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昂贵的商品 我们参阅了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 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2.2%的 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 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这份 调查资料里还提到,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他们承受的变化更多。这 些变化来自四个方面: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 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 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 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 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 显然,贫困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而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 关于双助计划问卷,鉴于非贫困生对此知之甚少,我们的问卷仍然是仅发放给参与了此计划的贫困大学 生的。这一次我们回收到了有效问卷125份 报告显示:超过百分之十的同学觉得工资太低或者工作内容过于枯燥,一半同学认为双助计划要求的工 作有一定意义,三分之一同学认为可以从中有所收获。超过八成同学表示他们的任务就是保证工作时间 定会在岗位上,而只有13%的同学表示他们会“积极认真”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62.5%的学生表示工资可 以接受,12.5%的学生表示他们得到的工资无异于是剥削劳动力,5.8%的同学认为有工资总好过别的学校要 求学生做义工。另外有大约3-4份问卷的所有回答都很偏激,对双助计划感到非常不满。但是总体来说 复旦大学的双助计划是让学生很能够接受的。 东华大学的助学金申领要求则涵括了受助贫困学生必须做50至100小时的义工回馈社会在内的四项制 度。校方表示,此举是为了鼓励受助学生知道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受助学生做义工回馈社 会制度是指:东华大学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政府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的贫困学生,必须完成每年50100 个小时不等的义工。(获得1000至2500元的学生必须进行50个小时的义工社会服务,2500元以上至 5000元的社会服务时间为100个小时。所有的50至100小时义工服务都必须在1年内完成。)如果学生因 没有岗位、生病等原因,没有完成社会服务,可以延期或者回家完成:但如果是学生贪图舒适、不愿意做 义工没有完成的,下一年会收不到或收到较少的奖助学金 我们随机采访的时候就有学生于是表示,要用50个小时的义工来换得1000元的助学金相对于自己出外 打工(如:家教)得到的小时工资相比相差无几,甚至还不如后者,实在是不够合理。同时校方又规定学 生不得拥有手机,m3等高档品,更是让学生觉得还不如自己打工挣来花起来心安理得。 访谈部分: 在对学生的采访之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并没有发现身边的申请了助学金的同学有什么不同于其他同 学的地方,甚至根本不知道周围有同伴是贫困生。他们也普遍表示相信复旦的学生不会做出滥用助学金的 事情,有人笑言滥用助学金是降低“人品”,复旦学子的素质不至于那么差 部分同学表示,对身边拿了助学金的学生还去购买手提电脑之类的高档消费品感到不悦,认为是花国 家的钱摆阔。又有同学表示看到过女同学明明是拿助学金生活的,还要买很多衣服,橱里都装不下了, 般同学的衣服都要多了。另外有一部分同学觉得好像学校的助学金数额不够,因为有些贫困生申请到了 助学金还要去做兼职,当家教,很辛苦。 在听说申请了助学金还要参加双助计划之后,很多同学的反应是认为这个计划的设想是好的,可以让申 请了助学金的同学有一个回报和感恩的机会,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有问题,好像“受助”变成了多一份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1 昂贵的商品。 我们参阅了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 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2.2%的 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 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这份 调查资料里还提到,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他们承受的变化更多。这 些变化来自四个方面: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 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 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 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 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 显然,贫困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而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 视。 关于双助计划问卷,鉴于非贫困生对此知之甚少,我们的问卷仍然是仅发放给参与了此计划的贫困大学 生的。这一次我们回收到了有效问卷 125 份。 报告显示:超过百分之十的同学觉得工资太低或者工作内容过于枯燥,一半同学认为双助计划要求的工 作有一定意义,三分之一同学认为可以从中有所收获。超过八成同学表示他们的任务就是保证工作时间一 定会在岗位上,而只有 13%的同学表示他们会“积极认真”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62.5%的学生表示工资可 以接受,12.5%的学生表示他们得到的工资无异于是剥削劳动力,5.8%的同学认为有工资总好过别的学校要 求学生做义工。另外有大约 3-4 份问卷的所有回答都很偏激,对双助计划感到非常不满。但是总体来说, 复旦大学的双助计划是让学生很能够接受的。 东华大学的助学金申领要求则涵括了受助贫困学生必须做 50 至 100 小时的义工回馈社会在内的四项制 度。校方表示,此举是为了鼓励受助学生知道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受助学生做义工回馈社 会制度是指:东华大学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政府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的贫困学生,必须完成每年 50~100 个小时不等的义工。(获得 1000 至 2500 元的学生必须进行 50 个小时的义工社会服务,2500 元以上至 5000 元的社会服务时间为 100 个小时。所有的 50 至 100 小时义工服务都必须在 1 年内完成。)如果学生因 没有岗位、生病等原因,没有完成社会服务,可以延期或者回家完成;但如果是学生贪图舒适、不愿意做 义工没有完成的,下一年会收不到或收到较少的奖助学金。 我们随机采访的时候就有学生于是表示,要用 50 个小时的义工来换得 1000 元的助学金相对于自己出外 打工(如:家教)得到的小时工资相比相差无几,甚至还不如后者,实在是不够合理。同时校方又规定学 生不得拥有手机,mp3 等高档品,更是让学生觉得还不如自己打工挣来花起来心安理得。 访谈部分: 在对学生的采访之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并没有发现身边的申请了助学金的同学有什么不同于其他同 学的地方,甚至根本不知道周围有同伴是贫困生。他们也普遍表示相信复旦的学生不会做出滥用助学金的 事情,有人笑言滥用助学金是降低“人品”,复旦学子的素质不至于那么差。 一部分同学表示,对身边拿了助学金的学生还去购买手提电脑之类的高档消费品感到不悦,认为是花国 家的钱摆阔。又有同学表示看到过女同学明明是拿助学金生活的,还要买很多衣服,橱里都装不下了,比 一般同学的衣服都要多了。另外有一部分同学觉得好像学校的助学金数额不够,因为有些贫困生申请到了 助学金还要去做兼职,当家教,很辛苦。 在听说申请了助学金还要参加双助计划之后,很多同学的反应是认为这个计划的设想是好的,可以让申 请了助学金的同学有一个回报和感恩的机会,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有问题,好像“受助”变成了多一份约 束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问:你怎么看待双助计划提供的工作岗位?它的工资水平怎么样? 答:我承认双助岗位的设置是有意义的,也是锻炼的机会,但是工资很低,时间成本太高了,如果用那 些在双助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去做家教的效果就很不一样了。我个人申请了学习类岗位,职责就是保证绩点 不断上升。它的强制性的确给人很不好的感觉,最开始我问一个学长可不可以不申请这个工作岗位,学长 说了一句“你拿了学校的助学金,当然要申请一个岗位”,我可以理解为我的助学金不是白拿的。这个工作 的强制性不由得让人反感,它让本来不是义务的东西变成了义务。类似一种享受权利同时承担义务的感觉, 一种交易。” 这是某07级双助计划参与者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不是不愿意回报学校,而是学校这样的强制 性措施让人感觉不舒服 对于同学反映说有些学生明明拿了助学金,生活上却一点都不注意勤俭节约的问题,贫困生主要分为两 种心态,一种是他们觉得也有自己的苦衷 “问:你怎么看待有些同学觉得你们又拿助学金又不勤俭解决呢? 答:其实这叫我们挺尴尬的。我们也不想和同学们的生活都不一样,有时同学要我一起出去吃饭,去吧, 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去吧,又觉得不合适,也怕别人说自己“小家子气”,犹豫来犹豫去,还是决定去 了,在别的地方把钱省回来吧。再说现在手机啊m3什么的也不算什么高档品了,哪怕不是生活必需品 别人都有我没有也会感觉怪怪的。” 另一种则是因为他们的“贫困生”身份带来的不良心态。 “问:你有觉得身边同学不能善用助学金吗? 答:我们班有个贫困生,要不是上次大师杯他说自己要去图书馆“双助”所以不能去看,没有人看得出 来他是贫困生的。他生活不要太好噢,吃喝玩乐还逃课,手机比我的还好,一点看不出来什么“品学兼优”, 人穷志不穷”的样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为家庭的原因而自卑,但作为已 经基本成熟了的社会人,又格外希望摆脱这个身份,所以就格外自尊。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 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 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 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在这种心理之下, 一些贫困生就选择“伪装奢侈”的生活方式,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的问题: 如果说接受国家和政府的各种资助是贫困生的一种权利,要求贫困生担负一定的责任也是应该的。也就 是说,贫困生应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申请资助,且在接受资助后不能将钱使用在“不正当”领域(比如高 消费),否则就应当受到相应制约。这项原则可以说是维系奖助学金制度正常运作的重点所在。但是在实际 实施中,这种不明确的道德规范就遇到了难题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求贫困生吃糠咽菜才对得起他们“贫困生”的“头衔”,才有得到助学金的资格?如 果是的话,设立助学金的意义又在什么地方呢?助学金原本就是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尽量在生活上贴 近普通学生的 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另外,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这是不是 说助学金拿到手了就是自己的钱,随便怎么花都行?好像也不是这样,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助学金是 因为国家考虑到有些学生无力完成学业而发放的,那么它的最佳用途当然是拿来支付学费,购置学习用品 既然助学金不应该拿来奢侈消费,那怎样才是奢侈消费?就拿电脑来说,笔记本和二手电脑的价格区别 且电脑渐有成为必需品之势,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相关电脑知识更是未来参与社会竞争 1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2 “问:你怎么看待双助计划提供的工作岗位?它的工资水平怎么样? 答:我承认双助岗位的设置是有意义的,也是锻炼的机会,但是工资很低,时间成本太高了,如果用那 些在双助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去做家教的效果就很不一样了。我个人申请了学习类岗位,职责就是保证绩点 不断上升。它的强制性的确给人很不好的感觉,最开始我问一个学长可不可以不申请这个工作岗位,学长 说了一句“你拿了学校的助学金,当然要申请一个岗位”,我可以理解为我的助学金不是白拿的。这个工作 的强制性不由得让人反感,它让本来不是义务的东西变成了义务。类似一种享受权利同时承担义务的感觉, 一种交易。” 这是某 07 级双助计划参与者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不是不愿意回报学校,而是学校这样的强制 性措施让人感觉不舒服。 对于同学反映说有些学生明明拿了助学金,生活上却一点都不注意勤俭节约的问题,贫困生主要分为两 种心态,一种是他们觉得也有自己的苦衷。 “问:你怎么看待有些同学觉得你们又拿助学金又不勤俭解决呢? 答:其实这叫我们挺尴尬的。我们也不想和同学们的生活都不一样,有时同学要我一起出去吃饭,去吧, 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去吧,又觉得不合适,也怕别人说自己“小家子气”,犹豫来犹豫去,还是决定去 了,在别的地方把钱省回来吧。再说现在手机啊 mp3 什么的也不算什么高档品了,哪怕不是生活必需品, 别人都有我没有也会感觉怪怪的。” 另一种则是因为他们的“贫困生”身份带来的不良心态。 “问:你有觉得身边同学不能善用助学金吗? 答:我们班有个贫困生,要不是上次大师杯他说自己要去图书馆“双助”所以不能去看,没有人看得出 来他是贫困生的。他生活不要太好噢,吃喝玩乐还逃课,手机比我的还好,一点看不出来什么“品学兼优”, “人穷志不穷”的样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为家庭的原因而自卑,但作为已 经基本成熟了的社会人,又格外希望摆脱这个身份,所以就格外自尊。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 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 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 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在这种心理之下, 一些贫困生就选择“伪装奢侈”的生活方式,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的问题: 如果说接受国家和政府的各种资助是贫困生的一种权利,要求贫困生担负一定的责任也是应该的。也就 是说,贫困生应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申请资助,且在接受资助后不能将钱使用在“不正当”领域(比如高 消费),否则就应当受到相应制约。这项原则可以说是维系奖助学金制度正常运作的重点所在。但是在实际 实施中,这种不明确的道德规范就遇到了难题。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求贫困生吃糠咽菜才对得起他们“贫困生”的“头衔”,才有得到助学金的资格?如 果是的话,设立助学金的意义又在什么地方呢?助学金原本就是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尽量在生活上贴 近普通学生的。 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另外,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这是不是 说助学金拿到手了就是自己的钱,随便怎么花都行?好像也不是这样,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助学金是 因为国家考虑到有些学生无力完成学业而发放的,那么它的最佳用途当然是拿来支付学费,购置学习用品。 既然助学金不应该拿来奢侈消费,那怎样才是奢侈消费?就拿电脑来说,笔记本和二手电脑的价格区别 甚大,而且电脑渐有成为必需品之势,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相关电脑知识更是未来参与社会竞争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的必备条件,如果武断地视之为高消费,恐怕不妥。再说说手机,现在一部具有最简单功能的手机,哪怕 是如 Nokia, Samsung一类的品牌机也不过是几百元的消费,硬是把这也归类到“高消费”而逼着贫困生不 得使用,否则酌情减少甚至取消其助学金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生不是圣人,更不可能过着完全禁欲的生活,在面对外界诱惑的同时,无论是谁都难免有虚荣心作祟 候,要求贫困生达到“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是不是太困难了?是不是需要适当的心理辅导来帮助贫 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仅仅用发放助学贷款来解决? “双助计划”的意义在于让受助的学生懂得回报社会,同时使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学 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受助学生回馈社会和学校,想法是很好的。现如今的一些大学生接受别人的恩惠的同 时,却对同样需要帮助的人很漠然、冷淡。参加双助计划有利于让学生培养感恩心态 但是实际实施之中,这种“强制性”却成为了学生感到不舒服的根源。回报社会是好的,被迫回报却不 是个滋味。回报学校是好的,成为“廉价劳动力”却教人不舒服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办法找到一个更好 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不感到难堪的同时学会在获得别人帮助的时候知道报答? 附: 课题研究调查计划方案 调查问卷样张及结果分析 学生访谈稿(匿名) 关于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的调查方案 小组成员: 张严严07300260073负责访谈稿和学生采访 项菲07300550019负责设计问卷和写论文 何熠飞07300550014负责发放问卷和数据统计 调查目的: 随着国家对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对贫困学生的进一步重视,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得以受惠于国家 助学政策。但与此同时,助学金的合理利用问题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诚然,很多学生珍惜并利用好了 这笔资源,但我们的身边似乎也有一部分同学未能善用助学金。同时,我们发现助学金的发放并不是完全 “无偿”的,学生需要参与“双助计划”以获得助学金,这在学生中有着不小的争议。我们小组希望通过 本学期的调查研究能对这一现象了解得更深入全面 调查方法: 利用网络资源,初步了解贫困大学生是如何利用助学金的,同时了解社会对其的看法以及舆论导向 观察身边贫困大学生对助学金的利用 跟踪了解助学成长之家的贫困大学生 采访周围同学,获得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初步时间安排: 2008年9月25日——10月9日,组员分别上网查询资料,于10月6日至9日汇总,同时确定调查的具体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3 的必备条件,如果武断地视之为高消费,恐怕不妥。再说说手机,现在一部具有最简单功能的手机,哪怕 是如 Nokia,Samsung 一类的品牌机也不过是几百元的消费,硬是把这也归类到“高消费”而逼着贫困生不 得使用,否则酌情减少甚至取消其助学金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学生不是圣人,更不可能过着完全禁欲的生活,在面对外界诱惑的同时,无论是谁都难免有虚荣心作祟 的时候,要求贫困生达到“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是不是太困难了?是不是需要适当的心理辅导来帮助贫 困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仅仅用发放助学贷款来解决? “双助计划”的意义在于让受助的学生懂得回报社会,同时使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学 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受助学生回馈社会和学校,想法是很好的。现如今的一些大学生接受别人的恩惠的同 时,却对同样需要帮助的人很漠然、冷淡。参加双助计划有利于让学生培养感恩心态。 但是实际实施之中,这种“强制性”却成为了学生感到不舒服的根源。回报社会是好的,被迫回报却不 是个滋味。回报学校是好的,成为“廉价劳动力”却教人不舒服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办法找到一个更好 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不感到难堪的同时学会在获得别人帮助的时候知道报答? 附: 课题研究调查计划方案 调查问卷样张及结果分析 学生访谈稿(匿名) 关于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的调查方案 小组成员: 张严严 07300260073 负责访谈稿和学生采访 项 菲 07300550019 负责设计问卷和写论文 何熠飞 07300550014 负责发放问卷和数据统计 调查目的: 随着国家对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对贫困学生的进一步重视,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得以受惠于国家的 助学政策。但与此同时,助学金的合理利用问题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诚然,很多学生珍惜并利用好了 这笔资源,但我们的身边似乎也有一部分同学未能善用助学金。同时,我们发现助学金的发放并不是完全 “无偿”的,学生需要参与“双助计划”以获得助学金,这在学生中有着不小的争议。我们小组希望通过 本学期的调查研究能对这一现象了解得更深入全面。 调查方法: 利用网络资源,初步了解贫困大学生是如何利用助学金的,同时了解社会对其的看法以及舆论导向 观察身边贫困大学生对助学金的利用 跟踪了解助学成长之家的贫困大学生 采访周围同学,获得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初步时间安排: 2008 年 9 月 25 日——10 月 9 日,组员分别上网查询资料,于 10 月 6 日至 9 日汇总,同时确定调查的具体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方向 10月10日——10月23日,设计并完成调查问卷 10月24日——12月11日,观察身边贫困大学生对助学金的利用,同时整理己回收的问卷信息 10月10日——12月11日,跟踪了解助学成长之家的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利用情况 12月12日——12月25日,汇总并整理所有资料,提交调查报告 结果汇报形式: 主要以小组调查报告及小论文形式提交,辅以适当材料(如:调查问卷实稿,pt,照片,采访报告等) 问卷二:—“双助计划”调查问卷报告 共125个学生参与此次调查,其中99.3%来自07级。被调查者分别来自报刊阅览室、档案馆等10多个 部门。被调查者的生源地几乎遍布全国,其中新疆居首位,其人数占总数的13.6%,上海人数第二占8.8%, 排第三位的河南占7.2%。有92.8%的同学回答了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中82.8%的同学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 元以下(包括500元),23.3%的甚至在200元以下(包括200元),但也有6.9%的同学家庭人均月收入超 过750元。 对贫困、奖学金、助学金等的看法 请问您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是(可多选) 所有同学都认为兄弟姐妹多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因素,68%的同学的父母有一方或双方无工作,24.8% 的同学来自单亲家庭,还有3.2%的同学家中有重病患 您认为家庭经济困难(请选出您认为最重要的选项) 98.4%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1.6%的人觉得是上一代的问题,4.1%的人感到这对自己的成长造成了阴 影,63.4%的同学觉得这让自己比同龄人更早地懂事当家,29.3%的人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家里减轻经济负 担,还有1.6%的同学希望能出人头地弥补小时候受的委屈 请问您在小学、中学、高中阶段有无领受奖学金/补助金的经历 所有的同学都回答了此题,其中44.8%的人领过奖学金,11.2%的人领过补助,16.8%的同学都领过,4.8% 的同学只有学杂费免除,22.4%的同学表示学校里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款项设置 作为大学生的你,在面对上海求学阶段中庞大的学费与生活费的开销时,想到的经济来源是(按照主要 →次要途径排序,不用的方法不必写) 省吃俭用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92.8%的同学想申请助学贷款/助学基金 的人希望通过努力学 习获得各种奖学金,66.4%的人认为参加学校的“双助计划”也是一种途径,34.4%的人参加光华公司的勤 工助学岗位,还有18.4%的人选择做社会兼职(如:做家教)。 您对助学贷款/助学金的态度是 97.6%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14.8%的同学认为国家有责任有义务资助贫困生,3.3%表示无所谓,对 77.9%的同学来说是雪中送炭,4.1%的人没想过居然还有这种东西 复旦大学的“贫困生”在你眼中代表了 所有人都回答了此题,其中52%的同学的概念是人穷志不穷,44.8%的人觉得只是普通学生,2.4%的人 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0.8%的人觉得这是个可以不劳而获的机会。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4 方向; 10 月 10 日——10 月 23 日,设计并完成调查问卷 10 月 24 日——12 月 11 日,观察身边贫困大学生对助学金的利用,同时整理已回收的问卷信息 10 月 10 日——12 月 11 日,跟踪了解助学成长之家的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利用情况 12 月 12 日——12 月 25 日,汇总并整理所有资料,提交调查报告 结果汇报形式: 主要以小组调查报告及小论文形式提交,辅以适当材料(如:调查问卷实稿,ppt,照片,采访报告等) 问卷二:——“双助计划”调查问卷报告 共 125 个学生参与此次调查,其中 99.2%来自 07 级。被调查者分别来自报刊阅览室、档案馆等 10 多个 部门。被调查者的生源地几乎遍布全国,其中新疆居首位,其人数占总数的 13.6%,上海人数第二占 8.8%,; 排第三位的河南占 7.2%。有 92.8%的同学回答了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中 82.8%的同学家庭人均月收入在 500 元以下(包括 500 元),23.3%的甚至在 200 元以下(包括 200 元),但也有 6.9%的同学家庭人均月收入超 过 750 元。 对贫困、奖学金、助学金等的看法 请问您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是(可多选)_____ 所有同学都认为兄弟姐妹多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因素,68%的同学的父母有一方或双方无工作,24.8% 的同学来自单亲家庭,还有 3.2%的同学家中有重病患。 您认为家庭经济困难(请选出您认为最重要的选项) 98.4%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1.6%的人觉得是上一代的问题,4.1%的人感到这对自己的成长造成了阴 影,63.4%的同学觉得这让自己比同龄人更早地懂事当家,29.3%的人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家里减轻经济负 担,还有 1.6%的同学希望能出人头地弥补小时候受的委屈。 请问您在小学、中学、高中阶段有无领受奖学金/补助金的经历 所有的同学都回答了此题,其中 44.8%的人领过奖学金,11.2%的人领过补助,16.8%的同学都领过,4.8% 的同学只有学杂费免除,22.4%的同学表示学校里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款项设置。 作为大学生的你,在面对上海求学阶段中庞大的学费与生活费的开销时,想到的经济来源是(按照主要 →次要途径排序,不用的方法不必写) 省吃俭用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92.8%的同学想申请助学贷款/助学基金,86.4%的人希望通过努力学 习获得各种奖学金,66.4%的人认为参加学校的“双助计划”也是一种途径,34.4%的人参加光华公司的勤 工助学岗位,还有 18.4%的人选择做社会兼职(如:做家教)。 您对助学贷款/助学金的态度是 97.6%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14.8%的同学认为国家有责任有义务资助贫困生,3.3%表示无所谓,对 77.9%的同学来说是雪中送炭,4.1%的人没想过居然还有这种东西。 复旦大学的“贫困生”在你眼中代表了 所有人都回答了此题,其中 52%的同学的概念是人穷志不穷,44.8%的人觉得只是普通学生,2.4%的人 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0.8%的人觉得这是个可以不劳而获的机会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你认为国家资助贫困生,应当让他们的生活水平达到 99.2%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6.5%的同学希望达到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水平,17.7%的人觉得要看 围人的平均生活水平而定,60.5%的人认为只要能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就可以,还有15.3%的同学对于生活 平高低不在乎,只希望能够资助学费和教材书籍等的费用。 关于“双助计划” 为什么您选择参加双助计划 98.4%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5.7%的同学是因为领了助学金后不得不做,69.9%的人觉得应该对学校 给予的资助表示感谢和回报,24.4%的人认为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对学习类、实践类岗位的同学有什么看法 98.4%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38.2%的人觉得他们有这份能力,5.7%的同学认为他们需要比自己付出 更多的努力,2.4%的人觉得他们没有付出任何实质性劳动就可以得到助学金是不公平的,52%的人只想把 自己的事情做好 您认为您现在的双助岗位 98.4%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8.1%的同学觉得枯燥,4.9%的则认为工资太低,52.8%觉得双助工作有 定的意义,还有34.1%的人觉得从老师和同学以及岗位锻炼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您对双助工作的看法是 98.4%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13%的同学会积极准时地参加工作,85.4%的人保证工作时间在岗位上 0.8%的同学觉得迟到早退无所谓,还有0.8%采取能混则混能逃则逃的态度 您认为您所在岗位的负责老师 97.6%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80.3%的同学觉得负责老师对他们很关心,2.5%的同学认为老师对他们 态度较差,2.5%的则觉得老师不那么负责,13.1%的同学不清楚,1.6%的同学对此不关心 您觉得影响您对双助工作积极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92%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62.6%的同学归因为工作内容,23.5%的觉得是因为工作时间,7.8%的同学 考虑到工资因素 您认为现在双助岗位的工资 96%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12.5%感觉工资低的简直是剥削劳动力,62.5%的同学觉得可以接受,5.8% 的认为有工资总比做义工强些,19.2%的在想认真工作争取奖金 如果可能,您希望能从事什么样的双助工作(请按希望程度排序) 95.2%的人选择电脑办公(如录入文本、报表),55.2%的人选择编排书目,43.2%的人觉得可以收发报纸 刊物,31.2%的人认为整理分拣邮件也可以,22.4%想做保洁工作(如食堂),16%的人想做保安工作(整理 自行车等),13.6%的人希望从事光华公司的一些岗位(如多厅、超市等)。 您最不喜欢的双助工作是 81.6%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16.7%的同学最不喜欢电脑办公(如录入文本、报表),41.2%的不喜欢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5 你认为国家资助贫困生,应当让他们的生活水平达到 99.2%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6.5%的同学希望达到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水平,17.7%的人觉得要看周 围人的平均生活水平而定,60.5%的人认为只要能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就可以,还有 15.3%的同学对于生活水 平高低不在乎,只希望能够资助学费和教材书籍等的费用。 关于“双助计划” 为什么您选择参加双助计划 98.4%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5.7%的同学是因为领了助学金后不得不做,69.9%的人觉得应该对学校 给予的资助表示感谢和回报,24.4%的人认为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您对学习类、实践类岗位的同学有什么看法 98.4%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38.2%的人觉得他们有这份能力,5.7%的同学认为他们需要比自己付出 更多的努力,2.4%的人觉得他们没有付出任何实质性劳动就可以得到助学金是不公平的,52 %的人只想把 自己的事情做好。 您认为您现在的双助岗位 98.4%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8.1%的同学觉得枯燥,4.9%的则认为工资太低,52.8%觉得双助工作有 一定的意义,还有 34.1%的人觉得从老师和同学以及岗位锻炼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您对双助工作的看法是 98.4%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13%的同学会积极准时地参加工作,85.4%的人保证工作时间在岗位上, 0.8%的同学觉得迟到早退无所谓,还有 0.8%采取能混则混能逃则逃的态度。 您认为您所在岗位的负责老师 97.6%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80.3%的同学觉得负责老师对他们很关心,2.5%的同学认为老师对他们 态度较差,2.5%的则觉得老师不那么负责,13.1%的同学不清楚,1.6%的同学对此不关心。 您觉得影响您对双助工作积极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92%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62.6%的同学归因为工作内容,23.5%的觉得是因为工作时间,7.8%的同学 考虑到工资因素。 您认为现在双助岗位的工资 96%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12.5%感觉工资低的简直是剥削劳动力,62.5%的同学觉得可以接受,5.8% 的认为有工资总比做义工强些,19.2%的在想认真工作争取奖金。 如果可能,您希望能从事什么样的双助工作(请按希望程度排序) _______ 95.2%的人选择电脑办公(如录入文本、报表),55.2%的人选择编排书目,43.2%的人觉得可以收发报纸 刊物,31.2%的人认为整理分拣邮件也可以,22.4%想做保洁工作(如食堂),16%的人想做保安工作(整理 自行车等),13.6%的人希望从事光华公司的一些岗位(如多厅、超市等)。 您最不喜欢的双助工作是 81.6%的同学回答了此题,其中 16.7%的同学最不喜欢电脑办公(如录入文本、报表),41.2%的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