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 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是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 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 生活中的哀情 1、区别概念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 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 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 2、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步骤 (1)找出用于对比或衬托的双方 (2)分析双方关系 3、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区别 对比:并列关系,造成反差。 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区别 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而且双方类属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 衬托: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而且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 情)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问题: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用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生活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 生查子·元夕 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 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 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是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 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 生活中的哀情。 1、区别概念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 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 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 2、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步骤 (1)找出用于对比或衬托的双方 (2)分析双方关系 3、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区别一: 对比:并列关系,造成反差。 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区别二: 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而且双方类属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 衬托: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而且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 情)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问题: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用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生活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 生查子·元夕 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 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烘托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 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 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 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大树的描 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加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本诗采用了一种烘托的方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 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 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读着这 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部是蒙蒙的 细雨。这种手法无疑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尾联中的“散丝”即雨丝。经过前面 的铺写渲染,至此已经形成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 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一个“比”字,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 起。前文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中,这时却再也控制不 住,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 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 两种事物都写。 4、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客观为实,主观为虚(5)正面为实,侧面 为虚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答题模式 实写什么+虚写什么+虚实的关系以及作用 答:一二两句是实写,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秋夜下了一场大雨涨满水池,不知 何时是归期的寂寥之苦,三四句是虚写,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 进行心灵的交流的幸福欢乐情景,虚实相生,以想象的乐景反衬现实思归的急切 和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烘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 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 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 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大树的描 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加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本诗采用了一种烘托的方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 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 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读着这 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部是蒙蒙的 细雨。这种手法无疑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尾联中的“散丝”即雨丝。经过前面 的铺写渲染,至此已经形成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 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一个“比”字,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 一起。前文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中,这时却再也控制不 住,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 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 两种事物都写。 4、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 为虚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3)答题模式: 实写什么+虚写什么+虚实的关系以及作用 答:一二两句是实写,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秋夜下了一场大雨涨满水池,不知 何时是归期的寂寥之苦,三四句是虚写,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 进行心灵的交流的幸福欢乐情景,虚实相生,以想象的乐景反衬现实思归的急切 和对妻子深切的思念 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