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借条”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借条”展开故 事情节,写了大庚几十年来三次进城兑换麦子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内容寓意 深刻。 C.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通过人物来展现主题思想。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空间 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通过恰当运用环境描写,很好地揭示了小说主题思怎 D.大庚找政府兑粮,看到县委书记都饿得浮肿咳血,发誓再不找政府兑粮了。 可后来为重新安葬媳妇,再次找政府兑粮,说明大庚是个出尔反尔的人 E.小说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解放军伤兵离开后大庚的家庭遭遇,交代大庚媳妇 因缺乏营养身体虚弱难以分娩的情节,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2.小说中的大庚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结构。 4.在自己的生活陷于困境的时候,大庚还是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借给了解放军, 以致无法播种,媳妇因营养不良无力分娩。有人认为大庚不应该把粮食借给解放 军:也有人认为大庚应该量力而行;还有人认为,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的 建立,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是义不容辞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抚摩 胡炎 下雪了,天冷。 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 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这样的天气,病人和伤者会增多,会 因各大医院的满员而流入我的私立医院。我没有理由不高兴。 神经内科的姚大夫走进来,说,又一个病人交不起住院费了。我漠然地说,你知 道该怎么办。但是他的儿子很难缠,求得我没办法。姚大夫说 下午就断他的药,对付这种人非得来硬的!
B.“借条”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借条”展开故 事情节,写了大庚几十年来三次进城兑换麦子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内容寓意 深刻。 C.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通过人物来展现主题思想。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空间, 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通过恰当运用环境描写,很好地揭示了小说主题思想。 D.大庚找政府兑粮,看到县委书记都饿得浮肿咳血,发誓再不找政府兑粮了。 可后来为重新安葬媳妇,再次找政府兑粮,说明大庚是个出尔反尔的人。 E.小说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解放军伤兵离开后大庚的家庭遭遇,交代大庚媳妇 因缺乏营养身体虚弱难以分娩的情节,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2.小说中的大庚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结构。 4.在自己的生活陷于困境的时候,大庚还是拿出仅有的 50 斤麦种借给了解放军, 以致无法播种,媳妇因营养不良无力分娩。有人认为大庚不应该把粮食借给解放 军;也有人认为大庚应该量力而行;还有人认为,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的 建立,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是义不容辞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抚摩 胡 炎 下雪了,天冷。 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 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这样的天气,病人和伤者会增多,会 因各大医院的满员而流入我的私立医院。我没有理由不高兴。 神经内科的姚大夫走进来,说,又一个病人交不起住院费了。我漠然地说,你知 道该怎么办。但是他的儿子很难缠,求得我没办法。姚大夫说。 下午就断他的药,对付这种人非得来硬的!
姚大夫走了。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一把出神入化的 手术刀,刀至病除。 下午,一个黑脸大汉闯进了我的办公室。看样子,他来者不善。我处之泰然,习 惯了。我早已学会了从容应对 他说他是那个被强制停药的病人的儿子,叫高大壮。这个名字不错,活脱脱就是 他形象的概括。 我问,你有什么事? 求求你,院长,不要给俺爹停药!他依旧求。 我当然不想这样,可我这里不是慈善堂,没有钱,我的医院就无法运转,请你理 解。我说得坦诚。俺知道,俺知道。髙大壮苦着脸,眼里泪花花的,请你再宽限 几日,俺去筹钱。 我侧过身,望着窗外。雪依旧飘飘洒洒,似乎北风也起来了。真是好天气啊!对 付高大壮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任他哭,任他闹。 “扑通”一声,高大壮跪下了。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 把地板震得一晃,我瞧着他,那张黑脸上爬满了泪,像头绝望的水牛 求你,救救俺爹,俺给你磕头。他磕了,很响 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经历过女人下跪的,但像高大壮这样的大汉,会跪,会流 泪,会磕头,还是第一次。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横下心,说,拿钱看病,天经 地义,都像你这样,我的医院还不要关门了? 髙大壮不哭了,黑脸更黑,鬓角一跳一跳的。良久,他红着眼说,俺脸黑,你心 黑。你不给俺爹治病,俺也不让你好过。俺这就下去喊,你这儿不是医院,是黑 店,反正没指望了,俺大不了赔上一条命! 救护车的笛声,破雪而入。病人正在增多。这样的好时候,医院不能乱,绝不能 让高大壮胡来。我考虑着,该不该先稳住他… 这时,门又被推开,进来的是姚大夫。他看着地上的高大壮,喉结滚了一下,对 我说,院长,我又给病人恢复用药了。请原谅,我没法面对病人,我是一个医生…… 我愣了一下,点点头。我说,你做得对,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高大壮,医院 同情你,你也要理解医院,快去筹钱吧 姚大夫很吃惊,高大壮也很吃惊。末了,高大壮又磕了一个头,随姚大夫下楼了 黄昏的时候,风刮疯了。雪在空中横着飞,尖利的啸声穿过窗缝,刺入人的耳朵 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准备回家。 突然,走廊上响起了惶急的喊声,好像是哪里起火了。我走出屋门,这才知道药 品和器具仓库因职工私用火炉和电暖器失火。 如不及时控制,一旦借着风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危急!我一下子傻了。片刻间,我如梦方醒,赶忙拨打119,然后疯了似地 奔向仓库。那里已经围了很多人,有的用盆,有的用桶,往里面送水,滚滚浓烟 从门窗里涌出来,被风扯散。谁在里面?我问。 不知道。 情况怎样? 基本控制住了。 消防车赶到时,火已经被扑灭了。谢天谢地,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时, 里面的人披着一床千疮百孔的被褥走了出来,天哪,是高大壮! 我目瞪口呆。这个给我下跪的人,现在,是我的恩人
姚大夫走了。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一把出神入化的 手术刀,刀至病除。 下午,一个黑脸大汉闯进了我的办公室。看样子,他来者不善。我处之泰然,习 惯了。我早已学会了从容应对。 他说他是那个被强制停药的病人的儿子,叫高大壮。这个名字不错,活脱脱就是 他形象的概括。 我问,你有什么事? 求求你,院长,不要给俺爹停药!他依旧求。 我当然不想这样,可我这里不是慈善堂,没有钱,我的医院就无法运转,请你理 解。我说得坦诚。俺知道,俺知道。高大壮苦着脸,眼里泪花花的,请你再宽限 几日,俺去筹钱。 我侧过身,望着窗外。雪依旧飘飘洒洒,似乎北风也起来了。真是好天气啊!对 付高大壮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任他哭,任他闹。 “扑通”一声,高大壮跪下了。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 把地板震得一晃,我瞧着他,那张黑脸上爬满了泪,像头绝望的水牛。 求你,救救俺爹,俺给你磕头。他磕了,很响。 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经历过女人下跪的,但像高大壮这样的大汉,会跪,会流 泪,会磕头,还是第一次。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横下心,说,拿钱看病,天经 地义,都像你这样,我的医院还不要关门了? 高大壮不哭了,黑脸更黑,鬓角一跳一跳的。良久,他红着眼说,俺脸黑,你心 黑。你不给俺爹治病,俺也不让你好过。俺这就下去喊,你这儿不是医院,是黑 店,反正没指望了,俺大不了赔上一条命! 救护车的笛声,破雪而入。病人正在增多。这样的好时候,医院不能乱,绝不能 让高大壮胡来。我考虑着,该不该先稳住他… 这时,门又被推开,进来的是姚大夫。他看着地上的高大壮,喉结滚了一下,对 我说,院长,我又给病人恢复用药了。请原谅,我没法面对病人,我是一个医生…… 我愣了一下,点点头。我说,你做得对,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高大壮,医院 同情你,你也要理解医院,快去筹钱吧。 姚大夫很吃惊,高大壮也很吃惊。末了,高大壮又磕了一个头,随姚大夫下楼了。 黄昏的时候,风刮疯了。雪在空中横着飞,尖利的啸声穿过窗缝,刺入人的耳朵。 我下意识地 缩了缩脑袋,准备回家。 突然,走廊上响起了惶急的喊声,好像是哪里起火了。我走出屋门,这才知道药 品和器具仓库因职工私用火炉和电暖器失火。 如不及时控制,一旦借着风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危急!我一下子傻了。片刻间,我如梦方醒,赶忙拨打 119,然后疯了似地 奔向仓库。那里已经围了很多人,有的用盆,有的用桶,往里面送水,滚滚浓烟 从门窗里涌出来,被风扯散。谁在里面?我问。 不知道。 情况怎样? 基本控制住了。 消防车赶到时,火已经被扑灭了。谢天谢地,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时, 里面的人披着一床千疮百孔的被褥走了出来,天哪,是高大壮! 我目瞪口呆。这个给我下跪的人,现在,是我的恩人
我把高大壮安置在了病房,他的头发已全部烧焦,呼吸道也有轻微灼伤。我抚摩 着他粗糙的大手,许久才说,你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险去救火? 髙大壮看着我,憨厚地说,你给俺爹治病,俺感激你。仓库里那些东西,可都是 救命的啊…… 我落泪了。我知道,我的心正被一只大手抚摩,我感到了柔软和疼痛。 (摘自《百花园》)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偶用反复手法,如“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 这一反复是在强调“我”对高大壮举止的震惊。 B.“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刀至病除”这句话只是一种对姚大夫的补充说明, 去掉它对刻画“我”的形象无任何影响 C.“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写出了“我″因为见惯了交不起医药费的情形而 产生的漠然,以及处置这种事情的泰然。 D.作者以“抚摩”为题,是想通过对髙大壮粗糙大手的抚摩来突出主题,表达 “我”对高大壮冒险救火致伤的深深愧疚。 E.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都没有用引号,而与一般叙述紧紧相连,这使小说形式 显得很简洁,但又没有影响文意的表达。 2.试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中“我″终于同意为高大壮的父亲恢复用药,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两个一一“我“和高大壮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说明理由。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 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
我把高大壮安置在了病房,他的头发已全部烧焦,呼吸道也有轻微灼伤。我抚摩 着他粗糙的 大手,许久才说,你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险去救火? 高大壮看着我,憨厚地说,你给俺爹治病,俺感激你。仓库里那些东西,可都是 救命的啊…… 我落泪了。我知道,我的心正被一只大手抚摩,我感到了柔软和疼痛。 (摘自《百花园》)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偶用反复手法,如“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 这一反复是在强调“我”对高大壮举止的震惊。 B.“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刀至病除”这句话只是一种对姚大夫的补充说明, 去掉它对刻画“我”的形象无任何影响。 C.“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写出了“我"因为见惯了交不起医药费的情形而 产生的漠然,以及处置这种事情的泰然。 D.作者以“抚摩”为题,是想通过对高大壮粗糙大手的抚摩来突出主题,表达 “我”对高大壮冒险救火致伤的深深愧疚。 E.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都没有用引号,而与一般叙述紧紧相连,这使小说形式 显得很简洁,但又没有影响文意的表达。 2.试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中 “我"终于同意为高大壮的父亲恢复用药,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两个——“我"和高大壮。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说明理由。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 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
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 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 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 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 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 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 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 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一一弗拉基米尔,城边有 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 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 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 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 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 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 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 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 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 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 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 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 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 惊扰了上帝吧一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 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 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 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 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 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 受苦人的甘露。 ⑨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 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 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 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⑩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 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 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 失的吧?
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 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 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 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 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 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 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 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 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 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 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 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 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 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 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 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 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 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 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 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 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 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 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 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 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 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 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 受苦人的甘露。 ⑨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 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 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 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⑩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 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 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 失的吧?
①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 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0D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3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1.作者在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 中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老妇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4.请结合全文,说说“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这 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太阳岛上 包利民
⑾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 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⑿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⒀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1.作者在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 中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老妇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4.请结合全文,说说“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这 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太阳岛上 包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