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月考(1)试题 高三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冯骥才 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 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 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是 它弃我们而去,还是我们主动疏远了它?我们真的没有诗也一样能活得挺满足,真的不需要 享用诗了?没有诗的生活究竟缺乏了什么? 其实,诗的小众化在世界上已是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许多曾经产生过诗神诗圣的国家 诗也在被公众淡漠。十多年前,我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看到墙壁上贴了许多纸 片,以为是留言的条子。一问方知,这些纸片上写的都是或长或短的诗句。原来是一些诗人 也有爱好诗的普通人,写了诗无处发表,受众少,便贴在这里,有的纸上还写着个人的手机 号码。如果谁读了,喜欢他的诗,便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私下交流一下。后来有了互联网,就 很少有人这么做了。 当今的互联网也是诗的传播工具。我们有出色的诗人和出色的诗,可是与欧洲人不能比, 在欧洲还可以见到日常的诗的生活。我在阿尔卑斯山里碰到过村民的诗会,在俄罗斯遇到过 老百姓聚餐时一个个站起身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可是我们的诗和诗人却身处生活的边缘 可有可无了。 有人说,诗的消退是因为这种文学样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还说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 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比如说,宋代之所以盛行长长短短字句的词,正是由于诗的能 量已被唐人用尽。真的是这样吗?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吗?我们读古人的诗句而受到了触动 和感动,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还是其中那些对生活内在的韵致的心灵感知与发现?我们现 在对生活为什么没有这种敏感与发现,没有这种表达的情怀呢?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愚钝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不是在文学上 如果我们现在眼睛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大多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 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诗自然与我们无关。 在市场时代里,消费不仅要主导市场,也要主导我们。消费文化是消费的兴奋剂,所以 消费文化都是快餐式的、迎合的、被动的、刺激的、欲望的,又是便捷的。消费过了就扔掉 一切都是暂时的快意与满足。消费方式异化着消费者,商业文化也在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 粗鄙化。这样,诗一定没有立足之地。 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首先,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愈响亮。诗是情感的,情
- 1 - 沈阳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月考(1)试题 高三语文 时间:150 分钟 分数: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3 题。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冯骥才 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 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 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是 它弃我们而去,还是我们主动疏远了它?我们真的没有诗也一样能活得挺满足,真的不需要 享用诗了?没有诗的生活究竟缺乏了什么? 其实,诗的小众化在世界上已是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许多曾经产生过诗神诗圣的国家, 诗也在被公众淡漠。十多年前,我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看到墙壁上贴了许多纸 片,以为是留言的条子。一问方知,这些纸片上写的都是或长或短的诗句。原来是一些诗人, 也有爱好诗的普通人,写了诗无处发表,受众少,便贴在这里,有的纸上还写着个人的手机 号码。如果谁读了,喜欢他的诗,便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私下交流一下。后来有了互联网,就 很少有人这么做了。 当今的互联网也是诗的传播工具。我们有出色的诗人和出色的诗,可是与欧洲人不能比, 在欧洲还可以见到日常的诗的生活。我在阿尔卑斯山里碰到过村民的诗会,在俄罗斯遇到过 老百姓聚餐时一个个站起身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可是我们的诗和诗人却身处生活的边缘, 可有可无了。 有人说,诗的消退是因为这种文学样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还说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 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比如说,宋代之所以盛行长长短短字句的词,正是由于诗的能 量已被唐人用尽。真的是这样吗?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吗?我们读古人的诗句而受到了触动 和感动,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还是其中那些对生活内在的韵致的心灵感知与发现?我们现 在对生活为什么没有这种敏感与发现,没有这种表达的情怀呢?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愚钝 了吗?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不是在文学上。 如果我们现在眼睛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大多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 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诗自然与我们无关。 在市场时代里,消费不仅要主导市场,也要主导我们。消费文化是消费的兴奋剂,所以 消费文化都是快餐式的、迎合的、被动的、刺激的、欲望的,又是便捷的。消费过了就扔掉。 一切都是暂时的快意与满足。消费方式异化着消费者,商业文化也在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 粗鄙化。这样,诗一定没有立足之地。 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首先,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愈响亮。诗是情感的,情
感愈真纯,诗愈打动人。诗还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我们的生活能 给诗提供这样的生存环境吗?更关键的是我们有这种精神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还奢谈什么 诗?如果有,如果需要,诗可不是奢侈品,它会不请自来。 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那些东西。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 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等等。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变得平庸、乏味、 浅薄和枯索了吗? 有诗与没有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如果诗离我们远了,怎样才能把它召唤回来? (选自2016年8月1日《今晚报》,有删 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A.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种抱怨的确是事实。现在,诗已经从我们的生 活中离去了,这种现象不止我国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如此 B.虽然在有了互联网后,已经很少有人通过电话私下交流对诗的体会,但是作者认为,当 今的互联网仍然还是诗的传播工具 C.作者认为,诗的消退是因为诗这种文学样式如今已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诗这种文学 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对于诗的消退,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是人们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人们正在被消费 方式异化着,被商业文化变得浅薄和粗鄙。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我们虽然也有过出色的诗人和诗,但还是不能同欧洲相比,这是因为在欧洲还可以看到 普通民众的诗的生活,而我们的诗和诗人却变得可有可无了。 B.诗在今天的生活中之所以会逐渐消退,主要原因是诗需要纯粹的精神,需要纯真的感情 而这恰与当前盛行的消费文化、商业文化格格不入。 C.我们读古人的诗句时,诗中那些对生活韵致的感知与发现使我们感动;而现在身处市场 时代受消费主导的我们,却已经使诗没有了立足之地 D.为了把已经远离我们的诗召唤回来,我们应当不再关切眼前的功利,杜绝快餐式的消费 文化,不再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我们的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贴着的那些写着或长或短的诗句的纸片,可以看出诗 在欧洲虽还没完全消退,但已经属于小众化的东西了。 B.因为我们现在的快乐大都从利益的获得、从物欲的追求、从消费的享受中获得,缺少了 对精神美的追求,所以生活中就没有了诗 C.只要我们的精神能抵制住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负面影响,保持住对纯粹精神和纯真情
- 2 - 感愈真纯,诗愈打动人。诗还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我们的生活能 给诗提供这样的生存环境吗?更关键的是我们有这种精神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还奢谈什么 诗?如果有,如果需要,诗可不是奢侈品,它会不请自来。 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那些东西。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 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等等。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变得平庸、乏味、 浅薄和枯索了吗? 有诗与没有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如果诗离我们远了,怎样才能把它召唤回来? (选自 2016 年 8 月 1 日《今晚报》,有删 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种抱怨的确是事实。现在,诗已经从我们的生 活中离去了,这种现象不止我国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如此。 B. 虽然在有了互联网后,已经很少有人通过电话私下交流对诗的体会,但是作者认为,当 今的互联网仍然还是诗的传播工具。 C. 作者认为,诗的消退是因为诗这种文学样式如今已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诗这种文学 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D. 对于诗的消退,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是人们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人们正在被消费 方式异化着,被商业文化变得浅薄和粗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我们虽然也有过出色的诗人和诗,但还是不能同欧洲相比,这是因为在欧洲还可以看到 普通民众的诗的生活,而我们的诗和诗人却变得可有可无了。 B. 诗在今天的生活中之所以会逐渐消退,主要原因是诗需要纯粹的精神,需要纯真的感情, 而这恰与当前盛行的消费文化、商业文化格格不入。 C. 我们读古人的诗句时,诗中那些对生活韵致的感知与发现使我们感动;而现在身处市场 时代受消费主导的我们,却已经使诗没有了立足之地。 D. 为了把已经远离我们的诗召唤回来,我们应当不再关切眼前的功利,杜绝快餐式的消费 文化,不再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我们的快乐。 3 . 根 据 原 文 内 容 , 下 列 理 解 和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 A. 从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贴着的那些写着或长或短的诗句的纸片,可以看出诗 在欧洲虽还没完全消退,但已经属于小众化的东西了。 B. 因为我们现在的快乐大都从利益的获得、从物欲的追求、从消费的享受中获得,缺少了 对精神美的追求,所以生活中就没有了诗。 C. 只要我们的精神能抵制住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负面影响,保持住对纯粹精神和纯真情
感的精神需求,诗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D.有诗的生活是一种有纯粹的精神、宁静的心境、崇尚美与才情的有韵致的生活;而无诗 的生活则是一种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的生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4-6题 阳关雪 余秋雨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 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 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 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 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 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 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 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 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 “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 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 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 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 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 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 斑沙底,却不见湿痕。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 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一一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 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 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 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 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 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 3 - 感的精神需求,诗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D. 有诗的生活是一种有纯粹的精神、宁静的心境、崇尚美与才情的有韵致的生活;而无诗 的生活则是一种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的生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4—6 题。 阳关雪 余秋雨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 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 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 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 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 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 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 衫 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 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 “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 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 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 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 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 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 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 斑沙底,却不见湿痕。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 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 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 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 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 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 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 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 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 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 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 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 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 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 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 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 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 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 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 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 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 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 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 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 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 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 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 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 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 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三段内容,为后面的论述埋下伏笔,留给读者思考和耐人寻味的话题,让全 文显得厚重大气,不同凡响。 B.本文题名“阳关雪”,实际写到雪的地方并不太多,雪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
- 4 -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 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 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 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 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 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 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 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 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 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 生道路铺展 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 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 形体那么健美,目光 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 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 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 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 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 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 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 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 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 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 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 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的三段内容,为后面的论述埋下伏笔,留给读者思考和耐人寻味的话题,让全 文显得厚重大气,不同凡响。 B. 本文题名“阳关雪”,实际写到雪的地方并不太多,雪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
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作者由艾略特的《荒原》联想起一幅幅与古代战争有关的画面,运用了比喻、拟人、排 比等修辞手法,意象纷呈,情感丰富,简洁而有层次 倒数二三段,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述,使阳关超出地域学的意义,使它和“废墟”“荒原” 都成了一种象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5.文中划线句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有 何作用? 6.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 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绿色包装是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 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描金彩绘、绢丝锦带、红木雕镂等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得到一定遏制。然 而,每逢节日过度包装总会“露头”,“锦衣加身”的月饼也会出现在市面上。过度包装与建 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垃圾中三分之一是过度包装,尤其是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更是 被包装“绑架”,包装成本可达商品本身价值的数十倍,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被大量消 耗,令环境、资源不堪重负。过度包装屡禁不绝倒逼治理手段完善和治理方式创新。应当加 快立法进程,将过度包装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加强对流通领域和商家的法律约束。 在鼓励简约包装的同时,加强对过度包装的处罚力度。 企业是包装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和环境 效益。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袋,多采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让那些希图用过度包 装在市场上投机取巧的企业,没有出路 个人的微小行动可以汇聚成环保大作为。让包装回归“绿色”,缓解环境压力,同样有赖 于全社会消费端的绿色化。每个人应当从自己做起,树立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理念。毕竟, 对生态环境负责,就是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负责 (摘自《让包装回归“绿色”》,2017年9月27日新华网记者刘敏、白靖利) 材料二 长期以来,过度包装屡受诟病,为何仍大行其道呢?很大程度是商家推波助澜。精致的 外观,华美的装饰,更能抓人眼球,让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多看一眼。包装豪华了,商品 得更上档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赚取的利润也更多。这背后的商业逻辑,不难理解 除了商家的利益驱使,最根本的还在于高价买“面子”的不理性消费观念。事实上,普
- 5 - 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C. 作者由艾略特的《荒原》联想起一幅幅与古代战争有关的画面,运用了比喻、拟人、排 比等修辞手法,意象纷呈,情感丰富,简洁而有层次。 D. 倒数二三段,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述,使阳关超出地域学的意义,使它和“废墟”“荒原” 都成了一种象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5.文中划线句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有 何作用? 6.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 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绿色包装是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 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描金彩绘、绢丝锦带、红木雕镂等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得到一定遏 制。然 而,每逢节日过度包装总会“露头”,“锦衣加身”的月饼也会出现在市面上。过度包装与建 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垃圾中三分之一是过度包装,尤其是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更是 被包装“绑架”,包装成本可达商品本身价值的数十倍,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被大量消 耗,令环境、资源不堪重负。过度包装屡禁不绝倒逼治理手段完善和治理方式创新。应当加 快立法进程,将过度包装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加强对流通领域和商家的法律约束。 在鼓励简约包装的同时,加强对过度包装的处罚力度。 企业是包装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和环境 效益。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袋,多采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让那些希图用过度包 装在市场上投机取巧的企业,没有出路。 个人的微小行动可以汇聚成环保大作为。让包装回归“绿色”,缓解环境压力,同样有赖 于全社会消费端的绿色化。每个人应当从自己做起,树立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理念。毕竟, 对生态环境负责,就是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负责。 (摘自《让包装回归“绿色”》,2017 年 9 月 27 日新华网记者刘敏、白靖利) 材料二: 长期以来,过度包装屡受诟病,为何仍大行其道呢?很大程度是商家推波助澜。精致的 外观,华美的装饰,更能抓人眼球,让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多看一眼。包装豪华了,商品显 得更上档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赚取的利润也更多。这背后的商业逻辑,不难理解。 除了商家的利益驱使,最根本的还在于高价买“面子”的不理性消费观念。事实上,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