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序号基本要求学时教学内容提要第一章经典回归分析回顾基本的线性回归模1.1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型以及最小二乘估计,了1.2最小二乘估计2解放松扰动项假设的多1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1.3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关的概念及检验方法。1.4非线性回归模型第二章矩阵与统计基础常用矩阵,掌握正态分布,多云正态分布,t分2.1矩阵布、卡方分布,F分布,2.2常见统计分布42估计量、假设检验。掌握最小二乘法估计一致性2.3线性回归模型的大样本检验和渐近正态性的构建条2.4最小二乘估计的大样本性质件及推导方法第三章极大似然估计了解正则法则的含义,掌3.1极大似然估计的基本原理握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的3.2极大似然估计的正则条件原理,掌握极大似然估计3量一致性、渐近正态性和3.3极大似然估计的渐近性质渐近有效性3.4线性回归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理解内生性间题以及原第四章内生性、工具变量与GMM估计因、工具变量的概念,掌4.1内生性间题与内生性成因握矩估计(MM)与工具变4.2矩估计(MM)与工具变量法(IV)量法(IV)、线性回归模S型的两阶段最小二乘估4.3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计。掌握广义据矩估计4.4广义据矩估计(GMM)(GMM)以及内生性检验。4.5内生性检验
8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第一章 经典回归分析 1.1 经典线性回归模型 1.2 最小二乘估计 1.3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 1.4 非线性回归模型 回顾基本的线性回归模 型以及最小二乘估计,了 解放松扰动项假设的多 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 关的概念及检验方法。 2 2 第二章 矩阵与统计基础 2.1 矩阵 2.2 常见统计分布 2.3 线性回归模型的大样本检验 2.4 最小二乘估计的大样本性质 常用矩阵,掌握正态分 布,多云正态分布,t 分 布、卡方分布,F 分布, 估计量、假设检验。掌握 最小二乘法估计一致性 和渐近正态性的构建条 件及推导方法 4 3 第三章 极大似然估计 3.1 极大似然估计的基本原理 3.2 极大似然估计的正则条件 3.3 极大似然估计的渐近性质 3.4 线性回归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 了解正则法则的含义,掌 握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的 原理,掌握极大似然估计 量一致性、渐近正态性和 渐近有效性 4 4 第四章 内生性、工具变量与 GMM 估计 4.1 内生性问题与内生性成因 4.2 矩估计(MM)与工具变量法(IV) 4.3 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 4.4 广义据矩估计(GMM) 4.5 内生性检验 理解内生性问题以及原 因、工具变量的概念,掌 握矩估计(MM)与工具变 量法(IV)、线性回归模 型的两阶段最小二乘估 计。掌握广义据矩估计 (GMM)以及内生性检验。 6
第五章面板数据模型理解面板数据模型的数5.1模型结构据结构,掌握固定效应模5.2混合回归模型5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5.3固定效应模型计方法与设定检验方法。5.4随机效应模型第六章动态面板数据模型6.1动态面板模型结构与估计掌握动态面板模型结构与估计方法,面板数据自6.2动态面板-内生性间题回归模型、面板数据的单6.3面板数据自回归模型6位根检、面板数据的协整6.4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检验、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6.5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6.6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第七章离散与受限因变量模型1.1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各模型的数据特点,各模1.2多重选择模型型的估计方法,各模型对1.3截尾分布与截尾回归模型应的现实经济间题。1.4删失数据与删失模型估计1.5断点回归模型合计32三、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作业、课题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理论方法的使用。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安排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以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要点;课后布置实证作业,通过分析数据提升学生使用R编程并进行计量分析的能力;指定学生进行经典论文的选读,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并组织课堂宣讲
9 5 第五章 面板数据模型 5.1 模型结构 5.2 混合回归模型 5.3 固定效应模型 5.4 随机效应模型 理解面板数据模型的数 据结构,掌握固定效应模 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 计方法与设定检验方法。 6 6 第六章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6.1 动态面板模型结构与估计 6.2 动态面板-内生性问题 6.3 面板数据自回归模型 6.4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 6.5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6.6 面板 Granger 因果检验 掌握动态面板模型结构 与估计方法,面板数据自 回归模型、面板数据的单 位根检、面板数据的协整 检验、面板 Granger 因果 检验 6 7 第七章 离散与受限因变量模型 1.1 Probit 模型和 Logit 模型 1.2 多重选择模型 1.3 截尾分布与截尾回归模型 1.4 删失数据与删失模型估计 1.5 断点回归模型 各模型的数据特点,各模 型的估计方法,各模型对 应的现实经济问题。 4 合 计 32 三、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作业、课题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理论方法 的使用。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安排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以便学生能 够深入理解知识要点;课后布置实证作业,通过分析数据提升学生使用 R 编程并进行计量分 析的能力;指定学生进行经典论文的选读,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并组织课堂宣讲
四、课程思政内容高等计量经济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系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教育融入高等计量经济分析教学中。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讲授高等计量经济分析,让学生掌握高等计量经济分析知识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通过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围绕计量经济分析热点问题,展开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并综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间题,以课堂汇报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堂汇报的选题,对研究内容和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结课论文,以此锻炼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主要从课堂讨论、课堂汇报、结课论文的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评价。六、课程成绩评定课程拟采用随堂测验和期末课程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测验成绩占30%,期末课程论文成绩占70%。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叶阿忠等。《高级计量经济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参考书:l.Greene,W.Econometric Analysis.NJ:Prentice Hall.20122.Kleiber, C.and A. Zeileis, Applied Econometrics with R. Springer,2008.参考书: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编制(任课教师)张琳彦2024年6月张健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2024年9月易军凯2024年9月批准(主管院长)10
10 四、课程思政内容 高等计量经济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 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 面入手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系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 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教育融入高等计量经济分析教学中。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高等计量经济分析,让学生掌握高等计量经济分析知识并解决现实经济问 题。通过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围绕计量经济分析热点问题,展开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整理, 并综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以课堂汇报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调 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堂汇报的选题,对研 究内容和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结课论文,以此锻炼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主要从课堂讨论、课堂汇报、结课论文的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六、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拟采用随堂测验和期末课程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测验成绩占 30%,期末课 程论文成绩占 70%。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叶阿忠等. 《高级计量经济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 参考书: 1. Greene, W. Econometric Analysis. NJ: Prentice Hall. 2012 2.Kleiber, C. and A. Zeileis, Applied Econometrics with R. Springer, 2008.参考书: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张琳彦 2024 年 6 月 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 张健 2024 年 9 月 批准(主管院长) 易军凯 2024 年 9 月
《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号MGT505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Literature Reading&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Academic Writing口公共必修课学分1团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总学时16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0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管理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有三:第一个目标是提高学生检索文献、管理文献的能力;第二个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阅读的方法,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范式完成学术论文撰写的能力;第三个目标是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与畏,掌握学术写作规范。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基本要求学时教学内容提要第1单元导论掌握文献检索方法、文献检索数据库;了2文献检索方法与工具解期刊分类;掌握文献管理方法;了解常11
11 《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 课程编号 MGT505 英文名称 Literature Reading & Academic Writing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1 总学时 16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管理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有三:第一个目标是提高学生检索文献、管理文献的能力;第二 个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阅读的方法,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范式完成学术论文撰 写的能力;第三个目标是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与敬畏,掌握学术写作规范。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第 1 单元 导论 文献检索方法与工具 掌握文献检索方法、文献检索数据库;了 解期刊分类;掌握文献管理方法;了解常 2
用文献管理工具文献管理方法与工具第2单元:论文写作结构刨析掌握实证研究中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撰2实证类论文结构写特点。选取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顶刊文综述类论文结构献,了解管科基本范式。第3单元:图在论文写作中的意义了解主要的作图工具,了解流程图和热力32主要作图工具图等图制作,了解科研配色。了解组图构建。图片在文章中的作用第4单元:主题文献阅读掌握管理决策与信息化智能工具,了解复24智能决策建模与优化文献阅读杂管理决策问题解决和优化方法第5单元:主题文献阅读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系资源环境管理与仿真文献阅读统仿真技术等工具解决资源环境管理领域52系统设计、效率评价和政策优化仿真等间题第6单元:学术写作与发表掌握学术写作常用方法;掌握学术论文写学术写作技巧作规范,掌握期刊注册投稿注意事项。26论文发表流程第7单元:硕士论文写作了解数字文化和网络传播的前沿理论,了1基本结构与内容解数字文化特征、网络信息传播模型、文2.格式与规则化价值评估等前沿间题研究第8单元:论文分享了解论文交流与分享的结构设计,重点与28基本结构与内容注意事项。格式与规则实验部分必开/实验学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馨要序号实验项目名称时求类型选开三、教学方法《文献阅读与写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文献阅读而言,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摩、思考这些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就写作而言,强调学生“干中学”强化训练,才能真正改善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间题。因此,这门课课堂教学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生课后阅读与写作练习更为重要。12
12 文献管理方法与工具 用文献管理工具 2 第 2 单元:论文写作结构刨析 实证类论文结构 综述类论文结构 掌握实证研究中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撰 写特点。选取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顶刊文 献,了解管科基本范式。 2 3 第 3 单元:图在论文写作中的意义 主要作图工具 图片在文章中的作用 了解主要的作图工具,了解流程图和热力 图等图制作,了解科研配色。了解组图构 建。 2 4 第 4 单元:主题文献阅读 智能决策建模与优化文献阅读 掌握管理决策与信息化智能工具,了解复 杂管理决策问题解决和优化方法 2 5 第 5 单元:主题文献阅读 资源环境管理与仿真文献阅读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系 统仿真技术等工具解决资源环境管理领域 系统设计、效率评价和政策优化仿真等问 题 2 6 第 6 单元:学术写作与发表 学术写作技巧 论文发表流程 掌握学术写作常用方法;掌握学术论文写 作规范,掌握期刊注册投稿注意事项。 2 7 第 7 单元:硕士论文写作 基本结构与内容 格式与规则 了解数字文化和网络传播的前沿理论,了 解数字文化特征、网络信息传播模型、文 化价值评估等前沿问题研究 2 8 第 8 单元:论文分享 基本结构与内容 格式与规则 了解论文交流与分享的结构设计,重点与 注意事项。 2 实验部分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 时 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 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三、教学方法 《文献阅读与写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就文献阅读而言,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阅读情况揣摩、思考这些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就写作而言,强调学生“干中学”、 强化训练,才能真正改善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这门课课堂教学仅是其中的 一个方面,学生课后阅读与写作练习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