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过渡的新经验;他还创造出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毛泽东在指导上发生急躁冒进的失误,特 别是195年夏季错误地批评邓子恢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致使社会主义 改造存在过急、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前, 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会上,毛泽东致了题 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他在开幕词中强调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并满怀信心地指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 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共和国第 任主席。 从195年底起,毛泽东开始认真思考以苏联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4月作《论十 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中国建设发展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初步提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并且指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 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指 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确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 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大会选举产生以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一 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 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 在随后开展的反右派斗争,却违背了正确处理两类性质矛盾的学说,犯了严 重扩大化的错误。毛泽东也由此改变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 断,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上来。但在他指导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又发生以高指标 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很快便有所察觉, 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他努力领导全党纠正 已经察觉到的错误。在纠“左”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要尊重价值规律,大 大发展商品生产,要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商品,批评了 企图超越社会主义阶段而跳入共产主义的空想。但在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 又错误地发动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在党内错误地开展所谓“反右倾”斗争, 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并严重损害了党内民主生活。面对1959 到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的严重困难,在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 会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后,他立即直接组织和指导调 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的农村进行调查。经过调查研究,主持制定了《农 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他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在1962年初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上,对前几年工作中的失误主动承担责任。国民经济调整即将结束之时,毛 泽东主持制定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 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他还领导全党
步过渡的新经验;他还创造出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毛泽东在指导上发生急躁冒进的失误,特 别是 1955 年夏季错误地批评邓子恢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致使社会主义 改造存在过急、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 召开。会前, 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会上,毛泽东致了题 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他在开幕词中强调: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并满怀信心地指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 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共和国第 一任主席。 从 1955 年底起,毛泽东开始认真思考以苏联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 1956 年 4 月作《论十 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中国建设发展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初步提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并且指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 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1956 年 9 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指 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确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 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大会选举产生以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一 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57 年 2 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 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 在随后开展的反右派斗争,却违背了正确处理两类性质矛盾的学说,犯了严 重扩大化的错误。毛泽东也由此改变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 断,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 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8 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上来。但在他指导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又发生以高指标、 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很快便有所察觉, 从 1958 年底到 1959 年 7 月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他努力领导全党纠正 已经察觉到的错误。在纠“左”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要尊重价值规律,大 大发展商品生产,要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商品,批评了 企图超越社会主义阶段而跳入共产主义的空想。但在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 又错误地发动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在党内错误地开展所谓“反右倾”斗争, 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并严重损害了党内民主生活。面对 1959 到 1961 年国民经济发生的严重困难,在 1961 年 1 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 会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后,他立即直接组织和指导调 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的农村进行调查。经过调查研究,主持制定了《农 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他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在 1962 年初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上,对前几年工作中的失误主动承担责任。国民经济调整即将结束之时,毛 泽东主持制定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 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他还领导全党
全军和全国人民顶住大国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方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1962年8月和9月,在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上 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 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 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同时,他也曾正确地 提出要警惕和平演变的危险,表现出战略家的远见。1963年至1965年,他 发动和领导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些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观点和实践, 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 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这篇 文章的发表和随之而来的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批判运动,成为发动“文化大 革命”的导火线。毛泽东支持了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文化大革命”发 动后,运动愈演愈烈,远远超出毛泽东的预想,形成长达十年之久的动乱。 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的失误,煽动“打倒一切 全面 内战”,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毛泽东在全局上一直坚持“文 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的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领 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让邓小平等负责干部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他 还亲自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对江青、张春桥等人也进行过重要 的批评和揭露,始终不让他们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在这个时期,他仍然十分关心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对外关系,提出了划分 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亲自领导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了世 界格局朝着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由于毛泽东的巨大作用和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 辛努力,在十年动乱中,我们党没有被摧毁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虽然他在晚年犯了 严重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仍然贏得中国人民的崇 高敬意。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全面的评价。以他的名字 命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 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著作编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作选读》、 《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毛泽东新 闻工作文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 论文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他的诗词作品收入《毛泽东诗词集》
全军和全国人民顶住大国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方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1962 年 8 月和 9 月,在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和八届十 中全会上, 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 了他在 1957 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 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同时,他也曾正确地 提出要警惕和平演变的危险,表现出战略家的远见。1963 年至 1965 年,他 发动和领导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些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观点和实践, 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 1965 年 11 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这篇 文章的发表和随之而来的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批判运动,成为发动“文化大 革命”的导火线。毛泽东支持了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文化大革命”发 动后,运动愈演愈烈,远远超出毛泽东的预想,形成长达十年之久的动乱。 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的失误,煽动“打倒一切”、“全面 内战”,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毛泽东在全局上一直坚持“文 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的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领 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让邓小平等负责干部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他 还亲自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对江青、张春桥等人也进行过重要 的批评和揭露,始终不让他们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在这个时期,他仍然十分关心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对外关系,提出了划分 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亲自领导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了世 界格局朝着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方向发展。 由于毛泽东的巨大作用和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 辛努力,在十年动乱中,我们党没有被摧毁。 1976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终年 83 岁。虽然他在晚年犯了 严重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仍然赢得中国人民的崇 高敬意。1981 年 6 月 27 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全面的评价。以他的名字 命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 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著作编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作选读》、 《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毛泽东新 闻工作文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 论文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他的诗词作品收入《毛泽东诗词集》
第二章周恩来 周恩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晨光、胡必成等。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3月5日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 破落的官吏家庭。幼时在家乡私塾就读。12岁随伯父到辽东,1913年在沈阳 师范附小毕业,同年进入天津南开学校。在校期间,与同学发起成立“敬业 乐群会”,并创办刊物《敬业》。1917年6月,以优良成绩毕业。为探求真 理,使中华民族“腾飞世界”,他于同年9月赴日本求学。临行,写下“大 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 篇,抒发他救国的抱负。周恩来在日本期间,积极参加中国留日学生反对北 洋军阀段褀瑞政府的斗争,观察了日本社会,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 触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4月,周恩来离日本回国。5月,即全力参加领导天津的五四运 动。他参与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写下题为《革心!革新!》的发刊 词,要求革命青年在改造旧社会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为唤醒学生和民众 的觉悟,周恩来与邓颖超、马俊、郭隆真等人,以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 国同志会为基础,组织了一个更严密的革命团体“觉悟社”,出版了不定期 的刊物《觉悟》,并为《觉悟》创刊号起草了《觉悟的宣言》,宣布“凡是 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 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它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 1919年9月,周恩来进入刚创办的南开大学求学。他边学习,边从事革 命活动。1920年1月,周恩来作为学生代表到直隶省公署请愿示威,被当局 逮捕。在法庭上,他据理答辩,揭露反动当局的罪行。同年7月获释。在狱 期间,他带领被捕代表一面坚持斗争,一面开展读书活动,为被捕代表讲述 马克思学说。半年的狱中生活,成为他从爱国进步青年到职业革命家的重要 转折阶段。 1920年11月,周恩来为实地考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真相,进一步了解 国外各种改造社会的学说和主张,确立自己要走的道路,前往欧洲,12月到 达法国。他以法国为基地,奔走于法、德、英三国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 地考察和对各种改造社会思潮的比较,即将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终生不变的 信仰。就在周恩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同时,1921年,经张申府、刘清扬介 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年6月,周恩来与赵世炎等人在巴黎发起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 产党”(后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先后担任支部宣传委员、 书记,并参与旅欧党组织的领导工作。1923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国共 合作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周恩来等又与旅欧国民党达成协议,旅欧中国共 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加速了国外国共合作的步伐 1924年7月,周恩来离开法国回国,9月初到达广州。当时正值国共合 作,他相继担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 第一军副党代表、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 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周恩来在广州的两年多时间,工作的重点主要在军 事方面。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懂得武装斗争的杰出军事家之一,还在 旅欧期间,他就明确地认识到“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
第二章 周恩来 周恩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晨光、胡必成等。 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3 月 5 日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 破落的官吏家庭。幼时在家乡私塾就读。12 岁随伯父到辽东,1913 年在沈阳 师范附小毕业,同年进入天津南开学校。在校期间,与同学发起成立“敬业 乐群会”,并创办刊物《敬业》。1917 年 6 月,以优良成绩毕业。为探求真 理,使中华民族“腾飞世界”,他于同年 9 月赴日本求学。临行,写下“大 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 篇,抒发他救国的抱负。周恩来在日本期间,积极参加中国留日学生反对北 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斗争,观察了日本社会,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 触了马克思主义。 1919 年 4 月,周恩来离日本回国。5 月,即全力参加领导天津的五四运 动。他参与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写下题为《革心!革新!》的发刊 词,要求革命青年在改造旧社会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为唤醒学生和民众 的觉悟,周恩来与邓颖超、马俊、郭隆真等人,以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 国同志会为基础,组织了一个更严密的革命团体“觉悟社”,出版了不定期 的刊物《觉悟》,并为《觉悟》创刊号起草了《觉悟的宣言》,宣布 “凡是 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 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它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 1919 年 9 月,周恩来进入刚创办的南开大学求学。他边学习,边从事革 命活动。1920 年 1 月,周恩来作为学生代表到直隶省公署请愿示威,被当局 逮捕。在法庭上,他据理答辩,揭露反动当局的罪行。同年 7 月获释。在狱 期间,他带领被捕代表一面坚持斗争,一面开展读书活动,为被捕代表讲述 马克思学说。半年的狱中生活,成为他从爱国进步青年到职业革命家的重要 转折阶段。 1920 年 11 月,周恩来为实地考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真相,进一步了解 国外各种改造社会的学说和主张,确立自己要走的道路,前往欧洲,12 月到 达法国。他以法国为基地,奔走于法、德、英三国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 地考察和对各种改造社会思潮的比较,即将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终生不变的 信仰。就在周恩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同时,1921 年,经张申府、刘清扬介 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 年 6 月,周恩来与赵世炎等人在巴黎发起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 产党”(后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先后担任支部宣传委员、 书记,并参与旅欧党组织的领导工作。1923 年 6 月,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国共 合作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周恩来等又与旅欧国民党达成协议,旅欧中国共 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加速了国外国共合作的步伐。 1924 年 7 月,周恩来离开法国回国,9 月初到达广州。当时 正值国共合 作,他相继担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 第一军副党代表、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 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周恩来在广州的两年多时间,工作的重点主要在军 事方面。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懂得武装斗争的杰出军事家之一,还在 旅欧期间,他就明确地认识到“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
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到广州工作不久,他就商得孙中山同 意,筹组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以共产党员为党代表和正副队长,建立了第 支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为后来组建叶挺独立团奠定了基 础。与此同时,他在黄埔军校内创建了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建立了政治部 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制度,对学员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这种制度的建立,大 大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而且为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建 设积累了经验。 1925年8月初,邓颖超从天津到广东,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长。 此时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1926年12月,周恩来到上海中共中央工作,担 任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中央军委委员。为组织领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927年2月,周恩来又兼任上海区军委书记和武装起义总指挥。同年3月 在周恩来等领导下,上海工人利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有利时机 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击败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依靠自己的力量 解放了上海,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年5月上旬,在中共第 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又当选为 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当时周恩来尚在上海,未出席五大。 5月下旬到武汉后,秘书长一职由李维汉担任,周恩来改任中央军事部长, 并代理中央常委职务,参加中共中央核心领导。当时,国共合作即将全面破 裂,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却继续实行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7月12日,根 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周恩来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 务委员会委员。为了准备应付突然事变的到来,周恩来沉着果断地指导党的 机关迅速完成了转入地下的任务。 国共全面分裂后,为挽救革命,周恩来受中共中央的重托,以前敌委员 会书记的身份,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1927年8月1日在江 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 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起义军攻占南昌后,周 恩来等率军南下广东,准备举行第二次北伐,后在潮汕失败,保存下来的武 装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转移到农村继续坚持斗争。同年8月7日,中共 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检讨过去的错误,确定新的斗争方针。周恩来在 没有出席会议的情况下,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共 中央军事部长。11月,周恩来从香港转赴上海出席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 会议,又被增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担任中央常委下设的组织局主任, 分工领导中央组织、宣传、军事、调查、特务、交通、文书等部门的工作, 担当起处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责任。 1928年6月,周恩来到莫斯科出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作了 组织问题与军事问题的报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 政治局委员,政治局会议上当选为常委,分工负责组织工作和军事工作,并 兼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秘书长和组织部长,稍后又兼任中央军事部长。会后不 久,周恩来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实际工作。在此期间,他着手整顿了党 的组织,恢复并发展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秘密工作,提出了白区党组织 改变工作方式,实行机关群众化和负责干部职业化的正确主张,建立了地下 无线电台和通往苏区的秘密交通线,健全了中央特科的工作,有效地保障了 ①《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页
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①。到广州工作不久,他就商得孙中山同 意,筹组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以共产党员为党代表和正副队长,建立了第 一支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为后来组建叶挺独立团奠定了基 础。与此同时,他在黄埔军校内创建了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建立了政治部 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制度,对学员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这种制度的建立,大 大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而且为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建 设积累了经验。 1925 年 8 月初,邓颖超从天津到广东,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长。 此时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1926 年 12 月,周恩来到上海中共中央工作,担 任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中央军委委员。为组织领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927 年 2 月,周恩来又兼任上海区军委书记和武装起义总指挥。同年 3 月, 在周恩来等领导下,上海工人利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有利时机, 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击败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依靠自己的力量 解放了上海,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年 5 月上旬,在中共第 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当选为中央 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又当选为 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当时周恩来尚在上海,未出席五大。 5 月下旬到武汉后,秘书长一职由李维汉担任,周恩来改任中央军事部长, 并代理中央常委职务,参加中共中央核心领导。当时,国共合作即将全面破 裂,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却继续实行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7 月 12 日,根 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周恩来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 务委员会委员。为了准备应付突然事变的到来,周恩来沉着果断地指导党的 机关迅速完成了转入地下的任务。 国共全面分裂后,为挽救革命,周恩来受中共中央的重托,以前敌委员 会书记的身份,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 1927 年 8 月 1 日在江 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 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起义军攻占南昌后,周 恩来等率军南下广东,准备举行第二次北伐,后在潮汕失败,保存下来的武 装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转移到农村继续坚持斗争。同年 8 月 7 日,中共 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检讨过去的错误,确定新的斗争方针。周恩来在 没有出席会议的情况下,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共 中央军事部长。11 月,周恩来从香港转赴上海出席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 会议,又被增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担任中央常委下设的组织局主任, 分工领导中央组织、宣传、军事、调查、特务、交通、文书等部门的工作, 担当起处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责任。 1928 年 6 月,周恩来到莫斯科出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作了 组织问题与军事问题的报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 员。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 政治局委员,政治局会议上当选为常委,分工负责组织工作和军事工作,并 兼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秘书长和组织部长,稍后又兼任中央军事部长。会后不 久,周恩来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实际工作。在此期间,他着手整顿了党 的组织,恢复并发展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秘密工作,提出了白区党组织 改变工作方式,实行机关群众化和负责干部职业化的正确主张,建立了地下 无线电台和通往苏区的秘密交通线,健全了中央特科的工作,有效地保障了 ① 《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02 页
中央与地方党的联系和中央的安全。他还以很大精力直接指导赣南、闽西、 湘鄂西、鄂豫皖等十几个地区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主持起草了著名的 九月来信”(即《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信中提出“先 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 物”的论断和在红军党内“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的正确主张。周恩来为 开好古田会议和三大主力红军 、二、四方面军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 献 1930年春夏周恩来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期间,李立三主持中共 中央实际工作,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 指令组织中心城市武装暴动和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使党领导的革命力量 受到严重损失。同年8月,周恩来回国。9月,与瞿秋白一道主持召开中共 六届三中全会,基本上停止了李立三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中共六届四 中全会上,周恩来继续担任中央常委,并兼任中央军委书记,分工负责军事 和苏区工作。 1931年12月,周恩来离开上海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先后担 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 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他依据实际情况,抵制了后方 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的错误指令,和朱德一起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大规模 的大兵团伏击歼灭战法,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 地的第四次“围剿”。此时,临时中央已由上海迁入江西,直接在中央苏区 推行“左”倾盲动主义,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 名的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作了重要讲话,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在革 命危急关头,挽救党和红军,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会后, 他与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共同指挥了红军一系列重大的军事 行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率领中央红军北上,并反对张国焘的 分裂活动,于同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1936年12月,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拘禁了蒋介石。 为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蒋介石转向抗战,周恩来与秦邦宪、叶剑英 等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赴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 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此后,他又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南 京等地,同国民党代表包括蒋介石本人进行了多次谈判。谈判中,周恩来正 确地把握局势,恰当地处理两党关系中许多长期积累下来的复杂问题,终于 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时期。 1937年9至11月,周恩来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达地处华北抗战前线 的山西,统一领导中共党、政、军各项工作。他曾参与策划发动平型关战役, 协助国民党军队组织忻口战役,从而实现了抗战以后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 同年12月至抗战胜利结束,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先后在武汉、重庆国民党 中央和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做统一战线工作,曾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 治部副部长。在此期间,他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和中共中央南方局书 记,还先后领导了长江局和南方局的工作,恢复和加强了中国南方各地党的 组织,成功地贯彻和组织实施了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 以待时机的方针,使共产党的工作在当地群众中生根立足。在统战工作中 周恩来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坚持国共
中央与地方党的联系和中央的安全。他还以很大精力直接指导赣南、闽西、 湘鄂西、鄂豫皖等十几个地区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主持起草了著名的 “九月来信”(即《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信中提出“先 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 物”的论断和在红军党内“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的正确主张。周恩来为 开好古田会议和三大主力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 献。 1930 年春夏周恩来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期间,李立三主持中共 中央实际工作,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 指令组织中心城市武装暴动和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使党领导的革命力量 受到严重损失。同年 8 月,周恩来回国。9 月,与瞿秋白一道主持召开中共 六届三中全会,基本上停止了李立三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中共六届四 中全会上,周恩来继续担任中央常委,并兼任中央军委书记,分工负责军事 和苏区工作。 1931 年 12 月,周恩来离开上海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 瑞金,先后担 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 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 年春,他依据实际情况,抵制了后方 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的错误指令,和朱德一起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大规模 的大兵团伏击歼灭战法,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 地的第四次“围剿”。此时,临时中央已由上海迁入江西,直接在中央苏区 推行“左”倾盲动主义,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1935 年 1 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 名的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作了重要讲话,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在革 命危急关头,挽救党和红军,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会后, 他与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共同指挥了红军一系列重大的军事 行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率领中央红军北上,并反对张国焘的 分裂活动,于同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 1936 年 12 月,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拘禁了蒋介石。 为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蒋介石转向抗战,周恩来与秦邦宪、叶剑英 等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赴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 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此后,他又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南 京等地,同国民党代表包括蒋介石本人进行了多次谈判。谈判中,周恩来正 确地把握局势,恰当地处理两党关系中许多长期积累下来的复杂问题,终于 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时期。 1937 年 9 至 11 月,周恩来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达地处 华北抗战前线 的山西,统一领导中共党、政、军各项工作。他曾参与策划发动平型关战役, 协助国民党军队组织忻口战役,从而实现了抗战以后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 同年 12 月至抗战胜利结束,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先后在武汉、重庆国民党 中央和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做统一战线工作,曾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 治部副部长。在此期间,他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和中共中央南方局书 记,还先后领导了长江局和南方局的工作,恢复和加强了中国南方各地党的 组织,成功地贯彻和组织实施了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 以待时机的方针,使共产党的工作在当地群众中生根立足。在统战工作中, 周恩来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坚持国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