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天敌昆虫 第三节天敌昆虫与农业害虫间的信息联系 其他的食虫动物 一、致病微生物(简介) 主要从下面四种微生物讲 1.细菌 2.真菌 3.病毒 4.线虫 习惯上呢,也将病原原生动物归于病原微生物(如蝗虫微孢子虫、玉米螟孢子虫等)》 二、天敌昆虫 1.描食性天敌的特点:身体一般比猎物大,除了由于适应捕捉和取食猎物的特殊需要,而要在口 器、前足或是产卵器上发生变异外,形态上其他方面较少发生变化,成虫、幼虫搜索猎物的目的是 为了取食,都是猎物体外行自由生活,除个别例外(如莞箐、一些捕食性的灰蝶幼虫),成虫和幼 虫都为捕食性,有的捕食同一种猎物,通常需要捕食许多猎物才能完成其发有,猎物被杀死破坏的 速度快。 2.捕食者与猎物相互关系的模型: 主要介绍霍林圆盘方程(hol1ing,1959)和哈塞尔(hassell,1969)干扰作用两种模型。 ①功能反应是表示在不同的猎物密度下,每个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猎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多数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的功能反应呈负加速曲线,是逆密度制约的。所以其数学模型可以用此方 程表示:即圆盘方程(霍林圆盘方程)。 Na=(a'补*T)/(1+Th*a'N)简化 1/Na=(1/a’*T)*(1/N)*(Th/T) 令1/a'=BTh=AT=1(1昼夜)1/Na=A+B/N 用最小二乘方可求得A、B。Th即A,a'即1/B。当N趋向于无穷时,a即为/A,这是捕食者最 大捕食量(饱和捕食量)N为猎物的密度 Na为被捕食的猎物数量 Th为捕食者可以用以发现猎物的时间 a'为解间攻击率(功能系数), 6
16 第二节 天敌昆虫 第三节 天敌昆虫与农业害虫间的信息联系 其他的食虫动物 一、致病微生物(简介) 主要从下面四种微生物讲 1.细菌 2.真菌 3.病毒 4.线虫 习惯上呢,也将病原原生动物归于病原微生物(如蝗虫微孢子虫、玉米螟孢子虫等)。 二、天敌昆虫 1.捕食性天敌的特点: 身体一般比猎物大,除了由于适应捕捉和取食猎物的特殊需要,而要在口 器、前足或是产卵器上发生变异外,形态上其他方面较少发生变化,成虫、幼虫搜索猎物的目的是 为了取食,都是猎物体外行自由生活,除个别例外(如芫箐、一些捕食性的灰蝶幼虫),成虫和幼 虫都为捕食性,有的捕食同一种猎物,通常需要捕食许多猎物才能完成其发育,猎物被杀死破坏的 速度快。 2.捕食者与猎物相互关系的模型 : 主要介绍霍林圆盘方程(holling,1959)和哈塞尔(hassell,1969)干扰作用两种模型。 ①功能反应是表示在不同的猎物密度下,每个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猎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多数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的功能反应呈负加速曲线,是逆密度制约的。所以其数学模型可以用此方 程表示:即圆盘方程(霍林圆盘方程)。 Na=(a’*N*T)/(1+Th*a’*N) 简化 1/Na= (1/ a’*T )*(1/N)*(Th/T) 令 1/ a’=B Th= A T=1(1 昼夜)1/ Na=A+B/N 用最小二乘方可求得 A、B。Th 即 A,a’即 1/B。当 N 趋向于无穷时,Na 即为 1/A ,这是捕食者最 大捕食量(饱和捕食量)N 为猎物的密度 Na 为被捕食的猎物数量 Th 为捕食者可以用以发现猎物的时间 a’ 为瞬间攻击率(功能系数)
T为处理时间 ②干扰作用(在一定的空间内,捕食者自身的数量对其捕食的猎物数量有者干扰作用。哈塞尔 (1969) E-Q*P-m LgE=LgQ M*LgP E为捕食量E=Na/(N*却)Q为搜索常数 m为干扰常数 p为一定时间内捕食者的数量 Na/p为1头捕食者平均捕食猎物的数量 N为猎物密度(预设) 3.寄生性天敌昆虫 特点:身体一般比寄主小,幼虫期因不需要寻找寄主,足、眼都退化,成虫搜索寄主,主要是 为了产卵,一般不杀死寄主,除成虫自由生活外,其他发有阶段或至少幼虫在寄主体内或体表生活 即不能离开寄主独立生活,与寄主关系密切,成虫与幼虫食性不同,幼虫为肉食性,在一个寄主上 可发育成一个或多个个体,寄主被寄生后致死作用缓慢。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生类型 1.根据寄生性昆虫的幼虫在寄主体内或体表取食、完成生长发有的情况,可以分为内寄生和外 寄生 2根据寄主内寄生性昆虫的种类的多少可分为:独寄生和共寄生 3.根据一个寄主内寄生的同一种寄生性昆虫的数量,可分为单寄生、多寄生 4.根据寄生性昆虫在寄主体内完成发育情况,可分为完寄生和过寄生 5.根据寄生性昆虫与寄主的寄生关系是直接还是间接可分为原寄生或是重寄生 6.根据寄生性天敌对寄主种类选择范围的大小分为单择性、寡择性和多择性 三、天敌昆虫与农业吉虫间的信总联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基本联系是营养联系,同时也是化学信息联系,以保证营养联系的完成。天 敌昆虫与猎物(或寄主)之间也有着化学信息联系,以保证搜寻猎物(或寄主)和猎物受到天敌侵 扰时向同伴发出警告。在这里呢,性信息化合物分为两类。 L1.信息素(pheromone):一种由昆虫分泌并释放到体外,以引起同种昆虫其他个体产生行为 反应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性信息素(sexpheromone)、集结信息素(aggregation)、踪迹信息素 (trail-marking pheromone)、告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 2.交互化合物:一种昆虫分泌,并释放到体外,引起另一种昆虫产生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利 17
17 T 为处理时间 ②干扰作用(在一定的空间内,捕食者自身的数量对其捕食的猎物数量有着干扰作用。哈塞尔 (1969)) E=Q*P-m LgE=LgQ – M*LgP E 为捕食量 E=Na/(N*P ) Q 为搜索常数 m 为干扰常数 p 为一定时间内捕食者的数量 Na/p 为 1 头捕食者平均捕食猎物的数量 N 为猎物密度(预设) 3.寄生性天敌昆虫 特点:身体一般比寄主小,幼虫期因不需要寻找寄主,足、眼都退化,成虫搜索寄主,主要是 为了产卵,一般不杀死寄主,除成虫自由生活外,其他发育阶段或至少幼虫在寄主体内或体表生活, 即不能离开寄主独立生活,与寄主关系密切,成虫与幼虫食性不同,幼虫为肉食性,在一个寄主上 可发育成一个或多个个体,寄主被寄生后致死作用缓慢。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生类型 1.根据寄生性昆虫的幼虫在寄主体内或体表取食、完成生长发育的情况,可以分为内寄生和外 寄生 2.根据寄主内寄生性昆虫的种类的多少可分为:独寄生和共寄生 3.根据一个寄主内寄生的同一种寄生性昆虫的数量,可分为单寄生、多寄生 4.根据寄生性昆虫在寄主体内完成发育情况,可分为完寄生和过寄生 5.根据寄生性昆虫与寄主的寄生关系是直接还是间接可分为原寄生或是重寄生 6.根据寄生性天敌对寄主种类选择范围的大小分为单择性、寡择性和多择性 三、天敌昆虫与农业害虫间的信息联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基本联系是营养联系,同时也是化学信息联系,以保证营养联系的完成。天 敌昆虫与猎物(或寄主)之间也有着化学信息联系,以保证搜寻猎物(或寄主)和猎物受到天敌侵 扰时向同伴发出警告。在这里呢,性信息化合物分为两类。 1. 信息素(pheromone):一种由昆虫分泌并释放到体外,以引起同种昆虫其他个体产生行为 反应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性信息素(sexpheromone)、集结信息素(aggregation)、踪迹信息素 (trail-marking pheromone)、告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 2.交互化合物:一种昆虫分泌,并释放到体外,引起另一种昆虫产生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利
己素(allomone入、利他素(kairomone)、协同素(synomone)。 四、其他的食虫动物 包括鸟,蜘蛛、树蛙等等。 我们了解一下蜘蛛:通过各地调查,农林中常见种类约百余种。在一块田中的优势种类虽然不 多,但个体数量数万或一、二十万只,约占捕食性天敌总数的50一80%。所以,近年来引起了国内 外从事植保和有关科研工作人员的注意。对它们的分类、生态、生理、毒理以及对蜘蛛控制和保护 利用更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几年来,我国先后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并把蜘蛛编入了天敌 图册,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经过大面积的综合防治试验,证明通过充分发挥这类天敌的作用,可以 大大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由此,减少了生产成本、农药在作物中的残留量及对偶环境的污染,同 时也保护了害虫的其他天敌 知识点 种的概念及特点 种是能够相互配有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类种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 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三个特点: 1、自然情况下,个体间的自由交配 2、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并与其它种群生殖上隔离。 3、占有一定的地理分布。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种群的概念、基本特征、结构、分布型、数量动态及生命表 的组建及分析,以及生态对策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害虫治理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1种群的概念、基本特征: 2.种群分布类型(经典理论频次计算和聚集指标法的应用): 3.种群的生长型和季节消长型(包括种群的生长类型、种群的季节消长类型): 4.生命表的组建及其分析: 5生态对策的概念、类型与防治策略:
18 己素(allomone)、利他素(kairomone)、协同素(synomone)。 四、其他的食虫动物 包括鸟,蜘蛛、树蛙等等。 我们了解一下蜘蛛:通过各地调查,农林中常见种类约百余种。在一块田中的优势种类虽然不 多,但个体数量数万或一、二十万只,约占捕食性天敌总数的 50—80%。所以,近年来引起了国内 外从事植保和有关科研工作人员的注意。对它们的分类、生态、生理、毒理以及对蜘蛛控制和保护 利用更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几年来,我国先后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并把蜘蛛编入了天敌 图册,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经过大面积的综合防治试验,证明通过充分发挥这类天敌的作用,可以 大大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由此,减少了生产成本、农药在作物中的残留量及对偶环境的污染,同 时也保护了害虫的其他天敌。 知识点 种的概念及特点 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类种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 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三个特点: 1、自然情况下,个体间的自由交配。 2、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并与其它种群生殖上隔离。 3、 占有一定的地理分布。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种群的概念、基本特征、结构、分布型、数量动态及生命表 的组建及分析,以及生态对策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害虫治理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1.种群的概念、基本特征; 2.种群分布类型(经典理论频次计算和聚集指标法的应用); 3.种群的生长型和季节消长型(包括种群的生长类型、种群的季节消长类型); 4.生命表的组建及其分析; 5.生态对策的概念、类型与防治策略;
6.种群数量对策及其调节理论: 7.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特征、分布类型及步骤,生命表的组建及分析以及生态对策的概念 生命表的分析和生态对策的对防治策略的指导作用。 授课方法:讲授、实验 主要参考书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张孝羲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 《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牟吉元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1川 第一节种群的基本特性与种群结构 一、种群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 1、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 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特点: a.种群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群体,它除具有种的一般生物学属性(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遗传性相同,以及与其它种存在严格的生殖上隔离)外, b.还具有群体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出生率、死亡率、性比、平均寿命、年龄组成、基因频率、 繁殖速率、密度及数量变动、空间分布、迁移率、滞有率)。 C种群是一个自动调节系统,具有群体的信息传递、行为适应、数量反馈控制的功能。 3、种群的分类: a.同种昆虫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种群,称为地理种群(地理亚种,地理宗)。 b.因寄主食物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种群,称为食物种群(食物宗、寄主宗) 。,有时由于需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群,称为混合种群。 种群的结构 1、昆虫种群的结构:即昆虫种群的组成,是指种群内某些生物学特性、对环境适应能力或形 态上可以是完全相同的个体群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其中主要是性比和年龄组面配 性比:是指成虫或蛹雌性与雄性之比。或以唯虫率表示。 年龄组配:是指一个自然种群中各发有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和同一发育阶段不同 发育进度(如各龄幼虫、各级卵、蛹或成虫)的数量比例或所占的百分率 第二节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 19
19 6.种群数量对策及其调节理论; 7.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特征、分布类型及步骤,生命表的组建及分析以及生态对策的概念; 生命表的分析和生态对策的对防治策略的指导作用。 授课方法:讲授、实验 主要参考书目: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 张孝羲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2 《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牟吉元 主编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11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性与种群结构 一、种群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 1、 种群(POPULATION): 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 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2、 种群的特点: a.种群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群体,它除具有种的一般生物学属性(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遗传性相同,以及与其它种存在严格的生殖上隔离)外, b.还具有群体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出生率、死亡率、性比、平均寿命、年龄组成、基因频率、 繁殖速率、密度及数量变动、空间分布、迁移率、滞育率)。 C.种群是一个自动调节系统,具有群体的信息传递、行为适应、数量反馈控制的功能。 3、 种群的分类: a.同种昆虫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种群,称为地理种群(地理亚种,地理宗)。 b.因寄主食物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种群,称为食物种群(食物宗、寄主宗)。 c.有时由于需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群,称为混合种群。 二 、 种群的结构 1、昆虫种群的结构:即昆虫种群的组成,是指种群内某些生物学特性、对环境适应能力或形 态上可以是完全相同的个体群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其中主要是性比和年龄组配 性比:是指成虫或蛹雌性与雄性之比。或以雌虫率表示。 年龄组配:是指一个自然种群中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和同一发育阶段不同 发育进度(如各龄幼虫、各级卵、蛹或成虫)的数量比例或所占的百分率 第二节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
一、种群分布型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同种动物(或植物)有机组合的群体。任何一个动物种群总要占据一定 的生殖场所,拥有一定的食物供应范围和活动领域,即生态学中所谓的“空间” 种群动态是指任何一个种群在一定空间内适应环境的历史。种群动态一方面表现为数量上的增 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数量上的波动,必然关系到空间的扩张和收缩。因此衡量一个种群吕盛与否, 通常采用两个指标,即数量与空间。 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的(种性、种内和种间关系)和非生物的(气候、地形、土质等)相互 作用的关系,就造成了种群在一定空间内个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这种形式就称为种群的空间格 局或空间分布型。 二、种群空间分布型的类型 (一)分类依据 种群空间格局的变化不仅随着不同的物种而有差异,而且亦随若同一物种的不同世代,同一世 代的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同一发育阶段的不同龄期、不同密度而不同。若物种个体间呈现相互吸引 为聚集分布(aggregated distribution):若个体间相互独立,则为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若个体间相互排斥,则为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二)分类类型 根据种群内个体的聚集程度和方式不同,可把昆虫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随机型、均匀型和聚集 型三大类。在随机型中包括泊松分布,均匀分布中包括正二项分布,在聚集分布型中包括核心分布 (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嵌纹分布)。 1、随机型 泊松分布 2、均匀型 正二项分布 3、聚集型 嵌纹分布(负二项分布) 核心分布(奈曼分布) 三、种群个体的离散频次分布方法 1、随机型 种群内个体独立地、随机地分配到可利用的单位(生物资源)中去,每个个体占据空间任意一 点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种群内的个体,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一个个体的存在位置不影响其它个体存 在的位置。 正二项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又叫二项分布、均匀分布或一致格局。所谓正
20 一、种群分布型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同种动物(或植物)有机组合的群体。任何一个动物种群总要占据一定 的生殖场所,拥有一定的食物供应范围和活动领域,即生态学中所谓的“空间”。 种群动态是指任何一个种群在一定空间内适应环境的历史。种群动态一方面表现为数量上的增 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数量上的波动,必然关系到空间的扩张和收缩。因此衡量一个种群昌盛与否, 通常采用两个指标,即数量与空间。 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的(种性、种内和种间关系)和非生物的(气候、地形、土质等)相互 作用的关系,就造成了种群在一定空间内个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这种形式就称为种群的空间格 局或空间分布型。 二、种群空间分布型的类型 (一)分类依据 种群空间格局的变化不仅随着不同的物种而有差异,而且亦随着同一物种的不同世代,同一世 代的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同一发育阶段的不同龄期、不同密度而不同。若物种个体间呈现相互吸引, 为聚集分布(aggregated distribution);若个体 间相互独立,则 为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若个体间相互排斥,则为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二) 分类类型 根据种群内个体的聚集程度和方式不同,可把昆虫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随机型、均匀型和聚集 型三大类。在随机型中包括泊松分布,均匀分布中包括正二项分布,在聚集分布型中包括核心分布 (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嵌纹分布)。 1、 随机型 泊松分布 2、 均匀型 正二项分布 3、聚集型 嵌纹分布(负二项分布) 核心分布(奈曼分布) 三、种群个体的离散频次分布方法 1、 随机型 种群内个体独立地、随机地分配到可利用的单位(生物资源)中去,每个个体占据空间任意一 点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种群内的个体,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一个个体的存在位置不影响其它个体存 在的位置。 正二项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又叫二项分布、均匀分布或一致格局。所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