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分电解质和非电解 质。 非电解质:溶于水后形成不带电的分子的物质叫非 电解质。 电解质:而溶于水后能形成带电的离子的物质叫电 解质。 电解质在溶液中是全部或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 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反应
第2章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分电解质和非电解 质。 非电解质:溶于水后形成不带电的分子的物质叫非 电解质。 电解质:而溶于水后能形成带电的离子的物质叫电 解质。 电解质在溶液中是全部或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 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反应
2.1酸碱质子理论 2.1.1 酸碱的定义 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 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酸给出质子后剩 余部分便是碱,碱接受质子后其生成物便是酸。 酸和碱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称为共轭关系, 对于仅差一个质子的对应酸、碱称为共轭酸 碱对。 酸≒质子+碱 HAc≒H++Ac- HCO3 -≒H++CO3 2- H2SO4≒H++HSO4 -
2.1酸碱质子理论 2.1.1 酸碱的定义 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 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酸给出质子后剩 余部分便是碱,碱接受质子后其生成物便是酸。 酸和碱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称为共轭关系, 对于仅差一个质子的对应酸、碱称为共轭酸 碱对。 酸≒质子+碱 HAc≒H++Ac- HCO3 -≒H++CO3 2- H2SO4≒H++HSO4 -
2.1.2 酸碱反应的实质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就是 共轭酸碱之间的质子传递过程
2.1.2 酸碱反应的实质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就是 共轭酸碱之间的质子传递过程
2.1.3水的离解和溶液的PH值 1.水的离解 H2O + H2O H3O+ + OH− H2O H+ + OH− 298K,纯水中的 [H3O+] = [OH− ] = 1.0 10−7 mol·dm−3 Kw θ =[H3O+][OH- ]=1.0× 10-14 Kw θ水的离子积常数,在一定的温度下是一 个常数
2.1.3水的离解和溶液的PH值 1.水的离解 H2O + H2O H3O+ + OH− H2O H+ + OH− 298K,纯水中的 [H3O+] = [OH− ] = 1.0 10−7 mol·dm−3 Kw θ =[H3O+][OH- ]=1.0× 10-14 Kw θ水的离子积常数,在一定的温度下是一 个常数
2.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lg[ ] + pH = − H lg[ ] − pOH = − OH pH + pOH =14 PH值的概念: 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叫做PH值 POH值的概念: 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叫POH值
2.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lg[ ] + pH = − H lg[ ] − pOH = − OH pH + pOH =14 PH值的概念: 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叫做PH值 POH值的概念: 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叫PO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