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背田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 次月考(3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原 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 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 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 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 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 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 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 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 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 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自汉以后,以黄 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 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 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 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 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 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 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 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81人为 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
福建省莆田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 次月考(3 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原 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 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 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 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 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 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 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 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 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 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自汉以后,以黄 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 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 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 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 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 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 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 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 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 81 人为 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 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 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 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 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 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秦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 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 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 朝一一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 就是一个佐证 B.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 中国文化的博大。 C.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 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 D.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了一元帝国 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 文化的广泛交流。 B.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楚却独自称王, 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反映了 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联系 D.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为后来秦汉 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 400 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 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 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 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 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 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秦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 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 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 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 就是一个佐证。 B. 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 中国文化的博大。 C.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 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 D.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了一元帝国 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 文化的广泛交流。 B. 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楚却独自称王, 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 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反映了 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联系。 D.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为后来秦汉 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表明南北文化有差 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 B.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没 有因此而中断。 C.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所以说政治越动 荡文化交流越密切 D.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崭 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 【答案】1.C2.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 原文第四段,原文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 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 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A项,“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不当, 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文中说的是“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 文化的传播和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选项中时间错位 3.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 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 否有差异。C项,“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不当。本选项推理前提不全面,结论片面武 断,与实际不符,文中特别谈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丰乐亭记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②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 耸然而特③立:下则幽谷,窈然④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⑤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A. “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表明南北文化有差 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 B. 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没 有因此而中断。 C. 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所以说政治越动 荡文化交流越密切。 D. 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崭 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C 项,“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 原文第四段,原文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 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 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A 项,“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不当, 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文中说的是“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 文化的传播和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选项中时间错位。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 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 否有差异。C 项,“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不当。本选项推理前提不全面,结论片面武 断,与实际不符,文中特别谈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丰乐亭①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②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 耸然而特③立;下则幽谷,窈然④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⑤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⑥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 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 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 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 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⑦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 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⑧于百年之深也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 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⑨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 民乐其岁物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 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②诸:兼词,之于 ③特,突出。④窈然:深幽的样子。⑤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⑥按:査核。⑦畎:田 地。⑧涵煦:滋润教化。⑨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⑩岁物:收成。 4.对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既治滁之明年 明年:第二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升高:登到高处 C.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可爱:令人喜爱 幸生无事之时也无事:政务轻闲 5.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 B.盖天下之平久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朝济而夕设版焉 D.书以名其亭焉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简介了发现滁州甘甜水源、修建丰乐亭、与滁州人往来游乐其间的经过, 暗寓“乐”于行文之中 B.文章第二段,作者通过对滁州地理位置的介绍和历史的回顾,批判了历代统治者只顾自己 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行为 C.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回应开端,交错用了四个“乐”字,淋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 悦情怀,归结了全文主题
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⑥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 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 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 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 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⑦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 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⑧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 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⑨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 民乐其岁物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 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 ②诸:兼词,之于。 ③特,突出。 ④窈然:深幽的样子。 ⑤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⑥按:查核。 ⑦畎:田 地。 ⑧涵煦:滋润教化。 ⑨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⑩岁物:收成。 4. 对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修既治滁之明年.. 明年:第二年 B.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高:登到高处 C. 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可爱:令人喜爱 D. 幸生无事..之时也 无事:政务轻闲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 B. 盖天下之.平久矣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朝济而.夕设版焉 D. 书以.名其亭焉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6.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作者简介了发现滁州甘甜水源、修建丰乐亭、与滁州人往来游乐其间的经过, 暗寓“乐”于行文之中。 B. 文章第二段,作者通过对滁州地理位置的介绍和历史的回顾,批判了历代统治者只顾自己 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行为。 C.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回应开端,交错用了四个“乐”字,淋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 悦情怀,归结了全文主题
D.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 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 【答案】4.D5.B6.B 7.(1)我来到这里,喜欢这里地方僻静,政事简单,也喜爱这里风俗安恬闲适。(2)荆轲 拿过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 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秦王 【解析】 4.试题分析:D.结合上下文可知“幸生无事之时也”的意思是“有幸生于这没有战乱,太 平无事的时代”,由此可知,“无事”的意思应为“没有战乱,天下太平”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 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积累和方法巧妙运用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 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本题将所给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可知ABC三 项是正确的。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A项,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到。C项, 前一个“而”,表并列,并且;后一个“而”,表顺承,就。D项,前一个“以”,连词, 来:后一个“以”,介词,把。 6.试题分析:由原文可知,B项,“判了历代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行为” 不当,第二段主要是歌颂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第二段为了突出主题, 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滁于五代干戈之 际,……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 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盖天下之平久 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 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己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
D.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 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答案】4. D 5. B 6. B 7. (1)我来到这里,喜欢这里地方僻静,政事简单,也喜爱这里风俗安恬闲适。(2)荆轲 拿过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 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秦王。 【解析】 4. 试题分析:D.结合上下文可知 “幸生无事..之时也”的意思是“有幸生于这没有战乱,太 平无事的时代”,由此可知,“无事”的意思应为“没有战乱,天下太平”。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 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积累和方法巧妙运用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 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本题将所给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可知 ABC 三 项是正确的。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 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A 项,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到。C 项, 前一个“而”,表并列,并且;后一个“而”,表顺承,就。 D 项,前一个“以”,连词, 来;后一个“以”,介词,把。 6. 试题分析:由原文可知,B 项,“判了历代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行为” 不当,第二段主要是歌颂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第二段为了突出主题, 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滁于五代干戈之 际,……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 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盖天下之平久 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 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