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 :咏物诗的类型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 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感染和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咏物诗鉴赏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 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 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 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 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 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 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 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 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 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 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 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淸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 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 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 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 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三:咏物诗的境界 据佛家关于境界的说法,把咏物诗分三层。第一层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时的 山与水在作者的面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实物描写)。第二层境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
咏物诗 一:咏物诗的类型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 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感染和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咏物诗鉴赏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 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 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 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 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 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 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 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 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 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 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 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 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 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 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 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三:咏物诗的境界 据佛家关于境界的说法,把咏物诗分三层。第一层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时的 山与水在作者的面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实物描写)。第二层境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
是水。这要求作者观察事物时需要看到事物的内在的东西,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即:写物寄情,物情各半)。第三层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作者从事物的表面看到 事物内在的本质,看懂了、看透了,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认识 到了这个水平,便是达到了至高境界(即:物的口吻,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妨借助佛家的这个说法,来体会一下咏物诗的境界问题。让我们来举贺知章的《咏 柳》来说明第一层境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以及柳树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很好,诗的技巧很高超。作为 千古流传的名篇,确实有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但这首诗只是咏物诗的第一层境界,它 除了说柳树,其它的基本什么都没说。它的优点在于把柳树说得很好,很准确,说到家了 缺点也在这里。柳树就是柳树,不是别的。因此读后给我们的感觉是简单明快,但余味少。 这就是看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 类似的咏物诗很多,如骆宾王七岁就写了著名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 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咏物诗到了第二层境界,物已非原物,它已经被作者赋予了主观的认识,作者把自己 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加到物的身上,物就不是自己了,是作者的道具而己。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两句还是对蝉的客观描写,后两句完全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蝉的形象来表 达。表面上说蝉,实际说的是理。这样的写法,往往采用双关、象征、比喻等等手段,最终 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那居高者已经不是蝉,而是人了。蝉如此,人也是如此。透过物 本身的特点来展开联想和发挥,达到哲理诗化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握住度,发 挥的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拽。 当代网络诗人西部小王曾经有一首写《跳棋》的诗,很符合这个特点。我们抄录来,读 者可以自己去细细的体会 或具人形或作球,搭桥拦路自为谋:从来捷足须捷径,踩过同行多少头。 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物与我的合一。我的身世、感慨、寄托完全透过物来表达。目的明 明写的是自己,却基本不暴露,作者的本意隐藏的很深。但我们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却分明可以感受出来。也就是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里边加入了作者的灵魂。同样是 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 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假借蝉的口气来写蝉,表面看来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全部 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全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蝉。全篇还采用双关的手法,从颔 联开始,句句写的都是蝉,但句句其实又都是自己。那“玄鬓影”和“白头吟”,既是蝉 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际。而结尾的蝉的 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当代著名诗人刘甲夫先生的《雪莲》也是这样的作品 孤标遗世枕流霞,难做人前解语花。云际芙蓉爱冰雪,春风不必到天涯。 刘甲夫先生为人刚正不阿,胸怀坦荡,性格孤傲,这“难做人前解语花”就是自己的内
是水。这要求作者观察事物时需要看到事物的内在的东西,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即:写物寄情,物情各半)。第三层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作者从事物的表面看到 事物内在的本质,看懂了、看透了,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认识 到了这个水平,便是达到了至高境界(即:物的口吻,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妨借助佛家的这个说法,来体会一下咏物诗的境界问题。让我们来举贺知章的《咏 柳》来说明第一层境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以及柳树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很好,诗的技巧很高超。作为 千古流传的名篇,确实有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但这首诗只是咏物诗的第一层境界,它 除了说柳树,其它的基本什么都没说。它的优点在于把柳树说得很好,很准确,说到家了。 缺点也在这里。柳树就是柳树,不是别的。因此读后给我们的感觉是简单明快,但余味少。 这就是看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 类似的咏物诗很多,如骆宾王七岁就写了著名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 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咏物诗到了第二层境界,物已非原物,它已经被作者赋予了主观的认识,作者把自己 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加到物的身上,物就不是自己了,是作者的道具而已。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两句还是对蝉的客观描写,后两句完全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蝉的形象来表 达。表面上说蝉,实际说的是理。这样的写法,往往采用双关、象征、比喻等等手段,最终 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那居高者已经不是蝉,而是人了。蝉如此,人也是如此。透过物 本身的特点来展开联想和发挥,达到哲理诗化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握住度,发 挥的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拽。 当代网络诗人西部小王曾经有一首写《跳棋》的诗,很符合这个特点。我们抄录来,读 者可以自己去细细的体会。 或具人形或作球,搭桥拦路自为谋;从来捷足须捷径,踩过同行多少头。 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物与我的合一。我的身世、感慨、寄托完全透过物来表达。目的明 明写的是自己,却基本不暴露,作者的本意隐藏的很深。但我们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却分明可以感受出来。也就是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里边加入了作者的灵魂。同样是 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 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假借蝉的口气来写蝉,表面看来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全部 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全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蝉。全篇还采用双关的手法,从颔 联开始,句句写的都是蝉,但句句其实又都是自己。那“玄鬓影”和“白头吟”,既是蝉, 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际。而结尾的蝉的 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当代著名诗人刘甲夫先生的《雪莲》也是这样的作品。 孤标遗世枕流霞,难做人前解语花。云际芙蓉爱冰雪,春风不必到天涯。 刘甲夫先生为人刚正不阿,胸怀坦荡,性格孤傲,这“难做人前解语花”就是自己的内
心独白。他又甘于寂寞,蔑视功名富贵,那“春风不必到天涯”的说法更见境界。表面上写 的是雪莲的精神品质,但其实都是自己。王成纲先生曾经说:我是把“云际芙蓉”和甲夫划 等号的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咏物诗的境界之说,只是想给读者一个理解和认识上的方法,并不 是说谁高谁低。贺知章的《咏柳》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一样是千古名篇。因为目的不同, 着眼点不同,因而手段不同。 综合来说,第一层的写法,主要在于刻画细腻、生动、准确、传神,使读者感到该物的 外在和内在的美。 第二层境界的写法需要发挥的是诗人的诗思。物非原物,已被作者赋予了主观意识,加 上了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在这里,物的本来面目己经被减弱,只是做了作者的话题 和道具。作者的看法未必所有的读者都会同意,但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就是这样,并且用诗 的形式表达了出来。第二种境界的咏物诗,往往采用双关、象征、比喻等手段,透过物本身 的特点来展开联想和发挥,最终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写这种诗,一是 要把握住度,发挥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二是不可过于理性化而缺乏感情, 诗的灵魂是情,而写景、写理最终都是为写情服务的。写理一定要倾注作者自己的感情,爱 憎、嘲都是可以的,但不能没有感情。如果过于理性化而缺乏感情,那就变成了佛或道的偈 语,已不再是诗了。诗人在生活中要独具慧眼,时刻发现生活中能反映诗意的地方,或哲理」 或趣味,或诙谐,或幽默,或赞美,或挞伐。站在不同的角度写,就会有不同的褒贬态度 因为物只是个道具,演什么戏当然要诗人自己说了算 第三层的写法,因为物我合一,写物就是写自己。咏物已经不是主要目的,演义的是自 己的人生,自己的身世、感慨、寄托完全通过物来表达。明明是写自己,却处处以物的面目、 物的口气出现。物看起来还是物,却已注入了我的灵魂。这里的“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 者自己,但也可以象写第一人称的小说一样,用物来隐喻另外一个“我”。这样的诗一旦写 好了,最容易感动人,因为它包含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自己灵魂的化身。 所谓蒙太奇结构,就是象电影中的镜头连接一样,展现一个一个镜头,没有大的情节跳跃 和转折,它们的连接组合给读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或许是悲伤的或许是美丽的诗境。个人是贴 着第三种咏物诗的意境而写的,至于理想与效果是否一样,有待方家来评。 四:名家名言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咏物诗可分两类,一类单纯状物(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一类则于状 物之外,别有寄托,也就是“托物寓意”。这首诗是托物寓意的。托物寓意的咏物诗,阅读 时要透过表层的写物,探知深层的情志。 咏物诗则可分为比体咏物诗(又称感物诗)、赋体咏物诗(又称吟物诗)两大类。前者以 托物言志为主,后者以描摹物态为主。还有人将那种堆砌典故而成的咏物诗单独列为一类: 事类咏物诗。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心独白。他又甘于寂寞,蔑视功名富贵,那“春风不必到天涯”的说法更见境界。表面上写 的是雪莲的精神品质,但其实都是自己。王成纲先生曾经说:我是把“云际芙蓉”和甲夫划 等号的。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咏物诗的境界之说,只是想给读者一个理解和认识上的方法,并不 是说谁高谁低。贺知章的《咏柳》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一样是千古名篇。因为目的不同, 着眼点不同,因而手段不同。 综合来说,第一层的写法,主要在于刻画细腻、生动、准确、传神,使读者感到该物的 外在和内在的美。 第二层境界的写法需要发挥的是诗人的诗思。物非原物,已被作者赋予了主观意识,加 上了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在这里,物的本来面目已经被减弱,只是做了作者的话题 和道具。作者的看法未必所有的读者都会同意,但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就是这样,并且用诗 的形式表达了出来。第二种境界的咏物诗,往往采用双关、象征、比喻等手段,透过物本身 的特点来展开联想和发挥,最终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写这种诗,一是 要把握住度,发挥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二是不可过于理性化而缺乏感情, 诗的灵魂是情,而写景、写理最终都是为写情服务的。写理一定要倾注作者自己的感情,爱、 憎、嘲都是可以的,但不能没有感情。如果过于理性化而缺乏感情,那就变成了佛或道的偈 语,已不再是诗了。诗人在生活中要独具慧眼,时刻发现生活中能反映诗意的地方,或哲理, 或趣味,或诙谐,或幽默,或赞美,或挞伐。站在不同的角度写,就会有不同的褒贬态度。 因为物只是个道具,演什么戏当然要诗人自己说了算。 第三层的写法,因为物我合一,写物就是写自己。咏物已经不是主要目的,演义的是自 己的人生,自己的身世、感慨、寄托完全通过物来表达。明明是写自己,却处处以物的面目、 物的口气出现。物看起来还是物,却已注入了我的灵魂。这里的“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 者自己,但也可以象写第一人称的小说一样,用物来隐喻另外一个“我”。这样的诗一旦写 好了,最容易感动人,因为它包含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自己灵魂的化身。 所谓蒙太奇结构,就是象电影中的镜头连接一样,展现一个一个镜头,没有大的情节跳跃 和转折,它们的连接组合给读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或许是悲伤的或许是美丽的诗境。个人是贴 着第三种咏物诗的意境而写的,至于理想与效果是否一样,有待方家来评。 四:名家名言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咏物诗可分两类,一类单纯状物(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一类则于状 物之外,别有寄托,也就是“托物寓意”。这首诗是托物寓意的。托物寓意的咏物诗,阅读 时要透过表层的写物,探知深层的情志。 咏物诗则可分为比体咏物诗(又称感物诗)、赋体咏物诗(又称吟物诗)两大类。前者以 托物言志为主,后者以描摹物态为主。还有人将那种堆砌典故而成的咏物诗单独列为一类: 事类咏物诗。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 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 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道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 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 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 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 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画眉鸟 欧阳修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 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 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 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 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 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 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 可以自由的飞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右灰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 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马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菊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石灰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