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动新一 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装备(产品)中的融合应用,促进智能网 联汽车、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研发、设计和产业化。 专栏1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重点 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发髙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 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类关键技术 装备。重点突破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视觉传感器、 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 SCADA) 髙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等核心产品,在机床、机器人、石油化工、轨道交 通等领域实现集成应用 依托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 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程杋械、智能船舶、智能照明电器、服务机器人等硏 发和产业化,开展远程无人操控、运行状态监测、工作环境预警、故障诊断维护 等智能服务。 到2020年,研制60种以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围绕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针对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重大成套装备、数字化 车间/智能工厂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 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 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 件,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 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6 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动新一 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装备(产品)中的融合应用,促进智能网 联汽车、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研发、设计和产业化。 专栏 1 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重点 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发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 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类关键技术 装备。重点突破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视觉传感器、 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SCADA)、 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等核心产品,在机床、机器人、石油化工、轨道交 通等领域实现集成应用。 依托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 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程机械、智能船舶、智能照明电器、服务机器人等研 发和产业化,开展远程无人操控、运行状态监测、工作环境预警、故障诊断维护 等智能服务。 到 2020 年,研制 60 种以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 50%。 (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围绕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针对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重大成套装备、数字化 车间/智能工厂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 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 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 件,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 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专栏2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向 建设若干智能制造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整合现 有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 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 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识别技术、 建模与仿真技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共性技术。引导企业、高校、科 研院所、用户组建智能制造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加快研发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突破计算机辅助类(CAⅹ)软件、基于数据 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工艺仿真软件, 髙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制 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等 业务管理软件,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等数据管理软件 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 现突破,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支撑软件市场满足率超过30% (三)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围绕互联互通和 多维度协同等瓶颈,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 业应用标准研究,搭建标ⅶ准试验验证平台(系统),开展全 过程试验验证。加快标准制(修)订,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全 面推广。成立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 家咨询组,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多部门 协调、多标委会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凝聚国内外标 准化资源,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智能制 造标准体系
7 专栏 2 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向 建设若干智能制造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整合现 有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 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 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识别技术、 建模与仿真技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共性技术。引导企业、高校、科 研院所、用户组建智能制造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加快研发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突破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 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工艺仿真软件, 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制 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等 业务管理软件,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等数据管理软件。 到 2020 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 现突破,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支撑软件市场满足率超过 30%。 (三)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围绕互联互通和 多维度协同等瓶颈,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 业应用标准研究,搭建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系统),开展全 过程试验验证。加快标准制(修)订,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全 面推广。成立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 家咨询组,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多部门 协调、多标委会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凝聚国内外标 准化资源,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智能制 造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