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Pauli)于1925年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光 谱分析结果提出:“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4个方 面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 (1)每个原子轨道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反。 (2)s、p、d、f亚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2、6、 10、14。 (3)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8.1.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Pauli)于1925年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光 谱分析结果提出:“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4个方 面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 (1)每个原子轨道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反。 (2)s、p、d、f亚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2、6、 10、14。 (3)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 多电子原子处于基态时,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 下,电子尽可能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而使原子体系的 总能量最低,处于最稳定状态。 3.洪特规则 洪特(Hund)于1925年根据大量的光谱实验数据总结出 一个规律,即电子在等价轨道(即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 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2.能量最低原理 多电子原子处于基态时,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 下,电子尽可能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而使原子体系的 总能量最低,处于最稳定状态。 3.洪特规则 洪特(Hund)于1925年根据大量的光谱实验数据总结出 一个规律,即电子在等价轨道(即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 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半充满 s 1 、p 3 、d 5 、f 7 全充满 s 2 、p 6 、d 10 、f 14 全 空 s 0 、p 0 、d 0 、f 0 4.电子构型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方式称为电子层结构,简称电子构型。 1)轨道表示式 例如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或 1s 2s 2p 1s 2s 2p 2)电子排布式 氮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半充满 s 1 、p 3 、d 5 、f 7 全充满 s 2 、p 6 、d 10 、f 14 全 空 s 0 、p 0 、d 0 、f 0 4.电子构型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方式称为电子层结构,简称电子构型。 1)轨道表示式 例如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或 1s 2s 2p 1s 2s 2p 2)电子排布式 氮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排布的电子数 7N 1s22s22p3 电子层数 亚层(能级)符号 Al 1s22s22p63s23p1 表示为 [Al] 3s23p1 Fe 1s22s22p63s23p64s23d6 表示为 [Fe] 4s23d6 3)价电子层结构 价电子层结构指的是价电子(即能参与成键的电子)所排布 的电子层结构。 主族 ns 1~2 np 1~6 副族 (n-1)d 1~10 ns 1~2
排布的电子数 7N 1s22s22p3 电子层数 亚层(能级)符号 Al 1s22s22p63s23p1 表示为 [Al] 3s23p1 Fe 1s22s22p63s23p64s23d6 表示为 [Fe] 4s23d6 3)价电子层结构 价电子层结构指的是价电子(即能参与成键的电子)所排布 的电子层结构。 主族 ns 1~2 np 1~6 副族 (n-1)d 1~10 ns 1~2
8.2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元素周期律是指: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 变化的规律。 8.2.1 元素周期系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称为7个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 列元素称为一个周期。 2.族 在周期表中有18 个纵行。除8、9、10这3个纵行(称为第Ⅷ族 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标为一族。族可分为主族和副 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称为主族(A); 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称为副族(B)
8.2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元素周期律是指: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 变化的规律。 8.2.1 元素周期系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称为7个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 列元素称为一个周期。 2.族 在周期表中有18 个纵行。除8、9、10这3个纵行(称为第Ⅷ族 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标为一族。族可分为主族和副 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称为主族(A); 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称为副族(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