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 生息的功德。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 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査 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需要落实的关键 词有:(1)“之”,主谓之时,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喜欢:“其”,代词,这个地方:“简”,简单:“安闲”,安恬闲适。 (2)“奉”,捧着送上:“发”,打开:“穷”,尽头,这里指地图全部打开:“把 抓住;“椹”,刺。 参考译文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 水的发源地,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发现了它。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 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 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 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 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 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査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 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 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 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 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 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 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 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 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里地方僻静,政事简单,又爱这里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 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 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
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 生息的功德。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 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 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需要落实的关键 词有:(1) “之”,主谓之时,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喜欢;“其”,代词,这个地方;“简”,简单;“安闲”,安恬闲适。 (2) “奉”,捧着送上;“发”,打开;“穷”,尽头,这里指地图全部打开;“把”, 抓住;“ 揕”,刺。 参考译文: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 水的发源地,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发现了它。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 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 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 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 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 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 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 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 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 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 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 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 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 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里地方僻静,政事简单,又爱这里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 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 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
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 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 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①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 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樅樅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 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 炎凉。②樅樅:形容雨声。③残釭:残灯。④逢逢:形容鼓声 8.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 度评价。 B.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 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 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樅樅,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作者与 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9.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 此感情产生的原因 【答案】8.CD9.第一问: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留恋之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 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苏轼心中的惜别之情 第二问: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询中词人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 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
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 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 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①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 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 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④。 注: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 炎凉。②摐摐:形容雨声。③残釭:残灯。 ④逢逢:形容鼓声 8. 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 度评价。 B. 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 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 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 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 下片“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作者与 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 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9. 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 此感情产生的原因。 【答案】8. CD 9. 第一问: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留恋之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 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苏轼心中的惜别之情。 第二问: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询中词人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 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