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 规矩,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 生产、简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 起“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 人、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 对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 冲击;“北方重浑厚、粗犷,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 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 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 91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 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 作品,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 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现代文阅读答案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文章现代文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蚕食,历 史将会何等唏嘘嗟叹? 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 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 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世纪50 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5万套。而现在非遗 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又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 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赋予了“中国梦· 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创客 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材和灵感,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 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 中的人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 鼓励基于本土文化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 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 得市场青睐。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5日17版,有改动) 1.下列关于“老物件的灵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艺人靠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才能打造出老物件儿那北方 的浑厚、粗犷和南方的灵秀、精美 B.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粗制滥造的 摒弃,也来自对艺术品的坚守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 2017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 规矩,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 生产、简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 起“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 人、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 对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 冲击;“北方重浑厚、粗犷,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 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 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 91 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 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 作品,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 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现代文阅读答案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文章现代文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蚕食,历 史将会何等唏嘘嗟叹? 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 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 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 世纪 50 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 5 万套。而现在非遗 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又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 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赋予了“中国梦• 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创客 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材和灵感,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 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 中的人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 鼓励基于本土文化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 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 得市场青睐。 (《人民日报》(2015 年 11 月 05 日 17 版,有改动) 1.下列关于“老物件的灵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手艺人靠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才能打造出老物件儿那北方 的浑厚、粗犷和南方的灵秀、精美。 B.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粗制滥造的 摒弃,也来自对艺术品的坚守
C.一代代天津泥人张对生活的琢磨、对好材料的坚守所创作出的异彩纷呈的泥 塑作品就是老物件儿的生命力的展示。 D.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些画面中蕴含着的那 股子精气神就是老物件儿的灵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的东西,虽然作用还是和过去 样,却很难承载起老物件那股子精气神,所以,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手工 艺品 B.想要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不被蚕食,就必须将传承和 创新紧密结合,否则将会很可悲。 C.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摆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D.坚守古法、传承古意既要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又要对传统文化进 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的成功范例说明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 泥古不化,传承与发展是可以并进的 B.文中举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即工业 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艺术品质的坚守。 C.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就没有“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 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可见,传承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割裂传统。 D.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现 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思想有光,人才有光 谢湘 2016年1月13日,百岁老人周有光迎来了他111岁的生日。几天之前,媒体在 上海和北京以“走向世界,走向文明”主题座谈会的形式提前为周老庆生。可 惜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称呼如此高寿的人。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 编周为民积极建议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 然而,周有光自己根本没有在意年龄、称谓的事儿。周先生乐呵呵地说,“年龄 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年龄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 好 人们钦佩周先生,不仅是他的生命长度,还在于他的生命质量。 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的周有光,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周有光十岁时, 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 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 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 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 教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 任职。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50岁之前,他是复旦 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执教的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从50到85岁,他是优秀的 语言文字学家,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85
C.一代代天津泥人张对生活的琢磨、对好材料的坚守所创作出的异彩纷呈的泥 塑作品就是老物件儿的生命力的展示。 D.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些画面中蕴含着的那 股子精气神就是老物件儿的灵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的东西,虽然作用还是和过去一 样,却很难承载起老物件那股子精气神,所以,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手工 艺品。 B.想要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不被蚕食,就必须将传承和 创新紧密结合,否则将会很可悲。 C.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摆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D.坚守古法、传承古意既要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又要对传统文化进 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的成功范例说明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 泥古不化,传承与发展是可以并进的。 B.文中举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即工业 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艺术品质的坚守。 C.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就没有“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 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可见,传承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割裂传统。 D.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现 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二、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思想有光,人才有光 谢 湘 2016 年 1 月 13 日,百岁老人周有光迎来了他 111 岁的生日。几天之前,媒体在 上海和北京以 “走向世界,走向文明”主题座谈会的形式提前为周老庆生。可 惜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称呼如此高寿的人。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 编周为民积极建议把 110 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 然而,周有光自己根本没有在意年龄、称谓的事儿。周先生乐呵呵地说,“年龄 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年龄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 好!” 人们钦佩周先生,不仅是他的生命长度,还在于他的生命质量。 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的周有光,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周有光十岁时, 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 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 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 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25 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 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 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 教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 任职。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50 岁之前,他是复旦 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执教的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从 50 到 85 岁,他是优秀的 语言文字学家,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85
岁至今,他又是出色的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思想独立,豁达睿智。他的 很多观点,清晰明了,能够引导人们看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今年座谈会的主持人、《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认为:“周有光先生在中国当代 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是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基于这一点, 每年为周老举行祝寿活动,也是在文化思想界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周先生思想有光。关于这个世界,他有着很多独到而精 妙的见解 他不同意文化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流动, 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向低处蔓延,落后追赶先进 他反对国学之说。他说,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复兴中国文化 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创新。不是以传统文化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 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他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但主张观察的角度、坐标 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有人统计过,周老现已出版了40多本著作,其中一半左右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在百岁之后,仍笔耕不辍,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 104岁时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后又陆续有《周有光 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著 作问世。这在中外出版史上,也堪称奇迹。 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在从事中 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 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 颠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2016年新年伊始,面对前来看望他的“忘年交”朋友、出版社编辑叶芳,周有 光说了一句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话:“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1906年出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世纪老人周有光,他的生 命线仍在不断地延长,他的生命之光还在不停地闪耀。 (选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 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 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 史》等30多部专著,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②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 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 界上发生的大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古人称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周有光先生创造了 111岁的奇迹,人们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 周有光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主张要重视世界各国对 中国的评价,而不只是从中国看世界 D.晚年的周有光,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 在国内外语言文字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岁至今,他又是出色的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思想独立,豁达睿智。他的 很多观点,清晰明了,能够引导人们看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今年座谈会的主持人、《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认为:“周有光先生在中国当代 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是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基于这一点, 每年为周老举行祝寿活动,也是在文化思想界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周先生思想有光。关于这个世界,他有着很多独到而精 妙的见解。 ——他不同意文化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流动, 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向低处蔓延,落后追赶先进。 ——他反对国学之说。他说,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复兴中国文化 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创新。不是以传统文化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 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他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但主张观察的角度、坐标 “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有人统计过,周老现已出版了 40 多本著作,其中一半左右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在百岁之后,仍笔耕不辍,100 岁时出版《百岁新稿》, 104 岁时出版《朝闻道集》,105 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后又陆续有《周有光 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著 作问世。这在中外出版史上,也堪称奇迹。 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在从事中 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 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 颠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2016 年新年伊始,面对前来看望他的“忘年交”朋友、出版社编辑叶芳,周有 光说了一句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话:“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1906 年出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世纪老人周有光,他的生 命线仍在不断地延长,他的生命之光还在不停地闪耀。 (选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 年 1 月 13 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 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 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 史》等 30 多部专著,论文 300 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②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 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 界上发生的大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C.古人称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周有光先生创造了 111 岁的奇迹,人们把 110 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 A.周有光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主张要重视世界各国对 中国的评价,而不只是从中国看世界 。 D.晚年的周有光,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 在国内外语言文字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B.从金融学家、经济学教授到语言文字学家再到启蒙思想家,周有光的身上充 满了传奇色彩,他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 5.文中多处引用了周有光自己的话以及他人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 分) 6.“思想有光,人才有光”,周有光“思想有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 料谈谈你对的理解。(5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清明 梁晓声 倘非子诚的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 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 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 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 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的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一一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 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 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 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 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一—“我丈夫是‘学知 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 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 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 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 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 替茶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 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B.从金融学家、经济学教授到语言文字学家再到启蒙思想家,周有光的身上充 满了传奇色彩,他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 5.文中多处引用了周有光自己的话以及他人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 分) 6.“思想有光,人才有光”,周有光“思想有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 料谈谈你对的理解。(5 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清明 梁晓声 倘非子诚的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 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 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 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 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的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 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 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 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 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 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 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 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 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 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 替茶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 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 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 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 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 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晩,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 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是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 去想我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 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 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 尬……”想到我和子成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中自己清 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刻画人物很成功,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 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B.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 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伤 C.小说以“清明”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 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D.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 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令人敬佩 E.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 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8.徐阿婆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9.文中多次写道“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 分析。(6分) 四、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 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 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 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 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 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是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 去想我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 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 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 尬……”想到我和子成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中自己清 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小说刻画人物很成功,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 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B.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 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伤 感。 C.小说以“清明”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 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D.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 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令人敬佩。 E.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 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8.徐阿婆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9.文中多次写道“我失语” “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 分析。(6 分) 四、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