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评传 序 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千年前的长安:“百千家 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李白对长安的描述。在长安这个达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里 欧洲、中亚各国人、四裔的胡族人、葱岭东西的西域人、印度天竺人、日本人、新罗人等纷 纷云集在此,大唐以她特有的恢宏气度包容着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 虽然岁月的沧桑让我们己经无法再走在宽得可以让四十五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 桥上,虽然我们也无法再目睹一下那美轮美奂是北京故宫面积三倍的大明宫,莲叶接天、荷 花映日的太液池、丝竹弦乐声闻于天的华清宫也不复存在。但是我们并非只有从“高标跨苍 穹,烈风无时休”的大雁塔上才能领略到些许盛唐时气象,留在我们印象中的是“万国衣冠 拜冕旒”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庶盛世的光辉 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赫赫武功,是身着抹胸长裙丰润开放的唐代美女, 更让我们值得回味的是,唐代那灿若群星的才子们,留下的那字字珠玑的灿烂诗篇更是让千 百年来不知多少人陶醉痴迷 唐诗宋词,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唐代更是才子辈出的时期。多少 才子词人,特立特行,矫矫不群,惊世骇俗。中国历来文人,很多都带有超世的思想。这要 归功于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的两大哲人一一老庄。老子和庄子创立了数千年来一直有顽强生 命力的道家思想。可以说中国的艺术无论琴棋书画,甚至武术中的太极之类都深刻地受到道 家思想的影响。台湾女作家罗兰写道:“我国艺术受道家影响,诗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 神寄托与解救。我把这寄托与解救称为“防疯术”。我国知识分子不容易得精神病,也很少 自杀……”其实我国的文人喜欢道家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道家精 神是自在的,他鄙视统治者的财货官职之诱,宁可“曳尾于涂中”而不去渴求那些蝇营狗苟 的功名。道家的心境是淡泊的,是亲近自然的,但同时又常有冷眼看世,尖锐如刀之句:“窃 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所以从魏晋之时,就有了陶潜这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逸士,阮籍、嵇康等“竹林七 贤”之类的才子。但是“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却由于得罪了权贵,弹完一曲广陵散后倒 下了司马氏的屠刀之下。唐以后的高启、金圣叹等也都因言罹祸。唯独唐朝,还算是个政治 环境比较宽松的时代,像李白那样狂言叫唤“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人物,以及白居易等屡屡 “苦宫市”反映农民问题的诗人要放在朱元璋时或者满清康乾“盛世”里,恐怕早人头落地 了。所以在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的大唐之世,才出现了这样群星灿烂的才子。 才子们的性格,往往是美好而脆弱,温柔而易伤,趋于艺术性,远离政治性。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在当权者眼中,他们是那样的乖张和尖锐,常像一阵突如其来的冷风,一下 子吹去了他们常戴于人前的假面。这种性格,那才真是怎一个酷字了得! 比如像祖咏先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也照样不误使性子。考 官出了一道诗题《终南望余雪》。这种应试诗要求十分严格,限用官韵,规定五言六韵,即 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至少也要写八句。众考生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依 韵作诗。而祖咏只写了四句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就 交卷了,考官看了觉得写的还算不错,但却没有写完,就说这样太可惜了,虽然好但不合考 试要求,你再补几句吧。你看这考官还是比较有人情味的,这不是照顾祖咏吗?哪知祖咏先 生白眼一翻:“意思写尽了,不添。”这等牛劲,如今高考中哪里见的到,让写八百谁敢写三 百,就算有,出了考场还不得让老师骂死,家长打死 类似之事,唐才子中倒是有不少,所以这也算是才子们的一种特性吧。正像曹雪芹
- 1 - 唐才子评传 序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千年前的长安:“百千家 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李白对长安的描述。在长安这个达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里, 欧洲、中亚各国人、四裔的胡族人、葱岭东西的西域人、印度天竺人、日本人、新罗人等纷 纷云集在此,大唐以她特有的恢宏气度包容着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 虽然岁月的沧桑让我们已经无法再走在宽得可以让四十五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 桥上,虽然我们也无法再目睹一下那美轮美奂是北京故宫面积三倍的大明宫,莲叶接天、荷 花映日的太液池、丝竹弦乐声闻于天的华清宫也不复存在。但是我们并非只有从“高标跨苍 穹,烈风无时休”的大雁塔上才能领略到些许盛唐时气象,留在我们印象中的是“万国衣冠 拜冕旒”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庶盛世的光辉, 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赫赫武功,是身着抹胸长裙丰润开放的唐代美女, 更让我们值得回味的是,唐代那灿若群星的才子们,留下的那字字珠玑的灿烂诗篇更是让千 百年来不知多少人陶醉痴迷。 唐诗宋词,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唐代更是才子辈出的时期。多少 才子词人,特立特行,矫矫不群,惊世骇俗。中国历来文人,很多都带有超世的思想。这要 归功于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的两大哲人--老庄。老子和庄子创立了数千年来一直有顽强生 命力的道家思想。可以说中国的艺术无论琴棋书画,甚至武术中的太极之类都深刻地受到道 家思想的影响。台湾女作家罗兰写道:“我国艺术受道家影响,诗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 神寄托与解救。我把这寄托与解救称为“防疯术”。我国知识分子不容易得精神病,也很少 自杀……”其实我国的文人喜欢道家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道家精 神是自在的,他鄙视统治者的财货官职之诱,宁可“曳尾于涂中”而不去渴求那些蝇营狗苟 的功名。道家的心境是淡泊的,是亲近自然的,但同时又常有冷眼看世,尖锐如刀之句:“窃 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所以从魏晋之时,就有了陶潜这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逸士,阮籍、嵇康等“竹林七 贤”之类的才子。但是“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却由于得罪了权贵,弹完一曲广陵散后倒 下了司马氏的屠刀之下。唐以后的高启、金圣叹等也都因言罹祸。唯独唐朝,还算是个政治 环境比较宽松的时代,像李白那样狂言叫唤“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人物,以及白居易等屡屡 “苦宫市”反映农民问题的诗人要放在朱元璋时或者满清康乾“盛世”里,恐怕早人头落地 了。所以在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的大唐之世,才出现了这样群星灿烂的才子。 才子们的性格,往往是美好而脆弱,温柔而易伤,趋于艺术性,远离政治性。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在当权者眼中,他们是那样的乖张和尖锐,常像一阵突如其来的冷风,一下 子吹去了他们常戴于人前的假面。这种性格,那才真是怎一个酷字了得! 比如像祖咏先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也照样不误使性子。考 官出了一道诗题《终南望余雪》。这种应试诗要求十分严格,限用官韵,规定五言六韵,即 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至少也要写八句。众考生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依 韵作诗。而祖咏只写了四句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就 交卷了,考官看了觉得写的还算不错,但却没有写完,就说这样太可惜了,虽然好但不合考 试要求,你再补几句吧。你看这考官还是比较有人情味的,这不是照顾祖咏吗?哪知祖咏先 生白眼一翻:“意思写尽了,不添。”这等牛劲,如今高考中哪里见的到,让写八百谁敢写三 百,就算有,出了考场还不得让老师骂死,家长打死。 类似之事,唐才子中倒是有不少,所以这也算是才子们的一种特性吧。正像曹雪芹
先生在《红楼梦》中说的:“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 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 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呵呵,说来曹雪芹先生对这些才子们的脾性了解的实在是再深刻不过了。话说回来 没有“聪俊灵秀之气”不可称之为才子,而没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也不可称之为才子。 这是本书中选人的标准。像虞世南、上官仪等虽然也略有佳作,但官气十足,纱帽气熏人 故不入本书所选。 但正是因为才子们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所以不单是红颜薄命,才子也薄 命,不过正因为坎坷风雨,寒灯孤舍,郁闷常积于心,才激发出才子们奔腾汹涌如江海一般 的才气。如果高官厚禄,良马美女的享受,那就会慢慢地只有酒气而没有才气了。 而且唐时的社会环境也是那样的富有诗情,酒肆馆驿墙壁上如现在网上的BBS 样写满了诗句,强盜劫道时听说是诗人李涉,居然不劫财而劫"诗",要求李涉写首诗相送 现在只会”我先劫个色"的小贼,和人家唐时的雅贼比起来,档次低了不知道多少。唐代连老 太太都能欣赏白居易的诗句,说起来这唐朝老太太的欣赏水平都很高呀,恐怕几乎比得上现 在越来越多越滥的本科生。不像现在好多人就只会欣赏“我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这样的 句子,再不就是“赚大钱、变英俊、我变美丽、谈恋爱、男朋友、好幸福”这样的词儿 说起来像唐朝那样的时代,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妤了。船家女会说:“停船 且住问,或恐是同乡”:山间的僧人会高吟“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想和书生偷情的家 妓会写“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珰”;身为工科技术人员的胡钉铰都能描绘出“路 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样细腻生动的小儿垂钓图。当然造反的黄巢也是唱着“冲 天杀气透长安”的句子杀入长安城的。唐朝皇帝如李世民,李隆基等都能诗,女皇帝武则天 写起诗来也不逊色,像什么“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是为诗家经常传颂称道 的。宫里像上官婉儿这样的“高手”更不用说了,就连高力士这样当太监的作出诗来都像模 像样:高公公有一首诗咏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原题注:"力士谪黔中, 道至巫州,地多荠而人不食,因感之,作诗寄意。” 当时高力士被贬到贵州那样的穷山恶水之地,即现在徐本禹同学呆的苦地方,高公 公心里很不平衡,于是以物言志,表白自己像荠菜一样贵贱就算有所改变,而本味本性不改。 平心而论,虽然言词并不是很华丽,倒还像模像样的。 那时的诗人词人就仿佛如现在的流行歌星一样有好多的FANS,像有个叫魏万的追 星族,听说了李白的大名后,就慕名去拜访,但李白这个人是个闲不住的人,到处云游四海, 居无定所,结果魏万追了上千里,才终于见到了李白。李白也很感动,当场和他结为好友, 并把诗集交给他整理 又有个故事说:“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 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呵呵,连小姐们会背白居易的诗都能身价高一筹,可见当时社 会的诗歌之盛景。 唐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多数才子们四处游历,从白草秋风的西域大漠,到杏花春雨 的江南水乡,名山大川,古寺荒丘,到处都留下了才子们的足迹,大唐的辽阔疆土滋润了才 子们的生花妙笔。像李白生于中亚的吉尔吉斯,后来游历天山、四川、山东、江南等好多地 方,而且人家古人不乘飞机火车,沿途赏玩,比现代人细致的多。按说现在交通比以前发达 多了,但据了解现代社会中的好多人,还不如唐宋才子们游历的地方多呢。真有些羡慕他们 那样自由自在的游历生活。 当然即使如此,才子们依然是多灾多难的。杜甫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此言不虚,才子中王勃、李贺、刘希夷、才女李冶、鱼玄机等都是命蹇之人。正像白居易的
- 2 - 先生在《红楼梦》中说的:“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 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 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呵呵,说来曹雪芹先生对这些才子们的脾性了解的实在是再深刻不过了。话说回来, 没有“聪俊灵秀之气”不可称之为才子,而没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也不可称之为才子。 这是本书中选人的标准。像虞世南、上官仪等虽然也略有佳作,但官气十足,纱帽气熏人, 故不入本书所选。 但正是因为才子们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所以不单是红颜薄命,才子也薄 命,不过正因为坎坷风雨,寒灯孤舍,郁闷常积于心,才激发出才子们奔腾汹涌如江海一般 的才气。如果高官厚禄,良马美女的享受,那就会慢慢地只有酒气而没有才气了。 而且唐时的社会环境也是那样的富有诗情,酒肆馆驿墙壁上如现在网上的 BBS 一 样写满了诗句,强盗劫道时听说是诗人李涉,居然不劫财而劫"诗",要求李涉写首诗相送。 现在只会"我先劫个色"的小贼,和人家唐时的雅贼比起来,档次低了不知道多少。唐代连老 太太都能欣赏白居易的诗句,说起来这唐朝老太太的欣赏水平都很高呀,恐怕几乎比得上现 在越来越多越滥的本科生。不像现在好多人就只会欣赏“我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这样的 句子,再不就是“赚大钱、变英俊、我变美丽、谈恋爱、男朋友、好幸福”这样的词儿。 说起来像唐朝那样的时代,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好了。船家女会说:“停船 且住问,或恐是同乡”;山间的僧人会高吟“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想和书生偷情的家 妓会写“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珰”;身为工科技术人员的胡钉铰都能描绘出“路 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样细腻生动的小儿垂钓图。当然造反的黄巢也是唱着“冲 天杀气透长安”的句子杀入长安城的。唐朝皇帝如李世民,李隆基等都能诗,女皇帝武则天 写起诗来也不逊色,像什么“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是为诗家经常传颂称道 的。宫里像上官婉儿这样的“高手”更不用说了,就连高力士这样当太监的作出诗来都像模 像样:高公公有一首诗咏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原题注:"力士谪黔中, 道至巫州,地多荠而人不食,因感之,作诗寄意。” 当时高力士被贬到贵州那样的穷山恶水之地,即现在徐本禹同学呆的苦地方,高公 公心里很不平衡,于是以物言志,表白自己像荠菜一样贵贱就算有所改变,而本味本性不改。 平心而论,虽然言词并不是很华丽,倒还像模像样的。 那时的诗人词人就仿佛如现在的流行歌星一样有好多的 FANS,像有个叫魏万的追 星族,听说了李白的大名后,就慕名去拜访,但李白这个人是个闲不住的人,到处云游四海, 居无定所,结果魏万追了上千里,才终于见到了李白。李白也很感动,当场和他结为好友, 并把诗集交给他整理。 又有个故事说:“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 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呵呵,连小姐们会背白居易的诗都能身价高一筹,可见当时社 会的诗歌之盛景。 唐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多数才子们四处游历,从白草秋风的西域大漠,到杏花春雨 的江南水乡,名山大川,古寺荒丘,到处都留下了才子们的足迹,大唐的辽阔疆土滋润了才 子们的生花妙笔。像李白生于中亚的吉尔吉斯,后来游历天山、四川、山东、江南等好多地 方,而且人家古人不乘飞机火车,沿途赏玩,比现代人细致的多。按说现在交通比以前发达 多了,但据了解现代社会中的好多人,还不如唐宋才子们游历的地方多呢。真有些羡慕他们 那样自由自在的游历生活。 当然即使如此,才子们依然是多灾多难的。杜甫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此言不虚,才子中王勃、李贺、刘希夷、才女李冶、鱼玄机等都是命蹇之人。正像白居易的
几句诗中说的那样:“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正所 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些美丽而脆弱的才子才女也都像春花般绽放出 他们的美丽高洁,又像春花一般匆匆而落。其实说来还是不读诗书的好,诗书读得多了, 人事世故就不那么熟练,呆气傲气古怪气多生,渐渐就是“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情 形。而且习惯了临风洒泪,对月长吁,养成了多愁善感的个性。诗书误人多矣。这点苏轼比 较有体会,他说过:“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其实苏大胡子说的不对,如果是 韦小宝那种聪明,又怎么会误一生呢?只是诗书方面的聪明,却很可能耽误一个人的一生的。 不过正是这些生前不幸的才子们,创造了这些如名花之香、好酒之醇让我们读来如 醉如迷的千古绝唱。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也是这些才子才女们共同的宿命吧。 岁月已过去了千余年,但是人世间的感情却依稀相仿。“如此星辰如此夜,为谁风 露立中宵。”让我们暂时从繁忙如梭的车流中走出来,从灯红酒绿的宴席间离开一会,遥望 一下大唐时的灿灿群星,品味一下这些才子才女的喜怒哀乐,你会发现,虽然远隔千载,但 是他们依然可以拔动你的心弦。 初唐才俊属王勃 初唐诗坛,高居庙堂之上的大致有虞世南、上官仪之类的人物。但从诗才和灵气的 角度看他们还不如江湖草野之中的寒山、丰干、拾得这些和尚们,当然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 最大的还是号称“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 在当时,“初唐四杰”的地位是远远不如虞世南、上官仪等人的。但像虞世南、上官仪 这等老气横秋,满口官话和应制诗的家伙却是不合本书所评的才子标准的。像老虞的这首咏 “垂綾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很明显,老虞写首诗也要摆个架子,这蝉也透着官味,什么“居高声自远”,无非是坐 在主席台上,说话就比别人响了吧。和骆宾王咏蝉诗中的“露重难飞进,风多响易沉”那种 凄苦格调有霄壤之别。上官仪老爷更是一付“诗八股”的派头,应制诗什么的写得四平八稳, 但官味浓似酱,诗味却难有。看看上官爷爷的这些诗题:《奉和秋日即目应制》、《奉和过旧 宅应制》、《八咏应制二首》等等,全是这等东西。所以本书的才子榜上自然也没有他的座位。 寒山、拾得这些诗僧,写的诗倒很妙,像寒山的《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通篇都用叠字,却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堆砌的毛病,颇见功力。但这些诗僧们的诗更多 地是那种带禅味的诗,超世之意甚浓,像拾得的一些诗,几乎和佛家偈语相似,试看拾得和 尚这首《诗》(至朴无华直接以“诗”为名,这首诗太长,节录其中几段) 出家要清闲,清闲即为贵。如何尘外人,却入尘埃里 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人生浮世中,个个愿富贵。高堂车马多,一呼百诺至 吞并田地宅,准拟承后嗣。未逾七十秋,冰消瓦解去 悠悠尘里人,常道尘中乐。我见尘中人,心生多愍顾 何哉愍此流,念彼尘中苦 诗不错,但是禅味太浓,佛家的说教味过浓,不似才子们情根深种的热血心肠
- 3 - 几句诗中说的那样:“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正所 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些美丽而脆弱的才子才女也都像春花般绽放出 他们的美丽高洁,又像春花一般匆匆而落。 其实说来还是不读诗书的好,诗书读得多了, 人事世故就不那么熟练,呆气傲气古怪气多生,渐渐就是“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情 形。而且习惯了临风洒泪,对月长吁,养成了多愁善感的个性。诗书误人多矣。这点苏轼比 较有体会,他说过:“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其实苏大胡子说的不对,如果是 韦小宝那种聪明,又怎么会误一生呢?只是诗书方面的聪明,却很可能耽误一个人的一生的。 不过正是这些生前不幸的才子们,创造了这些如名花之香、好酒之醇让我们读来如 醉如迷的千古绝唱。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也是这些才子才女们共同的宿命吧。 岁月已过去了千余年,但是人世间的感情却依稀相仿。“如此星辰如此夜,为谁风 露立中宵。” 让我们暂时从繁忙如梭的车流中走出来,从灯红酒绿的宴席间离开一会,遥望 一下大唐时的灿灿群星,品味一下这些才子才女的喜怒哀乐,你会发现,虽然远隔千载,但 是他们依然可以拔动你的心弦。 初唐才俊属王勃 初唐诗坛,高居庙堂之上的大致有虞世南、上官仪之类的人物。但从诗才和灵气的 角度看他们还不如江湖草野之中的寒山、丰干、拾得这些和尚们,当然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 最大的还是号称“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 在当时,“初唐四杰”的地位是远远不如虞世南、上官仪等人的。但像虞世南、上官仪 这等老气横秋,满口官话和应制诗的家伙却是不合本书所评的才子标准的。像老虞的这首咏 蝉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很明显,老虞写首诗也要摆个架子,这蝉也透着官味,什么“居高声自远”,无非是坐 在主席台上,说话就比别人响了吧。和骆宾王咏蝉诗中的“露重难飞进,风多响易沉”那种 凄苦格调有霄壤之别。上官仪老爷更是一付“诗八股”的派头,应制诗什么的写得四平八稳, 但官味浓似酱,诗味却难有。看看上官爷爷的这些诗题:《奉和秋日即目应制》、《奉和过旧 宅应制》、《八咏应制二首》等等,全是这等东西。所以本书的才子榜上自然也没有他的座位。 寒山、拾得这些诗僧,写的诗倒很妙,像寒山的《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通篇都用叠字,却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堆砌的毛病,颇见功力。但这些诗僧们的诗更多 地是那种带禅味的诗,超世之意甚浓,像拾得的一些诗,几乎和佛家偈语相似,试看拾得和 尚这首《诗》(至朴无华直接以“诗”为名,这首诗太长,节录其中几段): …… 出家要清闲,清闲即为贵。如何尘外人,却入尘埃里。 …… 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 人生浮世中,个个愿富贵。高堂车马多,一呼百诺至。 吞并田地宅,准拟承后嗣。未逾七十秋,冰消瓦解去。 …… 悠悠尘里人,常道尘中乐。我见尘中人,心生多愍顾。 何哉愍此流,念彼尘中苦。 诗不错,但是禅味太浓,佛家的说教味过浓,不似才子们情根深种的热血心肠
王杨卢骆号称“初唐四杰”,当然每个人都不是浪得虚名,各自有惊人的艺业。像骆宾 王,七岁咏鹅,那首“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至今是少儿们必背的诗句,后来写的那篇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也是十分出色。(请参看下篇《露重飞难骆宾王》)。卢照邻也是个很 牛的人,他的那篇《长安古意》为闻一多大力称赞,不过什么“复道交窗作合欢”……“罗 襦宝带为君解”等句子,有点“黄色”诗的意味。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也 称此诗是有宫体艳情诗的特点。不过现在看来,这篇《长安古意》应该算是唐代长篇诗歌中 最早的了,开《长恨歌》、《琵琶行》等长诗的先河。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上来看,比起 《长恨歌》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好多人喜欢并能背诵《长恨歌》、《琵琶行》中的句子,但 普通诗歌爱好者对《长安古意》很熟悉的却少之又少。所以觉得卢照邻的诗似乎还并没有达 到超一流的境界。 卢照邻命也很苦,患上了“风疾”,大概属于现在脑血栓之类的病症,手足瘫痪,后又 失明,最后为了摆脱痛苦,投水而死。至于杨炯,我们所熟悉大致就是他的那首《从军行》 吧,据说当时就有“王杨卢骆”一说,但杨炯却不满意这样的排名,说过什么“耻居卢前, 愧在王后”。意思是说,他排在卢照邻前面有点过了,他自觉才学不及卢,但觉得比王勃 要强得多,所以说“愧在王后”。但从诗作的成就来看,如果真再排排名次,初唐四杰恐怕 老杨要算倒数第一,比之王勃,大大不如,何愧之有? 王勃是此篇重点介绍的人物。王勃少年时候就聪明过人,也有“神童”之称。据说六岁 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认为书中有许多错误,就作 了一篇《汉书指瑕》来纠正它。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这也看出来王勃不迷信权威,头角 峥嵘的性格特征 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考察吏治民风。王勃给刘祥道写了 封信,毛遂自荐,信中展示了他雄姿英发的少年气质。刘祥道读了后,很是赏识,就上表朝 廷,推荐王勃这个少年英才。看来当时选拔人才的社会机制还是相当健康合理的。高宗皇帝 召见了王勃,金殿对策,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高宗倒也是龙颜大悦。当时他还不满二 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可以说是少年得志。王勃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朝廷每有庆 典大事,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一时间声名鹊起,皇子沛王听说了,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 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修撰《平台秘略》一书。 到这里王勃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顺风满帆了,但王勃的聪明也只限于诗词文章方面,在 政治方面嗅觉很差,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弱智。所以王勃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叫什么 《戏为檄英王鸡文》的文章。事情是这样的:大家知道男孩子天性好斗,喜欢打仗的游戏, 当时诸王子们也没有什么《帝国时代》、《红警》之类的电脑战略游戏好玩,只有玩斗鸡、斗 蟋蟀等玩意儿。王勃一时动了童心,竟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王勃这篇文章不 过是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唐高宗见了却大怒,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唐高宗李治想起来他 们兄弟间争斗的事情,而且唐高宗的父辈李世民兄弟自相残杀的情景也相去不远,可以说也 是历历在目,这种兄弟争斗的事情正是唐朝当时的敏感词,王勃却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经意 间揭开这块旧疮疤,这还了得!请看《红楼梦》中王夫人打了金钏并把她赶走那一回中,我 觉得金钏那句“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才是最令王夫人忌讳的。这话不但教 宝玉学“坏”,而且有挑唆他们兄弟间关系的意味。普通大户人家都这样,何况是皇家。也 幸亏是在唐朝这种开明点的朝代,要是放在后来文字狱盛行的时候,王勃有十个脑袋也砍没 了。不过王勃从此不被重用是肯定的了。后来又出了件王勃擅杀自己窝藏的一个罪犯的事情, 当然也有人说此事是别人陷害王勃,不管怎么说王勃在当地(虢州)的官场上由于恃才傲物 得罪了很多人,这事出了以后,帮他的没有,落井下石的可能倒不少,因此王勃就倒了大霉 被下狱,还差点被判成死罪,好在后来遇赦才保全了性命。但被革职为民,终身不得再做官
- 4 - 王杨卢骆号称“初唐四杰”,当然每个人都不是浪得虚名,各自有惊人的艺业。像骆宾 王,七岁咏鹅,那首“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至今是少儿们必背的诗句,后来写的那篇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也是十分出色。(请参看下篇《露重飞难骆宾王》)。卢照邻也是个很 牛的人,他的那篇《长安古意》为闻一多大力称赞,不过什么“复道交窗作合欢”……“罗 襦宝带为君解”等句子,有点“黄色”诗的意味。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也 称此诗是有宫体艳情诗的特点。不过现在看来,这篇《长安古意》应该算是唐代长篇诗歌中 最早的了,开《长恨歌》、《琵琶行》等长诗的先河。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上来看,比起 《长恨歌》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好多人喜欢并能背诵《长恨歌》、《琵琶行》中的句子,但 普通诗歌爱好者对《长安古意》很熟悉的却少之又少。所以觉得卢照邻的诗似乎还并没有达 到超一流的境界。 卢照邻命也很苦,患上了“风疾”,大概属于现在脑血栓之类的病症,手足瘫痪,后又 失明,最后为了摆脱痛苦,投水而死。至于杨炯,我们所熟悉大致就是他的那首《从军行》 吧,据说当时就有“王杨卢骆”一说,但杨炯却不满意这样的排名,说过什么“耻居卢前, 愧在王后” 。意思是说,他排在卢照邻前面有点过了,他自觉才学不及卢,但觉得比王勃 要强得多,所以说“愧在王后”。但从诗作的成就来看,如果真再排排名次,初唐四杰恐怕 老杨要算倒数第一,比之王勃,大大不如,何愧之有? 王勃是此篇重点介绍的人物。王勃少年时候就聪明过人,也有“神童”之称。据说六岁 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认为书中有许多错误,就作 了一篇《汉书指瑕》来纠正它。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这也看出来王勃不迷信权威,头角 峥嵘的性格特征。 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考察吏治民风。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 封信,毛遂自荐,信中展示了他雄姿英发的少年气质。刘祥道读了后,很是赏识,就上表朝 廷,推荐王勃这个少年英才。看来当时选拔人才的社会机制还是相当健康合理的。高宗皇帝 召见了王勃,金殿对策,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高宗倒也是龙颜大悦。当时他还不满二 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可以说是少年得志。王勃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朝廷每有庆 典大事,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一时间声名鹊起,皇子沛王听说了,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 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修撰《平台秘略》一书。 到这里王勃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顺风满帆了,但王勃的聪明也只限于诗词文章方面,在 政治方面嗅觉很差,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弱智。所以王勃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叫什么 《戏为檄英王鸡文》的文章。事情是这样的:大家知道男孩子天性好斗,喜欢打仗的游戏, 当时诸王子们也没有什么《帝国时代》、《红警》之类的电脑战略游戏好玩,只有玩斗鸡、斗 蟋蟀等玩意儿。王勃一时动了童心,竟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王勃这篇文章不 过是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唐高宗见了却大怒,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唐高宗李治想起来他 们兄弟间争斗的事情,而且唐高宗的父辈李世民兄弟自相残杀的情景也相去不远,可以说也 是历历在目,这种兄弟争斗的事情正是唐朝当时的敏感词,王勃却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经意 间揭开这块旧疮疤,这还了得!请看《红楼梦》中王夫人打了金钏并把她赶走那一回中,我 觉得金钏那句“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才是最令王夫人忌讳的。这话不但教 宝玉学“坏”,而且有挑唆他们兄弟间关系的意味。普通大户人家都这样,何况是皇家。也 幸亏是在唐朝这种开明点的朝代,要是放在后来文字狱盛行的时候,王勃有十个脑袋也砍没 了。不过王勃从此不被重用是肯定的了。后来又出了件王勃擅杀自己窝藏的一个罪犯的事情, 当然也有人说此事是别人陷害王勃,不管怎么说王勃在当地(虢州)的官场上由于恃才傲物 得罪了很多人,这事出了以后,帮他的没有,落井下石的可能倒不少,因此王勃就倒了大霉 被下狱,还差点被判成死罪,好在后来遇赦才保全了性命。但被革职为民,终身不得再做官
连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贬到交趾(越南)去做县令。 经过了这样一个个深刻的“教训,按说王勃该知道些人情事故的重要性了吧。NO!王 勃这种不会看眼色和风头的脾气是改不了的,在滕王阁参加阎都督举办的宴会时,其实王勃 只是路过而已,恰好有人介绍他做个陪席的罢了。人家阎都督早就安排好了,让他的女婿事 先准备好了文章,到时候显能露脸。就好像有些有奖活动一样,大奖早就内定下了。但当假 意让到王勃这愣小子面前时,王勃还真老实不客气地见竿就上,见树就爬,提笔就写了起来。 王勃这人十足是“领导夹菜他转桌”的那类人。要说人家唐朝当时风气还是比较好的,就算 放在现在,假如也有这样的情况时,必有几个阎领导的心腹将王勃喝叱几句,说些什么“你 介小生,怎么这样狂放大胆,一点不知道谦恭之礼”之类的话,将王勃写文章的权利剥夺 了,然后再让阎都督的女婿顺利地表现自己。另外人家老阎也比较有涵养,虽然当时也一脸 的不高兴,拂着袖子退了席,但却令人打听了王勃所写的内容报知自己,而且当听到王勃写 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好句子的时候,居然不弃前嫌,转怒为喜 大为夸奖。说来人家老阎的鉴赏能力也很高呀,这两句是果然是后世公认的名句,如果老阎 是个狗肉将军张宗昌那样的浑人,知道啥子叫个“落霞与孤鹜齐飞”,俺就知道你抢了俺女 婿的镜头,管你写的天花乱坠,俺反正也不懂,就说你写的狗屁不通,一顿板子先打得你“细 皮与嫩肉齐飞,鲜血共衣裳一色”再说。又能怎么样?说来也算是王勃之幸。 其实就算阎都督不是不识字的狗肉将军之类,假如老阎是个头脑冬烘,“身自端方”“体 自坚硬”的那种迂腐之儒,也不一定就觉得王勃的文章好,大家看王勃的这篇文字,从那些 应制八股、歌功颂德的文章标准看,前半篇写景写事倒还说得过去,但是从“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物描写之后,按这类文章的一般原则,就该转入借滕王阁的盛会 来歌颂阎都督领导下的大好形势,而王勃却写的是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倾诉了一回他个人的 愁闷之情:什么“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孟尝高洁 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些话在此场合下说出来,也是难讨领导喜欢 虽然说王勃此文有点仿《兰亭集序》的意味,但他的身份和当时的王羲之有所不同,滕 王阁会也不完全等同于兰亭之会,所以这样写是不大符合应酬性质的文章要求的。不过正是 由于王勃这种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性格,才有了《滕王阁序》这篇好文,王勃才不管你们 谁高兴谁不高兴,我手中的笔就写我心中的话,这正是桀骜不驯的才子本色。 王勃到滕王阁本是路过,他的目的地是到交趾(越南)去看望父亲,结果乘船时遇 到风浪,落水而死(一说落水受惊而死),年仅26岁。真是可惜呀。都说天妒红颜,上天亦 妒才子乎?难道上天不忍心这些太超世脱俗的人在这肮脏风尘中挣扎沉沦?而提早将他们 招回?以王勃的性情来看,他恐怕再多活几十年,还是这般脾气,肯定要坎坷一生 不过王勃一生虽短如流星一瞬,还是给我们留下好多珍品。那篇《滕王阁序》写得 美不胜收,文中简直是字字珠玑,像什么“物宝天华,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原来周星驰的名字是从这儿起的)都是上佳的句子,又有“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 迎,高朋满座”、“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这样的精彩文字, 千载之下读来,仍是满口余香。 王勃的诗广为人知的是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有气魄,有着一种乐观向 上的气息。不过这是王勃年少时的作品,多少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情吧。人的心情 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后来王勃自己又写过一篇叫做《别薛华》的诗,其中道: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 5 - 连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贬到交趾(越南)去做县令。 经过了这样一个个深刻的“教训,按说王勃该知道些人情事故的重要性了吧。NO!王 勃这种不会看眼色和风头的脾气是改不了的,在滕王阁参加阎都督举办的宴会时,其实王勃 只是路过而已,恰好有人介绍他做个陪席的罢了。人家阎都督早就安排好了,让他的女婿事 先准备好了文章,到时候显能露脸。就好像有些有奖活动一样,大奖早就内定下了。但当假 意让到王勃这愣小子面前时,王勃还真老实不客气地见竿就上,见树就爬,提笔就写了起来。 王勃这人十足是“领导夹菜他转桌”的那类人。要说人家唐朝当时风气还是比较好的,就算 放在现在,假如也有这样的情况时,必有几个阎领导的心腹将王勃喝叱几句,说些什么“你 一介小生,怎么这样狂放大胆,一点不知道谦恭之礼”之类的话,将王勃写文章的权利剥夺 了,然后再让阎都督的女婿顺利地表现自己。另外人家老阎也比较有涵养,虽然当时也一脸 的不高兴,拂着袖子退了席,但却令人打听了王勃所写的内容报知自己,而且当听到王勃写 出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好句子的时候,居然不弃前嫌,转怒为喜, 大为夸奖。说来人家老阎的鉴赏能力也很高呀,这两句是果然是后世公认的名句,如果老阎 是个狗肉将军张宗昌那样的浑人,知道啥子叫个“落霞与孤骛齐飞”,俺就知道你抢了俺女 婿的镜头,管你写的天花乱坠,俺反正也不懂,就说你写的狗屁不通,一顿板子先打得你“细 皮与嫩肉齐飞,鲜血共衣裳一色”再说。又能怎么样?说来也算是王勃之幸。 其实就算阎都督不是不识字的狗肉将军之类,假如老阎是个头脑冬烘,“身自端方”、“体 自坚硬”的那种迂腐之儒,也不一定就觉得王勃的文章好,大家看王勃的这篇文字,从那些 应制八股、歌功颂德的文章标准看,前半篇写景写事倒还说得过去,但是从“落霞与孤骛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物描写之后,按这类文章的一般原则,就该转入借滕王阁的盛会 来歌颂阎都督领导下的大好形势,而王勃却写的是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倾诉了一回他个人的 愁闷之情:什么“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孟尝高洁, 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些话在此场合下说出来,也是难讨领导喜欢 的。 虽然说王勃此文有点仿《兰亭集序》的意味,但他的身份和当时的王羲之有所不同,滕 王阁会也不完全等同于兰亭之会,所以这样写是不大符合应酬性质的文章要求的。不过正是 由于王勃这种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性格,才有了《滕王阁序》这篇好文,王勃才不管你们 谁高兴谁不高兴,我手中的笔就写我心中的话,这正是桀骜不驯的才子本色。 王勃到滕王阁本是路过,他的目的地是到交趾(越南)去看望父亲,结果乘船时遇 到风浪,落水而死(一说落水受惊而死),年仅 26 岁。真是可惜呀。都说天妒红颜,上天亦 妒才子乎?难道上天不忍心这些太超世脱俗的人在这肮脏风尘中挣扎沉沦?而提早将他们 招回?以王勃的性情来看,他恐怕再多活几十年,还是这般脾气,肯定要坎坷一生。 不过王勃一生虽短如流星一瞬,还是给我们留下好多珍品。那篇《滕王阁序》写得 美不胜收,文中简直是字字珠玑,像什么“物宝天华,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原来周星驰的名字是从这儿起的)都是上佳的句子,又有“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 迎,高朋满座”、“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这样的精彩文字, 千载之下读来,仍是满口余香。 王勃的诗广为人知的是那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很有气魄,有着一种乐观向 上的气息。不过这是王勃年少时的作品,多少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情吧。人的心情 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后来王勃自己又写过一篇叫做《别薛华》的诗,其中道: 送送多穷路, 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 俱是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