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反对分裂。在广大的国统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领导人民群 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广泛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 友好人士,为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 危险,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对国民党对共产党和一切进步势 力的高压政策,周恩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题诗:“千古奇 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明了对国民党当局的愤怒抗议 的态度。 1943年7月周恩来回到延安。8月2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欢迎晚 会上发表演说:“我们党二十二年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贯串 着整个党的历史时期,发展成为一条马列主义中国化,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 的路线!毛泽东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毛泽东同志的路线 就是中国的布尔什维克的路线!”°。 在参加党内高级干部的整风学习中,他正确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并严 于解剖自己。1945年4月,他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论统 战线》的长篇发言。这篇发言科学地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发展的历 程,从敌人、队伍、领导者三个方面系统深刻地总结了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 的经验教训,全面地发挥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思 想。在这次会上,周恩来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 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争取通过和平途径实行中国社会的政治 改革,周恩来陪同毛泽东于1945年8月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双十协定》 签订后,毛泽东返回延安,周恩来继续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重庆和南京 就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维护1946年1月通过的政协决议问题,同国民党进行艰 苦的谈判斗争。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11月,他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 安。之后,他直接参加中共中央领导工作,同时兼任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 仍以很多精力继续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他依据形势的发展,适时 地提出正确的方针和斗争策略,使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运动和群众斗争得到 健康迅速的发展,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占领延安。周恩来与毛 泽东、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留在陕北坚持工作和战斗。他作为中央军委 副主席又兼任了代理总参谋长,协同毛泽东不仅直接指挥了西北战场的青化 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挫败了蒋介石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 点进攻,而且指挥了全国各个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有效地歼灭了国民党军 的有生力量,打乱了国民党的战略部署,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此间, 他还协助毛泽东指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制定推行新区的城市政策, 纠正了工作中出现的“左”的偏向,保障了土地改革和城市工作的健康进行。 1948年3月,中共中央坚持在陕北的任务胜利完成,周恩来与毛泽东、 任弼时率中央机关东渡黄河。4月,同任弼时率中央机关部分工作人员到达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5月,毛泽东亦到西柏坡。在这里,周恩来协同毛泽 东发动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 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的基础。1948年 ①《在延安欢迎会上的演说》,《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合作,反对分裂。在广大的国统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领导人民群 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广泛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 友好人士,为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 危险,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对国民党对共产党和一切进步势 力的高压政策,周恩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发生后,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题诗:“千古奇 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明了对国民党当局的愤怒抗议 的态度。 1943 年 7 月周恩来回到延安。8 月 2 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欢迎晚 会上发表演说:“我们党二十二年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贯串 着整个党的历史时期,发展成为一条马列主义中国化,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 的路线!毛泽东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毛泽东同志的路线, 就是中国的布 尔什维克的路线!”①。 在参加党内高级干部的整风学习中,他正确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并严 于解剖自己。1945 年 4 月,他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论统一 战线》的长篇发言。这篇发言科学地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发展的历 程,从敌人、队伍、领导者三个方面系统深刻地总结了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 的经验教训,全面地发挥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思 想。在这次会上,周恩来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 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争取通过和平途径实行中国社会的政治 改革,周恩来陪同毛泽东于 1945 年 8 月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双十协定》 签订后,毛泽东返回延安,周恩来继续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重庆和南京 就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维护 1946 年 1 月通过的政协决议问题,同国民党进行艰 苦的谈判斗争。1946 年 6 月,全面内战爆发,11 月,他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 安。之后,他直接参加中共中央领导工作,同时兼任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 仍以很多精力继续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他依据形势的发展,适时 地提出正确的方针和斗争策略,使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运动和群众斗争得到 健康迅速的发展,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1947 年 3 月,蒋介石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占领延安。周恩来与毛 泽东、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留在陕北坚持工作 和战斗。他作为中央军委 副主席又兼任了代理总参谋长,协同毛泽东不仅直接指挥了西北战场的青化 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挫败了蒋介石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 点进攻,而且指挥了全国各个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有效地歼灭了国民党军 的有生力量,打乱了国民党的战略部署,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此间, 他还协助毛泽东指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制定推行新区的城市政策, 纠正了工作中出现的“左”的偏向,保障了土地改革和城市工作的健康进行。 1948 年 3 月,中共中央坚持在陕北的任务胜利完成,周恩来与毛泽东、 任弼时率中央机关东渡黄河。4 月,同任弼时率中央机关部分工作人员到达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5 月,毛泽东亦到西柏坡。在这里,周恩来协同毛泽 东发动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 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的基础。1948 年 ① 《在延安欢迎会上的演说》,《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38 页
9月和1949年3月,周恩来在西柏坡先后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共七 届二中全会。二中全会后,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率中央机关离 开西柏坡进入北平。 抵达北平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举行和平谈判。 由于国民党方面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谈判破裂,人民解 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此时,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正在进行,周恩来受中共中央 委托,负责筹备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他通过 多种渠道,热情邀请和妥善安排在海内外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爱国 民主人士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主持起草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开 幕。会上,周恩来作了《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起草经 过和特点》的报告,就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问题、新民主主义总纲问题、 新民主主义政权制度问题、军事制度问题、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问题、新民 主主义文化政策问题、新民主主义民族政策问题、新民主主义外交政策问题 作了说明。在这次会上,他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组织,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要组织形式。人民政协的 召开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表明占 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周恩来对此都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曾兼任过外 交部长,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 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八届、 九届、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八届、十届中央副主席,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 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 周恩来一直在第一线领导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建国初期,为迅速恢复国 民经济和顺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 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连续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几个五年计划,并领 导组织实施工作。他主张经济建设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既 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积极稳步地前进。1960年,他面对“大跃进 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极大不平衡和困难,与李富春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八字方针。这些主张对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和后来经济调整 工作的迅速收效,起了重要作用。在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为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为主,以个人所有制为补充等富有建树的意见,为日后经济体制的改 革开拓了思路。 他十分重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地加强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根本任务。为坚持和完善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协调统一战线中各阶级、阶层、各党 派、各民族和各界爱国人士之间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大量工作。在长期领导统一战线工作 的实践中,他始终坚持团结多数、广交朋友、坦诚相见、平等待人、民主协 商、自我改造的原则,并且身体力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工作的 面光辉旗帜
9 月和 1949 年 3 月,周恩来在西柏坡先后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共七 届二中全会。二中全会后,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率中央机关离 开西柏坡进入北平。 抵达北平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举行和平谈判。 由于国民党方面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谈判破裂,人民解 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此时,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正在进行,周恩来受中共中央 委托,负责筹备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他通过 多种渠道,热情邀请和妥善安排在海内外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爱国 民主人士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主持起草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在北平隆重开 幕。会上,周恩来作了《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起草经 过和特点》的报告,就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问题、新民主主义总纲问题、 新民主主义政权制度问题、军事制度问题、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问题、新民 主主义文化政策问题、新民主主义民族政策问题、新民主主义外交政策问题 作了说明。在这次会上,他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组织,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要组织形式。人民政协的 召开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表明占 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周恩来对此都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曾兼任过外 交部长,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 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八届、 九届、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八届、十届中央副主席,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 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 周恩来一直在第一线领导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建国初期,为迅速恢复国 民经济和顺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 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连续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几个五年计划,并领 导组织实施工作。他主张经济建设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既 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积极稳步地前进。1960 年,他面对“大跃进” 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极大不平衡和困难,与李富春提出了“调整、巩 固、充实、 提高”八字方针。这些主张对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和后来经济调整 工作的迅速收效,起了重要作用。在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为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为主,以个人所有制为补充等富有建树的意见,为日后经济体制的改 革开拓了思路。 他十分重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地加强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根本任务。为坚持和完善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协调统一战线中各阶级、阶层、各党 派、各民族和各界爱国人士之间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大量工作。在长期领导统一战线工作 的实践中,他始终坚持团结多数、广交朋友、坦诚相见、平等待人、民主协 商、自我改造的原则,并且身体力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工作的 一面光辉旗帜
他极端关心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认为知识分子是国家各方面 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1956年他首先提出了 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正确论断,认为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在实际工作中, 他不断排除“左”的干扰,热诚地关心、尊重、爱护知识分子,循循善诱, 多方帮助,促进知识分子的改造和进步,引导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 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 强国,必须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体育、 卫生事业,而其中教育是基础,科学技术是关键。在科技工作中,他主张既 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重视尖端科技的开发。他成功地领导了我国原 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和发射工作,为改变我国科学文化 的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 在国际事务中,他参与制定了中国长远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亲自执行和 领导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的实施。在外事活动中,他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 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和民 族尊严,支持了被压迫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1953年底,他代表 中国政府和人民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关系的准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 会议,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作出了努力。1955年在亚非29国举行的万隆会 议上,坚持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 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并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在十分困难的处境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 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破坏活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为尽量减少“文比大 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爱国民主人士,为使党和国家 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争取全国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作了坚持不懈 的努力。 1972年发现身患癌症后,他仍然坚持工作。1975年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重申中国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农业、工 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周恩来一生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善于团结群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人民的心 目中有口皆碑,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他 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周恩来书信 选集》、《周恩来外交文选》、《周恩来经济文选》等文集中
他极端关心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认为知识分子是国家各方面 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1956 年他首先提出了 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正确论断,认为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在实际工作中, 他不断排除“左”的干扰,热诚地关心、尊重、爱护知识分子,循循善诱, 多方帮助,促进知识分子的改造和进步,引导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 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 强国,必须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体育、 卫生事业,而其中教育是基础,科 学技术是关键。在科技工作中,他主张既 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重视尖端科技的开发。他成功地领导了我国原 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和发射工作,为改变我国科学文化 的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 在国际事务中,他参与制定了中国长远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亲自执行和 领导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的实施。在外事活动中,他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 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和民 族尊严,支持了被压迫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1953 年底,他代表 中国政府和人民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关系的准则。1954 年参加日内瓦 会议,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作出了努力。1955 年在亚非 29 国举行的万隆会 议上,坚持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 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并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在十分困难的处境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 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破坏活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为尽量减少“文比大 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爱国民主人士,为使党和国家 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争取全国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作了坚持不懈 的努力。 1972 年发现身患癌症后,他仍然坚持工作。1975 年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重申中国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农业、工 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 标。1976 年 1 月 8 日在北京逝世。 周恩来一生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善于团结群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人民的心 目中有口皆碑,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他 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周恩来书信 选集》、《周恩来外交文选》、《周恩来经济文选》等文集中
第三章刘少奇 刘少奇,原名绍选,字渭璜,曾化名子琪、之启、刘湘、胡服等,笔名 有赵启、仲篪、刘祥、K·V·、陶尚行、莫文华、吕文等,刘少奇是1920 年起用的名字。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 花明楼炭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刘寿生是个忠厚老实而有一定文化教养 的农民。其母刘鲁氏是个勤劳俭朴的家庭妇女。刘少奇幼年在家乡读私塾。 1913年入宁乡县第一高等小学(亦称玉潭学校),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曾参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屈辱的“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1916年夏考 入长沙驻省宁乡中学。1917年3月在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半年后,讲 武堂被军阀解散,回家自修。1919年初插入长沙育才中学毕业班。五四运动 后奔赴北京,积极参加爱国学生的请愿示威活动。9月进河北保定育德中学 附设的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半工半读,广泛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 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20年秋返长沙,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去 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 1921年夏初,刘少奇赴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 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春回国,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先在上海中国劳动 组合书记部工作,后调湖南领导粤汉铁路工人运动。9月,受中共湘区执行 委员会的委派,去江西协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刘少奇作为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全权代表长住俱乐部应付一切,并与路矿当局谈判 经过一系列斗争,迫使路矿当局接受了工人们提出的要求。罢工胜利后,刘 少奇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1923年二七罢工失败后,全国工人运动 转入低潮。刘少奇先后撰写《对俱乐部过去的批评和将来的计划》和《二七 失败后的安源工会》等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安源工人运动的经验,引导工人 群众向劳工解放运动的正确道路前进,使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为当时全国 组织最好的工会之 1925年春,刘少奇代表汉冶萍总工会前往广州筹备第二次全国劳动大 会,主持起草《工人阶级与政治问题》等决议案。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中华 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副委员长。会后,受全总的委派,去上海筹建全总上 海办事处,负责指导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工会工作。其时适五卅惨案发生,刘 少奇兼任上海总工会总务科主任,与李立三等领导上海20多万工人举行总同 盟罢工,反帝运动迅速由上海席卷全国。9月18日,奉系军阀封闭上海总工 会,并下令通缉刘少奇。11月,刘少奇回长沙养病。12月,被湖南军阀赵恒 惕逮捕。经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各地工会、团体多方营救,1926年2月获释出 狱,被驱逐出湖南,经上海抵达广州,受到省港工人和各工会团体的热烈欢 迎。刘少奇接替因病休养的林伟民,代理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职务,与邓中夏、苏兆征等共同担负起领导省港大罢工的重任。刘少奇提出 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的思想,为促进广州、香港各工会的联合做了许多 艰苦细致的说服工作和组织工作。 1926年5月,刘少奇出席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会上作《一年来中国 职工运动的发展》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五卅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政治 态度及其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指出中国革命必须由工人阶级来领导;阐明 了职工运动的方针,强调工人阶级在反帝反军阀运动中应加强各种经济斗 争,应与世界工人阶级建立联合。在这次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全国总
第三章 刘少奇 刘少奇,原名绍选,字渭璜,曾化名子琪、之启、刘湘、胡服等,笔名 有赵启、仲篪、刘祥、K·V·、陶尚行、莫文华、吕文等,刘少奇是 1920 年起用的名字。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1 月 24 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 花明楼炭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刘寿生是个忠厚老实而有一定文化教养 的农民。其母刘鲁氏是个勤劳俭朴的家庭妇女。刘少奇幼年在家乡读私塾。 1913 年入宁乡县第一高等小学(亦称玉潭学校),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曾参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屈辱的“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1916 年夏考 入长沙驻省宁乡中学。1917 年 3 月在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半年后,讲 武堂被军阀解散,回家自修。1919 年初插入长沙育才中学毕业班。五四运动 后奔赴北京,积极参加爱国学生的请愿示威活动。9 月进河北保定育德中学 附设的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半工半读,广泛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 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20 年秋返长沙,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去 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 1921 年夏初,刘少奇赴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 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 年春回国,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先在上海中国劳动 组合书记部工作,后调湖南领导粤汉铁 路工人运动。9 月,受中共湘区执行 委员会的委派,去江西协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刘少奇作为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全权代表长住俱乐部应付一切,并与路矿当局谈判。 经过一系列斗争,迫使路矿当局接受了工人们提出的要求。罢工胜利后,刘 少奇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1923 年二七罢工失败后,全国工人运动 转入低潮。刘少奇先后撰写《对俱乐部过去的批评和将来的计划》和《二七 失败后的安源工会》等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安源工人运动的经验,引导工人 群众向劳工解放运动的正确道路前进,使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为当时全国 组织最好的工会之一。 1925 年春,刘少奇代表汉冶萍总工会前往广州筹备第二次全国劳动大 会,主持起草《工人阶级与政治问题》等决议案。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中华 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副委员长。会后,受全总的委派,去上海筹建全总上 海办事处,负责指导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工会工作。其时适五卅惨案发生,刘 少奇兼任上海总工会总务科主任,与李立三等领导上海 20 多万工人举行总同 盟罢工,反帝运动迅速由上海席卷全国。9 月 18 日,奉系军阀封闭上海总工 会,并下令通缉刘少奇。11 月,刘少奇回长沙养病。12 月,被湖南军阀赵恒 惕逮捕。经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各地工会、团体多方营救,1926 年 2 月获释出 狱,被驱逐出湖南,经上海抵达广州,受到省港工人和各工会团体的热烈欢 迎。刘少奇接替因病休养的林伟民,代理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职务,与邓中夏、苏兆征等共同担负起领导省港大罢工的重任。刘少奇提出 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的思想,为促进广州、香港各工会的联合做了许多 艰苦细致的说服工作和组织工作。 1926 年 5 月,刘少奇出席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会上作《一年来中国 职工运动的发展》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五卅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政治 态度及其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指出中国革命必须由工人阶级来领导;阐明 了职工运动的方针,强调工人阶级在反帝反军阀运动中应加强各种经济斗 争,应与世界工人阶级建立联合。在这次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全国总
工会秘书长。10月,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昌后,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刘 少奇随即抵武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迁址作准备,并担任全总汉口办事处秘 书长,直接指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等省工人运动。同F 参加湖北全省总工会的领导工作。他以相当精力去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和思 想建设,撰写了《工会代表会》、《工会经济问题》和《工会基本组织》三 本小册子,阐述了工会的性质、任务和组织原则,指出工会是工人“群众的 奋斗的机关”,必须坚持“民主集权制”,必须有严密的组织,才能实现工 人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1927年1月,刘少奇参与领导汉口工人群众收回 汉口英租界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一次重要胜利。4月, 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5月,被任命为 中共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委员。刘少奇善于把党的政治任务和工人群众的切 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以正确的策略领导工人群众进行有成效的斗争,成为 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7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刘少奇长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从事党 的秘密工作。1928年3月,他以中华全国总工会特派员的名义到天津参加全 国铁路总工会的领导,并指导中共顺直省委工作。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1929年春,奉调上海, 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领导职工运动。6月,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8月 22日,在奉天(今沈阳)被捕。他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坚不吐实,于9月 中旬取保释放。他抓住工人群众的迫切要求,领导中东铁路工人进行经济的 和政治的斗争。1930年3月调回上海,指导沪东工人运动。6月,率中国工 会代表团去苏联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 员,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1931年1月,刘少奇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 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临时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 总工会组织部部长。他坚持从实际出发,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 义错误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提出了许多指导白区职工运动的正确主张和策略 思想。他在《最近中国职工运动,国民党工厂法、工会法与赤色工会目前的 任务》、《罢工策略》、《批评“退出黄色工会”的策略》和《一九三一年 职工运动的总结》等文章中,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罢工策略的正确运用 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对 待黄色工会的策略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尽管当时曾受到“左”倾错误领 导的批评和压制,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坚韧不拔地为党工作。 1932年冬,刘少奇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 行局委员长,领导苏区和白区的工人运动。他阐述了苏维埃政权下工会的作 用与任务,强调要组织真正群众的阶级工会。工会应保护工人的经济利益 努力改善工人群众的生活;应参加与协助国有工厂的管理,教育工人用新的 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为苏维埃的胜利而努力生产。1934年7月,刘少奇任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在动员工农群众参加红军,支援革命战争方面作出了重 要贡献。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国工衣红军第八军团、第五 军团中共中央代表,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央筹粮委员会主任等职。1935 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 主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刘少奇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委员 长,继续领导职工运动。 1936年春,刘少奇抵达天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主持北方局工作
工会秘书长。10 月,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昌后,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刘 少奇随即抵武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迁址作准备,并担任全总汉口办事处秘 书长,直接指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等省工人运动。同时, 参加湖北全省总工会的领导工作。他以相当精力去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和思 想建设,撰写了《工会代表会》、《工会经济问题》和《工会基本组织》三 本小册子,阐述了工会的性质、任务和组织原则,指出工会是工人“群众的 奋斗的机关”,必须坚持“民主集权制”,必须有严密的组织,才能实现工 人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1927 年 1 月,刘少奇参与领导汉口工人群众收回 汉口英租界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一次重要胜利。4 月, 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5 月,被任命为 中共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委员。刘少奇善于把党的政治任务和工人群众的切 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以正确的策略领导工人群众进行有成效的斗争,成为 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7 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刘少奇长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从事党 的秘密工作。1928 年 3 月,他以中华全国总工会特派员的名义到天津参加全 国铁路总工会的领导,并指导中共顺直省委工作。6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 选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1929 年春,奉调上海, 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领导职工运动。6 月,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8 月 22 日,在奉天(今沈阳)被捕。他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坚不吐实,于 9 月 中旬取保释放。他抓住工人群众的迫切要求,领导中东铁路工人进行经济的 和政治的斗争。1930 年 3 月调回上海,指导沪东工人运动。6 月,率中国工 会代表团去苏联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 员,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1931 年 1 月,刘少奇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 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临时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 总工会组织部部长。他坚持从实际出发,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 义错误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提出了许多指导白区职工运动的正确主张和策略 思想。他在《最近中国职工运动,国民党工厂法、工会法与赤色工会目前的 任务》、《罢工策略》、《批评“退出黄色工会”的策略》和《一九三一年 职工运动的总结》等文章中,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罢工策略的正确运用、 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对 待黄色工会的策略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尽管当时曾受到“左”倾错误领 导的批评和压制,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坚韧不拔地为党工作。 1932 年冬,刘少奇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 行局委员长,领导苏区和白区的工人运动。他阐述了苏维埃政权下工会的作 用与任务,强调要组织真正群众的阶级工会。工会应保护工人的经济利益, 努力改善工人群众的生活;应参加与协助国有工厂的管理,教育工人用新的 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为苏维埃的胜利而努力生产。1934 年 7 月,刘少奇任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在动员工农群众参加红军,支援革命战争方面作出了重 要贡献。10 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 军团中共中央代表,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央筹粮委员会主任等职。1935 年 1 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 主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刘少奇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委员 长,继续领导职工运动。 1936 年春,刘少奇抵达天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主持北方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