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2003年,北京大学王正毅(合作者张岩贵)出版了《国际政治经济 学:历史、理论与方法》,系统归纳了西方八大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其中就包括三个被认为是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源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理论,从而为中国理解西方PE的发展逻辑提供了另外一条学术线索。 教材是学科立命之本。上述三部颇有代表性的教科书相互补充,有力 促进了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①同时,由于三部书的作者分别 身处中国高校国际关系研究和教学的三大重镇,他们也成为中国第一代 IPE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是21世纪头十年培养中国PE学术人才特别是 博士生的最主要力量。不仅如此,在2003年前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 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分别设置了专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系所和专业,开 始进行独立的PE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这标志着PE的教学在中 国步入了制度化的轨道。② 不容忽视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之外,也有部分学者致力 于经济外交学科的建设。③不过,中国还没有学者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与经 济外交的关系进行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明。 (二)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个学科之所以可能区别于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不一定是由于该学 科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是在于它拥有只属于这个学科的理论范式和研 ①其中樊勇明的著作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再版,参见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二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而王正毅也独立出版了新的教材,参见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 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此外,中国一些其他的教科书还可参见彭澎《国际政治经 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邝 梅《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因素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宇燕、李增刚《国际经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当然,PE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或系所,在中国仍然不乏争议,有学者包括PE学者 就认为它不能构成一个和国际政治学平行的专业。 ③代表性学者有北大的张学斌、清华的何茂春和外交学院的周永生。参见张学斌《经济外 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 由何茂春主编的《中国经济外交》年刊。 143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2003 年,北京大学王正毅 ( 合作者张岩贵) 出版了 《国际政治经济 学: 历史、理论与方法》,系统归纳了西方八大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其中就包括三个被认为是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源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理论,从而为中国理解西方 IPE 的发展逻辑提供了另外一条学术线索。 教材是学科立命之本。上述三部颇有代表性的教科书相互补充,有力 促进了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① 同时,由于三部书的作者分别 身处中国高校国际关系研究和教学的三大重镇,他们也成为中国第一代 IPE 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是 21 世纪头十年培养中国 IPE 学术人才特别是 博士生的最主要力量。不仅如此,在 2003 年前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 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分别设置了专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系所和专业,开 始进行独立的 IPE 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这标志着 IPE 的教学在中 国步入了制度化的轨道。② 不容忽视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之外,也有部分学者致力 于经济外交学科的建设。③ 不过,中国还没有学者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与经 济外交的关系进行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明。 ( 二)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个学科之所以可能区别于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不一定是由于该学 科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是在于它拥有只属于这个学科的理论范式和研 143 ① ② ③ 其中樊勇明的著作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再版,参见樊勇明: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 ( 第二 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而王正毅也独立出版了新的教材,参见王正毅: 《国际政治经济 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此外,中国一些其他的教科书还可参见彭澎: 《国际政治经 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朱文莉: 《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李滨: 《国际政治经济学: 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邝 梅: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因素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张宇燕、李增刚: 《国际经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当然,IPE 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或系所,在中国仍然不乏争议,有学者包括 IPE 学者 就认为它不能构成一个和国际政治学平行的专业。 代表性学者有北大的张学斌、清华的何茂春和外交学院的周永生。参见张学斌: 《经济外 交》,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周永生: 《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年版; 以及 由何茂春主编的 《中国经济外交》年刊
国际政治科学(2012/1) 究路径。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国际政治经济学要想在中国获得一定的 学科地位,就必须有一批学者队伍集中于推动该学科的理论发展。而事实 上,在这十年里,中国PE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的确立,在很大 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对西方既有理论成果的引进和介绍。 第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虽然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但 这种传统与新马克思主义的PE研究并无多少直接的学术渊源。除了王正 毅在世界体系论方面的研究一直在国内PE学界处于重要地位以外,进入 21世纪,作为中国最早从事PE研究的学者之一,李滨的理论研究集中 于评述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分支一葛兰西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 伯特·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新马克思主义国 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①不仅如此,李滨还运用考克斯所奠定的学 术框架对国际体系的演进进行了出色的分析。②在很多中国学者的注意力 都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PE理论的同时,张建新对拉美国家最具有代表性 的理论成果依附论进行了全面的评介,分析了其理论起源、内部流派的分 野以及该理论的缺失。③ 第二,国家主义理论。PE中的国家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称为 经济民族主义理论,它与古典重商主义、新贸易政策理论等有着千丝万缕 的学术联系,强调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主动作用,国民财富的增长不仅仅 依靠市场自由发挥作用,还需要国家制定合适的政策甚至是保护主义和民 ①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葛兰西学,《欧洲》2000年第1期,第20一30页:李滨: 《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38一39页:李滨《考 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第15一20页:李滨《批判 者的异同:考克斯与后现代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期,第23一29页。该领域的跟 进者白云真也有类似的成果,参见白云真《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 年第2期,第8095页。 ②李滨《国际体系研究: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③张建新《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第6期, 第204一218页:张建新《从依附到自主:拉美国际关系理论的成长》,《外交评论》2009年第2 期,第114一122页。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见张建新《激进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144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究路径。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国际政治经济学要想在中国获得一定的 学科地位,就必须有一批学者队伍集中于推动该学科的理论发展。而事实 上,在这十年里,中国 IPE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的确立,在很大 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对西方既有理论成果的引进和介绍。 第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虽然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但 这种传统与新马克思主义的 IPE 研究并无多少直接的学术渊源。除了王正 毅在世界体系论方面的研究一直在国内 IPE 学界处于重要地位以外,进入 21 世纪,作为中国最早从事 IPE 研究的学者之一,李滨的理论研究集中 于评述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分支———葛兰西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 伯特·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新马克思主义国 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① 不仅如此,李滨还运用考克斯所奠定的学 术框架对国际体系的演进进行了出色的分析。② 在很多中国学者的注意力 都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 IPE 理论的同时,张建新对拉美国家最具有代表性 的理论成果依附论进行了全面的评介,分析了其理论起源、内部流派的分 野以及该理论的缺失。③ 第二,国家主义理论。IPE 中的国家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称为 经济民族主义理论,它与古典重商主义、新贸易政策理论等有着千丝万缕 的学术联系,强调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主动作用,国民财富的增长不仅仅 依靠市场自由发挥作用,还需要国家制定合适的政策甚至是保护主义和民 144 ① ② ③ 李滨: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葛兰西学派》,《欧洲》2000 年第 1 期,第 20—30 页; 李滨: 《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5 期,第 38—39 页; 李滨: 《考 克斯的批判理论: 渊源与特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 7 期,第 15—20 页; 李滨: 《批判 者的异同: 考克斯与后现代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年第 1 期,第 23—29 页。该领域的跟 进者白云真也有类似的成果,参见白云真: 《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 年第 2 期,第 80—95 页。 李滨: 《国际体系研究: 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张建新: 《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 年第 6 期, 第 204—218 页; 张建新: 《从依附到自主: 拉美国际关系理论的成长》, 《外交评论》2009 年第 2 期,第 114—122 页。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见张建新: 《激进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族主义的政策。较早进行国家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李滨,他认为经济全球化 必然会引起主权的转渡或削弱,但国家仍是全球经济网络中最重要的主体, 追求权力的本能也必然反映在国际经济舞台的竞争中。①此后庞中英对经济 民族主义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不仅追溯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历史源头, 而且对经济民族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全面考察。他认为,经济民 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开放的进程中,商品、资本和信息都实现了 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却无法自由流动,这导致劳动者需要诉诸国家的力量 来干预市场,防止生产要素过度流动进而减少自身福利。②田野等不仅评析 了国家主义对于研究国家对外经济政策中的意义,③而且田野还提出了关于 国家自主性的研究框架,认为国家通过将国际制度引入国内治理的方式, 来增强其相对于社会力量的自主性,进而实现国家自身的战略目标。④ 第三,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 响的一支理论,它存在两个分支,一是国际安全领域的霸权稳定论,以吉 尔平的霸权战争理论和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的霸权周期 理论为源头;二是国际经济领域的霸权稳定论,以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Charles Kindleberger)国际公共产品的逻辑为源头。中国学者对霸权稳 定论的评述与创新性研究也是沿着这两条不同的路径展开的。在20世纪 90年代,秦亚青和王在邦以自己的实证研究结果,分别对两支颇有区别 的霸权稳定论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批判。⑤进入21世纪,霸权稳定论继续 ①李滨《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作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0,《欧洲》1998年第2 期,第25一35页。此后,李滨进一步关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作用的变化,参见李滨: 《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被动防护作用与积极作用,《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第69一74页。 ②庞中英《权力与财富:全球化下的经济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③田野、于敦海《对外经济政策分析的国家主义视角:缘起与流效,《外交评论》208年 第10期,第95一102页。 ④田野《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一项研究框架,《国际观察》2008年第2期,第26一 32页。 ⑤王在邦《霸权稳定论的批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 版: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5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族主义的政策。较早进行国家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李滨,他认为经济全球化 必然会引起主权的转渡或削弱,但国家仍是全球经济网络中最重要的主体, 追求权力的本能也必然反映在国际经济舞台的竞争中。① 此后庞中英对经济 民族主义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不仅追溯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历史源头, 而且对经济民族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全面考察。他认为,经济民 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开放的进程中,商品、资本和信息都实现了 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却无法自由流动,这导致劳动者需要诉诸国家的力量 来干预市场,防止生产要素过度流动进而减少自身福利。② 田野等不仅评析 了国家主义对于研究国家对外经济政策中的意义,③ 而且田野还提出了关于 国家自主性的研究框架,认为国家通过将国际制度引入国内治理的方式, 来增强其相对于社会力量的自主性,进而实现国家自身的战略目标。④ 第三,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 响的一支理论,它存在两个分支,一是国际安全领域的霸权稳定论,以吉 尔平的霸权战争理论和乔治·莫德尔斯基 ( George Modelski) 的霸权周期 理论为源头; 二是国际经济领域的霸权稳定论,以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 Charles Kindleberger) 国际公共产品的逻辑为源头。中国学者对霸权稳 定论的评述与创新性研究也是沿着这两条不同的路径展开的。在 20 世纪 90 年代,秦亚青和王在邦以自己的实证研究结果,分别对两支颇有区别 的霸权稳定论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批判。⑤ 进入 21 世纪,霸权稳定论继续 145 ① ② ③ ④ ⑤ 李滨: 《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作用: 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欧洲》1998 年第 2 期,第 25—35 页。此后,李滨进一步关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作用的变化,参见李滨: 《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被动防护作用与积极作用》,《教学与研究》2005 年第 5 期,第 69—74 页。 庞中英: 《权力与财富: 全球化下的经济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田野、于敦海: 《对外经济政策分析的国家主义视角: 缘起与流变》,《外交评论》2008 年 第 10 期,第 95—102 页。 田野: 《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 一项研究框架》, 《国际观察》2008 年第 2 期,第 26— 32 页。 王在邦: 《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4 年 版; 秦亚青: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国际政治科学(2012/1) 对中国的PE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中国学者的作品中都有霸权稳定 论的影子。由于中国处于一种与霸权相对的国际角色,大多数学者对其持 批判态度。也有中国学者继续对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和在新时期下如何推动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进步进行了追踪式的研究。① 第四,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不仅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即便是 在整个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相互依赖的现实 不仅仅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结构性变化,还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安全关 系。余万里系统评估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对相互依赖理论在基本概念、 相互依赖与权力的关系、相互依赖与和平的关系等问题上的分歧。②不仅 如此,余万里、郎平和宋国友还在相互依赖理论的框架下对中美关系进行 了实证分析,考察了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现实究竞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 美政治关系。③相互依赖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更加精致的贸易 和平理论,很多西方学者尝试在贸易关系与国际冲突之间寻求更加明确的 因果逻辑关系,而且普遍使用定量工具进行因果检验。在中国,邝艳湘一 直是集中研究贸易和平论的代表性学者,而且她是中国PE界少数能够使 用定量方法和博弈论进行该项研究的学者,从而使她的研究更加接近该领 域的国际主流。④ 第五,国际制度理论。国际制度是中国学者的热门研究领域,这在很 ①代表性的研究有樊勇明《霸权稳定论的理论与政策,《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9期, 第20一23页:钟飞腾《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衫,《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 第109一122页。 ②余万里《相互依粮评述,《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第5261页:更加早期的文献 评述参见梅然《经济相互依赖与和平》,《欧洲》1998年第5期,第20一27页:苏长和《经济 相互依赖及其政治后果,《欧洲》1998年第4期,第34一39页。 ③余万里《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理论分析的框架,《国际论坛》2007年第2期,第52一 57页:郎平《贸易何以促进和平:以中美关系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1期,第24一 31页:宋国友《中美相互依赖及其战略限,《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5期,第5864页。 ④邝艳湘《经济相互依赖与国际和平》,《外交评论》2007年第1期,第65一72页:邝艳 湘、向洪金《贸易与国际冲突的因果检验》,《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第2期,第1一26页:邝艳 淞《国际贸易和平研究的演化:理论与实证的研沙,《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第81一93页:邝艳湘《经济相互依赖、退出成本与国家间冲突升级》,《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 年第4期,第123一138页。 146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对中国的 IPE 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中国学者的作品中都有霸权稳定 论的影子。由于中国处于一种与霸权相对的国际角色,大多数学者对其持 批判态度。也有中国学者继续对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和在新时期下如何推动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进步进行了追踪式的研究。① 第四,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不仅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即便是 在整个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相互依赖的现实 不仅仅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结构性变化,还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安全关 系。余万里系统评估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对相互依赖理论在基本概念、 相互依赖与权力的关系、相互依赖与和平的关系等问题上的分歧。② 不仅 如此,余万里、郎平和宋国友还在相互依赖理论的框架下对中美关系进行 了实证分析,考察了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现实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 美政治关系。③ 相互依赖理论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成为更加精致的贸易 和平理论,很多西方学者尝试在贸易关系与国际冲突之间寻求更加明确的 因果逻辑关系,而且普遍使用定量工具进行因果检验。在中国,邝艳湘一 直是集中研究贸易和平论的代表性学者,而且她是中国 IPE 界少数能够使 用定量方法和博弈论进行该项研究的学者,从而使她的研究更加接近该领 域的国际主流。④ 第五,国际制度理论。国际制度是中国学者的热门研究领域,这在很 146 ① ② ③ ④ 代表性的研究有樊勇明: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与政策》,《现代国际关系》2000 年第 9 期, 第 20—23 页; 钟飞腾: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 年第 4 期, 第 109—122 页。 余万里: 《相互依赖评述》,《欧洲研究》2003 年第 4 期,第 52—61 页; 更加早期的文献 评述参见梅然: 《经济相互依赖与和平》, 《欧洲》1998 年第 5 期,第 20—27 页; 苏长和: 《经济 相互依赖及其政治后果》,《欧洲》1998 年第 4 期,第 34—39 页。 余万里: 《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 理论分析的框架》, 《国际论坛》2007 年第 2 期,第 52— 57 页; 郎平: 《贸易何以促进和平: 以中美关系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 11 期,第 24— 31 页; 宋国友: 《中美相互依赖及其战略限度》,《现代国际关系》2007 年第 5 期,第 58—64 页。 邝艳湘: 《经济相互依赖与国际和平》,《外交评论》2007 年第 1 期,第 65—72 页; 邝艳 湘、向洪金: 《贸易与国际冲突的因果检验》,《国际政治科学》2009 年第2 期,第1—26 页; 邝艳 湘: 《国际贸易和平研究的演化: 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 年第 5 期, 第 81—93 页; 邝艳湘: 《经济相互依赖、退出成本与国家间冲突升级》,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 年第 4 期,第 123—138 页
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大程度上与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融入国际社会有关。作为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一支,国际制度理论在美国与国际政治经 济学有着非常亲密的学术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早期的国际制度研 究大都集中于对国际经济制度的研究:国际制度研究的很多成果都借助了 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方法。罗伯特·基欧汉既是自由制度主义的开山鼻 祖,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但并非所有的国际制度研究都属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就犹如霸权稳定 论一样,国际安全领域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都存在对国际制度的大量研 究,而且产生了经济学理性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两种主要的研究路 径。①在PE领域,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是苏长和和田 野,他们都坚持了一种理性选择的研究路径。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 半期,随着西方制度主义理论在中国引进潮流的终结,②中国PE领域的 制度主义者开始朝向对具体的国际经济制度的实证研究,并且产生了一系 列丰富的学术成果,展示了国际制度研究在中国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其 中,苏长和领衔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术团队和田野的个人研究一直处于 重要的地位。③ 田野尝试用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分析法对国际制度的选择问题进行了 深入探讨,迈出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制度领域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一步。④ 此后,田野开始探讨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⑤并和他的学生或 同事致力于对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特别是与中国相关的国际制度的研 ①对于国际制度理论与E研究的关系,笔者感谢与苏长和的通信。他提醒笔者注意多个学 科对国际制度问题的介入,他认为这正是国际制度研究充满活力的一个表现。而且苏长和也认为, 他本人从事的制度研究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②参见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版: 门洪华《对西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判,《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1期,第110一117页。 ③即便是苏长和于2010年调往复旦大学之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这个以国际制度为中心的 研究团队依然存在若。 ④田野《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⑤田野《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来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解释》,《世界经济与 政治》2011年第1期,第5一24页。 147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大程度上与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融入国际社会有关。作为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一支,国际制度理论在美国与国际政治经 济学有着非常亲密的学术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早期的国际制度研 究大都集中于对国际经济制度的研究; 国际制度研究的很多成果都借助了 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方法。罗伯特·基欧汉既是自由制度主义的开山鼻 祖,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但并非所有的国际制度研究都属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就犹如霸权稳定 论一样,国际安全领域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都存在对国际制度的大量研 究,而且产生了经济学理性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两种主要的研究路 径。① 在 IPE 领域,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是苏长和和田 野,他们都坚持了一种理性选择的研究路径。在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 半期,随着西方制度主义理论在中国引进潮流的终结,② 中国 IPE 领域的 制度主义者开始朝向对具体的国际经济制度的实证研究,并且产生了一系 列丰富的学术成果,展示了国际制度研究在中国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其 中,苏长和领衔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术团队和田野的个人研究一直处于 重要的地位。③ 田野尝试用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分析法对国际制度的选择问题进行了 深入探讨,迈出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制度领域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一步。④ 此后,田野开始探讨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⑤ 并和他的学生或 同事致力于对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特别是与中国相关的国际制度的研 147 ① ② ③ ④ ⑤ 对于国际制度理论与 IPE 研究的关系,笔者感谢与苏长和的通信。他提醒笔者注意多个学 科对国际制度问题的介入,他认为这正是国际制度研究充满活力的一个表现。而且苏长和也认为, 他本人从事的制度研究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参见苏长和: 《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 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门洪华: 《对西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判》,《国际政治研究》2009 年第 1 期,第 110—117 页。 即便是苏长和于 2010 年调往复旦大学之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这个以国际制度为中心的 研究团队依然存在着。 田野: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田野: 《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 来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解释》,《世界经济与 政治》2011 年第 1 期,第 5—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