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死亡看法 死亡是自然现象 是生命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 人们有时会认为死亡是一种对造恶者的惩罚,或者是 种失败或错误,然而上述的认知皆不正确。死亡是生命中自 然的一部分,日出日落,四季递转,花开花谢,人类及其他 生物出世,在生存一段时间之后,迈向死亡 佛陀发现并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无常的真理 即万事万物皆会改变及过去。无常有两种形态:粗略及微细 之分。粗略的无常指的是所有存在的一切,这包括人类及其 他的生物,自然界的所有现象及人类所创造的事物,以上的 一切皆无法永恒地存在,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消失。如佛陀所
1 !" !"#$ !"#$% !"#$%&'()* !"#$%&'()*+,-./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生必有死; 有聚必有散 有积必有尽 有起必有落; 有盈必有亏 有高必有低 而且 我们的存在犹如秋天的云朵一般虚幻不实 观照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的变换, 人的一生就好比天空中的闪电,匆匆掠过 也像山涧流水冲泻而下,稍纵即逝。 微细的无常指的是生命及非生命物体中无时无刻的转 变。佛陀说万物从此刻到下一刻都不会保持原状,是处在 种持续变化的状态。这种观点在现代物理学中得到印证,如 葛瑞·如可夫( Gary Zukaⅵ于《物理之舞》中指出:“每个次 原子的互动,都包含了旧者的毁灭和新者的产生。次原子的 世界就是持续生灭的过程,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又变成质量 形体短暂岀现又迅而消逝,创造出永无尽期,恒久创新的实 体。”( Zukav,1980.p.197) 生死两相安
!" 2 ! ! ! ! ! ! !"#$%& '()*+,-./ !"!#$ !"#$%&' !"#$%&'() ! !"#$%&'( !" !"# $%&'(%&)*+!,!- . !"#$%&'(%)*+,-./0 ! !"#$%& !"#$%&'()*+,- (Gary Zukav) !"# ! !"# !"#$%&'(#$)*+ ! !"#$%&'() !"# !"#$ !"#$%&'() !"#$% !"# EZukav, 1980, p.197)
佛陀以非常善巧的方式教授其弟子琪莎·高达米(Kisa Gotam)有关死亡是不可避免之事。琪莎是一位已婚妇女,有 个非常心爱的儿子。当孩子大约1岁时,却病死了。琪莎无 法接受孩子的离世而陷入深沉的悲痛,她抱着尸首四处寻求 可以让孩子起死回生之人。最终,她遇到了佛陀,请求佛陀 的帮助。佛陀答应并要求她带回四或五个芥子,但是它们必 须是来自从没有人去世的家庭 琪莎寻遍村庄的每一户人家,虽然大家都愿意给她一些 芥子,然而却无法找到任何一户人家是从没经历过亲人死亡 的情况。渐渐地她开始明白毎一个人都会死,因此,她回到 佛陀的身边,将儿子的尸体埋葬后便成为佛弟子。在佛陀的 引导下,她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从轮回中彻底地解脱出来。 人们可能害怕接受或思惟死亡,认为如此会令他们变得 病态或破坏其生活的乐趣。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真实 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否定死亡让我们感到焦虑,接受死亡则 带来平静。同时,也帮助我们认清生命中的重要事物:例如 关爱及善待他人,做个诚实及不自私的人。因此,我们会将 自己的精力放在这些重要的事情上,而避免做会令自己在死 亡时感到恐惧及后悔之事
3 !" !"#$%&'()*+,-. (Kisa Gotami) !"#$%&'() !"#$%&' !"#$%&' !" 1 !" !"#$%&'()*#+,- !"#$%& !"#$%&'() !"#$ ! ! !"#$%&'()*+,-. !" !"#$%&'()*+ !"#$%&'()* !"#$%&'( !"#$%&'()*+,-./01)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受井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涅槃经》( Great Nirvana Sutra)中佛陀说 在所有耕种的季节中 秋天的耕种是最理想的。 在所有的脚印中, 大象的脚印是最大的 在所有的认知中 记得死亡与无常是最至高无上的 对于佛教徒而言觉知并记得死亡是极度重要的,其原因 有 了知到生命的短暂无常,我们会更愿意善用自己的 时间,从事正面及有意义的善行,并避免造下恶行。因此我 们将死而无憾,并能在未来生中有美好的转世。 谨记死亡能促使我们为死亡做准备。其实,有几种方 式(例如,祈祷、静坐、调伏心性等)都能协助我们克服恐惧 执着及在临终时所产生的干扰,焦虑等负面情绪。为死亡做准 备将会让我们在死亡时拥有清明、平静及正面的心灵状态 4 生死两相安
!" 4 !"#$%&'()*+,-& (Great Nirvana Sutra) ! !"#$%&' !"#$%& ' !"#$% !"#$ % !"#$% !"#$%&'(#)*+ !"#$%&'()*+,-./012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些濒临死亡者的经历可以证实了解死亡对人们是有 益的。濒临死亡的经验是当事人看起来似乎已经死了,例如 在手术台上或车祸中,他们仿佛已经死去但是却又突然活过 来,并讲述自己的经历。如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 也许其中一项最令人吃惊的发现是它(濒临死亡 的经验)能转换经历者的生命。研究者记录了过后令人 吃惊的改变:接受死亡并对它的恐惧减低;加强帮助他 人的心态;加深对于爱的重要性的观念;对于物质享受 的追求欲望降低;对于灵界及生命的灵性意义产生信 念;当然,对于死后的世界有更开放的态度。” 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结 而是进入另一世的门槛 我们每一个人皆由肉体与心识所组成,肉体包含了皮 肤、骨骼、内脏等部分;心识则包含了我们的想法,观念及 情感等。心识是一种持续不断转变的经历,当我们死亡时,我 们的心识将与肉体分离而进入另一个新的生命形态。能够接
5 !" !"#$%&'()*+,-.#$/0123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