路与逻 辑,掌握系统动力学和Agent仿真模型在实 践中应用的范围 8 实验部分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4 系统建模与仿真综合 训练 根据讲述内容,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 真,根据自己研究的相关领域,做出一 个或者多个系统仿真模型,对仿真结果 进行分析及优化。 必开 分散
三、教学方法采取课堂面授、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四、课程思政内容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系统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系统思维观,例如,通过诠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问题整体与局部耦合关系的仿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个体协同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个人责任的认识和对国家的民族自豪感认同,切实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学生的眼界,领略系统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及环境,提升学生对创新驱动型品质。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说明:本课程支撑的知识获得、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4.教学目标能够初步掌握宏观管理中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在微观层面掌握Agent建模方法和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和案例演示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程作业成绩和课程考核结果评价;5.教学目标能够初步运用系统仿真技术来发现和解决管理科学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间题通过课堂的研讨教学达成;达成情况通过研讨参与成绩和课程考核结果评价。六、课程成绩评定1.课堂教学参与本课程教学主要有教师主讲,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以提高该课程的吸引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的考勒和课堂教学参与程度计入平时成绩。2.课后作业按照授课进度,布置练习作业,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3.考核方法本课程考核方式:平时40%(作业30%+考勤10%)+期末考试(大作业或论文)60%。立足于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王其藩,系统动力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参考书:郭晓鹏等,Anylogic建模与仿真,中南大学出版社,202025
25 三、教学方法 采取课堂面授、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四、课程思政内容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系统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系统思维观,例如,通过 诠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问题整体与局部耦合关系的仿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个体 协同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个人责任的认识和对国家的民族自豪 感认同,切实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学生的眼界, 领略系统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及环境,提升学生对创新驱动型品质。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说明:本课程支撑的知识获得、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达成 与评价方式) 4. 教学目标能够初步掌握宏观管理中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在微观层面掌握 Agent 建模方法和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和案例演示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程作业成绩和课程考核 结果评价; 5. 教学目标能够初步运用系统仿真技术来发现和解决管理科学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 题通过课堂的研讨教学达成;达成情况通过研讨参与成绩和课程考核结果评价。 六、课程成绩评定 1.课堂教学参与 本课程教学主要有教师主讲,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以提高 该课程的吸引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的考勤和课堂教学参与程度计入平 时成绩。 2.课后作业 按照授课进度,布置练习作业,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平时 40%(作业 30%+考勤 10%)+期末考试(大作业或论文)60%。立 足于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王其藩,系统动力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书: 郭晓鹏等,Anylogic 建模与仿真,中南大学出版社,2020
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李莉编制(任课教师)2024年6月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张健2024年9月易军凯2024年9月批准(主管院长)26
26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李莉 2024 年 6 月 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 张健 2024 年 9 月 批准(主管院长) 易军凯 2024 年 9 月
《社会网络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网络分析课程编码MGT518Social network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考查analysis公共必修课学分2口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32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0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统计学、概率论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通过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社会网络资料类型和收集方法、网络分析的各种技术与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等内容。追溯西方社会网络分析的思想渊源,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做了系统回顾,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些新进展。社会网络分析有不同的学科发展背景,其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通过回顾社会网络分析思想与方法在西方的发展,梳理出其中的主要线索和间题,并结合国内的研究状况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强调更好地借鉴已有的成果,加强对社会网络分析的认识和应用,是学生对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分析及应用有深入的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27
27 《社会网络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社会网络分析 课程编码 MGT518 英文名称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考核方式 □考试 □√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统计学、概率论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 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通过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社会网络资料类型和收集方法、网络分析的 各种技术与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等内容。追溯西方社会网络分析的思想渊源,对国内 外的研究状况做了系统回顾,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些新进展。社会网络分析有不同的学科 发展背景,其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通过回顾社会网络分析思想与方法在西方的发展, 梳理出其中的主要线索和问题,并结合国内的研究状况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强调更好地借鉴 已有的成果,加强对社会网络分析的认识和应用,是学生对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分析及 应用有深入的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