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一个不平凡的人,一本不平凡的书……………………杨国枢(1) 自序: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傅伟勋(5) 导读:生死大事……… …………………郑石岩(7) 引论………………………………………………………………(1) 1现代人的死亡问题 …………………(3) 2美国的“死亡学”研究与“死亡教育”… (11) 8我在美国学府的教学经验…… ………(16) 二死亡的尊严…………………………………………………………(21) 1自杀与安乐死的问题考察……… ……………(23) 2末期患者的精神状态 ——库布勒·罗斯医师的“五阶段”模型…………………(29) 3托尔斯泰小说名著《伊凡·伊里奇之死》 的启蒙意义 ………(37) 4黑泽明电影巨作《活下去》的生命启示… …(43) 5聂尔玲近作《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 ……(50) 三世界宗教与死亡超克………………… ………(57) 1生死问题与宗教探索… 59 2基督宗教… …………(65) 8印度教 …(72) 县传统佛教… 5儒道二家的生死观 ……(87)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gf① eath and Respect for life 四现代生死学建立课题…………………………………………(97 1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 科际整合的一大课题 (99) 2傅朗克“意义治疗学”的理论启示… (105) 8“森田治疗法 禅与精神治疗的结合 (115) 4心性体认本位的现代生死学试探 (126) 五结语 ——我与淋巴腺癌搏斗的生死体验 …(133) 附录记取来时路 (153) 潇洒走过死亡 —傅伟勋专访……… ·薛文瑜(155) 生死交关——透视死亡学 傅伟勋与作家平路对话…… 黄荣村杨凯麟(159) 死亡的挑战,智慧的回应 -劫后余生的再探索 傅伟勋(165) 从医疗到照顾,从绝望到解脱 《-起面对生死》读后有感 傅伟勋(167) 读傅伟勋教授生死体验的新著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郭齐勇(172) 未知死,焉知生? 读傅伟勋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有感…释慧开(180) 调整焦距看生死 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傅佩荣(192) 死得有品质……… ………犁净(196) 临别心苦,愿记来时路 杨思宏(199) 附记…… ……………(201) 2(2
引论 9 如果医生老实告诉我患有绝症,不久即死,我倒会容 易保持心情的平衡,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是,我不敢想 象,如果亲爱的妻子早我一步先死,留下的我如何靠自己 的精神力量度过余生。但是,希望自己旱于亲爱的妻子 离开人间的想法,是一种自私和罪恶。 汤图比(著名美国历史学家) 现代人天天讲求所谓的“生活品质”,却常忘记“生活 品质”必须包含“死亡(的尊严)品质”在内。或者不如 说,“生活品质”与“死亡品质”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离的。 高龄化到死亡的过程,不外是训练每一个人培养“生命的 尊严”与“死亡的尊严”双重实存态度的最后阶段。 傅伟勤(本书作者)
普鲁东:《圣母升天》,1819年,油画 人人生而平等”是死亡学的事实起点,“人人必能 超越死亡”是死亡学的理想终点。问题在于:我们面对 “人人必死”的铁定事实,如何去超越死亡,获致安身立命 之道呢?
引迎 个∞1现代人的死亡问题⑧ 美国著名的《独立宣言》(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开头即谓:“上 帝造人,生而平等。”(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乍看之下,此一名言似乎蕴 藏着极其深邃的真理或道理,但一般人却从未探讨或领略过它的深意所在。 即使我们将此语带有的男性中心语病予以修正,而把“所有男性”( all men) 改写成为“所有男女”( all men and women)或“所有人类”( all humankind), 它的深意仍显不出。因为就经济、社会、政治、种族乃至个人天生气质或禀 赋等等来看,事实上自古以来人类(不论是集体或个体)从来就没有平等过, 将来也不可能真正平等。因此,此一名言充其量只能说是反映了人类一直 梦寐以求的“生而平等”这个几不可臻的政治社会理想而已。所谓“生而平 等”顶多指谓此类理想目标,却与实际经验或事实毫不相干。 不过,我们如果从这三十多年来在美国、日本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逐渐 酝酿而发展出来的新近热门学科“死亡学”( thanatology or studies of death and dying)的特别角度来重新考查,则不难发现一件耐人寻味而又发人深省的事 实:超越政治社会理想意义的“人人生而平等”只指一点,且具有终极深意。 也就是说,不论男女老幼或贫富贵贱,“人人终必死亡”,皆逃不过死亡关卡, 如果套用老子的一句话,即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于此一点,人类完 全平等,绝对平等。本世纪已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在 他的名著《存在与时间》( Being and Time)中进行了一种“实存分析”( existen tial analysis),并下定义说:“人是‘向死的存在'( being-towards-death)。”这实 在可以看成“人人终必死亡”这铁定事实的哲理深化。我们也可以说,“人人 生而平等”是死亡学的事实起点,“人人必能超越死亡”就成为死亡学的理想 终点。问题是,我们面对“人人必死”的铁定事实,如何去超克死亡,获致安 身立命之道呢?在解答这个生命的终极问题之前,我们作为现代人还得预 先了解,现代人本身特有的死亡问题究竟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医学知识的增高 与普及,医药设备的大大充实,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生活品质( the quality of life)与要求的不断提高,电视媒体的普及化,娱乐事业的发达,社会的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