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 教 案 20~20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名称农学院 课程名称普通植物病理学 课程性质 必修 授课对象植保专业 授课教师张作型 职称副教授 使用教材植物病理学原理 授课时数 110 200年月
山 西 农 业 大 学 教 案 20 ~ 20 学年 第 二 学期 学院名称 农学院 课程名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 课程性质 必修 授课对象 植保专业 授课教师 张作刚 职 称 副教授 使用教材 植物病理学原理 授课时数 110 200 年 月
教 授课时间20 教案编写时间20 课程编号01120总学时110 课程名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 学分数4.5 讲课:59学时 课型 必修、理论、实验 实验:51学时 任课教师 张作刚 职称副教授 实习:一周 授课对象 植保专业二年级 基本教材:宗兆锋等,《植物病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目: 1.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 2.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原真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害诊断,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4,方中达主编,植病研究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Agrios,C.N.Plant Pathol 1997(第四版 食方中达主绵,中国农大百科全书植物中衣 1997 7.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基本教材和主 8.E.高又曼,直南发展史及其形态演化,科学出版社,1979 要参考资料 9.孙树权等,山西经济植物真菌病害志,山西科学教有出版社,1990 10.谢联辉著植物病毒名称及其归属,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l.Manners,.J.M著,王焕如等译.植物病理学原理.农业出版社,1988 12.李振歧主编,植物免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3.H.Wheel著,沈崇尧译植物病程.科学出版社,1979 14.J.E Vanderplank著,曾士迈等译.植物病害过程的遗传学和分子基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5.弗赖伊,WE若,黄亦存等译.植物病害管理原理科学出版社,1988 16.曾士迈等著.植物病害流行学.农业出版社,1986 17.梁训生,谢联辉主编.植物病毒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8王金牛,植物病原细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牧学目的和要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采用理论教 求 学、实验教学、实习、课过论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讨本课程的数当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掘】
2 教 案 授课时间 20 教案编写时间 20 课程名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 课程编号 01120 总学时 110 讲课: 59 学时 实验: 51 学时 实习: 一周 学 分 数 4.5 课型 必修、理论、实验 任课教师 张作刚 职称 副教授 授课对象 植保专业 二年级 基本教材和主 要参考资料 基本教材:宗兆锋等,《植物病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目: 1. 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 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原真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 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害诊断,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4. 方中达主编,植病研究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Agrios, G.N. Plant Pathology Academic Press 1997(第四版) 6.方中达主编,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7.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8. E. 高又曼,真菌发展史及其形态演化,科学出版社,1979 9.孙树权等,山西经济植物真菌病害志,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 10.谢联辉著. 植物病毒名称及其归属,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1.Manners,J.M.著,王焕如等译. 植物病理学原理. 农业出版社,1988 12.李振歧主编,植物免疫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3.H. Wheel 著,沈崇尧译. 植物病程. 科学出版社,1979 14.J.E. Vanderplank 著,曾士迈等译. 植物病害过程的遗传学和分子基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5.弗赖伊,W.E.著,黄亦存等译. 植物病害管理原理. 科学出版社,1988 16.曾士迈等著. 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出版社,1986 17.梁训生,谢联辉主编. 植物病毒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8.王金生,植物病原细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9.张绍升编著. 植物线虫病害诊断与防治,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0.刘维志主编. 植物病原线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教学目的和要 求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采用理论教 学、实验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
植物病原鉴定、植物病害诊断及防治的基本方法,为本专业后续课程学 习莫定基础。 教学重点、难 植物病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各类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病害 点 特点:病害发生发展过程动态分析:病原与寄主互作机制:病害诊断、预 测和防治的依据、原理和方法。 教学进程 课次 章节 学时 备注 第1~3次课 第一章绪论 第3次课 第二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1 第4~5次课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第6~7次课 第四章鞭毛菌亚门 6 第7次课 第五章接合菌亚门 第8一9次课 第六章子囊菌亚门 9 第9~10次课 第七章担子南亚门 9 第11~12次课第八章半知菌亚门 第13~14次课第九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6 第14~16次课 第十章植物病毒 7 第16~17次课第十一章植物寄生线虫及原生动物 6 第18次课 第十二章寄生性植物 2 第19一20次课第十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 第2123次课第十四章寄主一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23~25次课第十五章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25~27次课第十六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5 第28~30次课第十七章植物病害的防治 5 教 案 学时:8 章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植物病理学的性质、研究领域和发展史,弄清植物病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
3 植物病原鉴定、植物病害诊断及防治的基本方法,为本专业后续课程学 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难 点 植物病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各类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病害 特点;病害发生发展过程动态分析;病原与寄主互作机制;病害诊断、预 测和防治的依据、原理和方法。 教学进程 课次 第 1~3 次课 第 3 次课 第 4~5 次课 第 6~7 次课 第 7 次课 第 8~9 次课 第 9~10 次课 第11~12次课 第13~14次课 第14~16次课 第16~17次课 第 18 次课 第19~20次课 第21~23次课 第23~25次课 第25~27次课 第28~30次课 章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第四章 鞭毛菌亚门 第五章 接合菌亚门 第六章 子囊菌亚门 第七章 担子菌亚门 第八章 半知菌亚门 第九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十章 植物病毒 第十一章 植物寄生线虫及原生动物 第十二章 寄生性植物 第十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 第十四章 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十五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十六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第十七章 植物病害的防治 学时 8 1 10 6 4 9 9 13 6 7 6 2 4 5 10 5 5 备注 教 案 学时:8 章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植物病理学的性质、研究领域和发展史,弄清植物病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
和要求 念和知识。 重点难点 植物病害的概念、致病性、症状复杂性、传染过程、侵染循环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学科简介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内容和目的 1.性质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 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2.目的 二、与其他学科关系 三、植物病理学简史 1.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世纪 2.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中 3.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世纪 4.植物病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 四、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节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 教学进程 1.定义 2.特点:病原、病程、症状、经济损失 生务精物害的,生病原物与丰生新原物,促类性新青与车民安 4.形成要素 非侵染性病害:寄主、病原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实验观察3学时) 1.症状的概念: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病征与病状 3.病状的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菱焉、畸形 4症状表现的复杂性:同原异症、同症异原、不同阶段表现、不同环 境表现、病原物与奇主的反应、隐症现象、潜伏侵染、带毒、并发症、复 合症状。 5.研究症状的意义
4 和要求 念和知识。 重点难点 植物病害的概念、致病性、症状复杂性、传染过程、侵染循环 教学进程 第一节 植物病理学学科简介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内容和目的 1.性质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 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2.目的 二、与其他学科关系 三、植物病理学简史 1.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 17 世纪 2.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 世纪至 19 世纪中 3.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 世纪中至 20 世纪 4.植物病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 四、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节 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 1.定义 2.特点:病原、病程、症状、经济损失 3.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 性病害 4.形成要素 非侵染性病害:寄主、病原 侵染性病害:病理观:寄主、病原、环境条件、病三角。生态观:人类 干预、病四面体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实验观察 3 学时) 1.症状的概念: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病征与病状 2.病征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菌脓、菌块、线 虫虫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体 3.病状的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4.症状表现的复杂性:同原异症、同症异原、不同阶段表现、不同环 境表现、病原物与寄主的反应、隐症现象、潜伏侵染、带毒、并发症、复 合症状。 5.研究症状的意义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 1.依病原类型划分: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良费低等生夫服。传销方式、危者多位。为限生物、流行药在、青 四、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性生性:生物的关系生共桥、克持抗、箱食等、寄生 腐生性 专性寄生物(活体寄生 物) 病害防治 2.致病性:毒性、侵袭力 3.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五、病害循环和传染过程 1,传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2.侵染循环: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 1.病害、病害症状、病因的定义。 2.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3.爱尔兰饥谨、孟加拉饥荒的原因及后果如何? 本章思考题 4.Tillet,deBary,E.F.Smith,土居养二,Diener,Milladet,Stanley,Bawden, Mayer,Cobb等人对植物病理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5.寄生性、致病性的定义、类型 6 病征与病状的定义。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了解症状表现的复杂性对植物病害的识别有何意义? 1.宗兆锋等,植物病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资料 2.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备注 教案 学时:1 章节 第二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吉 教学目的 了解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引起病害类型、危害特点及预防措施
5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 1.依病原类型划分: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2.其他:依寄主类型、传播方式、危害部位、病原生物、流行特点、再 侵染次数等 四、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1.寄生性:生物间的关系(共生、共栖、竞争、拮抗、捕食等)、寄生 性与腐生性、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类型-专性寄生物(活体寄生物)与非 专性寄生物(死体寄生物、半活体寄生物)、寄生物演化、寄生性 强弱与 病害防治 2.致病性:毒性、侵袭力 3.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4.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或致病性分化:寄主范围、种、变种、专化型、 小种、菌系或株系、生物型、菌株、寄生性和寄主范围的关系 五、病害循环和传染过程 1.传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2.侵染循环: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 本章思考题 1. 病害、病害症状、病因的定义。 2.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3.爱尔兰饥谨、孟加拉饥荒的原因及后果如何? 4. Tillet,deBary,E.F.Smith,土居养二,Diener,Milladet,Stanley,Bawden, Mayer,Cobb 等人对植物病理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5. 寄生性、致病性的定义、类型 6. 病征与病状的定义。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7. 了解症状表现的复杂性对植物病害的识别有何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 1.宗兆锋等,植物病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备注 教 案 学时:1 章节 第二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教学目的 了解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引起病害类型、危害特点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