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2016届高三5月语文考前模拟卷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值得 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中古以 后,传统节日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节日大都 是岁时节日。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 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 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 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的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节日就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它的形成当然是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的事 古人最早产生的时间观念是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由此,开始分为寒暑两季,接 着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 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全部是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 古人认识到这些日子是天象气候转变的关键节点,以为这些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 使然,便在这些日子施行巫术、占卜,祭拜日月星辰、五谷诸神,祈求神灵保佑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平安等。每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特定时日周期性 重复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最初的节日。月亮的晦朔圆缺之日也让古人感到神秘并 加以崇拜,也会产生萌芽状态的节日。这些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 始的方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源于古人在特定时日用以解释、控制自然 进程的超自然力崇拜。所以说,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 的结果。确定节气之后,又有了年月日的划分,便形成了历法 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有 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故传 统节日的保护,有利于保持和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已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如 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同时,少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 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其节日文化中的优秀 成分,也可被吸收到汉族的节日传统中来 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 享的文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 同感。尤其是在异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更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 标志。文化的认同往往比政治的认同更为牢固、更为持久。这样的文化认同感 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社群之内。 (节选自黄涛《保护传统 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福建省莆田 2016 届高三 5 月语文考前模拟卷 本试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值得 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中古以 后,传统节日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节日大都 是岁时节日。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 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 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 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的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节日就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它的形成当然是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的事。 古人最早产生的时间观念是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由此,开始分为寒暑两季,接 着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 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全部是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 古人认识到这些日子是天象气候转变的关键节点,以为这些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 使然,便在这些日子施行巫术、占卜,祭拜日月星辰、五谷诸神,祈求神灵保佑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平安等。每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特定时日周期性 重复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最初的节日。月亮的晦朔圆缺之日也让古人感到神秘并 加以崇拜,也会产生萌芽状态的节日。这些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 始的方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源于古人在特定时日用以解释、控制自然 进程的超自然力崇拜。所以说,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 的结果。确定节气之后,又有了年月日的划分,便形成了历法。 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有 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故传 统节日的保护,有利于保持和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已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如 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同时,少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 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其节日文化中的优秀 成分,也可被吸收到汉族的节日传统中来。 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 享的文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 同感。尤其是在异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更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 标志。文化的认同往往比政治的认同更为牢固、更为持久。这样的文化认同感, 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社群之内。 (节选自黄涛《保护传统 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节日, 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它具备一些特殊性 B.进入到中古时期以后,传统节日中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逐渐取代了古代社会 早期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 C.中国传统节日大都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将自 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 D.古人根据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的这一最早的时间观念开始分为寒暑两季,后 来又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历史上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在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大都经 历了各自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B.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这与早期的节日产 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方式认识适应自然的过程有关 C.传统节日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 带,因而保护传统节日,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D.本是汉族节日的春节,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它和数量众多的少数 民族的节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例 如“雨水”代表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B.古人以为节气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用巫术、占卜等方式 祈求神灵保佑,这体现了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 C.我们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都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 中华文化就能够形成一体化和多样化格局。 D.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体会到的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的感 觉往往不如在异文化环境的时候更明显。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舒化,字汝德,临川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衡州推官。隆庆初,三迁刑科给 事中。帝任宦官,旨多从中下。化言:“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官悉付法司 不当,则臣等论劾。若竟自敕行,则喜怒未必当,而法司与臣等俱虚设。”诏是 其言。冬至郊天,闻帝咳声,推论阴阳妡复之渐,请法天养微阳,词甚切直。有 诏言灾眚洊至,由部院政事不修,令厂卫密察。化偕同列言:“厂卫徼巡辇下, 惟诘奷宄、禁盗贼耳。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 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御史刘思贤等亦极陈其害。帝并不从。 时髙拱当国,路楷、杨顺以构杀沈炼论死。拱欲为楷地,谓顺首祸,顺死,楷可 勿坐。化取狱牍示拱曰:“狱故无炼名。有之,自楷始。楷诚罪首。”拱又议宥 方士王金等罪,化言:“此遗诏意,即欲勿罪,宜何辞?”忤拱,出为陕西参政。 万历初,累擢太仆少卿。由南京大理卿召拜刑部左侍郎。云南缅贼平,帝御午 楼受俘。化读奏词,音吐洪亮,进止有仪,帝目属之。会刑部缺尚书,手诏用化。 化言:“陛下仁心出天性。请饬大小臣僚各遵律例,毋淫刑。《大明律》一书 高皇帝揭之两庑,手加更定。今未经详断者或命从重拟议,已经定议者又诏加等 处斩,是谓律不足用也。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帝优诏答之
A.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节日, 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它具备一些特殊性。 B.进入到中古时期以后,传统节日中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逐渐取代了古代社会 早期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 C.中国传统节日大都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将自 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 D.古人根据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的这一最早的时间观念开始分为寒暑两季,后 来又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历史上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在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大都经 历了各自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B.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这与早期的节日产 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方式认识适应自然的过程有关。 C.传统节日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 带,因而保护传统节日,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D.本是汉族节日的春节,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它和数量众多的少数 民族的节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例 如“雨水”代表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B.古人以为节气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用巫术、占卜等方式 祈求神灵保佑,这体现了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 C.我们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都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 中华文化就能够形成一体化和多样化格局。 D.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体会到的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的感 觉往往不如在异文化环境的时候更明显。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舒化,字汝德,临川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衡州推官。隆庆初,三迁刑科给 事中。帝任宦官,旨多从中下。化言:“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 不当,则臣等论劾。若竟自敕行,则喜怒未必当,而法司与臣等俱虚设。”诏是 其言。冬至郊天,闻帝咳声,推论阴阳姤复之渐,请法天养微阳,词甚切直。有 诏言灾眚洊至,由部院政事不修,令厂卫密察。化偕同列言:“厂卫徼巡辇下, 惟诘奸宄、禁盗贼耳。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 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御史刘思贤等亦极陈其害。帝并不从。 时高拱当国,路楷、杨顺以构杀沈炼论死。拱欲为楷地,谓顺首祸,顺死,楷可 勿坐。化取狱牍示拱曰:“狱故无炼名。有之,自楷始。楷诚罪首。”拱又议宥 方士王金等罪,化言:“此遗诏意,即欲勿罪,宜何辞?”忤拱,出为陕西参政。 万历初,累擢太仆少卿。由南京大理卿召拜刑部左侍郎。云南缅贼平,帝御午门 楼受俘。化读奏词,音吐洪亮,进止有仪,帝目属之。会刑部缺尚书,手诏用化。 化言:“陛下仁心出天性。请饬大小臣僚各遵律例,毋淫刑。《大明律》一书, 高皇帝揭之两庑,手加更定。今未经详断者或命从重拟议,已经定议者又诏加等 处斩,是谓律不足用也。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帝优诏答之
十四年,应诏陈言。请信诏令,清狱讼,速讯谳,严检验,禁冤滥,而以格天安 民归本圣心。帝嘉纳焉。帝虑群下欺罔,间有讦发,辄遣官逮捕,牵引证佐,文 案累积。化言:“主术贵执要,不当侵有司;徒使人归过于上,而下得缘以饰非。” 遂三疏乞归。帝不许。寻称病笃,乃听归。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B.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C.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千陛下不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D.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在古代,有在冬至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习俗, 谓之“冬至郊天”。 B.辇,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等的 代称 C.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对朝廷的贡献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的机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舒化坚持原则,敢于据理力争。皇帝信任宦官与厂卫,处理罪犯、纠察百官等 重要事务要跳过相关部门交付其直接办理,舒化等表示反对,皇帝并没有听从他 们的意见。 B.舒化刚正不阿。执掌大权的高拱想为路楷开脱罪责,而后又想加罪于王金,舒 化都进言反驳并出示相关证据,由此得罪高拱,被外放任陕西参政 C.舒化崇尚法治。他任刑部尚书,向皇帝进言,建议皇帝命令大臣各自遵从法律, 不滥用刑法,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D.舒化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他应皇帝要求陈列多项刑律措施,以感动上天, 安定百姓为宗旨,皇帝都高兴地采纳了,他多次请求退休,皇帝都极力挽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不当,则臣等论劾。 (2)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帝优诏答之
十四年,应诏陈言。请信诏令,清狱讼,速讯谳,严检验,禁冤滥,而以格天安 民归本圣心。帝嘉纳焉。帝虑群下欺罔,间有讦发,辄遣官逮捕,牵引证佐,文 案累积。化言:“主术贵执要,不当侵有司;徒使人归过于上,而下得缘以饰非。” 遂三疏乞归。帝不许。寻称病笃,乃听归。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B.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C.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D.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在古代,有在冬至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习俗, 谓之“冬至郊天”。 B.辇,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等的 代称。 C.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对朝廷的贡献。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的机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舒化坚持原则,敢于据理力争。皇帝信任宦官与厂卫,处理罪犯、纠察百官等 重要事务要跳过相关部门交付其直接办理,舒化等表示反对,皇帝并没有听从他 们的意见。 B.舒化刚正不阿。执掌大权的高拱想为路楷开脱罪责,而后又想加罪于王金,舒 化都进言反驳并出示相关证据,由此得罪高拱,被外放任陕西参政。 C.舒化崇尚法治。他任刑部尚书,向皇帝进言,建议皇帝命令大臣各自遵从法律, 不滥用刑法,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D.舒化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他应皇帝要求陈列多项刑律措施,以感动上天, 安定百姓为宗旨,皇帝都高兴地采纳了,他多次请求退休,皇帝都极力挽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不当,则臣等论劾。 (2)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帝优诏答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兴皇甫曾 流萤与落叶,秋晚共纷纷。 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 离人见衰鬓,独鹤暮何群。 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 8.本诗颔联如何描写秋景?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与《天净沙·秋思》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秋兴 皇甫曾 流萤与落叶,秋晚共纷纷。 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 离人见衰鬓,独鹤暮何群。 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 8.本诗颔联如何描写秋景?请简要分析。(5 分) 9.本诗与《天净沙·秋思》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之后,曹刿“下视其辙,又登轼而望之” 由于 最 后决定“逐齐师” (2)《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 子 (3)《诗经·氓》中以桑为女子的憔悴和被弃起兴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作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暮鼓冷清秋 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 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姓唐,逢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 看望。其实,也不是单逢年过节,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 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 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 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 的灰,站起来踩跺鞋上的尘 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 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 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 子都打颤的秦腔。 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挪不开脚步。 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 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 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 巧合就撞在了一起 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掌灯时分才想起走。 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 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你也不亏啊,眼看你 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是逢晴天黄昏过来谝 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不管你认不认,这门 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 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 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 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 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人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 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
(1)在《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之后,曹刿“下视其辙,又登轼而望之”, 由于 “ , ”,最 后决定“逐齐师”。 (2)《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 子: , 。 (3)《诗经·氓》中以桑为女子的憔悴和被弃起兴的两句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作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暮 鼓 冷清秋 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 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姓唐,逢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 看望。其实,也不是单逢年过节,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 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 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 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 的灰,站起来踩跺鞋上的尘。 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 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 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 子都打颤的秦腔。 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挪不开脚步。 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 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 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 巧合就撞在了一起。 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掌灯时分才想起走。 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 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你也不亏啊,眼看你 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是逢晴天黄昏过来谝 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不管你认不认,这门 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 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 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 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 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人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 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