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把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种子称为大麦的生育期或大麦的一生,而将大麦出苗到成熟 一般则称为生育期。通常用天(D,day)来表达。 我国广大大麦分布区,由于光照、水分、温度等生态条件的差异,致使大麦的生育 期也不尽相同。冬播大麦生育期:华南诸省为105-165天,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各省 为160-240天,黄淮平原210-250天,云贵高原160-190天,青藏高原250-300天。春播 大麦生育期:新疆、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各省70-110天,东北三省80-110天,华 北诸省75-130天,青藏高原100-150天。 大麦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随着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植株体内的生理变化,根、 茎、叶、蘖、穗和籽粒逐步形成和发育。这些器官的形成和发育,是植株内部生理变化 的外在反映,它们构成大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物学特点。为了便于栽培活动,根据器 官形成的顺序和便于掌握的明显特征,可将大麦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生育时期。 (二)生育时期 指大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定生长阶段。每个生育时期均有明显的外在和内在变化。 根据外表形态的不同,可将大麦的生育期划分为以下生育时期: 1.出苗期目测田间有50%以上幼苗的第一片真叶露出地面2厘米时称为出苗期: 2.分蘖期指田间有50%以上的第一分蘖露出叶鞘1厘米以上的时期: 3.返青期 指田间50%植株的心叶黄绿部分伸出叶鞘1厘米以上的时期: 大麦的一生 幼苗生长 拔节长穗 抽穗成穗 (营养阶段) (并进阶段) (生殖阶段) 萌发 拔节 抽穗 成熟 传粉、受 叶片增多,分 幼穗分化与形成,节 精、籽粒形 蘖增加,根系 间伸长,叶片肥大, 成,营养生 速长,为决定 小分蘖死亡,以决定 长趋于停 穗数期,同时 穗粒数为主,同时巩 止,以决定 奠定粒数。 固穗数,奠定粒重 粒重为主 4.拔节期 手摸或目测田间有50%植株的主茎第一茎节离开地面1.5-2厘米时为拔 节期: 5.孕穗期 目测田间有50%植株开始打苞,旗叶全部从叶鞘展开为孕穗期: 6.抽穗期 目测田间有50%植株的麦穗露出叶鞘1/2长时为抽穗期: 7.开花期 目测田间有50%麦穗小花开裂,黄色花药外露时为开花期: 73
73 通常把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种子称为大麦的生育期或大麦的一生,而将大麦出苗到成熟 一般则称为生育期。通常用天(D,day)来表达。 我国广大大麦分布区,由于光照、水分、温度等生态条件的差异,致使大麦的生育 期也不尽相同。冬播大麦生育期:华南诸省为 105-165 天,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各省 为 160-240 天,黄淮平原 210-250 天,云贵高原 160-190 天,青藏高原 250-300 天。春播 大麦生育期:新疆、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各省 70-110 天,东北三省 80-110 天,华 北诸省 75-130 天,青藏高原 100-150 天。 大麦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随着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植株体内的生理变化,根、 茎、叶、蘖、穗和籽粒逐步形成和发育。这些器官的形成和发育,是植株内部生理变化 的外在反映,它们构成大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物学特点。为了便于栽培活动,根据器 官形成的顺序和便于掌握的明显特征,可将大麦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生育时期。 (二)生育时期 指大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定生长阶段。每个生育时期均有明显的外在和内在变化。 根据外表形态的不同,可将大麦的生育期划分为以下生育时期: 1.出苗期 目测田间有 50%以上幼苗的第一片真叶露出地面 2 厘米时称为出苗期; 2.分蘖期 指田间有 50%以上的第一分蘖露出叶鞘 1 厘米以上的时期; 3.返青期 指田间 50%植株的心叶黄绿部分伸出叶鞘 1 厘米以上的时期; 4.拔节期 手摸或目测田间有 50%植株的主茎第一茎节离开地面 1.5-2 厘米时为拔 节期; 5.孕穗期 目测田间有 50%植株开始打苞,旗叶全部从叶鞘展开为孕穗期; 6.抽穗期 目测田间有 50%植株的麦穗露出叶鞘 1/2 长时为抽穗期; 7.开花期 目测田间有 50%麦穗小花开裂,黄色花药外露时为开花期; 幼穗分化与形成,节 间伸长,叶片肥大, 小分蘖死亡,以决定 穗粒数为主,同时巩 固穗数,奠定粒重 大麦的一生 叶片增多,分 蘖增加,根系 速长,为决定 穗数期,同时 奠定粒数。 传粉、受 精、籽粒形 成,营养生 长趋于停 止,以决定 粒重为主 萌发 拔节 抽穗 成熟 抽穗成穗 (生殖阶段) 幼苗生长 (营养阶段) 拔节长穗 (并进阶段)
8.成熟期指麦穗成熟的时期。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乳熟期指田间50%麦穗中部小穗的籽粒己经接近正常大小、籽粒内充满乳 液的时期: (2)蜡熟(黄熟)期田间50%籽粒颜色由绿逐渐变黄,内部胚乳呈蜡状,易被 指甲划破的时期: (3)完熟期指田间麦穗中籽粒已具本品种正常大小和色泽,内部变硬,手搓不碎, 用牙咬具有清脆声音的时期。 每个生育时期通常用日/月或月/日来表达。 从栽培角度看,大麦一生各器官的形成过程可用三个生长阶段概括,关系如上: 从以上关系可以看出,三个阶段决定着大麦的穗数、粒数和粒重:前一阶段是后一 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三个阶段的生长中心不同,各有其主要矛盾, 栽培管理的主攻方向也不一样。 二、种子萌发与出苗 (一)种子构造 大麦的籽实在植物学上称为颖果,即种子。有带稃的和裸露的两种。 大麦的粒形有 多样,有纺锤形、长 圆形、椭圆形等(图 2-3). 籽粒颜色有: 黄、灰绿、绿、蓝、 红、紫、黑、灰白、 白、灰蓝等,各地农 民都习惯根据不同 品种的颜色称呼大 麦,如白朗蓝青稞、 穷结紫青稞、拉萨白 图2-3青稞籽粒的形态 青稞等,籽粒颜色不 A.皮大麦带稃籽粒 C.青稞籽粒背面 同和深浅,与种皮色 B.皮大麦脱稃籽粒 D.青稞籽粒腹面 素有关,也受气候条 1.内稃2.外稃3.茎刺4.茎的基部5.冠毛6.胚7腹沟 件的影响。一般籽粒 种皮中含有两种色素:其一为花清素,在酸性时呈红色,在碱性时呈蓝色:其二是黑色 素。籽粒皮层中所含色素多少及其存在的状态,决定着籽粒的颜色。此外,同一粒色, 干旱时色深,灌溉时有变浅的趋势。 大麦籽粒隆起的一面称为背面,相对一面为腹面,腹面有沟称腹沟。背面基部有胚, 顶部有顶毛。 大麦的籽粒由皮层、胚、胚乳三部分组成(图2-4)。皮大麦的稃壳与籽粒紧密相连, 裸大麦的程壳与籽粒完全分离。 74
74 8.成熟期 指麦穗成熟的时期。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乳熟期 指田间 50%麦穗中部小穗的籽粒已经接近正常大小、籽粒内充满乳 液的时期; (2)蜡熟(黄熟)期 田间 50%籽粒颜色由绿逐渐变黄,内部胚乳呈蜡状,易被 指甲划破的时期; (3)完熟期 指田间麦穗中籽粒已具本品种正常大小和色泽,内部变硬,手搓不碎, 用牙咬具有清脆声音的时期。 每个生育时期通常用日/月或月/日来表达。 从栽培角度看,大麦一生各器官的形成过程可用三个生长阶段概括,关系如上: 从以上关系可以看出,三个阶段决定着大麦的穗数、粒数和粒重:前一阶段是后一 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三个阶段的生长中心不同,各有其主要矛盾, 栽培管理的主攻方向也不一样。 二、种子萌发与出苗 (一)种子构造 大麦的籽实在植物学上称为颖果,即种子。有带稃的和裸露的两种。 大麦的粒形有 多样,有纺锤形、长 圆形、椭圆形等(图 2-3)。 籽粒颜色有: 黄、灰绿、绿、蓝、 红、紫、黑、灰白、 白、灰蓝等,各地农 民都习惯根据不同 品种的颜色称呼大 麦,如白朗蓝青稞、 穷结紫青稞、拉萨白 青稞等,籽粒颜色不 同和深浅,与种皮色 素有关,也受气候条 件的影响。一般籽粒 种皮中含有两种色素:其一为花清素,在酸性时呈红色,在碱性时呈蓝色;其二是黑色 素。籽粒皮层中所含色素多少及其存在的状态,决定着籽粒的颜色。此外,同一粒色, 干旱时色深,灌溉时有变浅的趋势。 大麦籽粒隆起的一面称为背面,相对一面为腹面,腹面有沟称腹沟。背面基部有胚, 顶部有顶毛。 大麦的籽粒由皮层、胚、胚乳三部分组成(图 2-4)。皮大麦的稃壳与籽粒紧密相连, 裸大麦的稃壳与籽粒完全分离。 图 2-3 青稞籽粒的形态 A.皮大麦带稃籽粒 C.青稞籽粒背面 B.皮大麦脱稃籽粒 D.青稞籽粒腹面 1.内稃 2.外稃 3.茎刺 4.茎的基部 5.冠毛 6.胚 7.腹沟
1.稃壳稃壳由外稃 和内稃组成,包含四种类 型的细胞:即纵向伸长的 外表皮细胞层、韧皮纤维 细胞层、薄壁细胞组织及 内表皮细胞层,这四类细 胞在大麦成熟时己经死 亡。籽粒顶部和基部的稃 壳通常在脱粒时被毁坏。 裸粒大麦的稃壳在脱粒时 即与种子分离。 2.皮层(种皮)皮 层由果皮(子房壁遗层) 图24大麦籽粒超微线构模式图 和种皮(内种皮、外种皮) 组成,习惯上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种皮,它们约占种子重量的6%左右,它们的厚薄与 栽培品种特性有关,但种皮厚薄直接影响出粉率的高低。种皮是一种保护组织,保护胚 和胚乳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抵制真菌侵害方面有重要作用。此外,籽粒色素 (花青素、黑色素)就存在于种皮中。 3.胚乳胚乳是种皮内的主要组成成份,它的重量约占种子重量的90%以上,由 三部分组成,即外胚乳、糊粉层和粉质胚乳层三部分组成。外胚乳是一层薄薄的珠心遗 层,糊粉层由三到四层细胞组成,但埃塞俄比亚大麦的糊粉层只有两层细胞。糊粉层细 胞不含淀粉,但充满着小球状的糊粉粒(为蛋白质的一种),是淀粉酶的源泉。粉质胚乳 层由一种或多种淀粉粒的细胞组成。胚乳的作用在于供给胚和幼芽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一般籽粒越饱满,胚乳越丰富,可供幼苗(三叶前)生长的营养物质越充分,同时也有 利于种子发芽出苗,使出苗快而整齐,初生根多,分藥早,幼苗生长健壮。 4.胚胚位于种子腹面的基部,约占种子重量的2-3%。它由小盾片、胚芽鞘、胚 芽、维管束、胚根、根冠、珠孔区、胚根鞘组成。大麦一般有胚根58条,其中主根 条。小盾片与珠孔相连,在发芽时产生分解酶,以分解胚乳中的养分供发芽需用。胚根、 胚芽和维管束在以后分别生长成为种子根、幼芽茎叶和地中茎。常粗略的简称大麦胚由 胚根、胚芽、胚轴等部分组成。对于一粒种子能否正常发芽出苗,关键取决于胚是否具 有生命力。由于胚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等高能量物质,在贮藏过程中易被虫蛀或 变质而失去生命力。 (二)萌发和出苗 1.萌发(发芽)大麦种子先要通过休眠期。休眠是大麦各品种的普遍特性,未通 过休眠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也不萌发,但当种子一旦解除休眠后,在适宜的水分、温度 和氧气条件下,就能迅速发芽。发芽过程:种子开始吸收水分,在温度、氧气适宜条件 下,当其吸收的水分达其干重的30-60%时,子叶盘开始活动,向胚乳分泌大量蛋白酶和 淀粉酶,使胚乳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养分水解成为可溶性的糖份和含氮化合物, 供给胚的生长。萌芽时胚根首先开始生长,突破胚根鞘,变成主幼根,主幼根长到-2 75
75 1.稃壳 稃壳由外稃 和内稃组成,包含四种类 型的细胞:即纵向伸长的 外表皮细胞层、韧皮纤维 细胞层、薄壁细胞组织及 内表皮细胞层,这四类细 胞在大麦成熟时已经死 亡。籽粒顶部和基部的稃 壳通常在脱粒时被毁坏。 裸粒大麦的稃壳在脱粒时 即与种子分离。 2.皮层(种皮) 皮 层由果皮(子房壁遗层) 和种皮(内种皮、外种皮) 组成,习惯上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种皮,它们约占种子重量的 6%左右,它们的厚薄与 栽培品种特性有关,但种皮厚薄直接影响出粉率的高低。种皮是一种保护组织,保护胚 和胚乳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抵制真菌侵害方面有重要作用。此外,籽粒色素 (花青素、黑色素)就存在于种皮中。 3.胚乳 胚乳是种皮内的主要组成成份,它的重量约占种子重量的 90%以上,由 三部分组成,即外胚乳、糊粉层和粉质胚乳层三部分组成。外胚乳是一层薄薄的珠心遗 层,糊粉层由三到四层细胞组成,但埃塞俄比亚大麦的糊粉层只有两层细胞。糊粉层细 胞不含淀粉,但充满着小球状的糊粉粒(为蛋白质的一种),是淀粉酶的源泉。粉质胚乳 层由一种或多种淀粉粒的细胞组成。胚乳的作用在于供给胚和幼芽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一般籽粒越饱满,胚乳越丰富,可供幼苗(三叶前)生长的营养物质越充分,同时也有 利于种子发芽出苗,使出苗快而整齐,初生根多,分蘖早,幼苗生长健壮。 4.胚 胚位于种子腹面的基部,约占种子重量的 2-3%。它由小盾片、胚芽鞘、胚 芽、维管束、胚根、根冠、珠孔区、胚根鞘组成。大麦一般有胚根 5-8 条,其中主根一 条。小盾片与珠孔相连,在发芽时产生分解酶,以分解胚乳中的养分供发芽需用。胚根、 胚芽和维管束在以后分别生长成为种子根、幼芽茎叶和地中茎。常粗略的简称大麦胚由 胚根、胚芽、胚轴等部分组成。对于一粒种子能否正常发芽出苗,关键取决于胚是否具 有生命力。由于胚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等高能量物质,在贮藏过程中易被虫蛀或 变质而失去生命力。 (二)萌发和出苗 1.萌发(发芽) 大麦种子先要通过休眠期。休眠是大麦各品种的普遍特性,未通 过休眠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也不萌发,但当种子一旦解除休眠后,在适宜的水分、温度 和氧气条件下,就能迅速发芽。发芽过程:种子开始吸收水分,在温度、氧气适宜条件 下,当其吸收的水分达其干重的 30-60%时,子叶盘开始活动,向胚乳分泌大量蛋白酶和 淀粉酶,使胚乳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养分水解成为可溶性的糖份和含氮化合物, 供给胚的生长。萌芽时胚根首先开始生长,突破胚根鞘,变成主幼根,主幼根长到 1-2 图 2-4 大麦籽粒超微线构模式图
厘米就停止生长。与此同时,胚根鞘、根的皮层和胚芽中出现淀粉粒。接着其余各幼根 长出,形成5-10个初生根,继续生长。然后胚芽鞘尖端出现,长出幼芽,由胚芽鞘包被 着的胚芽,往往沿着胚乳表皮下生长,由种子末端伸长,少有直接从胚部直接伸长的。 (图2-5)习惯上以胚根长达种子长度、胚芽长达种子长度一半时,称为发芽。 2.出苗种子发芽后, 胚芽继续向上生长,胚芽鞘 最先露出地面。一般当幼芽 出土2-3厘米时,胚芽鞘便 纵裂散出第一真叶。通常以 第一片真叶达2一3厘米作 为出苗标准。第一片真叶出 现后,第二、三片真叶随即 出现,这些叶片明显扭曲, 是大麦独有的特征。在出苗 过程中,胚芽鞘及其包围着 的根茎(地下茎)长度与播 种深度、光照强度及温度有 图2-5青稞种子发芽出苗过程 关。播种越深、光照越弱、 1.种子吸水膨胀2.胚3.胚芽4.胚根5.胚芽鞘6.胚根 温度越低时,胚芽鞘及根茎 7.第一片真叶 就越长,消耗的养分就越多, 对培育壮苗极为不利。 3.影响的因素大麦种子发芽和出苗,除了自身的生命力外,还受土壤水分、温度、 氧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种子质量种子自身生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田间出苗率,是影响出苗的最重 要因素之一。种子从发芽到出苗,直至三叶期。因此,如果在生产上采用低劣种子,将 会影响田间出苗率,或即使出苗也不是壮苗。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是种子播种后到出苗阶段必不可少的因素。把种子播在湿 润的土壤里,在适宜条件下,一般5-7天即能出苗,但如果土壤中水分不足,播种后的 种子虽然能缓慢的吸水膨胀,但终究因水分不足而不能正常进入发芽出苗,有的出苗以 后凋萎,影响苗的质量。当雨季到来时,播种墒情差的地里尚有部分苗继续出土,田间 幼苗大小参差不齐,会给田间管理带来困难。据研究,裸大麦吸水快于皮大麦,因而对 土壤水分的要求要低些。但皮、裸大麦适宜发芽、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一般为:沙壤土15% 左右,壤土17%左右,粘土20%左右。如果播种时土壤水分过大,会导致土壤通气条件 变差,同样不利于种子萌发和出苗。 (3)温度大麦播种后吸水膨胀,与温度关系不大,但从种子萌发开始,温度就显 得十分重要。而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吸水越快,酶的活力也越强,物质 和能量的转化就加快,因而种子的发芽与出苗速度相应加快。相反,在低温情况下,则 发芽缓慢,出苗不齐。同时,种子的胚易受病菌侵染和虫子的危害,甚至死亡,直接影 响种子发芽的整齐度和田间出苗率。据研究,大麦发芽和出苗的最低温度为3-4℃,最 76
76 厘米就停止生长。与此同时,胚根鞘、根的皮层和胚芽中出现淀粉粒。接着其余各幼根 长出,形成 5-10 个初生根,继续生长。然后胚芽鞘尖端出现,长出幼芽,由胚芽鞘包被 着的胚芽,往往沿着胚乳表皮下生长,由种子末端伸长,少有直接从胚部直接伸长的。 (图 2-5)习惯上以胚根长达种子长度、胚芽长达种子长度一半时,称为发芽。 2.出苗 种子发芽后, 胚芽继续向上生长,胚芽鞘 最先露出地面。一般当幼芽 出土 2-3 厘米时,胚芽鞘便 纵裂散出第一真叶。通常以 第一片真叶达 2—3 厘米作 为出苗标准。第一片真叶出 现后,第二、三片真叶随即 出现,这些叶片明显扭曲, 是大麦独有的特征。在出苗 过程中,胚芽鞘及其包围着 的根茎(地下茎)长度与播 种深度、光照强度及温度有 关。播种越深、光照越弱、 温度越低时,胚芽鞘及根茎 就越长,消耗的养分就越多, 对培育壮苗极为不利。 3.影响的因素 大麦种子发芽和出苗,除了自身的生命力外,还受土壤水分、温度、 氧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种子质量 种子自身生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田间出苗率,是影响出苗的最重 要因素之一。种子从发芽到出苗,直至三叶期。因此,如果在生产上采用低劣种子,将 会影响田间出苗率,或即使出苗也不是壮苗。 (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种子播种后到出苗阶段必不可少的因素。把种子播在湿 润的土壤里,在适宜条件下,一般 5-7 天即能出苗,但如果土壤中水分不足,播种后的 种子虽然能缓慢的吸水膨胀,但终究因水分不足而不能正常进入发芽出苗,有的出苗以 后凋萎,影响苗的质量。当雨季到来时,播种墒情差的地里尚有部分苗继续出土,田间 幼苗大小参差不齐,会给田间管理带来困难。据研究,裸大麦吸水快于皮大麦,因而对 土壤水分的要求要低些。但皮、裸大麦适宜发芽、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一般为:沙壤土 15% 左右,壤土 17%左右,粘土 20%左右。如果播种时土壤水分过大,会导致土壤通气条件 变差,同样不利于种子萌发和出苗。 (3)温度 大麦播种后吸水膨胀,与温度关系不大,但从种子萌发开始,温度就显 得十分重要。而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吸水越快,酶的活力也越强,物质 和能量的转化就加快,因而种子的发芽与出苗速度相应加快。相反,在低温情况下,则 发芽缓慢,出苗不齐。同时,种子的胚易受病菌侵染和虫子的危害,甚至死亡,直接影 响种子发芽的整齐度和田间出苗率。据研究,大麦发芽和出苗的最低温度为 3-4℃,最 图 2-5 青稞种子发芽出苗过程 1.种子吸水膨胀 2.胚 3.胚芽 4.胚根 5.胚芽鞘 6.胚根 7.第一片真叶
适温度为18-25℃,最高温度为28-30℃。 (4)氧气大麦种子吸水膨胀后,即开始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呼吸作用日趋旺盛, 这时就需要一定数量的氧气供应。如果氧气供应不足,已经吸水膨胀的种子生命活动就 会受到抑制,甚至因缺氧而被闷死在土壤中。在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氧气是能够满足 种子发芽和出苗的要求的,但在排水不良,湿度过大,土壤板结以及播种过深时,往往 会导致种子不发芽而霉烂。即使勉强发芽出苗,幼苗也较为细弱。因此,在播种前,必 须精细整地,为种子发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三、根系的生长 (一)根系的生长与分布 大麦的根系属须根系,由初生根(又称胚根、种子根)和次生根(又叫节根、不定 根)组成。(图2-6)大麦初生根约有8条,其中1条或数条垂直向下继续生长可达1.5-1.8 米,这些根都产生支根。其他初生根向四周水平方向扩展或成倾斜角度向下生长,这些 根可深达2-30厘米,也同样产生很多支根。初生根大部分预先形成于胚中,发芽时从胚 轴下部陆续伸出,当第一片真叶出现后就停止发生。初生根的表皮有1.5-2毫米的根毛, 以吸收水分和养分。 大麦的次生根发生于 近地面的分蘖节上,初期为 白色,比初生根稍粗,开始 不分枝。几乎全部被有根毛。 随着根的生长,失去其鲜亮 的白色,并产生支根(侧根), 常称从次生根上展出的支根 为一次支根,从一次支根上 长出的支根为二次支根。依 次进一步长出第三、第四至 第五、第六次支根。每个单 茎上的发根数可达几百条。 次生根入土一般较初生根 图2-6大麦的根 浅,多向水平方向发展。 A带芽籽粒B.第一真叶从胚芽长出C第二真叶长出 大麦的发根与出叶之 D.第一分蘖形成一次不定根出现 间的同伸关系,在六叶(指 1.地表2.粒顶部3胚芽鞘基部4种子根5.第一分蘖的叶片 主茎,下同)前与小麦相似, 6.中胚轴7.从芽鞘孔中长出的第一片卷叶8.不定根 也是按对n-3的同伸关系。随着生育阶段的发展和发根节位的升高,主茎的出叶速度 明显比发根快。因此,六叶以后的主茎出叶与发根节位,则呈n对-4或n-5的同伸关 系。 大麦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厘米的土层内,但以0-20厘米的根系最多,占全部根 系干重的2/3以上,最深的可达180厘米。大麦的根系发育一般比小麦弱,这是导致大 麦倒伏与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麦根系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分布浅、分枝少、根群弱、 77
77 适温度为 18-25℃,最高温度为 28-30℃。 (4)氧气 大麦种子吸水膨胀后,即开始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呼吸作用日趋旺盛, 这时就需要一定数量的氧气供应。如果氧气供应不足,已经吸水膨胀的种子生命活动就 会受到抑制,甚至因缺氧而被闷死在土壤中。在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氧气是能够满足 种子发芽和出苗的要求的,但在排水不良,湿度过大,土壤板结以及播种过深时,往往 会导致种子不发芽而霉烂。即使勉强发芽出苗,幼苗也较为细弱。因此,在播种前,必 须精细整地,为种子发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三、根系的生长 (一)根系的生长与分布 大麦的根系属须根系,由初生根(又称胚根、种子根)和次生根(又叫节根、不定 根)组成。(图 2-6)大麦初生根约有 8 条,其中 1 条或数条垂直向下继续生长可达 1.5-1.8 米,这些根都产生支根。其他初生根向四周水平方向扩展或成倾斜角度向下生长,这些 根可深达 2-30 厘米,也同样产生很多支根。初生根大部分预先形成于胚中,发芽时从胚 轴下部陆续伸出,当第一片真叶出现后就停止发生。初生根的表皮有 1.5-2 毫米的根毛, 以吸收水分和养分。 大麦的次生根发生于 近地面的分蘖节上,初期为 白色,比初生根稍粗,开始 不分枝。几乎全部被有根毛。 随着根的生长,失去其鲜亮 的白色,并产生支根(侧根), 常称从次生根上展出的支根 为一次支根,从一次支根上 长出的支根为二次支根。依 次进一步长出第三、第四至 第五、第六次支根。每个单 茎上的发根数可达几百条。 次生根入土一般较初生根 浅,多向水平方向发展。 大麦的发根与出叶之 间的同伸关系,在六叶(指 主茎,下同)前与小麦相似, 也是按 n 对 n-3 的同伸关系。随着生育阶段的发展和发根节位的升高,主茎的出叶速度 明显比发根快。因此,六叶以后的主茎出叶与发根节位,则呈 n 对 n-4 或 n-5 的同伸关 系。 大麦的根系主要分布在 0-30 厘米的土层内,但以 0-20 厘米的根系最多,占全部根 系干重的 2/3 以上,最深的可达 180 厘米。大麦的根系发育一般比小麦弱,这是导致大 麦倒伏与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麦根系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分布浅、分枝少、根群弱、 图 2-6 大麦的根 A.带芽籽粒 B.第一真叶从胚芽长出 C.第二真叶长出 D.第一分蘖形成一次不定根出现 1.地表 2.粒顶部 3.胚芽鞘基部 4.种子根 5.第一分蘖的叶片 6.中胚轴 7.从芽鞘孔中长出的第一片卷叶 8.不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