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形式是一种和谐有机的形式,和谐有机指形式内部诸要素相关相联、相辅相成、 杂而不越、协调一致。各形式要素和谐有机地结合一起,从而构成血肉丰满、筋脉联 络、富有生命力的整体。 和"是古老的哲学概念,《周易》中有刚柔发散,变动相和”之说。荀子《天论》认 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国语·郑语》云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中国古代初民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万物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让各不同或相对立的因 素按其规律和谐有机地统—起,才能保证事物的生存和发展。“和”也是古老的美学概 念。《尚书尧典》云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粟,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直而温、宽而粟”等是讲人的品性,已包含不偏不执的“中和”之意,八音克谐'是说金、 石、土、革、丝、木、匏、竹等乐器声音和谐协调,这已意识到音乐之美是多样乐音的 和谐统一。和的观念强调美在于对立诸因素在变化发展中趋于协调统一,这种思想对于 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古代文论中,文质论、声律论、 形神论、情采论、情景论、情理论、意境论等一系列精湛论述,均受和"的思想的深刻影 响。文学作品形式是多种因素的合体。古代文论家作品形式,亦深受和'的思想影响。主 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作品形式的和谐有机性首先表现为对作品内容表达的合适性。形式是内容的飛式,形式 是为表达内容而设制的,同内容相比,形式只能是第二位的,作品形式首先应能怡当地 表现内容,与内容和谐有机地统-。只有适合表达内容的形式,才是有价值的形式,也 是美的形式。孔子要求辞达而已”。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云 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 理,亦为游辞所埋矣。 文不达题、“空骋其华"的形式没有价值,有质无文的形式也同样不是和谐有机的形式,如 钟嵘《诗品·序》云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质木无文实际否定了作品形式。而文质相扶、文丰意厚的作品形式,才是和谐有机的形 式,钟嵘《诗品·序》卷上评曹植诗云 魏陈思王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曹植的诗歌能够将骨与词、雅与怨、文与质等对立的艺术因素和谐有杋地调和贯通起 来,词骨双美,文质两兼,这种形式是情感充溢的形式,是和谐有机的形式,也是美的 富于生命力的表式,因而,能够“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具有引人的艺术魅力。 作品形式和谐有机性又突出地表现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汉语言文字是单个的方块 字,字音有高低之分,词性有虚实之别,巧妙地运用文字,从而表现出语言文字之美, 是古代文学家和理论家孜孜追求的艺术理想。梁代文论家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 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 文 这是说音律之美体现在不同音韵的相互配合上,作家创作时,应使音韵“低昂互节”,错落 有致,只有使高低、轻重、长短等不同声调和谐搭配,有机协调,才能使诗歌的语言产 生出起伏跌宕、低昂有致的音韵美。文学辞采的繁与简也要和谐适当,《文心雕龙·书 记》篇云
生命形式是一种和谐有机的形式,和谐有机指形式内部诸要素相关相联、相辅相成、 杂而不越、协调一致。各形式要素和谐有机地结合一起,从而构成血肉丰满、筋脉联 络、富有生命力的整体。 “和”是古老的哲学概念,《周易》中有“刚柔发散,变动相和”之说。荀子《天论》认 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国语·郑语》云: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中国古代初民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万物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让各不同或相对立的因 素按其规律和谐 有机地统一一起,才能保证事物的生存和发展。“和”也是古老的美学概 念。《尚书·尧典》云: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粟,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直而温、宽而粟”等是讲人的品性,已包含不偏不执的“中和”之意,“八音克谐”是说金、 石、土、革、丝、木、匏、竹等乐器声音和谐协调,这已意识到音乐之美是多样乐音的 和谐统一。“和”的观念强调美在于对立诸因素在变化发展中趋于协调统一,这种思想对于 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古代文论中,文质论、声律论、 形神论、情采论、情景论、情理论、意境论等一系列精湛论述,均受“和”的思想的深刻影 响。文学作品形式是多种因素的合体。古代文论家作品形式,亦深受“和”的思想影响。主 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作品形式的和谐有机性首先表现为对作品内容表达的合适性。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形式 是为表达内容而设制的,同内容相比,形式只能是第二位的,作品形式首先应能恰当地 表现内容,与内容和谐 有机地统一。只有适合表达内容的形式,才是有价值的形式,也 是美的形式。孔子要求“辞达而已”。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云: 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 理,亦为游辞所埋矣。 文不达题、“空骋其华”的形式没有价值,有质无文的形式也同样不是和谐有机的形式,如 钟嵘《诗品·序》云: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质木无文”实际否定了作品形式。而文质相扶、文丰意厚的作品形式,才是和谐有机的形 式,钟嵘《诗品·序》卷上评曹植诗云: 魏陈思王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曹植的诗歌能够将骨与词、雅与怨、文与质等对立的艺术因素和谐有机地调和贯通起 来,词骨双美,文质两兼,这种形式是情感充溢的形式,是和谐有机的形式,也是美的 富于生命力的表式,因而,能够“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具有引人的艺术魅力。 作品形式和谐有机性又突出地表现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汉语言文字是单个的方块 字,字音有高低之分,词性有虚实之别,巧妙地运用文字,从而表现出语言文字之美, 是古代文学家和理论家孜孜追求的艺术理想。梁代文论家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 说: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 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 文。 这是说音律之美体现在不同音韵的相互配合上,作家创作时,应使音韵“低昂互节”,错落 有致,只有使高低、轻重、长短等 不同声调和谐搭配,有机协调,才能使诗歌的语言产 生出起伏跌宕、低昂有致的音韵美。文学辞采的繁与简也要和谐适当,《文心雕龙·书 记》篇云:
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这是说辞彩要繁简适当。赵翼《瓯北诗话》卷九云 七律不用虚字,全用实字,唐时贾至等《早朝大明宫》诸作,已开其端 《侠 少》云:“柳宗博徒珠勤马,柏党筝妓石华裙ν。 此则杂凑成句耳。其病又在专用实 字,不用虚字,故掉运不灵,斡旋不转,徒觉堆垛,益成呆笨。 这是讲实字虚字应配合使用。此外,对于文字的朴与丽、拙与巧、雅与俗、生与熟等都 要和谐配合 形式和谐有机性还体现于结构布局的合理。王骥德《曲律·论章法》 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前 后左右,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解胸中,而后可施斤斫。…….此法,从古之为文、为辞 赋、为歌为诗者皆然 结构必须是和谐匀称的,结构的不和谐,如人体之器官部位不正常一样,无法给人美 感。作家创作,犹如工师造宫室,应率先对作品结构作合理安排,特别是象小说、戏曲 这种长篇的叙事性作品。作品形式只有在语言文字、结构布局等方面和谐有机地统- 才是美的形式,才活力充溢 (3)、变化灵动性 生命形式又是一种变化、灵动的形式,“生命中从来没有复现的事物。(克罗齐《美学原 理·美学纲要》)凝滞不变是僵死的征兆,变动不居才能显示出生命活动力,作品形式的 变化灵动性体现于体制、语言、文势、意脉、节奏等方面。从体制看,中国古代文学的 体制发展经历了许多次变化,文学体制多种多样,这一点可以说很少有哪一个国家的文 学体制能与之媲美。从《诗经》到楚辞,而后有乐府,近体,至宋有词,元有曲;文有 秦汉古文、大小赋体、唐宋古文、骈体四六等;小说有六朝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 本、明清长篇等,中国古代文学体制形式的变化发展,从而使之获得了无穷的生机活 力,新的体制形式的产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中国古代文学体制的不断创新、变化,实 际是陈旧的体制形式生命力衰竭、不堪适应新的内容表现的结果。“穷则变,变则 久”(《周易·系辞下》)。变化和新生的哲学观念亦通用于文体发展的理论,刘勰《文心 雕龙通变》)篇提出“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 乏”,“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等著名观点。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 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萧子显从人的欣赏趣味角度说明了文学体制的变化是一种必然。作品语言的变化表现 在音韵声调的参差错落、轻浊高低的搭配协调、实字虛字的配合运用等。对于文章气 势,古人要求有节奏、有起落、有振荡、有回旋、有高潮、有波折、有起讫,周而复 始,循环不已,在变化中显示出生命力量,变化的气势能给人以生命的节律感。李东阳 《麓堂诗话》云: 长篇中须有切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唐诗类有委曲可喜 之处,惟杜子美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可愕,盖其音响格律止正相称。 平铺稳布"的结构形式给人以平庸无奇、枯燥无味感,显示不出生命的变化特征,顿挫 起伏,变化不测,”才能使人可骇可愕",慨叹不已。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行文变化大 加赞叹,第三回夹批云 夫千岩万壑,崔嵬突兀之后,必有平莽连延数十里,以舒其旁薄之气。水出三峡,倒 冲滟预,可谓怒矣;必有数十里迤东去以杀其奔腾之势。 这是说文章的气势、节奏有高有低,有缓有急,变化不穷。此外,古人创作讲究起承转 合,讲究血脉贯穿,起承转合表现于作品形式,不但显示出结构布局的合理匀称,而且 显示出文势的转折变化,从而给人以流动变化感。如杨载,诗法家数》云
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这是说辞彩要繁简适当。赵翼《瓯北诗话》卷九云: 七律不用虚字,全用实字,唐时贾至等《早朝大明宫》诸作,已开其端。……《侠 少》云:“柳宗博徒珠勤马,柏党筝妓石华裙”。……此则杂凑成句耳。其病又在专用实 字,不用虚字,故掉运不灵,斡旋不转,徒觉堆垛,益成呆笨。 这是讲实字虚字应配合使用。此外,对于文字的朴与丽、拙与巧、雅与俗、生与熟等都 要和谐配合。 形式和谐有机性还体现于结构布局的合理。王骥德《曲律·论章法》云: 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前 后左右,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解胸中,而后可施斤斫。……此法,从古之为文、为辞 赋、为歌为诗者皆然。 结构必须是和谐匀称的,结构的不和谐,如人体之器官部位不正常一样,无法给人美 感。作家创作,犹如工师造宫室,应率先对作品结构作合理安排,特别是象小说、戏曲 这种长篇的叙事性作品。作品形式只有在语言文字、结构布局等方面和谐有机地统一, 才是美的形式,才活力充溢。 (3)、变化灵动性。 生命形式又是一种变化、灵动的形式,“生命中从来没有复现的事物”。(克罗齐《美学原 理·美学纲要》)凝滞不变是僵死的征兆,变动不居才能显示出生命活动力,作品形式的 变化灵动性体现于体制、语言、文势、意脉、节奏等方面。从体制看,中国古代文学的 体制发展经历了许多次变化,文学体制多种多样,这一点可以说很少有哪一个国家的文 学体制能与之媲美。从《诗经》到楚辞,而后有乐府,近体,至宋有词,元有曲;文有 秦汉古文、大小赋体、唐宋古文、骈体四六等;小说有六朝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 本、明清长篇等,中国古代文学体制形式的变化发展,从而使之获得了无穷的生机活 力,新 的体制形式的产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中国古代文学体制的不断创新、变化,实 际是陈旧的体制形式生命力衰竭、不堪适应新的内容表现的结果。“穷则变,变则 久”(《周易·系辞下》)。变化和新生的哲学观念亦通用于文体发展的理论,刘勰《文心 雕龙·通变》)篇提出“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 乏”,“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等著名观点。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 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萧子显从人的 欣赏趣味角度说明了文学体制的变化是一种必然。作品语言的变化表现 在音韵声调的参差错落、轻浊高 低的搭配协调、实字虚字的配合运用等。对于文章气 势,古人要求有节奏、有起落、有振荡、有回旋、有高潮、有波折、有起讫,周而复 始,循环不已,在变化中显示出生命力量,变化的气势能给人以生命的节律感。李东阳 《麓堂诗话》云: 长篇中须有切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唐诗类有委曲可喜 之处,惟杜子美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可愕,盖其音响格律止正相称。 “平铺稳布”的结构形式给人以平庸无奇、枯燥无味感,显示不出生命的变化特征,“顿挫 起伏,变化不测,”才能使人“可骇可愕”,慨叹不已。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行文变化大 加赞叹,第三回夹批云: 夫千岩万壑,崔嵬突兀之后,必有平莽连延数十里,以舒其旁薄之气。水出三峡,倒 冲滟预,可谓怒矣;必有数十里迤 东去以杀其奔腾之势。 这是说文章的气势、节奏有高有低,有缓有急,变化不穷。此外,古人创作讲究起承转 合,讲究血脉贯穿,起承转合表现于作品形式,不但显示出结构布局的合理匀称,而且 显示出文势的转折变化,从而给人以流动变化感。如杨载,诗法家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