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们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第二,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八)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 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是保证全体学生都获得符合各自特点的发展的前提,它的实现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九)综合创新原则 综合创新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手段,使 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同时,致力于探索和创造取得教学 成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开辟教学的“新疆域”,形成新的教学原则。 贯彻综合创新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综合利用,协调互补 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取得教学的成功服务,这是现代教学系统论的基 本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认识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优点和局限性, 具体运用时做到协调互补,发挥其整体功能。 2、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所说:“从研究的角度看教育,常看常新、常干常新。 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研究更科学的讲法, 即使今天的这种讲法比昨天科学,那也仅仅是向后看得出的结论。向前看呢?一 定还有更科学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实际上,在一个成功的教学事例中,这些原则总是被有意或无意地运用着的。 我们本不能说这一教学事例用了哪条原则,只能说主要地运用了某一原则。因为 有些原则本就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如,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在教学中是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们是贯彻在整个教 学中的。我们也只是为了分析和学习的便利,而划分出一条条的原则,在实际中 它们并不具有明确的可分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相关性。 6
总之,对于教学原则的应用应以教学的目的、规律及相关的知识与原理,加 以全面分析,选择最适于教学的原则或原则的组合,而不要简单地、教条地套用。 第五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一方面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如今, 已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基本的阶段:另一方面也随着流派之间的发展而 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也存在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教学方法基本的涵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 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 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 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 键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会导致师生消耗精 力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为了有成交地教学,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还要考虑方法采用的方式和各种方 法之间的组合。所以,要掌握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组合等概念。教学方式是构成 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教学方法组合 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 动的模式。 此外,为增强教学方法的作用,在运用方法时还要经常结合使用教学手段, 包括教学用书、直观教具、现代化视听工具以及专用教室。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有法,教有必法,但无定法”。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 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并不存在万能的放之四海皆准 的某种方法。进行选择所要考虑的主要依据有: 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 法特点: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 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学校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