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 (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 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新历5月5日生于特利尔城(莱茵普 鲁士)。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犹太人,1824年加入新教。家庭是 富裕的文明的,但不是革命的。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毕业后,先入 波恩大学,后来入柏林大学,研究法学,但研究得最多的是历史和 哲学。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出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 文。马克思按其观点来说,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在 柏林,他加入过“黑格尔左派”(布鲁诺·鲍威尔等人)的小组,这派 人想从黑格尔哲学中作出无神论的和革命的结论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迁居波恩,打算当教授。但是当时政府实 行反动政策,1832年撤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教授职务,1836 年又不准费尔巴哈进大学讲课,1841年又褫夺青年教授布鲁诺 鲍威尔在波恩的讲学权,这就使马克思不得不抛弃做学者的志愿。 当时黑格尔左派的观点在德国发展很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特 别从1836年起,开始批判神学,转向唯物主义,到1841年,唯物主 义在他的思想中完全占了上风(《基督教的本质》);1843年,又有 他的《未来哲学原理》一书出版。后来,恩格斯在谈到费尔巴哈的 这些著作时写道:“必须亲身体验”这些书的“解放作用”。“我们 〈即黑格尔左派,包括马克思〉一下子成为费尔巴哈派了。”②这
列宁:卡尔·马克思 时,同黑格尔左派接近的莱茵激进资产者,在科伦创办了一个反对 派的报纸《莱茵报》(1842年1月1日创刊)。马克思和布鲁诺· 鲍威尔被聘为主要撰稿人。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主编,并从 波恩迁居科伦。该报在马克思的编辑下,革命民主趋向愈来愈 确,所以政府起初对该报进行两三重检查,以后决定干脆要在1843 年1月1日将其查封。这时,马克思只好辞职但该报并没有因此 而得救,终于在1843年3月被查封了。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 的大篇论文,除后面列举的(见参考书目③)以外,恩格斯还指出了 论摩塞尔河谷酿造葡萄酒农民状况一文。办报工作使马克思感到 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不够,于是发奋研究这门科学 1843年,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同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 冯·威斯特华伦结婚。马克思还在大学时代就同她订婚了。燕妮 出身于普鲁士一个反动的贵族家庭,她的哥哥在一个最反动的时 期(1850—1858年)当过普鲁士内务大臣。1843年秋,马克思到了 巴黎,以便和阿尔诺德·卢格(1802-1880年;黑格尔左派分子, 1825-1830年被监禁,1848年以后亡命国外;1866-1870年以后 成为俾斯麦主义者)在国外创办一种激进的杂志。这个杂志《德法 年鉴》只出过第一期。其所以停刊,是因为在德国秘密发行困难 加上马克思同卢格又意见不合。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论 文中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 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 ①本篇引文中尖括号〈>内的话是列宁加的。—編者注 ②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本选集第4卷第218页) 本篇和下一篇中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引文均按列宁引用的俄译文译出 其中个别地方与原文稍有出入 编者注 ③见《列宁全集》第21卷第59-72页。—编者注 ④见马克思1843年9月给阿·卢格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6 页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本卷第9页)。—编者注
卡尔·马克思 1844年9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到巴黎住了几天,从此便 成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两人极其热情地投入了当时巴黎 各革命团体的沸腾生活(蒲鲁东的学说当时起着特别作用,马克思 于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一书对它进行彻底的清算),并同各 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剧烈的斗争,创立了革命无产 阶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见后面的 参考书目所载的马克思在1844-1848年这一时期的著作)。1845 年,由于普鲁士政府的坚决要求,马克思被视为一个危险的革命家 而逐出了巴黎。他迁居布鲁塞尔。1847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加 入秘密宣传团体“共产主义者同盟”,出色地参加了该同盟的第二 次代表大会(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并受大会委托起草了1848 年2月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 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 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 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 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被逐出比利时。他重返巴黎 三月革命后,他又从巴黎回到德国的科伦。1848年6月1日至 1849年5月19日,在科伦出版了《新莱茵报》;马克思任主编。 1848-1849年的革命事变进程光辉地证实了新的理论,后来世界 各国所有无产阶级运动和民主运动也都证实了它。得胜的反革命 势力起初将马克思提交法庭审判(1849年2月9日宣告无罪),以 后又把他逐出德国(1849年5月16日)。马克思先去巴黎,在1849 年6月13日游行示威后又被逐出巴黎,于是他移居伦敦,直到 逝世。 侨居生活极端困苦,这一点从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1913年 出版)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来。贫困简直要置马克思和他的一
列宁:卡尔·马克思 家于死地。如果不是恩格斯经常在经济上舍己援助,马克思不但 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定会死于贫困。此外,当时小资产阶级和 一般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和思潮占着上风,所以马克思不 得不经常进行无情的斗争,有时还要反驳最疯狂最野蛮的人身攻 击(《福格特先生》)①。马克思避开侨民小组,写了许多历史著作 (见参考书目)阐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理论,主要致力于政治经济学 的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出版)和《资本论》 (1867年出版第1卷)两书中,使这门科学革命化了(见后面马克 思的学说)。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民主运动复兴时期,马克思又投入实 际活动。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了有名的第一国际,即 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协会的第一个《宣 言》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宣言都出自他的手笔。马克思把各国工 人运动统一起来,竭力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 社会主义(马志尼、蒲鲁东、巴枯宁、英国的自由派工联主义、德国 拉萨尔右倾分子等等)纳入一致行动的轨道,反对所有这些宗派和 学派的理论,从而为各国工人阶级锻造出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 策略。巴黎公社失败(1871年)一马克思对巴黎公社作了一个 极深刻的、准确的、出色而起积极作用的、革命的估价(《法兰西内 战》,1871年出版)—以及巴枯宁分子使第一国际分裂后,第 国际已无法在欧洲继续存在。海牙国际代表大会(1872年)以后, 马克思便把国际总委员会移至纽约。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 使命,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国工人运动无比壮大的时代,即工人运 动广泛发展的时代,各民族国家内相继成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397-754页。—编者注
马克思的学说 人政党的时代。 在第一国际中的紧张工作和更加紧张的理论研究,完全损坏 了马克思的健康。尽管如此,他还是收集大量新资料,学习好几种 语言(例如俄文),继续进行改造政治经济学和完成《资本论》的工 作,可是疾病使他没有能够写完《资本论》 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的夫人逝世。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在他的安乐椅上静静地长眠了。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 墓和他的夫人葬在一起。当家境十分贫困时,马克思有几个孩子 在童年时代死于伦敦。三个女儿嫁给英国和法国的三个社会主义 者:爱琳娜嫁给艾威林,劳拉嫁给拉法格,燕妮嫁給龙格。燕妮的 儿子是法国社会党党员。 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十九世 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 者。这三种主要思潮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 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敌人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现 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一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 理论和纲领。因此,我们在叙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 的经济学说以前,必须把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简略地叙述一下 哲学唯物主义 从1844-1845年马克思的观点形成时起,他就是一个唯物主 义者,特别是一个拥护路·费尔巴哈的人,就是在后来他也认为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