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到了上官婉儿14岁的时候,已出落成了一个美貌如花、才华出众的才女。上官婉儿 这一年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着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词藻 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据说当年 高宗李治宴群臣(想必武后肯定也在),赏双头牡丹诗,上官婉儿一联云:“势如连璧友,情 若臭兰人。”(这里臭兰,其实是香味,大家可不要以为是臭味哦,语出《周易.系辞上》:“ 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应该说写得很不错 后来上官婉儿少年气盛,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又加以宽恕。此后婉儿算 是活明白了,可能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后上官婉儿就精心伺奉,曲意迎合 深得武则天欢心。更被武则天提拔为贴身秘书,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呵呵 这能够上达天听,接近至尊的角色往往不可小看呀,在一言九鼎的至尊面前,说上一句好话 和说点坏话,那可天差地别。原来腐儒的书里说什么“春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 严于斧铖”,其实在吹牛,《春秋》那东西无所谓,后人足有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的 本领。而在当时的婉儿在武则天面前的一字之褒和一字之贬,确实可当此说。呵呵,想必当 时给婉儿送礼巴结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武则天是什么样的人物,权柄也不会全由上官婉儿把持。说起来上官婉儿在 武则天面前地位还是很低的,不是说有一次,武则天和婉儿及武则天的“男妃子”张昌宗、 张易之一起饮宴。要说二张也是经过全国选美挑出来的,当然也是极品帅哥。不是有所谓“莲 花似六郎”(六郎指张昌宗)之称嘛。婉儿也是个有情有欲的女儿身,不禁贪婪地多看了几 眼,大有垂涎之意。武则天眼里可不揉砂子,瞧见婉儿的这种神情就当场大怒,拔下一枚玉 簪就掷向婉儿,正中婉儿天目穴(呵呵,这里说的武侠化了,就是两眉中间),婉儿当然敢 怒不敢言,眉间落下了个伤疤,婉儿就剪了花瓣贴住,后来反而成为宫中的一种时髦打扮, 有的宫妃眉间没有伤痕,也贴上个花。 也许是压抑的太厉害,等到武则天死后,上官婉儿大大地“性解放”了一番。她先 是和唐中宗有了关系,又与武三思淫乱(当然,也有记载说武三思是武则天指配的)。说起 来,上官婉儿的情形也很特殊,原来职位就是宫中嫔妃,但当时武则天称帝,她不是男人, 这嫔妃当的徒有虚名。中宗即位后,宫里的女人像婉儿等就照单全收了,而且上一任皇帝是 他的老妈并非老爹,也不存在子占父妾的问题,这上官婉儿居然就乐得“身兼两职”。而且 让人惊奇的是,唐中宗的皇后韦后也和武三思不清不楚地淫乱,甚荒唐!这简直成了皇宫里 的一个换妻俱乐部。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当然也是个有名的“小太妹”,本来是嫁武三思之 子武崇训,但安乐公主不喜欢他,倒泡上了他那堂弟一一漂亮的小白脸武延秀。有记载甚至 说安乐公主甚至还有时把武延秀“孝敬”给她母亲韦后玩玩。说来这唐朝贵妇人恐怕真的把 这些美貌男人当成玩意儿一样 当然,这时候依靠上官婉儿、韦后、安乐公主,这些当时金字塔尖上的女人们,武家人 自然是权势熏天,势力比武则天在位时恐怕也不逊色。但这时候,并非韦后所生的太子李重 俊忍无可忍,心想武则天在世时,武家人欺负李家人也罢了,现在武后不在了,武家人还这 样牛,这天下还是李家的吗?太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呵,于是就发动了兵变(要说也怪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兵变的示范效应,这唐朝时太子们兵变的次数极多),先杀了武三思、武崇 训等武家人,但正好上官婉儿、安乐公主都没有在武家住。李重俊来到宫前,扣打宫门,指 名索取上官婉儿,要她的性命 这时候上官婉儿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斗争才能,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要是一般俗人恐怕 早就吓得痛哭流涕,跪在了地上拉着皇帝的脚哀求(其实越这样,越没有用,倒死得更快)。 而婉儿镇定自若,对中宗和韦后说:“如此看来,太子是先要我死,然后再依次弑杀皇后和 陛下,要让我们同死于他的刀下。”巧妙地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宗韦后放在一起。中宗韦后 11
- 11 - 可到了上官婉儿 14 岁的时候,已出落成了一个美貌如花、才华出众的才女。上官婉儿 这一年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着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词藻 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据说当年 高宗李治宴群臣(想必武后肯定也在),赏双头牡丹诗,上官婉儿一联云:“势如连璧友,情 若臭兰人。”(这里臭兰,其实是香味,大家可不要以为是臭味哦,语出《周易.系辞上》:“二 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应该说写得很不错。 后来上官婉儿少年气盛,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又加以宽恕。此后婉儿算 是活明白了,可能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后上官婉儿就精心伺奉,曲意迎合, 深得武则天欢心。更被武则天提拔为贴身秘书,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呵呵, 这能够上达天听,接近至尊的角色往往不可小看呀,在一言九鼎的至尊面前,说上一句好话 和说点坏话,那可天差地别。原来腐儒的书里说什么“春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 严于斧铖”,其实在吹牛,《春秋》那东西无所谓,后人足有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的 本领。而在当时的婉儿在武则天面前的一字之褒和一字之贬,确实可当此说。呵呵,想必当 时给婉儿送礼巴结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武则天是什么样的人物,权柄也不会全由上官婉儿把持。说起来上官婉儿在 武则天面前地位还是很低的,不是说有一次,武则天和婉儿及武则天的“男妃子”张昌宗、 张易之一起饮宴。要说二张也是经过全国选美挑出来的,当然也是极品帅哥。不是有所谓“莲 花似六郎”(六郎指张昌宗)之称嘛。婉儿也是个有情有欲的女儿身,不禁贪婪地多看了几 眼,大有垂涎之意。武则天眼里可不揉砂子,瞧见婉儿的这种神情就当场大怒,拔下一枚玉 簪就掷向婉儿,正中婉儿天目穴(呵呵,这里说的武侠化了,就是两眉中间),婉儿当然敢 怒不敢言,眉间落下了个伤疤,婉儿就剪了花瓣贴住,后来反而成为宫中的一种时髦打扮, 有的宫妃眉间没有伤痕,也贴上个花。 也许是压抑的太厉害,等到武则天死后,上官婉儿大大地“性解放”了一番。她先 是和唐中宗有了关系,又与武三思淫乱(当然,也有记载说武三思是武则天指配的)。说起 来,上官婉儿的情形也很特殊,原来职位就是宫中嫔妃,但当时武则天称帝,她不是男人, 这嫔妃当的徒有虚名。中宗即位后,宫里的女人像婉儿等就照单全收了,而且上一任皇帝是 他的老妈并非老爹,也不存在子占父妾的问题,这上官婉儿居然就乐得“身兼两职”。而且 让人惊奇的是,唐中宗的皇后韦后也和武三思不清不楚地淫乱,甚荒唐!这简直成了皇宫里 的一个换妻俱乐部。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当然也是个有名的“小太妹”,本来是嫁武三思之 子武崇训,但安乐公主不喜欢他,倒泡上了他那堂弟--漂亮的小白脸武延秀。有记载甚至 说安乐公主甚至还有时把武延秀“孝敬”给她母亲韦后玩玩。说来这唐朝贵妇人恐怕真的把 这些美貌男人当成玩意儿一样。 当然,这时候依靠上官婉儿、韦后、安乐公主,这些当时金字塔尖上的女人们,武家人 自然是权势熏天,势力比武则天在位时恐怕也不逊色。但这时候,并非韦后所生的太子李重 俊忍无可忍,心想武则天在世时,武家人欺负李家人也罢了,现在武后不在了,武家人还这 样牛,这天下还是李家的吗?太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呵,于是就发动了兵变(要说也怪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兵变的示范效应,这唐朝时太子们兵变的次数极多),先杀了武三思、武崇 训等武家人,但正好上官婉儿、安乐公主都没有在武家住。李重俊来到宫前,扣打宫门,指 名索取上官婉儿,要她的性命。 这时候上官婉儿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斗争才能,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要是一般俗人恐怕 早就吓得痛哭流涕,跪在了地上拉着皇帝的脚哀求(其实越这样,越没有用,倒死得更快)。 而婉儿镇定自若,对中宗和韦后说:“如此看来,太子是先要我死,然后再依次弑杀皇后和 陛下,要让我们同死于他的刀下。”巧妙地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宗韦后放在一起。中宗韦后一
听,想想自己和上官婉儿的关系也是亲密的如同一体,唇亡齿寒,再加上韦后这当后娘的 挑唆,于是中宗李显大怒,带上婉儿和他的妻女们匆匆登上了玄武门,以避兵锋。他首先派 右羽林军大将刘景仁速调两千羽林兵士屯于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当太子的军兵来到宣武门 下,他便依照婉儿的指令,向门下的叛军高声劝降。中宗李显虽然是个糊涂蛋,但他毕竟是 名正言顺的正牌皇帝,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叛乱的羽林军见皇帝亲自发话了,当场倒戈 太子等反而被杀,一时间玄武门下血流成河 经此一役,武氏算是被消灭了。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这三个女人的势力更 大了,当然另一个有势力的女人是武后的女儿,也就是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这时候上官婉 儿劝皇帝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这算来也是对文 化事业的一种推动和贡献吧。于是本文开始的那一幕就出现了,上官婉儿登上高高的彩楼, 宣布规则:奉诏评诗,只选其中最佳者一篇进呈御览并谱曲,不中选者即扔下楼,当场退稿 内侍拿过诗来刚念过诗题和开头两句,诗稿便纷纷飘落,只剩沈佺期和宋之问(这两人是当 时宫庭诗人中顶尖级的人物,但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是远不及”王杨卢骆”等人的)两人的诗 稿还没有给丢下来。沈佺期悄悄对宋之问说,咱俩一向不分高低,我看就以今日定高下,以 后不必再争了,宋也点头同意 隔了好一会儿,楼上又飘下一张,原来是沈佺期的诗,宋之问的诗则被呈给皇帝 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 《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 势犹在。婉儿的评判让沈宋都心悦诚服。说来婉儿的眼光的确不错,应制诗这种弘扬主旋律 的东西,还是人家宋之问那两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更有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的气势 此后,上官婉儿又长安市区群贤坊的东南侧修建了一座异常豪华的住宅,由于上官 婉儿和皇帝关系暧昧,中宗又派人扩建婉儿居所,穿池筑岩,修建庭院,穷极雕饰,使婉儿 的豪宅俨然如“行宫”一般豪华。当然安乐公主更不含糊,经常野蛮拆迁平民的居所,腾出 地方来扩大自己的府第。更离谱的是,安乐公主她又盯上长安城里的昆明池,要中宗将昆明 池给她。昆明池在唐朝的地位恐怕和现在的中南海差不多,是不能随便划归个人的。所以唐 中宗愚者千策,终有一得,倒没有答应女儿的非份要求。但安乐公主大怒之下,强抢民宅民 田,硬是在长安城里又开凿了一个“定昆池”,意思是定要超过昆明池。然后为了填充自己 偌大的庭院池宅,安乐公主又纵使家奴外出,到处强抢百姓的儿女,做为自己的奴仆侍婢。 在这样骄奢之风下,上官婉儿还算不是太过份的哪。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又说“男 人有钱就变坏”(这个“坏”多指淫行而言),其实女人也一样。上官婉儿现在不但掌握天下 文宗,而且参政议政上面也是举足轻重,可以说够得上是那句歌词了:“你站在万人中央, 感受那无上的荣光”。这时候婉儿也已经四十多岁了,也是如狼似虎的年纪。于是婉儿也开 始学武则天一样,弄个把男人来玩玩。上官婉儿看上的美男叫做崔湜,这崔湜倒也有几分才 华,吟诗作赋也有一套。当然啦,以婉儿的品位,她挑的男人也不会太菜吧。我们来看看这 个比婉儿小6岁的卖身男人的诗: 看这首《相和歌辞·婕妤怨》: 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 陇上寒应晚,闺中织未成。管弦愁不意,梳洗懒无情。 去岁闻西伐,今年送北征。容颜离别尽,流恨满长城。 应该说还不错吧,对仗工整,像“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等中间几联,还算写 的相当好吧?再看崔湜另一首:
- 12 - 听,想想自己和上官婉儿的关系也是亲密的如同一体,唇亡齿寒,再加上韦后这当后娘的一 挑唆,于是中宗李显大怒,带上婉儿和他的妻女们匆匆登上了玄武门,以避兵锋。他首先派 右羽林军大将刘景仁速调两千羽林兵士屯于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当太子的军兵来到宣武门 下,他便依照婉儿的指令,向门下的叛军高声劝降。中宗李显虽然是个糊涂蛋,但他毕竟是 名正言顺的正牌皇帝,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叛乱的羽林军见皇帝亲自发话了,当场倒戈, 太子等反而被杀,一时间玄武门下血流成河。 经此一役,武氏算是被消灭了。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这三个女人的势力更 大了,当然另一个有势力的女人是武后的女儿,也就是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这时候上官婉 儿劝皇帝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这算来也是对文 化事业的一种推动和贡献吧。于是本文开始的那一幕就出现了,上官婉儿登上高高的彩楼, 宣布规则:奉诏评诗,只选其中最佳者一篇进呈御览并谱曲,不中选者即扔下楼,当场退稿。 内侍拿过诗来刚念过诗题和开头两句,诗稿便纷纷飘落,只剩沈佺期和宋之问(这两人是当 时宫庭诗人中顶尖级的人物,但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是远不及”王杨卢骆”等人的)两人的诗 稿还没有给丢下来。沈佺期悄悄对宋之问说,咱俩一向不分高低,我看就以今日定高下,以 后不必再争了,宋也点头同意。 隔了好一会儿,楼上又飘下一张,原来是沈佺期的诗,宋之问的诗则被呈给皇帝。 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 《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 势犹在。婉儿的评判让沈宋都心悦诚服。说来婉儿的眼光的确不错,应制诗这种弘扬主旋律 的东西,还是人家宋之问那两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更有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的气势。 此后,上官婉儿又长安市区群贤坊的东南侧修建了一座异常豪华的住宅,由于上官 婉儿和皇帝关系暧昧,中宗又派人扩建婉儿居所,穿池筑岩,修建庭院,穷极雕饰,使婉儿 的豪宅俨然如“行宫”一般豪华。当然安乐公主更不含糊,经常野蛮拆迁平民的居所,腾出 地方来扩大自己的府第。更离谱的是,安乐公主她又盯上长安城里的昆明池,要中宗将昆明 池给她。昆明池在唐朝的地位恐怕和现在的中南海差不多,是不能随便划归个人的。所以唐 中宗愚者千策,终有一得,倒没有答应女儿的非份要求。但安乐公主大怒之下,强抢民宅民 田,硬是在长安城里又开凿了一个“定昆池”,意思是定要超过昆明池。然后为了填充自己 偌大的庭院池宅,安乐公主又纵使家奴外出,到处强抢百姓的儿女,做为自己的奴仆侍婢。 在这样骄奢之风下,上官婉儿还算不是太过份的哪。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又说“男 人有钱就变坏”(这个“坏”多指淫行而言),其实女人也一样。上官婉儿现在不但掌握天下 文宗,而且参政议政上面也是举足轻重,可以说够得上是那句歌词了:“你站在万人中央, 感受那无上的荣光”。这时候婉儿也已经四十多岁了,也是如狼似虎的年纪。于是婉儿也开 始学武则天一样,弄个把男人来玩玩。上官婉儿看上的美男叫做崔湜,这崔湜倒也有几分才 华,吟诗作赋也有一套。当然啦,以婉儿的品位,她挑的男人也不会太菜吧。我们来看看这 个比婉儿小 6 岁的卖身男人的诗: 看这首《相和歌辞·婕妤怨》: 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 陇上寒应晚,闺中织未成。管弦愁不意,梳洗懒无情。 去岁闻西伐,今年送北征。容颜离别尽,流恨满长城。 应该说还不错吧,对仗工整,像“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等中间几联,还算写 的相当好吧?再看崔湜另一首:
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水榭宜时陟,山楼向晚看 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圣藻悬宸象,微臣窃仰观。 呵呵,这“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几乎就是在写被上官婉儿“宠幸”的情景嘛, 这席恐怕不止是酒席,而且是“枕席”吧。又找了一首,也可以看出来这种情味 年光陌上发,香辇禁中游。草绿鸳鸯殿,花明翡翠楼 宝杯承露酌,仙管杂风流。今日陪欢豫,皇恩不可酬。 这首说的更直白了:“今日陪欢豫,皇恩不可酬”。摆明了是在搞“三陪”了,呵呵 当然,这政治方面历来都是“枕边灵”,年纪轻轻的崔湜在很短时间里,从中书舍 人到兵部侍郎,再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相位。不久,崔湜又 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以罪被贬;因上官婉儿的奔走,说动安乐公 主使他官复原职。呵呵,看来《玉观音》中刘明浩对男主角杨瑞说的话倒不假“男人的漂亮 脸蛋有时候也值钱 但是因为崔湜,上官婉儿却和太平公主有了裂痕。因为太平公主同样喜欢美男人, 看到了崔湜,竟夺人所爱,不时召崔湜入府陪她作乐。所以上官婉儿一怒之下,加入了韦后、 安乐公主这一阵营。后世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婉儿也大略如此 可韦后、安乐公主居然走了步险棋也是臭棋,她们居然后来毒死了中宗。这里闲插几句: 这事也有点蹊跷,虽然史书都这样的记载,但韦后、安乐公主为何能同谋杀夫杀父,也太过 骇人听闻。韦后和中宗是经过患难的夫妻,当时安乐公主生下来没有布帛包裹,中宗李显撕 下自己的衣袍包裹,所以安乐公主的小名又叫“李裹儿”。她们和中宗不会完全没有感情 韦后、安乐公主都死无对证,李隆基当了皇帝后,他说是韦后、安乐公主等毒杀了中宗,谁 敢为其翻案? 从中宗的表现看,中宗整个是一糊涂蛋,武则天在位时,就居然说出把天下让给他老婆 韦家的混帐话(为此,武后废了他,大臣们都觉得理所当然),实在是个再理想不过的傀儡 了,再立其他傀儡还未必如他听话呢。从上面说过的太子李重俊造反时可以看出,虽然中宗 是傀儡,但关键时候他这个牌位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再说中宗死时已五十四岁,这年纪在现 在当然还算是“英年早逝”,但在纵欲过度,普遍短命的帝王中也不算夭折了。像唐太宗李 世民才五十岁就驾崩了,中宗的老爹李治也活了五十五岁而已,所以未必杀死她们的李隆基 所说的就都是事实,岂知不是李隆基找个借口来夺权篡位?历史上常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胜者为王,败者为贼 结果是,中宗死后,太平公主联合临淄王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明皇)杀入宫中 羽林将士们便欣然从命,宫城的防卫不攻自破,韦后、安乐公主都被杀。婉儿在杀声震天之 中,化妆更衣,命令宫女排列整齐,静静地秉烛迎接李隆基。婉儿从容地岀示先帝驾崩时假 托的遗诏,申明自己的立场是反对韦后她们的,但这次上官婉儿失败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认定了她是韦后一党,于是钢刀利剑无情地砍了下去。婉儿大约活了四十六岁 上官婉儿死后,李隆基倒也没有特地把她“斗倒批臭”,反而爱惜她的才华,让人收集 她的诗作,全唐诗中还始终称她为上官昭容(呵呵,正是由于这个尊称,害的我在网上搜索 了好半天上官婉儿这个名字,也没有找到她的诗作,后来才发现称她为上官昭容)。当朝位 极人臣的“燕许大手笔”之一的张说作序说 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 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
- 13 - 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水榭宜时陟,山楼向晚看。 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圣藻悬宸象,微臣窃仰观。 呵呵,这“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几乎就是在写被上官婉儿“宠幸”的情景嘛, 这席恐怕不止是酒席,而且是“枕席”吧。又找了一首,也可以看出来这种情味: 年光陌上发,香辇禁中游。草绿鸳鸯殿,花明翡翠楼。 宝杯承露酌,仙管杂风流。今日陪欢豫,皇恩不可酬。 这首说的更直白了:“今日陪欢豫,皇恩不可酬”。摆明了是在搞“三陪”了,呵呵。 当然,这政治方面历来都是“枕边灵”,年纪轻轻的崔湜在很短时间里,从中书舍 人到兵部侍郎,再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相位。不久,崔湜又 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以罪被贬;因上官婉儿的奔走,说动安乐公 主使他官复原职。呵呵,看来《玉观音》中刘明浩对男主角杨瑞说的话倒不假“男人的漂亮 脸蛋有时候也值钱”。 但是因为崔湜,上官婉儿却和太平公主有了裂痕。因为太平公主同样喜欢美男人, 看到了崔湜,竟夺人所爱,不时召崔湜入府陪她作乐。所以上官婉儿一怒之下,加入了韦后、 安乐公主这一阵营。后世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婉儿也大略如此。 可韦后、安乐公主居然走了步险棋也是臭棋,她们居然后来毒死了中宗。这里闲插几句: 这事也有点蹊跷,虽然史书都这样的记载,但韦后、安乐公主为何能同谋杀夫杀父,也太过 骇人听闻。韦后和中宗是经过患难的夫妻,当时安乐公主生下来没有布帛包裹,中宗李显撕 下自己的衣袍包裹,所以安乐公主的小名又叫“李裹儿”。她们和中宗不会完全没有感情。 韦后、安乐公主都死无对证,李隆基当了皇帝后,他说是韦后、安乐公主等毒杀了中宗,谁 敢为其翻案? 从中宗的表现看,中宗整个是一糊涂蛋,武则天在位时,就居然说出把天下让给他老婆 韦家的混帐话(为此,武后废了他,大臣们都觉得理所当然),实在是个再理想不过的傀儡 了,再立其他傀儡还未必如他听话呢。从上面说过的太子李重俊造反时可以看出,虽然中宗 是傀儡,但关键时候他这个牌位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再说中宗死时已五十四岁,这年纪在现 在当然还算是“英年早逝”,但在纵欲过度,普遍短命的帝王中也不算夭折了。像唐太宗李 世民才五十岁就驾崩了,中宗的老爹李治也活了五十五岁而已,所以未必杀死她们的李隆基 所说的就都是事实,岂知不是李隆基找个借口来夺权篡位?历史上常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胜者为王,败者为贼。 结果是,中宗死后,太平公主联合临淄王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明皇)杀入宫中, 羽林将士们便欣然从命,宫城的防卫不攻自破,韦后、安乐公主都被杀。婉儿在杀声震天之 中,化妆更衣,命令宫女排列整齐,静静地秉烛迎接李隆基。婉儿从容地出示先帝驾崩时假 托的遗诏,申明自己的立场是反对韦后她们的,但这次上官婉儿失败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认定了她是韦后一党,于是钢刀利剑无情地砍了下去。婉儿大约活了四十六岁。 上官婉儿死后,李隆基倒也没有特地把她“斗倒批臭”,反而爱惜她的才华,让人收集 她的诗作,全唐诗中还始终称她为上官昭容(呵呵,正是由于这个尊称,害的我在网上搜索 了好半天上官婉儿这个名字,也没有找到她的诗作,后来才发现称她为上官昭容)。当朝位 极人臣的“燕许大手笔”之一的张说作序说: “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 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
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对上官婉儿才华做了由衷的赞美。认为班昭什么的都比不过她 但是平心而论,婉儿的才华过多地消耗在“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上了 好多优秀的文人一当了最高统治者秘书这一角色,才华就大大被扼杀了,像老蒋秘书陈布雷 等如果不干秘书,恐怕也会是个好作家。婉儿在宫庭的政治斗争中浪费了过多的才华,如果 婉儿只是个普通女子,她恐怕要多写出几篇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上官婉儿流传下来的诗作不 多,最有名的是这首《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据说这时候婉儿尚是十几岁的少女,当真是“少女情怀总是诗”,诗中那炽烈纯情 的句子确实很妙。婉儿后来的诗句中虽然也有“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这样的好句,但 应制诗太多了,多数是“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这类的场面 话,无味的很。惜哉婉儿! 结客少年场行」卢照邻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玉剑浮云骑,金鞭明月弓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胡风。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同王徵君洞庭有怀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千年过去了,唐诗的风采无可比拟 至于杨炯,我们所熟悉大致就是他的那首《从军行》吧,据说当时就有“王杨卢骆” 说,但杨炯却不满意这样的排名,说过什么“耻居卢前,愧在王后”。意思是说,他排在 卢照邻前面有点过了,他自觉才学不及卢,但觉得比王勃要强得多,所以说“愧在王后” 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他并不是不满意,而是……为自己排在卢照前面而觉得耻辱,就 是他瞧不起卢照,觉得卢照要排在他后面也要排远一点;而“愧在王后”呢,是说王勃实在 是太厉害了,自己直接排在他后面,实在是抬高自己了 可以解释一下么? 四明狂客贺知章 贺知章是唐朝诗人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上场 的就是贺知章。说来如果贺知章和后面的“饮中七仙”坐到一桌,按岁数肯定贺老是最大的。 贺知章比杜甫要大五十三岁,差不多是杜甫的爷爷辈,比同为“饮中八仙”的李白等人也要 14
- 14 - 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对上官婉儿才华做了由衷的赞美。认为班昭什么的都比不过她。 但是平心而论,婉儿的才华过多地消耗在“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上了, 好多优秀的文人一当了最高统治者秘书这一角色,才华就大大被扼杀了,像老蒋秘书陈布雷 等如果不干秘书,恐怕也会是个好作家。婉儿在宫庭的政治斗争中浪费了过多的才华,如果 婉儿只是个普通女子,她恐怕要多写出几篇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上官婉儿流传下来的诗作不 多,最有名的是这首《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据说这时候婉儿尚是十几岁的少女,当真是“少女情怀总是诗”,诗中那炽烈纯情 的句子确实很妙。婉儿后来的诗句中虽然也有“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这样的好句,但 应制诗太多了,多数是“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这类的场面 话,无味的很。惜哉婉儿! 结客少年场行」卢照邻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玉剑浮云骑,金鞭明月弓。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胡风。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同王徵君洞庭有怀 张 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千年过去了,唐诗的风采无可比拟。 至于杨炯,我们所熟悉大致就是他的那首《从军行》吧,据说当时就有“王杨卢骆”一 说,但杨炯却不满意这样的排名,说过什么“耻居卢前,愧在王后” 。意思是说,他排在 卢照邻前面有点过了,他自觉才学不及卢,但觉得比王勃要强得多,所以说“愧在王后”。 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他并不是不满意,而是……为自己排在卢照前面而觉得耻辱,就 是他瞧不起卢照,觉得卢照要排在他后面也要排远一点;而“愧在王后”呢,是说王勃实在 是太厉害了,自己直接排在他后面,实在是抬高自己了。 可以解释一下么? 四明狂客贺知章 贺知章是唐朝诗人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上场 的就是贺知章。说来如果贺知章和后面的“饮中七仙”坐到一桌,按岁数肯定贺老是最大的。 贺知章比杜甫要大五十三岁,差不多是杜甫的爷爷辈,比同为“饮中八仙”的李白等人也要
大四十多岁。看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对贺老的描绘:“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 眠”。落井后还能睡觉?这恐怕是一种调侃的说法吧,从杜诗中给我们的感觉,贺知章是个 十分滑稽可亲的老头儿,倒和老顽童周伯通有几分相似 贺老中进士时已经三十六岁,等到李白等这些后辈成长起来后,贺老年纪已经比较大了。 但难得的是,贺老在后辈面前却一点也没有什么架子。天宝元年,当时李白三十来岁,无官 无职,也还没有什么大名气,而贺老已经八十多岁,更是拥有“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 正授秘书监”等一大堆头衔的“知名学者”和“学术权威”。但是童心未泯的贺老,一见到 李白的模样,就“奇其姿”,想那李白喜爱“侠酒诗仙”,颇有些仙风道骨、潇洒出尘的气度, 狂放的贺老最喜欢这样的人了,就让李白拿出文章来看看。 李白先拿出他的《乌栖曲》让贺知章看(乌栖曲原诗: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 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 乐何!)。说实话,这诗应该还没有体现出李白的最高水平和独有风格,但贺老就“叹赏苦吟 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对李白的赞许是毫不吝啬的。后来李白又拿出《蜀道难》给贺老 看,贺老居然“读未竟,称赏者数四”,也就是说没看完,就夸奖了不下四遍,由此也可以 看出贺老是个性急直爽的人,贺老看完后,更把李白赞为“谪仙人”。李白被称为“诗仙”, 后人皆知,但贺老在李白未成名时就独具慧眼,看出李白的才华和潜质,眼光独到,确实不 凡 贺老高兴之余,当场就拉着李白的手去喝酒,可以想象当时贺老肯定问李白“暍酒 不喝?”李白自然万分兴奋,答:“当然喝,为什么不喝?晚辈朝也喝,晚也喝,睡梦中也 喝。”于是二人大笑,一老一少,飞奔向酒楼。可能贺老也是太高兴了,到了酒楼喝起酒来, 才想起忘了带酒钱。也可能贺老一高兴把钱包掉啦,呵呵。看来当时人家唐朝的社会风气就 是好哇,按说贺老,堂堂三品大员,吃顿饭签个字也不算什么吧。像如今的酒家里,九品也 算不上的小科长主任都签字赊帐从不含糊。但当时是不是不兴这个呀,于是贺老当场就毫不 犹豫地解下所佩的金龟来付帐。说来这金龟可也不是寻常之物,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官才有资 格带哪,那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贺老一点不在乎,以之换酒,成为千古佳话。李白后来回 忆道:“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怅然有 怀,而作是诗。” 其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这时候贺老已经去世了,李白思之,不胜感伤 贺老这一“金龟换酒”成为千古佳话,后人也纷纷模仿,李白就说:“五花马,千 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女侠秋瑾也唱:“不借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甚豪”:就是满清子弟 敦诚(呵,只是因为他和曹雪芹有点关系,才沾光让大家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儿)也来个什 么《佩刀质酒歌》,还写了一篇序说什么“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 人未岀,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开头就说:“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好像这酒不是换来的喝得就不风雅。 其实说实话,贺老“金龟换酒”也有几分做秀的嫌疑。贺老身为三品大员,第一如 果签字赊帐,恐怕酒家必然依从。不见《水浒》中鲁智深做提辖时,还丢下句“主人家,酒 钱明日送来还你”就走了。(智深“明日”就打死镇关西跑了,这酒钱十有八九没还。)以贺
- 15 - 大四十多岁。看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对贺老的描绘:“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 眠”。落井后还能睡觉?这恐怕是一种调侃的说法吧,从杜诗中给我们的感觉,贺知章是个 十分滑稽可亲的老头儿,倒和老顽童周伯通有几分相似。 贺老中进士时已经三十六岁,等到李白等这些后辈成长起来后,贺老年纪已经比较大了。 但难得的是,贺老在后辈面前却一点也没有什么架子。天宝元年,当时李白三十来岁,无官 无职,也还没有什么大名气,而贺老已经八十多岁,更是拥有“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 正授秘书监”等一大堆头衔的“知名学者”和“学术权威”。但是童心未泯的贺老,一见到 李白的模样,就“奇其姿”,想那李白喜爱“侠酒诗仙”,颇有些仙风道骨、潇洒出尘的气度, 狂放的贺老最喜欢这样的人了,就让李白拿出文章来看看。 李白先拿出他的《乌栖曲》让贺知章看(乌栖曲原诗: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 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 乐何!)。说实话,这诗应该还没有体现出李白的最高水平和独有风格,但贺老就“叹赏苦吟”, 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对李白的赞许是毫不吝啬的。后来李白又拿出《蜀道难》给贺老 看,贺老居然“读未竟,称赏者数四”,也就是说没看完,就夸奖了不下四遍,由此也可以 看出贺老是个性急直爽的人,贺老看完后,更把李白赞为“谪仙人”。李白被称为“诗仙”, 后人皆知,但贺老在李白未成名时就独具慧眼,看出李白的才华和潜质,眼光独到,确实不 凡。 贺老高兴之余,当场就拉着李白的手去喝酒,可以想象当时贺老肯定问李白“喝酒 不喝?”李白自然万分兴奋,答:“当然喝,为什么不喝?晚辈朝也喝,晚也喝,睡梦中也 喝。”于是二人大笑,一老一少,飞奔向酒楼。可能贺老也是太高兴了,到了酒楼喝起酒来, 才想起忘了带酒钱。也可能贺老一高兴把钱包掉啦,呵呵。看来当时人家唐朝的社会风气就 是好哇,按说贺老,堂堂三品大员,吃顿饭签个字也不算什么吧。像如今的酒家里,九品也 算不上的小科长主任都签字赊帐从不含糊。但当时是不是不兴这个呀,于是贺老当场就毫不 犹豫地解下所佩的金龟来付帐。说来这金龟可也不是寻常之物,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官才有资 格带哪,那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贺老一点不在乎,以之换酒,成为千古佳话。李白后来回 忆道:“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怅然有 怀,而作是诗。”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这时候贺老已经去世了,李白思之,不胜感伤。 贺老这一“金龟换酒”成为千古佳话,后人也纷纷模仿,李白就说:“五花马,千 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女侠秋瑾也唱:“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甚豪”;就是满清子弟 敦诚(呵,只是因为他和曹雪芹有点关系,才沾光让大家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儿)也来个什 么《佩刀质酒歌》,还写了一篇序说什么“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 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开头就说:“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好像这酒不是换来的喝得就不风雅。 其实说实话,贺老“金龟换酒”也有几分做秀的嫌疑。贺老身为三品大员,第一如 果签字赊帐,恐怕酒家必然依从。不见《水浒》中鲁智深做提辖时,还丢下句“主人家,酒 钱明日送来还你”就走了。(智深“明日”就打死镇关西跑了,这酒钱十有八九没还。)以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