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四期 004年12月頁225-250 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 Confucian Studies of Living and Dying: to Use Confucianism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s the text 廖俊裕 Liao chun yu 摘要 1.當代台灣盛行生死學議題∶從楊國樞丶傅偉勳丶生死學硏究所成立等 現象說起 2.儒學不宜忽略此主流議題 (1)儒學現進入對話交流世代∶劉遽先丶杜維明為例 (2)儒學本身的經世性格 3.儒學如何解決生死問題 (1)先秦儒學重心不在此處∶志在解決「禮壞樂崩」的「周文疲 弊」社會 (2)受佛學刺激而生發的宋明理學可擔此任 (3)以晩明理學論遽如何解決生死問題 丶陽明龍場驛「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及其解決之道 乙丶陽明後學「良知了生死」思潮∶周海門與陶奭齡 丙丶高攀龍投水遺言「心如太虛,本無生死」° 丁、以上’從形式看’和禪解決生死方法相同’難以檢別儒釋 故當以宋明理學殿軍劉蕺山之「盡其道而生’盡其道而 死·是謂無生死」為最終結穴。 4.結論∶以蕺山言’儒學重點不在解決生死問題’卻可解決生死問題。 關鍵詞∶陽明後學丶劉蕺山丶、本無生死丶生生不息、良知了生死 南華大學通識教學中心副教授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四期 2004 年 12 月 頁 225-250 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 Confucian Studies of Living and Dying:to Use Confucianism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s the Text 廖俊裕∗ Liao Chun Yu 摘 要 1. 當代台灣盛行生死學議題:從楊國樞、傅偉勳、生死學研究所成立等 現象說起。 2. 儒學不宜忽略此主流議題: (1)儒學現進入對話交流世代:劉述先、杜維明為例。 (2)儒學本身的經世性格 3. 儒學如何解決生死問題: (1) 先秦儒學重心不在此處:志在解決「禮壞樂崩」的「周文疲 弊」社會。 (2) 受佛學刺激而生發的宋明理學可擔此任。 (3) 以晚明理學論述如何解決生死問題: 甲、 陽明龍場驛「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及其解決之道。 乙、 陽明後學「良知了生死」思潮:周海門與陶奭齡。 丙、 高攀龍投水遺言「心如太虛,本無生死」。 丁、 以上,從形式看,和禪解決生死方法相同,難以檢別儒釋 ,故當以宋明理學殿軍劉蕺山之「盡其道而生,盡其道而 死,是謂無生死」為最終結穴。 4. 結論:以蕺山言,儒學重點不在解決生死問題,卻可解決生死問題。 關鍵詞:陽明後學、劉蕺山、本無生死、生生不息、良知了生死 ∗ 南華大學通識教學中心副教授。 225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四期 Abstract 1. The studies of living and dying are in vogue in Taiwan now 2. The confucianist should not ignore the main stream 3. How to solve the question of living and dying for Confucianism 3. 1 Confucianism before the Chou dynasty can not answer the question 3.2 Confucianism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can do it 3.2. wAng, Yang Ming 3. 2. 2The school of Yang Ming 3.2.3Gao, Pan Long 3.2.4Liu Ji Shan 4. Conclusion Keywords: Liu Ji Shan, the school of Yang Ming, no life and sheng-sheng-bu-x(生生不息), liang-zhi to solve the question of living and dying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四期 ⎯⎯⎯⎯⎯⎯⎯⎯⎯⎯⎯⎯⎯⎯⎯⎯⎯⎯⎯⎯⎯⎯⎯⎯⎯⎯⎯⎯⎯⎯⎯⎯⎯⎯⎯⎯⎯ Abstract 1. The studies of living and dying are in vogue in Taiwan now. 2. The confucianist should not ignore the main stream. 3.How to solve the question of living and dying for Confucianism. 3.1 Confucianism before the Chou Dynasty can not answer the question. 3.2 Confucianism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can do it. 3.2.1Wang,Yang Ming 3.2.2The school of Yang Ming 3.2.3Gao,Pan Long 3.2.4Liu,Ji Shan 4.Conclusion Keywords: Liu Ji Shan, the school of Yang Ming, no life and death, sheng-sheng-bu-xi(生生不息), liang-zhi to solve the question of living and dying 226
儒學的生死學——以晩明儒學文本 前言 已故傅偉勳(1933-1997)先生,在台灣的文化現象中,一直都是個帶動話 題的學者’從「批判的繼承」「創造的詮釋學」……到「文化中國」等等’莫 不傳誦一時。尤其晩年基於他自己與淋巴腺癌搏鬥的生死體驗丶寫成《死亡的 奪嚴與生命的簟嚴——從臨憝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乙書·提出「現代生死 學」的頜域’更是蔚駑風潮·影響迄今不衰。首先便有楊國樞丶余德慧因讀此 書深受感動·而發一心願∶「先在台大開授此種課程」’其後果然付諸實踐且 造成修課學生的搶修熱潮’人數由一百個·增加到一百五十丶一百八十·鑑於 精力有限,作業批改不完’只好以此駑限,但連旁聽學生約兩、三百人。龔鵬 程先生更以十年薪資一次給付的方式’邀請他回國在南華大學(當時爲南華管 理學院)籌設「生死學硏究所」°侕而在一向以「財經企管丶工矞經營」爲出版 大宗的出版界中,「生死學」的相關書籍亦成駑岀版的重點傅佩榮先生更駑 文書評直詈’由此書及傳偉勳本人的經驗·可發展出一套「傅氏療法」,°時 之間·「生死學」三個字成爲台灣沚會中的「當道語言」° 以儒學本身的「經世」性格’永遠秉具肚會關懷的面向·在此「生死學」 成爲「當道語詈」之際·自不宜忽略此主流話題。況且·現代肚會已進入 全球化」的「對話時代」要想做駑中國傳統思想中心的儒家學脈繼續有活力的 貢獻時代’就不免要參與對話·觀諸新儒家學者中·劉迒先丶杜雜明二先生皆 風塵僕僕的往來世界各地參與會議丶進行討論’可見一斑。 傅偉勳:死亡的鰾嚴與生命的鰾嚴一一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 書局·1998)筆者並不同意傅先生談及三教的心性體認的生死學時·將儒家的生死學 匱於陽明的良知上·限於篇幅·本文沒有對此展開討論。但閱畢全文·即可得知 2參傅偉勳:《死亡的挲嚴與生命的镎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 中書局,1998),<序>,頁6 3見韓國棟∶<探索生死學奧秘台大開課掀熱潮>·〈中國時報》’第37版·1994 年4月23日 參龔鵬程:<弔傅偉勳>’《知識分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0°頁249-253 参鍾芳珨:<肚會的開放讓分眾出版強強滾>·《聯合報》·第15版,194年2月27 °傅佩榮:<調整焦距看死亡>·參傅偉勳:死亡的鰾嚴與生命的鰾嚴--從臨終精神 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附錄>·頁330-343 參劉逃先:<對話時代的來臨>’〈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出版耻,2001 ),<序>,頁3-7
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 ⎯⎯⎯⎯⎯⎯⎯⎯⎯⎯⎯⎯⎯⎯⎯⎯⎯⎯⎯⎯⎯⎯⎯⎯⎯⎯⎯⎯⎯⎯⎯⎯⎯⎯⎯⎯⎯ 一、前言 已故傅偉勳(1933-1997)先生,在台灣的文化現象中,一直都是個帶動話 題的學者,從「批判的繼承」、「創造的詮釋學」⋯⋯到「文化中國」等等,莫 不傳誦一時。尤其晚年基於他自己與淋巴腺癌搏鬥的生死體驗,寫成《死亡的 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乙書1 ,提出「現代生死 學」的領域,更是蔚為風潮,影響迄今不衰。首先便有楊國樞、余德慧因讀此 書深受感動,而發一心願:「先在台大開授此種課程」,2 其後果然付諸實踐,且 造成修課學生的搶修熱潮,人數由一百個,增加到一百五十、一百八十,鑑於 精力有限,作業批改不完,只好以此為限,但連旁聽學生約兩、三百人。3 龔鵬 程先生更以十年薪資一次給付的方式,邀請他回國在南華大學(當時為南華管 理學院)籌設「生死學研究所」。4 而在一向以「財經企管、工商經營」為出版 大宗的出版界中,「生死學」的相關書籍亦成為出版的重點,5 傅佩榮先生更為 文書評直言,由此書及傅偉勳本人的經驗,可發展出一套「傅氏療法」,6 一時 之間,「生死學」三個字成為台灣社會中的「當道語言」。 以儒學本身的「經世」性格,永遠兼具社會關懷的面向,在此「生死學」 成為「當道語言」之際,自不宜忽略此主流話題。況且,現代社會已進入一「 全球化」的「對話時代」,要想做為中國傳統思想中心的儒家學脈繼續有活力的 貢獻時代,就不免要參與對話,觀諸新儒家學者中,劉述先、杜維明二先生皆 風塵僕僕的往來世界各地參與會議、進行討論,可見一斑。7 1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 書局,1998)。筆者並不同意傅先生談及三教的心性體認的生死學時,將儒家的生死學 置於陽明的良知上,限於篇幅,本文沒有對此展開討論。但閱畢全文,即可得知。 2 參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 中書局,1998),<序>,頁 6。 3 見韓國棟:<探索生死學奧秘台大開課掀熱潮>,《中國時報》,第 37 版,1994 年 4 月 23 日。 4 參龔鵬程:<弔傅偉勳>,《知識分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頁 249--253。 5 參鍾芳玲:<社會的開放讓分眾出版強強滾>,《聯合報》,第 15 版,1994 年 2 月 27 日。 6 傅佩榮:<調整焦距看死亡>,參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 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附錄>,頁 330--343。 7 參劉述先:<對話時代的來臨>,《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 ),<序>,頁 3--7。 227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四期 本文基於以上兩點·欲從儒學中攫取其有關「解決生死」的智慧以作爲 「時代的回應」°又因駑在先秦儒學中·孔孟荀的思考重點在於解決「周文疲弊 」丶「禮壞樂崩」的文化秩序問題,對於生死問題·常隱而不發的只有幾句話 如《論語》中,便只有少數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朝 聞道’夕死可矣」幾句話’致合有些人以孔子乃「懊疑論」者,因此本文 以晩明理學爲主要論迒範圍’之所以如此·乃因晩明政治黑喑’儒者求取功名 以經世濟民之時·常不免面臨生死的威脅·因而便不免有一套楊儒賓先生所謂 的「刀鋸鼎鏤之學」’楊先生曰 我們不能不注意到明儒真有一套「刀鋸鼎錢」之學。明儒從王陽明以下 如楊爵丶楊繼盛丶鄒元標丶東林諸君子以迄明末劉宗周丶黃道周等人 他們都將最惡劣的廷杖丶詔狱獄丶廠衛制度’視為對自己人格的考驗 也視為「此道丶此學」最好的試金石。 所謂的「刀鋸鼎鏤」不只指明代儒者所面對的生活上的「橫逆困頓」或 身體上的病痛絕症」’更重要的的是指其隨時所面臨的「生死存亡」’他們所面 對的死亡’恐怕比前文之傅偉勳先生與之搏鬥的淋巴腺癌’更叫人感到驚心動 魄。以王陽明爲例·即使被劉瑾所陷·貶至貴州龍場驛’但甚至在到龍場驛的 路程中·還要隨時提心防範劉瑾派人暗殺·不得已·只好投水詐死·以脫險境 其驚險若此。因此本文便以其人之「刀鋸鼎鏤之學μ來說明他們如何解決生 死問題。 本文的論迒步驟由陽明龍場驛悟道廴手·此因其時陽明對人世一切得失榮 辱皆能放下,「惟生死一念尙覺未化」(詳下文),故是一個很好的進入生死問題 的線索。再由此說明,陽明後,以「良知了生死」思潮的形成·在這部分以泰 州王門之周海門與其弟子陶奭簖二先生爲對象’這是因爲他們正是以「生死問 題」爲他們的問題意識·而提岀「良知」駑解決之鑰·另一原因是作暠對比 8参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第3講,頁45-68 °此二句分別見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肚,1999),頁172·95。 °参陳榮捷:<西方對於儒學之硏究>·《王陽明與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楊儒賓:<死生與義理—一劉宗周與髙攀龍的承諾>·收入鍾彩釣主編:(劉蕺山學 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硏’院文晢所籌備處·1998),頁537-538 參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卷33<年譜一 頁1227-1228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四期 ⎯⎯⎯⎯⎯⎯⎯⎯⎯⎯⎯⎯⎯⎯⎯⎯⎯⎯⎯⎯⎯⎯⎯⎯⎯⎯⎯⎯⎯⎯⎯⎯⎯⎯⎯⎯⎯ 本文基於以上兩點,欲從儒學中攫取其有關「解決生死」的智慧,以作為 「時代的回應」。又因為在先秦儒學中,孔孟荀的思考重點在於解決「周文疲弊 」、「禮壞樂崩」的文化秩序問題,8 對於生死問題,常隱而不發的只有幾句話, 如《論語》中,便只有少數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朝 聞道,夕死可矣」9 幾句話,致令有些人以為孔子乃「懷疑論」者,10因此本文 以晚明理學為主要論述範圍,之所以如此,乃因晚明政治黑暗,儒者求取功名 以經世濟民之時,常不免面臨生死的威脅,因而便不免有一套楊儒賓先生所謂 的「刀鋸鼎鑊之學」,楊先生曰: 我們不能不注意到明儒真有一套「刀鋸鼎鑊」之學。明儒從王陽明以下 ,如楊爵、楊繼盛、鄒元標、東林諸君子以迄明末劉宗周、黃道周等人 ,他們都將最惡劣的廷杖、詔獄、廠衛制度,視為對自己人格的考驗, 也視為「此道、此學」最好的試金石。11 所謂的「刀鋸鼎鑊」不只指明代儒者所面對的生活上的「橫逆困頓」或「 身體上的病痛絕症」,更重要的的是指其隨時所面臨的「生死存亡」,他們所面 對的死亡,恐怕比前文之傅偉勳先生與之搏鬥的淋巴腺癌,更叫人感到驚心動 魄。以王陽明為例,即使被劉瑾所陷,貶至貴州龍場驛,但甚至在到龍場驛的 路程中,還要隨時提心防範劉瑾派人暗殺,不得已,只好投水詐死,以脫險境 ,其驚險若此。12因此本文便以其人之「刀鋸鼎鑊之學」來說明他們如何解決生 死問題。 本文的論述步驟由陽明龍場驛悟道入手,此因其時陽明對人世一切得失榮 辱皆能放下,「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詳下文),故是一個很好的進入生死問題 的線索。再由此說明,陽明後,以「良知了生死」思潮的形成,在這部分以泰 州王門之周海門與其弟子陶奭齡二先生為對象,這是因為他們正是以「生死問 題」為他們的問題意識,而提出「良知」為解決之鑰,另一原因是作為對比, 8 參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第 3 講,頁 45--68。 9 此二句分別見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頁 172、95。 10參陳榮捷:<西方對於儒學之研究>,《王陽明與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頁 96。 11楊儒賓:<死生與義理--劉宗周與高攀龍的承諾>,收入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 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頁 537—538。 12參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卷 33<年譜一>, 頁 1227—1228。 228
儒學的生死學——以晩明儒學文本 以引岀與其同時之高攀龍與劉蕺山二儒’此二儒之死皆極其悲壯與合人敬佩 且爲黃宗羲口中的「今日之學者·大概以高丶劉二先生,並稱鳥大儒’可以無 疑矣」·故以其二人壓軸·但高攀龍對死之義理猶有未瑩·所以最慾結穴在蕺 山身上 陽明的生死困惑及其解決之道 我們便從王陽明有名的龍場驛悟道開始談趄 當陽明因上疏欲救南京給事中〔諫官)戴銑與監察御史薄彥徽等人’而遭 詔獄丶廷杖’最後貶官貴州龍場驛驛丞劉瑾仍派人暗中跟蹤·陽明感覺有生 命危險的存在·於是投江假裝自殺身亡·暗中乘矞船至福建邊界·陽明本欲逃 亡遠方’但恰遇二十年前認識的道士·道上告訴陽明:汝有親在’萬一瑾怒逮 爾父·誣以北走胡·南走粤·何以應之?」爲了不拖累家人’陽明決定身赴龍 場。此時陽明三十七歲’《年譜》云 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 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使教之範土架木以居。時瑾憾未已 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瑯自誓曰:「 吾惟俟命而已!」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心中灑灑。而從者皆病 自析薪取水作麋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悦’復調越曲 1見黄宗羲《明儒學案》(台北:里仁書局,1987)·<蕺山學案>,頁1507,(《黄宗羲 全集〉第八冊) 宋明理學,一般合稱’但宋儒和明儒因時代機緣的問題·關切儒學的重點並不同,錢 穆先生會云:「人類對宇宙,對人生·有一個最迫切最重大的問題,便是生和死的問題 」(氏著:《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頁2)不過·在宋儒身上 「生死問題」並不成其問題意識·「生死」反而只是他們攻擊佛教的一個利器。以駑生 死其實是「本分事」°如明道曰:「佛學只是以生死恐動人。可怪兩千年來’無一人覺 此·是被他恐動也。聖賢以生死駑本分事·無可懼·故不論生死。佛之學駑怕生死 故只管說不休。」(宋·程顥丶程頭《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頁2。 ),又曰:「釋氏本怖生死駑利,豈是公道?」(同上書·頁139)象山亦云:「釋氏以人 生天地間·有生死丶有輪迴丶有煩惱·以駑甚苦而求所以免之。…故曰利曰私°(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台灣矞務印書館,1979·頁18·)晩明儒者和 宋代儒者有一大不同之處·即「死亡意識」常常成駑他們首出的觀念·如何了生死成 駑主要的問題·參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晩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 對生死議題的關談耙〉·中央硏究近代史硏先所集刊》第3期·199912·頁165-207
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 ⎯⎯⎯⎯⎯⎯⎯⎯⎯⎯⎯⎯⎯⎯⎯⎯⎯⎯⎯⎯⎯⎯⎯⎯⎯⎯⎯⎯⎯⎯⎯⎯⎯⎯⎯⎯⎯ 以引出與其同時之高攀龍與劉蕺山二儒,此二儒之死皆極其悲壯與令人敬佩, 且為黃宗羲口中的「今日之學者,大概以高、劉二先生,並稱為大儒,可以無 疑矣」,13故以其二人壓軸,但高攀龍對死之義理猶有未瑩,所以最終結穴在蕺 山身上。14 二、陽明的生死困惑及其解決之道 我們便從王陽明有名的龍場驛悟道開始談起。 當陽明因上疏欲救南京給事中(諫官)戴銑與監察御史薄彥徽等人,而遭 詔獄、廷杖,最後貶官貴州龍場驛驛丞。劉瑾仍派人暗中跟蹤,陽明感覺有生 命危險的存在,於是投江假裝自殺身亡,暗中乘商船至福建邊界,陽明本欲逃 亡遠方,但恰遇二十年前認識的道士,道士告訴陽明:「汝有親在,萬一瑾怒逮 爾父,誣以北走胡,南走粵,何以應之?」為了不拖累家人,陽明決定身赴龍 場。此時陽明三十七歲,《年譜》云: 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 ,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使教之範土架木以居。時瑾憾未已 ,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墎自誓曰:「 吾惟俟命而已!」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心中灑灑。而從者皆病 ,自析薪取水作麋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 13見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里仁書局,1987),<蕺山學案>,頁 1507,(《黃宗羲 全集》第八冊)。 14宋明理學,一般合稱,但宋儒和明儒因時代機緣的問題,關切儒學的重點並不同,錢 穆先生曾云:「人類對宇宙,對人生,有一個最迫切最重大的問題,便是生和死的問題 。」(氏著:《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頁 2)不過,在宋儒身上, 「生死問題」並不成其問題意識,「生死」反而只是他們攻擊佛教的一個利器。以為生 死其實是「本分事」。如明道曰:「佛學只是以生死恐動人。可怪兩千年來,無一人覺 此,是被他恐動也。聖賢以生死為本分事,無可懼,故不論生死。佛之學為怕生死, 故只管說不休。」(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頁 2。 ),又曰:「釋氏本怖生死為利,豈是公道?」(同上書,頁 139)象山亦云:「釋氏以人 生天地間,有生死、有輪迴、有煩惱,以為甚苦而求所以免之。⋯⋯故曰利曰私。」(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頁 18。)晚明儒者和 宋代儒者有一大不同之處,即「死亡意識」常常成為他們首出的觀念,如何了生死成 為主要的問題,參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 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 期,1999.12,頁165-207。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