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给每一个听见福音又用信心领受的信徒三项确实应许。①他已得永 生;②他已超越死亡;③他永不被定罪。当人以信心来到基督面前,接受他为救 主,承认自己的罪时。他的一切过犯都立即且永远地被涂抹,不再被记念了。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圣经·罗马书》8:1》 个人在尘世生活中的每日每夜,在天上都有完全的记载且被保存着。当罪 人生平首次悔改归向基督时,神就涂抹他过去犯罪的全部记载,并瞬间完全被涂 去。于是,在他的“档案”里有了一个全新的记录,记下他信心和公义的新生活。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 们一切的不义”。(《圣经·约翰一书》1:9) 那已经在基督里面“成为神的义”的基督徒,在他死后所要受的审判,不是 人的灵魂本身受审,而是要接受‘各人的工程”的检验 “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 露,因为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 (《圣经·哥林多前书》3:12-13) 保罗把基督徒一生的奋斗与执着视作一座工程。当那日受试验时将分成对 比明显的两类,金银宝石,稀有昂贵,质地坚固,相存久长。草木禾秸,价廉易 得,体大质劣,焚烧成灰。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能力,铸就成不同 的事奉,建造成不同的工程!也就会试验出不同的结果来! 无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必须去面对死亡,也都必须去面对“死后”的 审判。正像人生下来就在开始走向死亡一样,人一到这世界,就要有准备接受“审 判”的勇气。虽然,“审判”一词与“死亡”一样令人讨厌,但无论谁也无法逃 过,正像无法逃过死亡一样。其实,这二者本来就是一件大事的二个方面,只是 时间上的先后而已。基督徒对于“死后却有审判”的信仰也是构成生前道德观 人生观的基础之一。试想,一个“一死百死,一了百了”的“死亡观”,一个死 后毫无功过是非鉴别的“末世论”,他的人生观、道德观怎能不会坚立在“得过 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的思想境界之上呢?如果每一个人都知道并且相 信“地上果有施行判断的神”,(《圣经·诗篇》58:11)那么那些无法无天之 奸邪之徒的无作非为必将有所收敛,人性之恶必将受到道德缰绳的羁绊,情欲败 坏的毒流必将得到审判威慑之河堤的拦截!人也就有了一个“敬畏之心”去面对 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如果真这样,历史也许得考虑重写? 儿时,每当自然界有惊雷闪电,祖辈们就怀疑人间又是哪一个缺德鬼惹怒了 老天爷。此时,纯朴的心灵自幼就对“天罚”之说有了一种敬畏——敬仰老天爷 那对人门邪恶无所不察的睿智,畏惧他对人世之事善恶有报的威严 随着年龄长大,发现祖辈们的“天罚”之说很难自圆其说。当我接受福音后, 忽然发现,古人的传说是否多少有一些“真理折射”的微光?例如:“人间私语 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这几句话不就是“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 “造耳朵造眼睛的神,难道自己看不见听不见吗?”这些活的最好诠释么?尽管 科学已经解释了闪电雷鸣的物理原因,但人还是需要存着敬畏之心。以便更多地 约束自己,不拂逆诚实与善良、正直无私等等从古至今别无二致的基本道德规范 康德说 “头上的繁星与心中的道德,这两样引起我深深的敬畏。” 而智慧王所罗门则说得更好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圣经·箴言 9:10)
11 耶稣给每一个听见福音又用信心领受的信徒三项确实应许。①他已得永 生;②他已超越死亡;③他永不被定罪。当人以信心来到基督面前,接受他为救 主,承认自己的罪时。他的一切过犯都立即且永远地被涂抹,不再被记念了。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圣经·罗马书》8:1》 一个人在尘世生活中的每日每夜,在天上都有完全的记载且被保存着。当罪 人生平首次悔改归向基督时,神就涂抹他过去犯罪的全部记载,并瞬间完全被涂 去。于是,在他的“档案”里有了一个全新的记录,记下他信心和公义的新生活。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 们一切的不义”。(《圣经·约翰一书》1:9) 那已经在基督里面“成为神的义”的基督徒,在他死后所要受的审判,不是 人的灵魂本身受审,而是要接受‘各人的工程”的检验。 “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 露,因为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 (《圣经·哥林多前书》3:12—13) 保罗把基督徒一生的奋斗与执着视作一座工程。当那日受试验时将分成对 比明显的两类,金银宝石,稀有昂贵,质地坚固,相存久长。草木禾秸,价廉易 得,体大质劣,焚烧成灰。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能力,铸就成不同 的事奉,建造成不同的工程!也就会试验出不同的结果来! 无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必须去面对死亡,也都必须去面对“死后”的 审判。正像人生下来就在开始走向死亡一样,人一到这世界,就要有准备接受“审 判”的勇气。虽然,“审判”一词与“死亡”一样令人讨厌,但无论谁也无法逃 过,正像无法逃过死亡一样。其实,这二者本来就是一件大事的二个方面,只是 时间上的先后而已。基督徒对于“死后却有审判”的信仰也是构成生前道德观、 人生观的基础之一。试想,一个“一死百死,一了百了”的“死亡观”,一个死 后毫无功过是非鉴别的“末世论”,他的人生观、道德观怎能不会坚立在“得过 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的思想境界之上呢?如果每一个人都知道并且相 信“地上果有施行判断的神”,(《圣经·诗篇》58:11)那么那些无法无天之 奸邪之徒的无作非为必将有所收敛,人性之恶必将受到道德缰绳的羁绊,情欲败 坏的毒流必将得到审判威慑之河堤的拦截!人也就有了一个“敬畏之心”去面对 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如果真这样,历史也许得考虑重写? 儿时,每当自然界有惊雷闪电,祖辈们就怀疑人间又是哪一个缺德鬼惹怒了 老天爷。此时,纯朴的心灵自幼就对“天罚”之说有了一种敬畏——敬仰老天爷 那对人门邪恶无所不察的睿智,畏惧他对人世之事善恶有报的威严。 随着年龄长大,发现祖辈们的“天罚”之说很难自圆其说。当我接受福音后, 忽然发现,古人的传说是否多少有一些“真理折射”的微光?例如:“人间私语, 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这几句话不就是“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 “造耳朵造眼睛的神,难道自己看不见听不见吗?”这些活的最好诠释么?尽管 科学已经解释了闪电雷鸣的物理原因,但人还是需要存着敬畏之心。以便更多地 约束自己,不拂逆诚实与善良、正直无私等等从古至今别无二致的基本道德规范。 康德说: “头上的繁星与心中的道德,这两样引起我深深的敬畏。” 而智慧王所罗门则说得更好: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圣经·箴言>> 9:10)
“开端”不是指一个阶段的开始,而是指首要的原则。敬畏神不仅是人生最 基本的正确思想原则,也是与神建立美好关系的首要条件。更是如何立身安命、 如何面对死后审判的关键所在!
12 “开端”不是指一个阶段的开始,而是指首要的原则。敬畏神不仅是人生最 基本的正确思想原则,也是与神建立美好关系的首要条件。更是如何立身安命、 如何面对死后审判的关键所在!
因怕死而为奴仆 (来2:15) 死亡,是众人的结局,但它是一个不受欢迎的结局;死亡,是每一个人生的 终点,但它是一个似乎神秘的终点 医学关注死亡,但无法医治死亡;文化关注死亡,但无法跨越死亡;哲学关 注死亡,但无法解释死亡;人人都在思考死亡,但没有人不感到恐惧和困惑 死亡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悬在每一个人的头上,以致死亡意识犹 如一张巨网紧紧笼罩着那些人生旅途日趋终点或垂暮老人的整个心房。本能的求 生欲总是试图避开种种生命障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为生命的延续苦苦挣 扎、奋斗。甚至想与这些难以逃脱的死亡进行“讨价还价” 也许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一种求生本能的趋势。可什么是“本能”呢?《心理 学词典》这样说 本能是动物遗传的、具有保证个体和种族生存的生物学意义的无条件反射 活动”。 如果解释人为什么不想死,原来是因为“无条件反射活动”,那这个答案是 否过于简单、抽象?因为这实质上是犯了“循还定义”的逻辑错误,等于没有说 其实,人所以畏死,有许多可以具体体验或推知的各种因素 首先,人有一种寻求“悬念”结局的心理需要。人生如戏,活着时往往平平 淡淡,从从容容,好像没什么变化似的。一旦重病缠身,进入弥留之际而不久于 人世,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可能成为令人不可捉摸的“悬念”。至于对身后世界究 竟如何更是把握全无。小孙子是否依然淘气?中国何时才能申办奥运会成功?这 么多下岗职工怎么办?等等,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问题在他十分衰弱的心灵中 涌起。活着时,可以“骑驴看唱本—一走着瞧”。人死了,好像是一个只看了半 场电影的人,无法明了这“悬念丛生”的结局,真叫人受不了,更令他困扰不安 的是,虽然,偶而也听见别人说过,死后可去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又有说是 “天堂乐园”,活着健康时赚钱都来不及,谁会理睬这玩意儿,可人到了现在这 地步,不想去想这个问题。但时不时偏偏从脑海里冒出来。真后悔当初该打听个 清楚!现在倒好,假如死后真有灵魂,我不知该去何方?没有着落,没有归处, 这悬着的灵魂不知去向,怎能使其死而瞑目呢? 莎翁在《恶有恶报》一剧中,让歌地奧叹露这样的心声: 死是多么恐怖,死后不知要去何方。僵硬躺卧的身体不能动弹,直到完全 腐化,温暖的身躯化作粘土……” 即将从人生舞台上下台的人,对生命的“幕后”的迷惆常常是他们拒死的 大原因。这也难怪,有谁的家一旦被洪水冲走了而又一点不为自身的去向忧虑 呢? 在封建时代,有一位名叫叶衡的人。曾任过朝中宰相。到了晚年,因故而被 罢免。回到浙江金华,结交了许多朋友,日夜谈古论今,作乐畅饮,借此消愁 有一天,他郁郁寡欢,朋友就问:“何事惹你不乐?”叶衡答道:“昨晚不知怎 的,忽然想到人死后的问题,以致一夜难眠,心中好生忧闷!”朋友便道:“死 是人人必经关口,所谓有生必有死,愁又何用?”叶衡说:“我已年逾古稀,发 落牙脱。自知不久于人世,但不知死后好不好?”在座中一位好友应声就说:“死 后一定很好!”叶衡转头便问:“何以见得?”好友答:“假若死后不好,那么 谁都一定会逃回来,可是人死后都一去不复返啊!
13 因怕死而为奴仆 (来 2:15) 死亡,是众人的结局,但它是一个不受欢迎的结局;死亡,是每一个人生的 终点,但它是一个似乎神秘的终点。 医学关注死亡,但无法医治死亡;文化关注死亡,但无法跨越死亡;哲学关 注死亡,但无法解释死亡;人人都在思考死亡,但没有人不感到恐惧和困惑。 死亡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悬在每一个人的头上,以致死亡意识犹 如一张巨网紧紧笼罩着那些人生旅途日趋终点或垂暮老人的整个心房。本能的求 生欲总是试图避开种种生命障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为生命的延续苦苦挣 扎、奋斗。甚至想与这些难以逃脱的死亡进行“讨价还价”。 也许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一种求生本能的趋势。可什么是“本能”呢?《心理 学词典》这样说: “本能是动物遗传的、具有保证个体和种族生存的生物学意义的无条件反射 活动”。 如果解释人为什么不想死,原来是因为“无条件反射活动”,那这个答案是 否过于简单、抽象?因为这实质上是犯了“循还定义”的逻辑错误,等于没有说。 其实,人所以畏死,有许多可以具体体验或推知的各种因素。 首先,人有一种寻求“悬念”结局的心理需要。人生如戏,活着时往往平平 淡淡,从从容容,好像没什么变化似的。一旦重病缠身,进入弥留之际而不久于 人世,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可能成为令人不可捉摸的“悬念”。至于对身后世界究 竟如何更是把握全无。小孙子是否依然淘气?中国何时才能申办奥运会成功?这 么多下岗职工怎么办?等等,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问题在他十分衰弱的心灵中 涌起。活着时,可以“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人死了,好像是一个只看了半 场电影的人,无法明了这“悬念丛生”的结局,真叫人受不了,更令他困扰不安 的是,虽然,偶而也听见别人说过,死后可去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又有说是 “天堂乐园”,活着健康时赚钱都来不及,谁会理睬这玩意儿,可人到了现在这 地步,不想去想这个问题。但时不时偏偏从脑海里冒出来。真后悔当初该打听个 清楚!现在倒好,假如死后真有灵魂,我不知该去何方?没有着落,没有归处, 这悬着的灵魂不知去向,怎能使其死而瞑目呢? 莎翁在《恶有恶报》一剧中,让歌地奥叹露这样的心声: “死是多么恐怖,死后不知要去何方。僵硬躺卧的身体不能动弹,直到完全 腐化,温暖的身躯化作粘土„„” 即将从人生舞台上下台的人,对生命的“幕后”的迷惆常常是他们拒死的一 大原因。这也难怪,有谁的家一旦被洪水冲走了而又一点不为自身的去向忧虑 呢? 在封建时代,有一位名叫叶衡的人。曾任过朝中宰相。到了晚年,因故而被 罢免。回到浙江金华,结交了许多朋友,日夜谈古论今,作乐畅饮,借此消愁。 有一天,他郁郁寡欢,朋友就问:“何事惹你不乐?”叶衡答道:“昨晚不知怎 的,忽然想到人死后的问题,以致一夜难眠,心中好生忧闷!”朋友便道:“死 是人人必经关口,所谓有生必有死,愁又何用?”叶衡说:“我已年逾古稀,发 落牙脱。自知不久于人世,但不知死后好不好?”在座中一位好友应声就说:“死 后一定很好!”叶衡转头便问:“何以见得?”好友答:“假若死后不好,那么 谁都一定会逃回来,可是人死后都一去不复返啊!
这自然是一个无稽与怪诞的回答,实际上显出人类对来世的无知,这是人自 己对自己的嘲弄而己! 从前有一位青年病重垂危,在弥留之际,忽然问身边母亲:“妈,唐诗上有 首诗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下一句是…·”“‘低 头思故乡’阿,你怎么忘了呢?”当母亲再要与他说话时,不料,他已与世长辞 了。母亲悲痛欲绝:“伤心欲拍灵床问,儿往何处是故乡? 面对人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以及死后归宿问题,人的知识显得多么苍白!生 命是属于自己的,可是何时结束却由不得自己作主。 又有一位比较算是有学识的人。在病势严重,生命垂危时,一改他健康时那 种傲慢盛气的状态,显得极度焦虑和惧怕,也许此时弥漫在他心头的是一片漆黑 和恐怖不安,因此,当“死的请柬”接到手里时,他忽然从床上挣扎着起来,大 呼三声:“谁能指示我一条光明大道呢?谁能指示我一条光明大道呢?谁 能……”就在极度悲痛和恐惧中息了他的气 今天活在世上有的人为了生存而奋斗,实际上也是为了怕死而挣扎。劳力, 为糊口,事实就是怕饿死;辛苦,为衣暖,最终也是怕冻死;奔忙,为求医,到 底还是怕病死……人的执着是挽留生命,可生命还是不理睬人的热情。相反,死 亡并没有被邀请,可它却狰狞地破门而入。 都说那些没有骨气苟且偷生的人是“贪生怕死”者,可是,平心而论,除了 少数对生活极度失望,感到无所归属的人,谁会去“贪死怕生”呢? 有一位村妇十分泼辣,要是夫妻吵架,她常用寻死来威胁丈夫,吓得大男人 连连求饶!可是此方法用多了,也就不那么灵了。丈夫也不再被对方的“不想活 ”而受到震慑。不料,有一天妇人真病了,医院检査结果令医生摇头,这下, 妇人整天哭得像个泪人。丈夫在百般安抚无效后便埋怨地叹道:“你不是常说 不想活了’么?怎么现在也没有……”妇人大嚷:“谁说我不怕死,那是我说 给你这个没良心的人听的 难怪有哲人说:“自杀的人是最怕死的人”。话的确有理,要是一个人连死 都不怕,他还有什么可怕? 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得好 “人畏惧死,是因为爱惜生的缘故”。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是维持现有社会关系的基础。活着时,人总 有一定的社会角色。例如,是妻子的丈夫。儿女的父亲,部下的上司等等。可以 享受因特定角色所带来的种种关怀、尊重和爱。但倘若人死了,一切都化为乌有, 无法再收到生日贺卡了,无法再听到朋友的称赞和属下的拥戴了,无法享受家庭 的天伦之乐了。死亡,是最大的孤独,永远被逐出了生活的“伊甸园”。单就这 种失落感所带来的悲信已经够人难受了!这也就是那些身居高位或生活富有者比 般不被人尊重下流社会普通平民更畏死恋生的原因吧! 余光中说 “凡是天才,没有不怕死的,愈是天才,便越活得热烈,也愈怕丧失它。” 还得再提秦始皇,他身历百战,统一中国后,仍要面对三种敌人:第一是知 识分子。这班读书人因太有头脑,很可能成为他霸权的威胁。于是,就有了“焚 书坑儒”的恶剧。第二是外寇。他怕外敌入侵中原,于是就不惜巨资修筑闻名中 外的万里长城,为把外敌挡在墙外。按理,他可高枕无忧了吧!谁知还有第三类 大敌虎视眈眈:每逢夜深人静,他总是隐约听闻死亡的脚步声在渐渐逼近。这是 他千军万马所无法抵御的。这可恨的死会夺去他的宝座,嘶噬他的权力和享受
14 这自然是一个无稽与怪诞的回答,实际上显出人类对来世的无知,这是人自 己对自己的嘲弄而已! 从前有一位青年病重垂危,在弥留之际,忽然问身边母亲:“妈,唐诗上有 一首诗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下一句是„·”“‘低 头思故乡’阿,你怎么忘了呢?”当母亲再要与他说话时,不料,他已与世长辞 了。母亲悲痛欲绝:“伤心欲拍灵床问,儿往何处是故乡?” 面对人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以及死后归宿问题,人的知识显得多么苍白!生 命是属于自己的,可是何时结束却由不得自己作主。 又有一位比较算是有学识的人。在病势严重,生命垂危时,一改他健康时那 种傲慢盛气的状态,显得极度焦虑和惧怕,也许此时弥漫在他心头的是一片漆黑 和恐怖不安,因此,当“死的请柬”接到手里时,他忽然从床上挣扎着起来,大 呼三声:“谁能指示我一条光明大道呢?谁能指示我一条光明大道呢?谁 能„„”就在极度悲痛和恐惧中息了他的气。 今天活在世上有的人为了生存而奋斗,实际上也是为了怕死而挣扎。劳力, 为糊口,事实就是怕饿死;辛苦,为衣暖,最终也是怕冻死;奔忙,为求医,到 底还是怕病死„„人的执着是挽留生命,可生命还是不理睬人的热情。相反,死 亡并没有被邀请,可它却狰狞地破门而入。 都说那些没有骨气苟且偷生的人是“贪生怕死”者,可是,平心而论,除了 少数对生活极度失望,感到无所归属的人,谁会去“贪死怕生”呢? 有一位村妇十分泼辣,要是夫妻吵架,她常用寻死来威胁丈夫,吓得大男人 连连求饶!可是此方法用多了,也就不那么灵了。丈夫也不再被对方的“不想活 了”而受到震慑。不料,有一天妇人真病了,医院检查结果令医生摇头,这下, 妇人整天哭得像个泪人。丈夫在百般安抚无效后便埋怨地叹道:“你不是常说 ‘不想活了’么?怎么现在也没有„„”妇人大嚷:“谁说我不怕死,那是我说 给你这个没良心的人听的„„” 难怪有哲人说:“自杀的人是最怕死的人”。话的确有理,要是一个人连死 都不怕,他还有什么可怕? 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得好: “人畏惧死,是因为爱惜生的缘故”。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是维持现有社会关系的基础。活着时,人总 有一定的社会角色。例如,是妻子的丈夫。儿女的父亲,部下的上司等等。可以 享受因特定角色所带来的种种关怀、尊重和爱。但倘若人死了,一切都化为乌有, 无法再收到生日贺卡了,无法再听到朋友的称赞和属下的拥戴了,无法享受家庭 的天伦之乐了。死亡,是最大的孤独,永远被逐出了生活的“伊甸园”。单就这 种失落感所带来的悲信已经够人难受了!这也就是那些身居高位或生活富有者比 一般不被人尊重下流社会普通平民更畏死恋生的原因吧! 余光中说: “凡是天才,没有不怕死的,愈是天才,便越活得热烈,也愈怕丧失它。” 还得再提秦始皇,他身历百战,统一中国后,仍要面对三种敌人:第一是知 识分子。这班读书人因太有头脑,很可能成为他霸权的威胁。于是,就有了“焚 书坑儒”的恶剧。第二是外寇。他怕外敌入侵中原,于是就不惜巨资修筑闻名中 外的万里长城,为把外敌挡在墙外。按理,他可高枕无忧了吧!谁知还有第三类 大敌虎视眈眈:每逢夜深人静,他总是隐约听闻死亡的脚步声在渐渐逼近。这是 他千军万马所无法抵御的。这可恨的死会夺去他的宝座,嘶噬他的权力和享受
想到此,但巴不得马上采到长生丹。然而,历史的事实记载是,他专政共三十七 年,终于被死掳去,崩于沙丘。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 春秋时代,齐景公和他的三个侍从官正在谈天之时,忽而相对大哭。号陶的 声音惊动了晏子,问他们因何而哭?景公说:“我想到百年之后,锦绣江山,不 能享受,不禁悲从心来;他们也是怕将来一瞑不视,舍不得离妻别子,于是陪我 同泪。”晏子哈哈大笑,景公问他为啥而笑,晏子说:“我笑一个怕死的傻王和 三个迎逢主人的官员,死有何可怕?好人有死,可以安息;坏人有死,好受报应; 有什么可哭的呢?你爱江山,舍不得死,但若是前王不死,你祖你父哪有齐国江 山?你祖你父不死,你又怎能坐这王位?” 不知晏子这一顿话有否唤醒景公那班人面对死亡的悲泣?事隔二千多年,怕 死的人不但无减而且有增。腰缠万贯有家有室的人怕死,贫困潦倒无牵无挂的人 也同样爱生。身体壮健者不想死去,病入膏肓者又何尝想去? 今天虽疲累病痛、困扰,但比起那死亡的恐怖,宁视今生的苦恼为天堂 说它珍爱生命也好,说它是十足的“好死不如懒活”也罢,总之,死是要被 下逐客令的 有人时常感到生活在这世界上有种种烦恼痛苦,觉得生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 之事,甚至有时也会爆出一句:不如死算了!但是,一旦真要是与这“苦海”决 别;登上死亡的列车,他又觉得活着真好!这世界的阳光、小鸟、花草多么充满 诗情画意,生命太珍贵了!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当俄底修斯和希腊最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在冥界相 会,俄因阿在冥界享有崇高威望而向他表示祝贺。可是,阿喀琉斯说: 不,不,伟大的俄底修斯啊! 不要那么轻松愉快地向我谈论死亡吧! 我宁愿在人世做一个帮工 跟随没土地、没财产的穷人干活, 也不愿在所有死者中掌大权”。 神话毕竟是人创作的,其中所要透露的信息也不过是人的心声而已 人活着的时候,一般不会觉得自己活得很平庸,死到临头时才会想到自己白 白来世一趟,如许多名著还没读过,不少风景名胜也只有在电视上才见过。一生 中没有留下值得骄傲的回忆……似乎一下子就跑出太多的遗憾来。是的,活着可 以纠正以往一切错误,尽管再延长某个人的生命,他也不一定就会履行临死前的 意愿,但更新愿望或说延长生命的欲望在临死前强烈地表现出来。 “当我们告别这世界时,我们这颗备受折磨的心会颤抖起来,发出叹息,乞 求活下去。甚至低声下气地说,对这世界还没有看够,还想再看一遍”。(《 本浅蓝色的书》) 歌德在《浮士德》中,描写浮士德进入狱中准备搭救甘汨卿时,她在精神恍 惚惚之中,把他当成了刽子手,于是甘泪卿痛苦哀号: 啊!啊!他们来了,痛苦的死!” 其哀求苦苦之声,嘶碎人的心肠 “怜悯我,让我活下去吧! 难道不能等到明天早晨吗? 我还这么年轻,这么年轻 可是已经不得不死……
15 想到此,但巴不得马上采到长生丹。然而,历史的事实记载是,他专政共三十七 年,终于被死掳去,崩于沙丘。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 春秋时代,齐景公和他的三个侍从官正在谈天之时,忽而相对大哭。号陶的 声音惊动了晏子,问他们因何而哭?景公说:“我想到百年之后,锦绣江山,不 能享受,不禁悲从心来;他们也是怕将来一瞑不视,舍不得离妻别子,于是陪我 同泪。”晏子哈哈大笑,景公问他为啥而笑,晏子说:“我笑一个怕死的傻王和 三个迎逢主人的官员,死有何可怕?好人有死,可以安息;坏人有死,好受报应; 有什么可哭的呢?你爱江山,舍不得死,但若是前王不死,你祖你父哪有齐国江 山?你祖你父不死,你又怎能坐这王位?” 不知晏子这一顿话有否唤醒景公那班人面对死亡的悲泣?事隔二千多年,怕 死的人不但无减而且有增。腰缠万贯有家有室的人怕死,贫困潦倒无牵无挂的人 也同样爱生。身体壮健者不想死去,病入膏肓者又何尝想去? “今天虽疲累病痛、困扰,但比起那死亡的恐怖,宁视今生的苦恼为天堂”。 说它珍爱生命也好,说它是十足的“好死不如懒活”也罢,总之,死是要被 下逐客令的。 有人时常感到生活在这世界上有种种烦恼痛苦,觉得生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 之事,甚至有时也会爆出一句:不如死算了!但是,一旦真要是与这“苦海”决 别;登上死亡的列车,他又觉得活着真好!这世界的阳光、小鸟、花草多么充满 诗情画意,生命太珍贵了!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当俄底修斯和希腊最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在冥界相 会,俄因阿在冥界享有崇高威望而向他表示祝贺。可是,阿喀琉斯说: “不,不,伟大的俄底修斯啊! 不要那么轻松愉快地向我谈论死亡吧! 我宁愿在人世做一个帮工, 跟随没土地、没财产的穷人干活, 也不愿在所有死者中掌大权”。 神话毕竟是人创作的,其中所要透露的信息也不过是人的心声而已。 人活着的时候,一般不会觉得自己活得很平庸,死到临头时才会想到自己白 白来世一趟,如许多名著还没读过,不少风景名胜也只有在电视上才见过。一生 中没有留下值得骄傲的回忆„„似乎一下子就跑出太多的遗憾来。是的,活着可 以纠正以往一切错误,尽管再延长某个人的生命,他也不一定就会履行临死前的 意愿,但更新愿望或说延长生命的欲望在临死前强烈地表现出来。 “当我们告别这世界时,我们这颗备受折磨的心会颤抖起来,发出叹息,乞 求活下去。甚至低声下气地说,对这世界还没有看够,还想再看一遍”。(《一 本浅蓝色的书》) 歌德在《浮士德》中,描写浮士德进入狱中准备搭救甘泪卿时,她在精神恍 惚惚之中,把他当成了刽子手,于是甘泪卿痛苦哀号: “啊!啊!他们来了,痛苦的死!” 其哀求苦苦之声,嘶碎人的心肠: “怜悯我,让我活下去吧! 难道不能等到明天早晨吗? 我还这么年轻,这么年轻, 可是已经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