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科学(2012/1) 究,其研究对象包括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参与 APEC、国际劳工组织的系列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①苏长和也 在后来逐渐转向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实证研究,除了他本人致力于建立一 个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一般性研究议程之外,他的团队在具体案例研究中 也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②此外,也有一些其他学者以具体的国际制度 为对象,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他们共同推动国际制度研究成为国际政 治经济学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研究领域。③ 第六,地区主义理论。王正毅与美国学者迈尔斯·卡勒(Mils Kahler)和日本学者高木诚一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展开了一项对亚 太地区主义的跨国联合研究,涉及亚太区域化的制度建设、安全合作和经 济收益等问题,这是中国PE学者在早期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地区主义研究 成果。④21世纪的头十年,多哈回合谈判长期踯躅不前,区域合作高歌猛 进,地区主义在中国也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研究领域。陈玉刚和肖欢容最 早对西方地区主义理论进行了介绍,⑤此后地区主义在中国进入经验实证 ①参见王一鸣、田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制度选羚,《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第3期, 第59一82页:田野《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形式选择:基于APEC和CAFTA的比较分 析,《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第59一65页:田野、林荐《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治理: 一种政治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5期,第6一16页。 ②苏长和《中国与国际制度:一项研究议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0期,第 5一10页:朱杰进《非正式性与G20机制的未来发展》,《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2期,第 41一46页:朱杰进《八国集团与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供给:集体霸权的视角》,《国际政治研究》 2009年第1期,第118一131页:刘宏松《中国参与非正式国际制度:以APEC和ARF为例》, 《国际展望》2009年第1期,第42一54页:汤蓓《公平性原则的回归: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卫生 体系改苹,《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1期,第1一24页。 ③王荣华、陈寒溪《国际制度与中国红十字会立边,《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1期,第 1一30页:崔志楠、邢悦《从“G7时代”到“G20时代”: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变迁,《世界经 济与政治》2011年第1期,第134一154页。 ④该项研究名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亚太地区主义”(1995一2000年),是在美国亚洲国际 问题研究促进会(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Asia,PISA)资助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其最 终成果的中文版参见王正毅、迈尔斯·卡勒、高木诚一郎主编《亚洲区域合作的政治经济分析: 制度建设、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肖欢 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48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究,其研究对象包括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参与 APEC、国际劳工组织的系列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① 苏长和也 在后来逐渐转向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实证研究,除了他本人致力于建立一 个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一般性研究议程之外,他的团队在具体案例研究中 也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② 此外,也有一些其他学者以具体的国际制度 为对象,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他们共同推动国际制度研究成为国际政 治经济学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研究领域。③ 第六,地 区 主 义 理 论。王正毅与美国学者迈尔斯 · 卡 勒 ( Miles Kahler) 和日本学者高木诚一郎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展开了一项对亚 太地区主义的跨国联合研究,涉及亚太区域化的制度建设、安全合作和经 济收益等问题,这是中国 IPE 学者在早期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地区主义研究 成果。④ 21 世纪的头十年,多哈回合谈判长期踯躅不前,区域合作高歌猛 进,地区主义在中国也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研究领域。陈玉刚和肖欢容最 早对西方地区主义理论进行了介绍,⑤ 此后地区主义在中国进入经验实证 148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王一鸣、田野: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制度选择》,《国际政治科学》2009 年第 3 期, 第 59—82 页; 田野: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形式选择: 基于 APEC 和 CAFTA 的比较分 析》,《教学与研究》2008 年第 9 期,第 59—65 页; 田野、林菁: 《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治理: 一种政治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 年第 5 期,第 6—16 页。 苏长和: 《中国与国际制度: 一项研究议程》,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 10 期,第 5—10 页; 朱杰进: 《非正式性与 G20 机制的未来发展》, 《现代国际关系》2011 年第 2 期,第 41—46 页; 朱杰进: 《八国集团与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供给: 集体霸权的视角》, 《国际政治研究》 2009 年第 1 期,第 118—131 页; 刘宏松: 《中国参与非正式国际制度: 以 APEC 和 ARF 为例》, 《国际展望》2009 年第 1 期,第 42—54 页; 汤蓓: 《公平性原则的回归: 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卫生 体系改革》,《国际政治科学》2010 年第 1 期,第 1—24 页。 王荣华、陈寒溪: 《国际制度与中国红十字会立法》,《国际政治科学》2007 年第 1 期,第 1—30 页; 崔志楠、邢悦: 《从 “G7 时代”到 “G20 时代”: 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变迁》,《世界经 济与政治》2011 年第 1 期,第 134—154 页。 该项研究名为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亚太地区主义” ( 1995—2000 年) ,是在美国亚洲国际 问题研究促进会 (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Asia,PISA) 资助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其最 终成果的中文版参见王正毅、迈尔斯·卡勒、高木诚一郎主编: 《亚洲区域合作的政治经济分析: 制度建设、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陈玉刚: 《国家与超国家: 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肖欢 容: 《地区主义: 理论的历史演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年版
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的研究阶段,而且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特定领域。耿协峰运用 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主义分析路径对亚太地区主义进行了实证分析。① 宋新宁探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认为欧洲一体化离不开国家让渡主 权的意愿,正是政治一体化推动了经济的一体化。②郭宏则用市场全球化 和国内政治特点两个变量解释了东盟的经济地区主义为何同时存在着开放 性和发展性的双重特征,并预测未来东盟经济地区主义面临的主要挑战仍 然是政治精英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之间的紧张关系。③这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PE学界非常流行的国际一国内相互关联的分析框 架。 而由樊勇明领导的复旦大学PE研究团队则致力于从区域性公共产品 的新视角来研究区域一体化问题。樊勇明在国内学者中率先把霸权稳定论 中的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延伸,提出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概念,进而以之解 释区域层面的经济合作。④此后,樊勇明组织了一项集体研究,不同的学 者通过考察不同的区域一体化经验,以分析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性 和特殊性规律,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⑤ (三)对西方前沿研究的介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出现了一个学术转向, 即由构建宏观理论范式转变为在具体议题领域内探求更加精确的因果机 ①耿协峰《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宋新宁《欧洲一体化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国际观察》2004年第5期,第1一 10页。 ③郭宏《全球市场:国内政治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版。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还可参见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一种国 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④樊勇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解释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点》,《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年第1期,第7一13页:樊勇明《从国际公共产品到区域性公共产品:区域合作理论的新增 长点,《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期,第143一152页。 ⑤张建新主编《国际公共产品与地区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该文集的不少作 者都是樊勇明教授关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学术研究团队中的成员。 149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的研究阶段,而且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特定领域。耿协峰运用 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主义分析路径对亚太地区主义进行了实证分析。① 宋新宁探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认为欧洲一体化离不开国家让渡主 权的意愿,正是政治一体化推动了经济的一体化。② 郭宏则用市场全球化 和国内政治特点两个变量解释了东盟的经济地区主义为何同时存在着开放 性和发展性的双重特征,并预测未来东盟经济地区主义面临的主要挑战仍 然是政治精英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之间的紧张关系。③ 这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 IPE 学界非常流行的国际—国内相互关联的分析框 架。 而由樊勇明领导的复旦大学 IPE 研究团队则致力于从区域性公共产品 的新视角来研究区域一体化问题。樊勇明在国内学者中率先把霸权稳定论 中的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延伸,提出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概念,进而以之解 释区域层面的经济合作。④ 此后,樊勇明组织了一项集体研究,不同的学 者通过考察不同的区域一体化经验,以分析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性 和特殊性规律,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⑤ ( 三) 对西方前沿研究的介绍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出现了一个学术转向, 即由构建宏观理论范式转变为在具体议题领域内探求更加精确的因果机 149 ① ② ③ ④ ⑤ 耿协峰: 《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宋新宁: 《欧洲一体化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方法》, 《国际观察》2004 年第 5 期,第 1— 10 页。 郭宏: 《全球市场: 国内政治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年 版。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还可参见姜运仓: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一种国 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 年版。 樊勇明: 《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解释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点》,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 年第 1 期,第 7—13 页; 樊勇明: 《从国际公共产品到区域性公共产品: 区域合作理论的新增 长点》,《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 年第 1 期,第 143—152 页。 张建新主编: 《国际公共产品与地区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该文集的不少作 者都是樊勇明教授关于 “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学术研究团队中的成员
国际政治科学(2012/1) 制。这一转向也影响了中国的PE研究。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下半期, 与前半期主要致力于介绍西方宏观理论范式不同,己经有一些学者致力于 追踪西方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新发展方向。 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从诞生伊始就存在两条不同的研究路径,一条是 以基欧汉、吉尔平和克拉斯纳(Steven Krasner)为代表的国际体系的研 究路径;一条是以卡赞斯坦、罗高斯基(Ronald Rogowski)和古勒维奇 (Peter Gourevitch)为代表的国内政治的研究路径。到20世纪90年代, 这两条路径逐渐汇集到一起,并吸引很多中国学者的关注。 朱文莉和王勇较早地就注意到,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最新 进展就是国际与国内互动的研究成为主流。朱文莉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上 述两条路径可以分为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众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开始 致力于融合宏观与微观层次的研究,希望真正打破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 界限。①王勇则直接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正向“全球政治经济学”的方 向发展,同时出现国内与国际两个层次整合的研究趋势。②王正毅详细介 绍了美国以海伦·米尔纳(Helen Milner)为代表的第二代PE学者的研 究议题和研究成果,认为第二代学者正在全面打破第一代学者所奠定的研 究范式和研究框架,从而将中国学者对美国PE的理解和认识推进到了 “后吉尔平时代”。③郎平以《国际组织》杂志在2000年以后所发表的国 际政治经济学作品为样本,考察了美国主流PE在经济全球化、贸易政策 偏好、货币制度选择、民主化、国际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相互依存等问题上 的最新研究,为中国学者了解美国PE不同议题领域的最新状况提供了十 分有益的参考。④此外,还有一批年轻的中国学者也开始在某些专门的议 ①朱文莉《世纪之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羚,《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95一96页。 ②王勇《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进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40一41页。 ③王正毅《超越“吉尔平式”国际政治经济学:1990年代以来PE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第22一39页。类似的评述还可参见雷达、孙中栋《第二代国际 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背景、特征及其理论超越,《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第51一58页。 ④郎平《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载王逸舟主编《国际政治理论与战略前沿问 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63页。 150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制。这一转向也影响了中国的 IPE 研究。在 20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下半期, 与前半期主要致力于介绍西方宏观理论范式不同,已经有一些学者致力于 追踪西方学者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最新发展方向。 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从诞生伊始就存在两条不同的研究路径,一条是 以基欧汉、吉尔平和克拉斯纳 ( Steven Krasner) 为代表的国际体系的研 究路径; 一条是以卡赞斯坦、罗高斯基 ( Ronald Rogowski) 和古勒维奇 ( Peter Gourevitch) 为代表的国内政治的研究路径。到 20 世纪 90 年代, 这两条路径逐渐汇集到一起,并吸引很多中国学者的关注。 朱文莉和王勇较早地就注意到,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最新 进展就是国际与国内互动的研究成为主流。朱文莉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上 述两条路径可以分为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众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开始 致力于融合宏观与微观层次的研究,希望真正打破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 界限。① 王勇则直接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正向 “全球政治经济学”的方 向发展,同时出现国内与国际两个层次整合的研究趋势。② 王正毅详细介 绍了美国以海伦·米尔纳 ( Helen Milner) 为代表的第二代 IPE 学者的研 究议题和研究成果,认为第二代学者正在全面打破第一代学者所奠定的研 究范式和研究框架,从而将中国学者对美国 IPE 的理解和认识推进到了 “后吉尔平时代”。③ 郎平以 《国际组织》杂志在 2000 年以后所发表的国 际政治经济学作品为样本,考察了美国主流 IPE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政策 偏好、货币制度选择、民主化、国际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相互依存等问题上 的最新研究,为中国学者了解美国 IPE 不同议题领域的最新状况提供了十 分有益的参考。④ 此外,还有一批年轻的中国学者也开始在某些专门的议 150 ① ② ③ ④ 朱文莉: 《世纪之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研究》2002 年第 1 期,第 95—96 页。 王勇: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进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5 期,第 40—41 页。 王正毅: 《超越 “吉尔平式”国际政治经济学: 1990 年代以来 IPE 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国际政治研究》2006 年第 2 期,第 22—39 页。类似的评述还可参见雷达、孙中栋: 《第二代国际 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背景、特征及其理论超越》,《教学与研究》2010 年第 1 期,第 51—58 页。 郎平: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载王逸舟主编: 《国际政治理论与战略前沿问 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9—6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