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放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思考死亡和人生的书。 提到死,人们大都采取回避的办法,死被看为一件最不吉利的事,因此,人 们用许多别的词汇来代替提到死(好在中国文字很丰富,用以表达死亡的词据统 计达数十个)。然而这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态度,显出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 而死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事实,尤如一个人投下来的阴影挥之不去,死是那么普遍 地存在,与每个人的命运又是那么密切相关。既然没法逃避,就应当有勇气去面 对它。有一位著名的神学家对宗教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宗教是人生的终极关 怀。”人生有太多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而死亡作为人生终极的问题,更需要人 们给予真正的关注。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 不论他在想什么,他最终总是想到死的问题。因此,我们探索死亡之谜,正是对 人生积极而又负责的思考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讲,中国人传统上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 而远之”等教导的影响,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千方百计避免与死亡相关事物的接 触,从而派生许多民俗意义上的禁忌,但死亡一旦真的临到时,便又显得那么不 知所措和痛心疾首,甚至不惜以近似自虐的方式(如守墓三年)表达自己的悲情。 传统对死亡的关注是以强调对死人的祭典和孝礼来进行的,轰轰烈烈讲究摆场的 葬礼被誉为“哀荣”,“体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葬礼、埋葬的“葬” 字在古代起始于“藏”,系通假词,其意义很明显,即通过一定的礼仪来掩 盖死亡的事实。可以说,中国文化倾向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死。相对来 说,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民族对待死亡问题似要理性得多,葬礼一般来说也较 简单。从报章获息,北欧有的国家近年在学校中开设了有关死亡学的课程,向人 进行“死亡教育”,以帮助人们在有生之年早早地思考死亡这一人生大限及与此 相关的问题,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人不应当是那种面临危险便把头埋于沙土 之中的鸵鸟,而应理智地抬起头来,寻求对策,迎战敌人。但必须指出,要理性 地对待死亡,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信仰(信念)作积垫 基督教传讲的信息概括为“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是非常独特的。首 先,耶稣基督是信仰的核心,他的生、死、复活、升天、再来等构成了信仰的纲 要,也就是说,基督教的特点乃是根据于一个人,一个有独特身份与工作的人 这就与“一般宗教”把教义定位于一套理论学说有所不同。耶稣不是教主,我们 值得去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自己曾宣告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就告诉我们,对基督的信仰并不等同于 在观念上认同某些教导,而是必须与基督在生命上相联属,与他建立个人的爱的 关系,以达到一种真正的归属。 第二,所谓十字架是指耶稣死的意义,十字架本来为一种刑具,但它却成为 众所周知基督教的标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同样也是很独特的。根本 原因在于基督的复活。基督教从早期的使徒开始,所传讲的内容核心,正是基督 的钉死、埋葬、复活(见林前15:3-4)。复活是如此重要,以致使徒保罗曾 宣称:“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
1 序 言 放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思考死亡和人生的书。 提到死,人们大都采取回避的办法,死被看为一件最不吉利的事,因此,人 们用许多别的词汇来代替提到死(好在中国文字很丰富,用以表达死亡的词据统 计达数十个)。然而这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态度,显出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 而死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事实,尤如一个人投下来的阴影挥之不去,死是那么普遍 地存在,与每个人的命运又是那么密切相关。既然没法逃避,就应当有勇气去面 对它。有一位著名的神学家对宗教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宗教是人生的终极关 怀。”人生有太多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而死亡作为人生终极的问题,更需要人 们给予真正的关注。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 不论他在想什么,他最终总是想到死的问题。因此,我们探索死亡之谜,正是对 人生积极而又负责的思考。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讲,中国人传统上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 而远之”等教导的影响,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千方百计避免与死亡相关事物的接 触,从而派生许多民俗意义上的禁忌,但死亡一旦真的临到时,便又显得那么不 知所措和痛心疾首,甚至不惜以近似自虐的方式(如守墓三年)表达自己的悲情。 传统对死亡的关注是以强调对死人的祭典和孝礼来进行的,轰轰烈烈讲究摆场的 葬礼被誉为“哀荣”,“体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葬礼、埋葬的“葬” 一字在古代起始于 “藏”,系通假词,其意义很明显,即通过一定的礼仪来掩 盖死亡的事实。可以说,中国文化倾向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死。相对来 说,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民族对待死亡问题似要理性得多,葬礼一般来说也较 简单。从报章获息,北欧有的国家近年在学校中开设了有关死亡学的课程,向人 进行“死亡教育”,以帮助人们在有生之年早早地思考死亡这一人生大限及与此 相关的问题,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人不应当是那种面临危险便把头埋于沙土 之中的鸵鸟,而应理智地抬起头来,寻求对策,迎战敌人。但必须指出,要理性 地对待死亡,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信仰(信念)作积垫。 基督教传讲的信息概括为“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是非常独特的。首 先,耶稣基督是信仰的核心,他的生、死、复活、升天、再来等构成了信仰的纲 要,也就是说,基督教的特点乃是根据于一个人,一个有独特身份与工作的人, 这就与“一般宗教”把教义定位于一套理论学说有所不同。耶稣不是教主,我们 值得去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自己曾宣告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就告诉我们,对基督的信仰并不等同于 在观念上认同某些教导,而是必须与基督在生命上相联属,与他建立个人的爱的 关系,以达到一种真正的归属。 第二,所谓十字架是指耶稣死的意义,十字架本来为一种刑具,但它却成为 众所周知基督教的标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同样也是很独特的。根本 原因在于基督的复活。基督教从早期的使徒开始,所传讲的内容核心,正是基督 的钉死、埋葬、复活(见林前 15:3-4)。复活是如此重要,以致使徒保罗曾 宣称:“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
15:14)。基督徒能面对死亡的勇气正是在此。这种确认的铁一般的事实,才使 基督十二使徒们除了犹大(因自杀)和约翰(因照顾马利亚)之外,个个都为宣 讲福音而视死如归,为福音捐躯,初期那种胆小懦弱、食生怕死的形象烟消云散 个至今仍在的空的坟墓说明了一切。这一历史的事实难道不值得人思索吗? 这本《跨越死亡》从思考死亡问题开始,对基督教有关信仰内容作了开门见 山的介绍。在第一部分“死亡思考”中,作者以他丰富的知识考察了古今中外历 史名人对死亡的思索,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和生动的故事寓言。在后半部分“生之 追寻”中,作者把视角定位于如何着眼今生,把握今世,完整的基督信仰并非 使人消极遁世,而是勇于面对人生所有的挑战,积极开拓进取,让人生按造物主 的旨意而活,活得更丰富、更精彩。作者提醒人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全书并不 冗长,前后共20篇,许多段落令人感到像在读文笔隽永优美的哲理散文,引人 入胜。 作者计文(笔名)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牧师。一直来勤于思考动笔,常有文字 发表。求主籍着他的灵便用本书,让每一位读者都得到祝福,让我们与复活在天 的主耶稣一同跨越死亡,迎接生机盎然的新生命的黎明的到来
2 15:14)。基督徒能面对死亡的勇气正是在此。这种确认的铁一般的事实,才使 基督十二使徒们除了犹大(因自杀)和约翰(因照顾马利亚)之外,个个都为宣 讲福音而视死如归,为福音捐躯,初期那种胆小懦弱、食生怕死的形象烟消云散。 一个至今仍在的空的坟墓说明了一切。这一历史的事实难道不值得人思索吗? 这本《跨越死亡》从思考死亡问题开始,对基督教有关信仰内容作了开门见 山的介绍。在第一部分“死亡思考”中,作者以他丰富的知识考察了古今中外历 史名人对死亡的思索,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和生动的故事寓言。在后半部分“生之 追寻” 中,作者把视角定位于如何着眼今生,把握今世,完整的基督信仰并非 使人消极遁世,而是勇于面对人生所有的挑战,积极开拓进取,让人生按造物主 的旨意而活,活得更丰富、更精彩。作者提醒人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全书并不 冗长,前后共 20 篇,许多段落令人感到像在读文笔隽永优美的哲理散文,引人 入胜。 作者计文(笔名)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牧师。一直来勤于思考动笔,常有文字 发表。求主籍着他的灵便用本书,让每一位读者都得到祝福,让我们与复活在天 的主耶稣一同跨越死亡,迎接生机盎然的新生命的黎明的到来
第一部分死之思考 生有时,死有时 孔子的学生季路有一次向学问渊博的老师请教有关“死是怎么回事”的问 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搞不清楚,怎么知道死的道 理呢?”)也许他的意思是君子仁人,当致力于“生”,完成其应负责任,而不 必关切那冥冥不可测的“死”。也许这位“老夫子”对死的问题真的一无所知, 所以只好诡辩,答非所问 然而,不回答死的问题,死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血肉丰满、情感充盈、生龙活虎的人,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成了一具 僵硬冰冷、沉默无声的尸体。这现象难道不能令人思考、不能逼人思考么? 婴儿呱呱坠地,那哭声既是生之庆贺,又是死之抗议。有谁不是一生下来就 面向坟墓而奔呢?每一个人虽都可以坐在各自的生命之舟里,用各自的方法驾 驶,驰骋在各自的航道上,但毫无例外,人人都将至终赴向一个似乎神秘的终点 死亡 有史以来,人类已有800亿个生命消逝了。根据有关方面评估,全世界每年 死亡人数在五千万至五千五百万之间。德国《图片报》97年11月1日报道: 地球上平均每一天就有147137人撒手尘寰。(每天出生364321人)。也就是说, 滴答一秒钟,就平均有1.7人向世界说“再见”! 对于每一秒钟都可能发生在人身边的事,人却要么讳莫如深,要么目光佯作 转注或干脆不予承认,要么就像那位孔夫子那样对自身的底细处于蒙懂状态。人 类常常自诩为万物之灵,究竟灵在何处呢?连自己的生死大端都糊里糊涂。被人 逼急了,只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明显是一种对问题的 敷衍,实际上不也是对生命的敷衍么?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那位丹麦 王子却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是的,在《圣经》 真理里面,生与死是相连的。一个人对死的态度是他对生的态度的总结,一个人 如何面对死,便可知他如何把握着生。死与生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这 是因为 “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圣经·希伯来书》9:27,《腓立 比书》1:21) 因为“死”和“死后”的存在,“生”才显得格外的重要和严肃。同样,因 为“生”的踏踏实实,“死”也就显得坦坦然然了。所以,孔子的话,存在一个 反问:不知死,焉知生?我们得承认,“生”已经包涵了大多太复杂的问题,通 常,许多人不大会急于把“死”拉到眼前作一番思考。平民百姓么,油盐酱醋已 够烦了;至于权势豪门,勾心斗角都来不及;也许只有哲人,才会在生与死之间 去殚精竭虑。 但是,当死亡的敲门声越来越响,就没有人敢对它漠然置之。就是蠢夫、村 妇也得认真得像“哲学家”一样地去想一想生与死的问题。尽管显得有些迟了。 当然,也有人突然去世,突然得死者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但这却对周围的生者 以巨大的震惊,逼使他们对于随时可能碰上的“死”在内心里引起诚惶诚恐。 “生有时,死有时”。(《圣经·传道书》3:2)人生在茫茫宇宙中只是稍 纵即逝的过隙白驹,人不仅应当懂得如何面对生,也当把握怎样面对死。只有见 彻“死”字内涵的人生,方才是一个真正洒脱的人生
3 第一部分 死之思考 生有时,死有时 孔子的学生季路有一次向学问渊博的老师请教有关“死是怎么回事”的问 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搞不清楚,怎么知道死的道 理呢?”)也许他的意思是君子仁人,当致力于“生”,完成其应负责任,而不 必关切那冥冥不可测的“死”。也许这位“老夫子”对死的问题真的一无所知, 所以只好诡辩,答非所问。 然而,不回答死的问题,死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血肉丰满、情感充盈、生龙活虎的人,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成了一具 僵硬冰冷、沉默无声的尸体。这现象难道不能令人思考、不能逼人思考么? 婴儿呱呱坠地,那哭声既是生之庆贺,又是死之抗议。有谁不是一生下来就 面向坟墓而奔呢?每一个人虽都可以坐在各自的生命之舟里,用各自的方法驾 驶,驰骋在各自的航道上,但毫无例外,人人都将至终赴向一个似乎神秘的终点 ——死亡。 有史以来,人类已有 800 亿个生命消逝了。根据有关方面评估,全世界每年 死亡人数在五千万至五千五百万之间。德国《图片报》97 年 11 月 1 日报道: 地球上平均每一天就有 147137 人撒手尘寰。(每天出生 364321 人)。也就是说, 滴答一秒钟,就平均有 1.7 人向世界说“再见”! 对于每一秒钟都可能发生在人身边的事,人却要么讳莫如深,要么目光佯作 转注或干脆不予承认,要么就像那位孔夫子那样对自身的底细处于蒙懂状态。人 类常常自诩为万物之灵,究竟灵在何处呢?连自己的生死大端都糊里糊涂。被人 逼急了,只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明显是一种对问题的 敷衍,实际上不也是对生命的敷衍么?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那位丹麦 王子却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是的,在《圣经》 真理里面,生与死是相连的。一个人对死的态度是他对生的态度的总结,一个人 如何面对死,便可知他如何把握着生。死与生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这 是因为: “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圣经·希伯来书》9:27,《腓立 比书》1:21) 因为“死”和“死后”的存在,“生”才显得格外的重要和严肃。同样,因 为“生”的踏踏实实,“死”也就显得坦坦然然了。所以,孔子的话,存在一个 反问:不知死,焉知生?我们得承认,“生”已经包涵了大多太复杂的问题,通 常,许多人不大会急于把“死”拉到眼前作一番思考。平民百姓么,油盐酱醋已 够烦了;至于权势豪门,勾心斗角都来不及;也许只有哲人,才会在生与死之间 去殚精竭虑。 但是,当死亡的敲门声越来越响,就没有人敢对它漠然置之。就是蠢夫、村 妇也得认真得像“哲学家”一样地去想一想生与死的问题。尽管显得有些迟了。 当然,也有人突然去世,突然得死者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但这却对周围的生者 以巨大的震惊,逼使他们对于随时可能碰上的“死”在内心里引起诚惶诚恐。 “生有时,死有时”。(《圣经·传道书》3:2)人生在茫茫宇宙中只是稍 纵即逝的过隙白驹,人不仅应当懂得如何面对生,也当把握怎样面对死。只有见 彻“死”字内涵的人生,方才是一个真正洒脱的人生
苏罗兹的安东尼主教在他的《死亡》一文中写道:“对死亡的彻悟,给人生 以深沉度与紧迫感,也会给人生带来生命的活力,并使之炙热如斯,整个人生是 在任何一刹那的最后一幕。” 然而,要真正从对死闻之色变到临死处之泰然,从企图违避死亡到满有盼望 地跨越死亡,如果不与那生命的主宰耶稣基督相遇是不可能的 哲学家巴斯噶(帕斯卡尔)这样说:“没有耶稣基督,我不知道生活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也不认识神和我自己。有了耶稣,我便能认识一切。” 认识死亡,认识耶稣,才能跨越死亡!得胜死亡! 曾经有这样一个心理猜谜游戏:有人问:“路上碰到一堵高墙,你怎么办?” (指无论右左上下,目力所及,全是墙)有人不了解此问题底蕴,便考虑出各样 的行动方案:试图越墙而过,或用脑袋碰穿墙壁。提问者看尽他们的窘相后,才 郑重宣布:这问题暗含一种测试,看人对死亡的态度如何。那高墙乃象征死亡。 死亡常如朋友伴随我们左右,或同桌共餐,或隔墙而眠;人们多数视其为 位放肆无礼的不速之客。由于人深感到它:“位高职尊”,而不得不硬着头皮接 纳忍受。只有少数人(哲学家、科学家)试图对它下逐客令,但最终均是徒劳无 益。大多数人对这无可避免的死亡听天由命,不想去硬撞高墙,而掉转方向回到 顺从死亡的传统队伍里。人面对这死亡的高墙,难道就显得如此无可奈何,没有 希望么? 是的,在人是不能的,但在神却能!“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 你的毒钩在哪里?…感谢神!使我们籍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他 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籍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 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圣经·哥林多前书》15:55-58;《圣经·希 伯来书》2:14-15)这些来自神所启示的《圣经》里的信息,对每一个凡 有气息、却又“离死不过一步”的人无疑是个喜讯。这喜讯不但能驱除人心灵中 对死亡的茫然与恐惧,而且因此可能爆发出生生不息的积极强大的人生动源。因 为有基督真理的引导,人可以向死而生、以死促生。不再彷惶、不再叹息! 被那“为人人尝了死味”之主的大爱激励,我十分乐意将自己领受的这份喜 悦与人分享,在这本充满稚气的小书里,读者会发现笔者的善意和热心大大超过 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因为在这里要表达这个深奥主题的,仅是一些幼稚的思想和 支拙秃的笔。但假若圣灵能膏抹这些文字,相信这将会在读者中发生使人生命 改变的奇迹!如此,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增加! 我祈祷着,也期待着!
4 苏罗兹的安东尼主教在他的《死亡》一文中写道:“对死亡的彻悟,给人生 以深沉度与紧迫感,也会给人生带来生命的活力,并使之炙热如斯,整个人生是 在任何一刹那的最后一幕。” 然而,要真正从对死闻之色变到临死处之泰然,从企图违避死亡到满有盼望 地跨越死亡,如果不与那生命的主宰耶稣基督相遇是不可能的。 哲学家巴斯噶(帕斯卡尔)这样说:“没有耶稣基督,我不知道生活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也不认识神和我自己。有了耶稣,我便能认识一切。” 认识死亡,认识耶稣,才能跨越死亡!得胜死亡! 曾经有这样一个心理猜谜游戏:有人问:“路上碰到一堵高墙,你怎么办?” (指无论右左上下,目力所及,全是墙)有人不了解此问题底蕴,便考虑出各样 的行动方案:试图越墙而过,或用脑袋碰穿墙壁。提问者看尽他们的窘相后,才 郑重宣布:这问题暗含一种测试,看人对死亡的态度如何。那高墙乃象征死亡。 死亡常如朋友伴随我们左右,或同桌共餐,或隔墙而眠;人们多数视其为一 位放肆无礼的不速之客。由于人深感到它:“位高职尊”,而不得不硬着头皮接 纳忍受。只有少数人(哲学家、科学家)试图对它下逐客令,但最终均是徒劳无 益。大多数人对这无可避免的死亡听天由命,不想去硬撞高墙,而掉转方向回到 顺从死亡的传统队伍里。人面对这死亡的高墙,难道就显得如此无可奈何,没有 希望么? 是的,在人是不能的,但在神却能!“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 你的毒钩在哪里?„„ 感谢神!使我们籍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 “他 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籍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 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圣经·哥林多前书》15:55—58;《圣经·希 伯来书》2:14—15) 这些来自神所启示的《圣经》里的信息,对每一个凡 有气息、却又“离死不过一步”的人无疑是个喜讯。这喜讯不但能驱除人心灵中 对死亡的茫然与恐惧,而且因此可能爆发出生生不息的积极强大的人生动源。因 为有基督真理的引导,人可以向死而生、以死促生。不再彷惶、不再叹息! 被那“为人人尝了死味”之主的大爱激励,我十分乐意将自己领受的这份喜 悦与人分享,在这本充满稚气的小书里,读者会发现笔者的善意和热心大大超过 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因为在这里要表达这个深奥主题的,仅是一些幼稚的思想和 一支拙秃的笔。但假若圣灵能膏抹这些文字,相信这将会在读者中发生使人生命 改变的奇迹!如此,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增加! 我祈祷着,也期待着!
人人都有一死 (来9:27) 小时候,在上学路上,经过一个坟场。只见有一块石碑上刻写着这样二个 句子 “今朝吾躯归故土 明日君体也相同” 幼年时只是惯性地每一次读这副并不那么工正的挽联,熟视无睹,并不知道 它所要揭示的乃是人生的一个基本规律。若用《圣经》的话来表达则是: “人人都有一死”。(《圣经·希伯来书》9:27) 如果说人的未来有一件事可以百分之百地准确预言,那也只有是“人人都有 死 早年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是真的。 某城县官老爷老年得贵子,大喜。众人异口同声前去祝贺。一个说:“老爷, 你这孩子长得眉目清秀,将来必中状元!”又一个说:“老爷,你这儿子肥头大 耳,天生富贵相啊!日后不是大官爷也必是大财主!”附近有一个穷阿三,走过 来也凑热闹,对县老爷说:“这孩子确实是一个宝贝。可是,他将来也一定会死 的!”一语既出,众人怒目,县老爷更是气得目瞪口呆 穷阿三确实也太不分场合说话了。然而,仔细一想,谁的话更准确些呢?谁 能保证这孩子将来“必中状元”或“必发大财”呢?可是,又有谁能保证这孩子 将来一定不死呢? “星月之光长存,人间盛衰变迁”。(《古城之月》) 一个人在无限巨大的宇宙的一个点上只能存在一次。人生犹如在一个落日余 辉的晴朗下午沿着河划船。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随着动植物界的行列 永久向前走着。出生、长成、死亡,把空位让给别人。一代过去,一代又来,花 开花谢,更换无常。 在《教义八讲》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马其顿的菲力蒲皇帝分配他的 一个仆人每天一项固定的任务。就是每天早晨无论皇帝在干什么,他都得站在皇 帝面前,认真诚恳地高喊:“菲力薄!记住,你一定会死的!” 也许这仅是个寓言,但从中可见皇帝的良苦用心可嘉!人在富贵荣华中容易 沉迷,“死亡”是对活着之人的警钟。这个寓言故事事实上是准对着每一个人而 说的。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贩夫走卒,有耳的都当听一听! 古龙在他的《楚留香传奇·画眉鸟》中,有这样一句话 “死亡,是公平的。在死亡面前,最伟大的人也会变得平凡”。 “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宋·欧阳修 《唐华阳颂》) 文坛巨星莎士比亚曾作诗道 “那时,烈日严冬已逝,人们畏惧全消。 世务完毕,工价已得。 金童玉女和衣衫褴褛的清道夫同归尘土, 权杖、学问和健美的体格一同归于尘土,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也要一同归于尘土
5 人人都有一死 (来 9:27) 小时候,在上学路上,经过一个坟场。只见有一块石碑上刻写着这样二个 句子: “今朝吾躯归故土 明日君体也相同”。 幼年时只是惯性地每一次读这副并不那么工正的挽联,熟视无睹,并不知道 它所要揭示的乃是人生的一个基本规律。若用《圣经》的话来表达则是: “人人都有一死”。(《圣经·希伯来书》9:27) 如果说人的未来有一件事可以百分之百地准确预言,那也只有是“人人都有 一死”。 早年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是真的。 某城县官老爷老年得贵子,大喜。众人异口同声前去祝贺。一个说:“老爷, 你这孩子长得眉目清秀,将来必中状元!”又一个说:“老爷,你这儿子肥头大 耳,天生富贵相啊!日后不是大官爷也必是大财主!”附近有一个穷阿三,走过 来也凑热闹,对县老爷说:“这孩子确实是一个宝贝。可是,他将来也一定会死 的!”一语既出,众人怒目,县老爷更是气得目瞪口呆 穷阿三确实也太不分场合说话了。然而,仔细一想,谁的话更准确些呢?谁 能保证这孩子将来“必中状元”或“必发大财”呢?可是,又有谁能保证这孩子 将来一定不死呢? “星月之光长存,人间盛衰变迁”。(《古城之月》) 一个人在无限巨大的宇宙的一个点上只能存在一次。人生犹如在一个落日余 辉的晴朗下午沿着河划船。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随着动植物界的行列 永久向前走着。出生、长成、死亡,把空位让给别人。一代过去,一代又来,花 开花谢,更换无常。 在《教义八讲》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马其顿的菲力蒲皇帝分配他的 一个仆人每天一项固定的任务。就是每天早晨无论皇帝在干什么,他都得站在皇 帝面前,认真诚恳地高喊:“菲力薄!记住,你一定会死的!” 也许这仅是个寓言,但从中可见皇帝的良苦用心可嘉!人在富贵荣华中容易 沉迷,“死亡”是对活着之人的警钟。这个寓言故事事实上是准对着每一个人而 说的。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贩夫走卒,有耳的都当听一听! 古龙在他的《楚留香传奇·画眉鸟》中,有这样一句话: “死亡,是公平的。在死亡面前,最伟大的人也会变得平凡”。 “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宋·欧阳修 《唐华阳颂》) 文坛巨星莎士比亚曾作诗道: “那时,烈日严冬已逝,人们畏惧全消。 世务完毕,工价已得。 金童玉女和衣衫褴褛的清道夫同归尘土, 权杖、学问和健美的体格一同归于尘土,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也要一同归于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