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一位死刑犯人,法院允许他在枪决前十天内可提出上诉。这犯人觉得自 己确实罪该万死,已没有上诉必要了。可是到了第十天,明天就要执行了,他忽 然号淘大哭,叫嚷着非要上诉不可。其目的十分明显,因为只要他提出还要上诉, 法院就得再延长10天时间。对一个不久告别人间的人,10天是多么宝贵啊!因 此他是非争取不可的。曾看过一部描写死刑犯人枪决前心理状态的电影,发现 个等待死亡即将来临的人,他的恐惧感是何等强烈,为了延长那怕只有几分几秒 都会付出任何代价。完全听不到那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豪言壮语 了! 正如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说的: “宁愿每小时忍受着死亡的惨痛,也不愿一下子结束自己的生命”。 赖生畏死似乎是一种人人都具有的心态。当《圣经>>人物旧约中的希西家 王得知自己“必死不能存活”的“噩耗”时,便转脸朝墙,向神苦求,不失皇帝 尊严而涕泣成声,此情此景委实叫人感叹不已。约翰逊在一本叫《人类欲望的虚 幻》中写道 “给我寿命增添岁月吧!无论是健康的,还是多病的。祈求者这样祷告,他 讳言自己的状况,而且不想知道延长了寿命正是延长了痛苦 诗人海涅晚年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念,即:“宁为活狗,莫为死狮”。 他在他的一首诗中道 “上界最苦的农奴,也强似冥河的阎罗”。有人说,这是海涅及时行乐观念 的表露。及时行乐,倒可以看作是挚爱生命的一种形式,古人所谓“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即是一例。暮年的海涅从根本上失去 了享受生命的能力。51岁的时候,他患了脊髓病,完全瘫痪。一张铺有6层垫 子的床,成了他永无宁日的“坟墓”。此后,他又活8年,这大约只能算作是贪 恋生命,或曰:“苟延残喘”。 其实他早已感受到了困于“床褥墓穴”的不幸。他写道:“死亡并非不幸, 死亡前长达数年的折磨,才是真正不幸。”可是,他宁可备尝不幸,也不愿自动 地退出生活的舞台。这位一度曾是风流倜悦的才子,后来成了辗转床塌形容憔悴 枯槁的老弱病人。有传记作家形容他是“面如白蜡,一目已闭,一目黯然无神, 鼻子尖尖的,嘴角因疼痛扭歪了,脖颈伸得长长的,以便透过几乎无法睁开,只 有一条细缝的只眼向外望。”(路德维希·马库塞:《海涅》) 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 物重要的规律”。(卢梭《新爱洛崎丝》) 在农村早年在过春节时,各家门前都爱贴春联,示兆吉祥。有一个穷秀才, 文才不缺,但缺钱财。过年时,他自拟了一副对联,贴于自家门前: (上联)“年难过、难过年,年年难过年年过。 (下联)人怕死、怕死人,人人怕死人人死。” 这无疑是一副好对子!诙谐的语言道出了人生悲喜两面。是啊!人最穷也不 致于过不了年,“年关”易闯。可最有办法的人也难越“死关”啊!也许正是因 为死威如此厉害,死就显得更让人心惊肉跳! 位叫剑拔的诗人在论到死亡时,爽性向生命的赐与者发出追问,甚至用有 些埋怨的口吻道: “既赐生,何赐死?死既来,何太速?” 一个渺小浮生又怎能理解死亡的意义呢?
16 报载一位死刑犯人,法院允许他在枪决前十天内可提出上诉。这犯人觉得自 己确实罪该万死,已没有上诉必要了。可是到了第十天,明天就要执行了,他忽 然号淘大哭,叫嚷着非要上诉不可。其目的十分明显,因为只要他提出还要上诉, 法院就得再延长 10 天时间。对一个不久告别人间的人,10 天是多么宝贵啊!因 此他是非争取不可的。曾看过一部描写死刑犯人枪决前心理状态的电影,发现一 个等待死亡即将来临的人,他的恐惧感是何等强烈,为了延长那怕只有几分几秒, 都会付出任何代价。完全听不到那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豪言壮语” 了! 正如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说的: “宁愿每小时忍受着死亡的惨痛,也不愿一下子结束自己的生命”。 赖生畏死似乎是一种人人都具有的心态。当《圣经>>人物旧约中的希西家 王得知自己“必死不能存活”的“噩耗”时,便转脸朝墙,向神苦求,不失皇帝 尊严而涕泣成声,此情此景委实叫人感叹不已。约翰逊在一本叫《人类欲望的虚 幻》中写道: “给我寿命增添岁月吧!无论是健康的,还是多病的。祈求者这样祷告,他 讳言自己的状况,而且不想知道延长了寿命正是延长了痛苦。” 诗人海涅晚年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念,即:“宁为活狗,莫为死狮”。 他在他的一首诗中道: “上界最苦的农奴,也强似冥河的阎罗”。有人说,这是海涅及时行乐观念 的表露。及时行乐,倒可以看作是挚爱生命的一种形式,古人所谓“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即是一例。暮年的海涅从根本上失去 了享受生命的能力。51 岁的时候,他患了脊髓病,完全瘫痪。一张铺有 6 层垫 子的床,成了他永无宁日的“坟墓”。此后,他又活 8 年,这大约只能算作是贪 恋生命,或曰:“苟延残喘”。 其实他早已感受到了困于“床褥墓穴”的不幸。他写道:“死亡并非不幸, 死亡前长达数年的折磨,才是真正不幸。”可是,他宁可备尝不幸,也不愿自动 地退出生活的舞台。这位一度曾是风流倜悦的才子,后来成了辗转床塌形容憔悴 枯槁的老弱病人。有传记作家形容他是“面如白蜡,一目已闭,一目黯然无神, 鼻子尖尖的,嘴角因疼痛扭歪了,脖颈伸得长长的,以便透过几乎无法睁开,只 有一条细缝的只眼向外望。”(路德维希·马库塞:《海涅》) “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 物重要的规律”。(卢梭《新爱洛崎丝》) 在农村早年在过春节时,各家门前都爱贴春联,示兆吉祥。有一个穷秀才, 文才不缺,但缺钱财。过年时,他自拟了一副对联,贴于自家门前: (上联)“年难过、难过年,年年难过年年过。 (下联)人怕死、怕死人,人人怕死人人死。” 这无疑是一副好对子!诙谐的语言道出了人生悲喜两面。是啊!人最穷也不 致于过不了年,“年关”易闯。可最有办法的人也难越“死关”啊!也许正是因 为死威如此厉害,死就显得更让人心惊肉跳! 一位叫剑拔的诗人在论到死亡时,爽性向生命的赐与者发出追问,甚至用有 些埋怨的口吻道: “既赐生,何赐死?死既来,何太速?” 一个渺小浮生又怎能理解死亡的意义呢?
就是一个被神称为“义人”的约伯,当其遭受人生风霜雨雪的吹打时,也曾 度沮丧得欲求死来了却自己一生,并以诅咒自己生日来发泄心中的愤愤不平。 可是,真的想到死亡时,却又寒意丛生: 你为何使我出母胎呢?不如我当时气绝,无人得见我……我的日子不是 甚少吗?求你停手宽容我,叫我在往而不返之先,就是往黑暗和死荫之地以先, 可以稍得畅快。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荫混沌之地,那里的光好象幽暗。”(《圣 经·约伯记》10:18-22) 死亡的恐怖触目惊心,它掠夺走人生一切欢乐、友谊。每一个人的身后,始 终伫立着一个狰狞可怕的东西,人生旅途的荒野上,处处可能满布了死亡的荆棘, 致使人一生有可能在死的恐惧中度过,心灵上始终背负着死亡的焦虑在茫茫征途 中踯躅独行。 在佩里亚耶夫的一本书上,有这样一则趣闻 19世纪中叶莫斯科有一个地主N,由于平日里颇有点傻乎乎的样子,于是有 一个著名的占卜者玛丽亚·列诺尔曼便借机嘲笑捉弄他。虽然N还年轻,但玛丽 亚预言说:“你必死在自己的床上”。“什么时候?”N惊恐地问。“在你躺上 床的时候”。占卜者狡黠地笑了笑回答了他。 从此,地主N就把舒适的厚厚的褥子、天鹅绒枕头、鸭绒枕头、丝绸被子全 扔出了房间…他的朋友当面笑他、怪他轻信,并不止一次地向他解释,你这样 有钱,不会有别的死法,何况在自己家里,在熟悉环境中,在家人仆人陪同下死 去——有什么不好?可是朋友的劝说无济于事,相反占卜者的话且日夜萦绕心 头,想起来比丧钟还可怕。于是,N不论在何种场合,做客、戏院,只要不在自 己床上,他就昏昏欲睡,甚至晩上要求一伙人一起过,因为他蜷伏着休息1个多 小时,既感到无聊,也觉得难受。白天要求女仆陪他一起坐马车满城乱转,可是 他根本无法欣赏风景,而是处于半睡眠状态。后来由于仆人给他开了一个可恶的 玩笑,使他大吃一惊,神经受到刺激,不久就呜呼哀哉了。就在他奄奄一息之时, 还坐在圈椅上打瞌睡。医生劝他躺到床上去,可他还是抱怨地蹶着腿。快咽气时 已十分虚弱,所以尽管他眼泪汪汪哀求,人们最后还是违背他的意愿把他弄到了 床上。占卜者玛丽亚的预言至终还是应验了一—地主N自找自受遭了50年的罪 之后果真死在自己的床上。 好一个“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 对死亡的禁忌,中国历来是十分讲究的。不同场合不同人物的死,居然有上 百种不同说法。如皇帝之死,就说是“驾崩”、“登假”、“殂落”等。死意味 着告别人世,故有“逝世”、“谢世”、“殁世”等婉语。还把“棺材”说成“寿 材”,把“停尸房”说成“太平间”。更有趣的是,一些垂危病人临终时刻,同 病榻边亲友交待后事时总是说“我恐怕不行了”,“我要走了”,“我要去见 XX了”等,绝不肯用一个“死”字,绝口不说。“我要死了”。说穿了,这都 是对死亡的美化,是一种畏惧、讳避死亡的“文饰”心理而已。可是,回避“死” 宇,却回避不了死亡。不希望死去,可并无办法使自己长生。这是人类若干困惑 中首当其冲的困惑 人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死亡,在心理上极力避开死亡,在生活上无法洞悉死 亡。眼见活生生的人一个个变成僵冷冷的躯体,其中感想怎能不心潮澎湃? 帕斯卡尔在他的《思想录》中这样说道: “让我们想象有一大群人披枷戴锁,都被判了死刑,他们之中天天有些人在 其余人的眼前被处决,那些活下来的人就从他们同伴的境况里看到了自身的境
17 就是一个被神称为“义人”的约伯,当其遭受人生风霜雨雪的吹打时,也曾 一度沮丧得欲求死来了却自己一生,并以诅咒自己生日来发泄心中的愤愤不平。 可是,真的想到死亡时,却又寒意丛生: “你为何使我出母胎呢?不如我当时气绝,无人得见我„„ 我的日子不是 甚少吗?求你停手宽容我,叫我在往而不返之先,就是往黑暗和死荫之地以先, 可以稍得畅快。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荫混沌之地,那里的光好象幽暗。”(《圣 经·约伯记》10:18-22) 死亡的恐怖触目惊心,它掠夺走人生一切欢乐、友谊。每一个人的身后,始 终伫立着一个狰狞可怕的东西,人生旅途的荒野上,处处可能满布了死亡的荆棘, 致使人一生有可能在死的恐惧中度过,心灵上始终背负着死亡的焦虑在茫茫征途 中踯躅独行。 在佩里亚耶夫的一本书上,有这样一则趣闻。 19 世纪中叶莫斯科有一个地主 N,由于平日里颇有点傻乎乎的样子,于是有 一个著名的占卜者玛丽亚·列诺尔曼便借机嘲笑捉弄他。虽然 N 还年轻,但玛丽 亚预言说:“你必死在自己的床上”。“什么时候?”N 惊恐地问。“在你躺上 床的时候”。占卜者狡黠地笑了笑回答了他。 从此,地主 N 就把舒适的厚厚的褥子、天鹅绒枕头、鸭绒枕头、丝绸被子全 扔出了房间„„他的朋友当面笑他、怪他轻信,并不止一次地向他解释,你这样 有钱,不会有别的死法,何况在自己家里,在熟悉环境中,在家人仆人陪同下死 去——有什么不好?可是朋友的劝说无济于事,相反占卜者的话且日夜萦绕心 头,想起来比丧钟还可怕。于是,N 不论在何种场合,做客、戏院,只要不在自 己床上,他就昏昏欲睡,甚至晚上要求一伙人一起过,因为他蜷伏着休息 1 个多 小时,既感到无聊,也觉得难受。白天要求女仆陪他一起坐马车满城乱转,可是 他根本无法欣赏风景,而是处于半睡眠状态。后来由于仆人给他开了一个可恶的 玩笑,使他大吃一惊,神经受到刺激,不久就呜呼哀哉了。就在他奄奄一息之时, 还坐在圈椅上打瞌睡。医生劝他躺到床上去,可他还是抱怨地蹶着腿。快咽气时 已十分虚弱,所以尽管他眼泪汪汪哀求,人们最后还是违背他的意愿把他弄到了 床上。占卜者玛丽亚的预言至终还是应验了——地主 N 自找自受遭了 50 年的罪 之后果真死在自己的床上。 好一个“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 对死亡的禁忌,中国历来是十分讲究的。不同场合不同人物的死,居然有上 百种不同说法。如皇帝之死,就说是“驾崩”、“登假”、“殂落”等。死意味 着告别人世,故有“逝世”、“谢世”、“殁世”等婉语。还把“棺材”说成“寿 材”,把“停尸房”说成“太平间”。更有趣的是,一些垂危病人临终时刻,同 病榻边亲友交待后事时总是说“我恐怕不行了”,“我要走了”,“我要去见× X X 了”等,绝不肯用一个“死”字,绝口不说。“我要死了”。说穿了,这都 是对死亡的美化,是一种畏惧、讳避死亡的“文饰”心理而已。可是,回避“死” 宇,却回避不了死亡。不希望死去,可并无办法使自己长生。这是人类若干困惑 中首当其冲的困惑。 人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死亡,在心理上极力避开死亡,在生活上无法洞悉死 亡。眼见活生生的人一个个变成僵冷冷的躯体,其中感想怎能不心潮澎湃? 帕斯卡尔在他的《思想录》中这样说道: “让我们想象有一大群人披枷戴锁,都被判了死刑,他们之中天天有些人在 其余人的眼前被处决,那些活下来的人就从他们同伴的境况里看到了自身的境
况。他们充满悲痛又毫无希望地面面相觑,都在等待着轮到自己。这就是人类境 况的缩影”。 熙来攘往,芸芸众生。时时在聆听丧钟的哀鸣,处处会碰见死亡的幽灵。救 护车的警笛声长鸣过市,殡仪馆的安魂曲撕心裂肺。死亡的恐惧、茫然、不安犹 如狂风一般每每袭击赢弱而又乏力自救的人们,他们在那“离死不过一步”(《圣 经·撒母耳记上》20:3)的羊肠小道上不住地挣扎、呻吟、呐喊: “谁能常活免死,救他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杈柄呢?”(《圣经·诗篇》89
18 况。他们充满悲痛又毫无希望地面面相觑,都在等待着轮到自己。这就是人类境 况的缩影”。 熙来攘往,芸芸众生。时时在聆听丧钟的哀鸣,处处会碰见死亡的幽灵。救 护车的警笛声长鸣过市,殡仪馆的安魂曲撕心裂肺。死亡的恐惧、茫然、不安犹 如狂风一般每每袭击赢弱而又乏力自救的人们,他们在那“离死不过一步”(《圣 经·撒母耳记上》20:3)的羊肠小道上不住地挣扎、呻吟、呐喊: “谁能常活免死,救他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呢?”(《圣经·诗篇》89: 48)
叫人活的乃是灵 (约6:63) 司机酒后开车,在街市上横冲直撞。碾死了一位农妇和一只洋犬……人们 把洋犬丢弃一旁不顾,却深深地为屈死的农妇深表同情和悲愤 人犬同被压死,但死后“待遇”不一,为什么? 小女孩天真活泼,父母亲视为掌上明珠。有一日,突然女孩不幸暴病而逝, 父母亲自然痛不欲生。躺在床上,女儿的相貌未变,肢体未缺,但为何情形与她 生前大不一样呢? 同是这个女孩,是什么东西从她身上失去了呢? 人是有灵魂的。 可是,有人表示不信。认为宇宙中除了物质以外,不再有其他任何东西的存 在。根本不存在灵魂,只有物质,所谓灵魂,就是人脑的功能,是物质最精细的 表现:“小孩子脑子小,所以他的思想幼稚;一个人脑子有病,他的思想就病态; 个人脑子老了,他的思想也陈旧了;一个人脑子死了,他的思想也就终止了 所以,脑子就是灵魂。”他们还武断地说:“从来没人在手里捉住过灵魂。” 果真如此么? 不错,灵魂是没有被人捉到过。可是,人若认为捉到过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那是十分幼稚滑稽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能把无线电信号捉在手里么?你能 否认世上有电视这回事么?也许你会说,人家这电波能感觉到,测试到的哩!但 你怎么知道灵魂我们不可以觉察到它的表现呢? 脑子是物质的,灵魂是属于精神的。物质不能产生精神,虽然精神需要物质 来表现出来,但物质还是物质,精神还是精神。这犹如音乐家要藉着工具把音乐 表现出来,但不能说音乐家就是工具。又好像汽油能发动汽车,但汽油不是汽车 人的物质头脑可以表现灵魂的活动,灵魂不是头脑。人有崇高的德性;伟大的爱 心、宗教的观念等等无一不是灵魂的表现,无一不是精神层面所产生出来的种种 感觉。这些绝不是猿猴和其他动物所能学到的。身体的表现一切都是生理的、感 觉的,所以精神的表现不可能从身体的那一部分产生出来的。因此,一个健全完 整的人,他的组成不单单是物质的身体,还有属于精神层面的灵魂 人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自我意识”,“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人 能意识到“我”的存在,人都有“我”的自觉。因为有“我”存在,就与别人有 了分界线。“我”是每天谈话间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因为人人都有“我”,在尘 世生活中,“我”与“我”相挤相撞,就演绎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那么,究 竟什么才是“我”?或说“我”是什么呢?“我”究竟是谁?若按生理学来说, 我”是由几大生理系统组成,头颅、躯干、四肢、血肉、内脏等等。从化学来 说,“我”是十余种化学元素造成的。例如:碳、氢、氧、氮、硫、磷、钠等等,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牛或羊死了,还值不少钱。而人死了,谁都不要。但是,“我” 之所以为我,决不是那么简单。父母虽然生“我”,但并非造“我”,否则为何 同父同母所生儿女,面貌可以相似,然而,思想、性情、命运……什么都难相同 呢?芸芸丛生,找不出两个相同的“我” 我”有身体,但身体决不完全能代表真“我”,一个人即便肢残不全,但 “我”的概念并不残缺,“我”不会变成“半个我”或者变成“他”的,真我乃 是生命:一个人的真我,要从他的言行、品格中观察出来。 按生理学家说,身体新陈代谢大约七年一换。就是说,因着细胞的死亡和再 生,七年之后的“我”绝对不是七年之前我的身体了,但事实上五岁时的“我
19 叫人活的乃是灵 (约 6:63) 一司机酒后开车,在街市上横冲直撞。碾死了一位农妇和一只洋犬„„人们 把洋犬丢弃一旁不顾,却深深地为屈死的农妇深表同情和悲愤„„ 人犬同被压死,但死后“待遇”不一,为什么? 一小女孩天真活泼,父母亲视为掌上明珠。有一日,突然女孩不幸暴病而逝, 父母亲自然痛不欲生。躺在床上,女儿的相貌未变,肢体未缺,但为何情形与她 生前大不一样呢? 同是这个女孩,是什么东西从她身上失去了呢? 人是有灵魂的。 可是,有人表示不信。认为宇宙中除了物质以外,不再有其他任何东西的存 在。根本不存在灵魂,只有物质,所谓灵魂,就是人脑的功能,是物质最精细的 表现:“小孩子脑子小,所以他的思想幼稚;一个人脑子有病,他的思想就病态; 一个人脑子老了,他的思想也陈旧了;一个人脑子死了,他的思想也就终止了。 所以,脑子就是灵魂。”他们还武断地说:“从来没人在手里捉住过灵魂。” 果真如此么? 不错,灵魂是没有被人捉到过。可是,人若认为捉到过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那是十分幼稚滑稽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能把无线电信号捉在手里么?你能 否认世上有电视这回事么?也许你会说,人家这电波能感觉到,测试到的哩!但 你怎么知道灵魂我们不可以觉察到它的表现呢? 脑子是物质的,灵魂是属于精神的。物质不能产生精神,虽然精神需要物质 来表现出来,但物质还是物质,精神还是精神。这犹如音乐家要藉着工具把音乐 表现出来,但不能说音乐家就是工具。又好像汽油能发动汽车,但汽油不是汽车。 人的物质头脑可以表现灵魂的活动,灵魂不是头脑。人有崇高的德性;伟大的爱 心、宗教的观念等等无一不是灵魂的表现,无一不是精神层面所产生出来的种种 感觉。这些绝不是猿猴和其他动物所能学到的。身体的表现一切都是生理的、感 觉的,所以精神的表现不可能从身体的那一部分产生出来的。因此,一个健全完 整的人,他的组成不单单是物质的身体,还有属于精神层面的灵魂。 人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自我意识”,“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人 能意识到“我”的存在,人都有“我”的自觉。因为有“我”存在,就与别人有 了分界线。“我”是每天谈话间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因为人人都有“我”,在尘 世生活中,“我”与“我”相挤相撞,就演绎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那么,究 竟什么才是“我”?或说“我”是什么呢?“我”究竟是谁?若按生理学来说, “我”是由几大生理系统组成,头颅、躯干、四肢、血肉、内脏等等。从化学来 说,“我”是十余种化学元素造成的。例如:碳、氢、氧、氮、硫、磷、钠等等。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牛或羊死了,还值不少钱。而人死了,谁都不要。但是,“我” 之所以为我,决不是那么简单。父母虽然生“我”,但并非造“我”,否则为何 同父同母所生儿女,面貌可以相似,然而,思想、性情、命运„„什么都难相同 呢?芸芸丛生,找不出两个相同的“我”。 “我”有身体,但身体决不完全能代表真“我”,一个人即便肢残不全,但 “我”的概念并不残缺,“我”不会变成“半个我”或者变成“他”的,真我乃 是生命:一个人的真我,要从他的言行、品格中观察出来。 按生理学家说,身体新陈代谢大约七年一换。就是说,因着细胞的死亡和再 生,七年之后的“我”绝对不是七年之前我的身体了,但事实上五岁时的“我
与八十岁时的“我”仍是一个“我”。可见在这个“我”里面有一个恒久不变的 基础。我非物质,而是超乎物质。如果没有灵魂,就无法解释“我”的存在或由 来。假如有一天身体死去,可想而知,“我”依然存在,依然故我! 其实,从古到今,“灵魂永存”这一观念始终影响着人的思想。人世间有十 二个活生生的女性,“大虛幻境”中有十二金钗永存。这便是曹雪芹《红楼梦》 所描绘的灵魂长存图:给寺庙捐一根门槛,让众人践踏,以求得来生有福。这又 是鲁迅笔下祥林嫂的灵魂来世观。古埃及金字塔中的“木乃伊”,他们称棺材是 “活人的箱子”。考古学家还发现,古人在人尸体上撒些红矿粉,等等,都是对 灵魂不灭、死后生命永存观念的自然流露。就是今天中国农村许多地区“禁而不 止”的迷信活动如烧纸钱等,也逃不出人死后灵魂不死的朴素思想范畴。 有人曾说:人有灵魂,从宗教的立场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假定。这个假定, 对于端正世道人心大有裨益。但问题是,灵魂存在并非假定,而是铁般事实。 有一个很神秘的现象,被称作“距离感觉。(Tel- apathy),一个人的心 思情绪,在某种特殊情形之下,能不用普通物质而传递到数千里外的另一个人。 此种作用,不独发生在物体存在之时,而且发生于物体死亡之后那二者之中, 人已经死亡。有不少心理学家竞相研究,其中有以为这就是灵魂不死的明证。但 无论如何,此种神秘现象对于灵魂问题研究,大有贡献。 《晨光》杂志曾载有这方面的例证,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某次有一外国读书少年,忽然觉得心里非常难过,寝不成眠,食不甘味。上 课昏天黑地地难过非常,自己也感到莫明其妙。后接家电报说:父亲在昨日去世, 临终时恳切想见他在外读书的儿子,死难瞑目。少年忆起自己十分难过之时,正 是家父十分念儿又将断气之时。 印度孙达尔先生信耶稣,得圣灵重生后,常见异象。某次,他在异象中被主 提到天上乐园,见主耶稣荣耀光明尊容,并有天使和去世的信徒在他周围,他身 体也是光明灿烂,与主耶稣的身体相似,内中有几个他熟识的人。有一位他并不 太认识的人突然叫他“孙先生”!孙达尔就问:“阁下是谁?怎么认识 我”?对方回答说:“我是某麻疯病院的一个病人,前些日子,你到我们那儿讲 道,你不记得有一个四肢不全,鼻子也烂落了的病人坐在你脚前?”孙达尔稍加 回忆,正是不错,说起来果然认识。就问:“你几时到此地?”他答:“二月二 十六日去世的,蒙主赐我灵体,现安居乐园,感谢赞美主!”孙达尔异像就此结 束了。他随后马上写信给麻疯病院,查问此事究竟如何?院长回信的结果与孙达 尔异像内容一模一样!孙达尔离这麻疯院路很远,而且死者又是一位无名病人 平时并不通信,这件奇事只有一个解释:人是有灵魂的! 假如这种类似心灵感应的事例均是因为灵所引起,那么,灵无疑就是超越 时空的东西 一位研究此类现象的杂志也这样说。 无独有偶的是,近几年前,温州有位供销员出差在外,在旅馆被恶人用榔头 打死。几乎同时,妻子在家梦见他满头鲜血立于身边,醒来一身冷汗。她把梦景 告诉阿婆,大家都难以接受这是事实。谁知,可怜的婆媳第二天就接到了公安局 的通知,叫她们立即赶赴出事地点认尸… 还有一本书叫《不可思议》,里面提到了美国前总统林肯的遇刺经过 林肯总统为解放黑奴做出了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865年4 月初的一个晚上,他梦见自己走进白宫草坪,见有许多人围在那里乱哄哄的,他 就问士兵“发生了什么事?”那士兵回答:“总统死了!”他感到十分惊奇,又
20 与八十岁时的“我”仍是一个“我”。可见在这个“我”里面有一个恒久不变的 基础。我非物质,而是超乎物质。如果没有灵魂,就无法解释“我”的存在或由 来。假如有一天身体死去,可想而知,“我”依然存在,依然故我! 其实,从古到今,“灵魂永存”这一观念始终影响着人的思想。人世间有十 二个活生生的女性,“大虚幻境”中有十二金钗永存。这便是曹雪芹《红楼梦》 所描绘的灵魂长存图;给寺庙捐一根门槛,让众人践踏,以求得来生有福。这又 是鲁迅笔下祥林嫂的灵魂来世观。古埃及金字塔中的“木乃伊”,他们称棺材是 “活人的箱子”。考古学家还发现,古人在人尸体上撒些红矿粉,等等,都是对 灵魂不灭、死后生命永存观念的自然流露。就是今天中国农村许多地区“禁而不 止”的迷信活动如烧纸钱等,也逃不出人死后灵魂不死的朴素思想范畴。 有人曾说:人有灵魂,从宗教的立场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假定。这个假定, 对于端正世道人心大有裨益。但问题是,灵魂存在并非假定,而是铁般事实。 有一个很神秘的现象,被称作“距离感觉。(Tel-epathy),一个人的心 思情绪,在某种特殊情形之下,能不用普通物质而传递到数千里外的另一个人。 此种作用,不独发生在物体存在之时,而且发生于物体死亡之后那二者之中,一 人已经死亡。有不少心理学家竞相研究,其中有以为这就是灵魂不死的明证。但 无论如何,此种神秘现象对于灵魂问题研究,大有贡献。 《晨光》杂志曾载有这方面的例证,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某次有一外国读书少年,忽然觉得心里非常难过,寝不成眠,食不甘味。上 课昏天黑地地难过非常,自己也感到莫明其妙。后接家电报说:父亲在昨日去世, 临终时恳切想见他在外读书的儿子,死难瞑目。少年忆起自己十分难过之时,正 是家父十分念儿又将断气之时。 印度孙达尔先生信耶稣,得圣灵重生后,常见异象。某次,他在异象中被主 提到天上乐园,见主耶稣荣耀光明尊容,并有天使和去世的信徒在他周围,他身 体也是光明灿烂,与主耶稣的身体相似,内中有几个他熟识的人。有一位他并不 太认识的人突然叫他“孙先生”!孙达尔就问:“阁下是谁?怎么认识 我”?对方回答说:“我是某麻疯病院的一个病人,前些日子,你到我们那儿讲 道,你不记得有一个四肢不全,鼻子也烂落了的病人坐在你脚前?”孙达尔稍加 回忆,正是不错,说起来果然认识。就问:“你几时到此地?”他答:“二月二 十六日去世的,蒙主赐我灵体,现安居乐园,感谢赞美主!”孙达尔异像就此结 束了。他随后马上写信给麻疯病院,查问此事究竟如何?院长回信的结果与孙达 尔异像内容一模一样!孙达尔离这麻疯院路很远,而且死者又是一位无名病人, 平时并不通信,这件奇事只有一个解释:人是有灵魂的! “假如这种类似心灵感应的事例均是因为灵所引起,那么,灵无疑就是超越 时空的东西”。 一位研究此类现象的杂志也这样说。 无独有偶的是,近几年前,温州有位供销员出差在外,在旅馆被恶人用榔头 打死。几乎同时,妻子在家梦见他满头鲜血立于身边,醒来一身冷汗。她把梦景 告诉阿婆,大家都难以接受这是事实。谁知,可怜的婆媳第二天就接到了公安局 的通知,叫她们立即赶赴出事地点认尸„„ 还有一本书叫《不可思议》,里面提到了美国前总统林肯的遇刺经过。 林肯总统为解放黑奴做出了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865 年 4 月初的一个晚上,他梦见自己走进白宫草坪,见有许多人围在那里乱哄哄的,他 就问士兵“发生了什么事?”那士兵回答:“总统死了!”他感到十分惊奇,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