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绝句的章法(结构) 清代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一天傍晚,天上飞来一群白鹤,弘历想试试侍 从的才思,叫大家赋诗吟鹤。有一个叫冯诚修的脱口吟道: “远望天边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沿着第一句 的起,把朱顶白衣的鹤具体化了。 这时弘历有意为难冯成修,开口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你怎么飞来一只白鹤?”对突 如其来的为难冯诚修略加思索,接着吟道: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第三句这么一转,第四句巧妙把白鹤变成黑鹤, 切合弘历的题意 所谓起承转合,就是一首绝句,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怎样结尾。元代范德 机在他的《诗法》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①起要直率:就是要生动、突兀,能统领全篇,紧扣主题,给下文留下空间:同时要有 吸引力,能打动读者。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 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明起一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二:暗起一暗起者不见题字,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 味。如金昌绪【闺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题为【闺怨】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首句写“打起黄 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 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写闺情至此,真使柔肠欲断 陪起一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一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诗有题之正面难写 者,不得不于反面求之,盖从反面托出较之正面意味倍深也。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诗:
- 1 - 绝句 一:绝句的章法(结构) 清代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一天傍晚,天上飞来一群白鹤,弘历想试试侍 从的才思,叫大家赋诗吟鹤。有一个叫冯诚修的脱口吟道: “远望天边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沿着第一句 的起,把朱顶白衣的鹤具体化了。 这时弘历有意为难冯成修,开口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你怎么飞来一只白鹤?”对突 如其来的为难冯诚修略加思索,接着吟道: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第三句这么一转,第四句巧妙把白鹤变成黑鹤, 切合弘历的题意。 所谓起承转合,就是一首绝句,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怎样结尾。元代范德 机在他的《诗法》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①起要直率:就是要生动、突兀,能统领全篇,紧扣主题,给下文留下空间;同时要有 吸引力,能打动读者。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 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一: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二: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 味。如金昌绪【闺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题为【闺 怨】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首句写“打起黄 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 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写闺情至此,真使柔肠欲断。 三: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诗有题之正面难写 者,不得不于反面求之,盖从反面托出较之正面意味倍深也。 如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题意全在一忆字。首句言作客异乡,便含忆字之意。第二句思亲二字,忆字已暗暗 点明。第三四句从对面兄弟忆己,反托己之忆兄弟,诗境真出神入化矣 五:引起一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如杜甫 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六:兴起一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 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 此之谓兴起。 此谓之尊题法,亦谓之「颂扬起」。又如袁凯之【咏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谢一作榭)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汉一作湘)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香一作春) 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 起句以感叹语出之,即谓之「感叹起」也。 诗歌的开头,怎样的才算好?这里指出一种是“高唱”,调子高,不平庸,一种是“极 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一种是“突兀”,像“高山坠石,不知其来”,即出人意 外。说“高唱”是从声调说的,说“苍苍莽莽”,是从境界说的,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 要是结合内容来看,就这里举的几个开头说,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杜甫《秦州杂诗》 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边地景象,万山重迭,苍苍莽莽,孤城守卒处在万山 的壮阔境界中,这里也含有悲凉意。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有画意而境界开阔。有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诗人要写出将军的英姿,用“风劲角弓鸣”来做烘托,这就给全诗刻划出气氛,刚劲有力 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像杜甫《丹青引》,“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 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这首诗的开头,一面点明曹霸这位将军的家世,一面指出他 的艺术才华。从他的艺术才华里展开他画人画马的杰出成就,这个开头也有笼罩全篇的作用 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秦》,“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 这是在高高的城楼上送客,作者抓住城楼高这一特点,写出在飞鸟外的高处送客,好像在天 上送客了,这个突然而来的开头,逼着人们读下去,有引人的力量。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个开头也好,先提出个疑问,引人注意,比较突
- 2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题意全在一忆字。首句言作客异乡,便含忆字之意。第二句思亲二字,忆字已暗暗 点明。第三四句从对面兄弟忆己,反托己之忆兄弟,诗境真出神入化矣。 五:引起—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如杜甫 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六: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 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 此之谓兴起。 此谓之尊题法,亦谓之「颂扬起」。又如袁凯之【咏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谢一作榭)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汉一作湘)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香一作春) 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 起句以感叹语出之,即谓之「感叹起」也。 诗歌的开头,怎样的才算好?这里指出一种是“高唱”,调子高,不平庸,一种是“极 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一种是“突兀”,像“高山坠石,不知其来”,即出人意 外。说“高唱”是从声调说的,说“苍苍莽莽”,是从境界说的,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 要是结合内容来看,就这里举的几个开头说,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杜甫《秦州杂诗》 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边地景象,万山重迭,苍苍莽莽,孤城守卒处在万山 的壮阔境界中,这里也含有悲凉意。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有画意而境界开阔。有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诗人要写出将军的英姿,用“风劲角弓鸣”来做烘托,这就给全诗刻划出气氛,刚劲有力。 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像杜甫《丹青引》,“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 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这首诗的开头,一面点明曹霸这位将军的家世,一面指出他 的艺术才华。从他的艺术才华里展开他画人画马的杰出成就,这个开头也有笼罩全篇的作用。 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秦》,“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 这是在高高的城楼上送客,作者抓住城楼高这一特点,写出在飞鸟外的高处送客,好像在天 上送客了,这个突然而来的开头,逼着人们读下去,有引人的力量。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个开头也好,先提出个疑问,引人注意,比较突
出。倘倒过来,先说二月山城未见花,所以春风疑不到天涯,就没有这样突出了。 ②承要舂容:一般来说,诗的第一层意思在这里完成,或承意或承景或承事,要与 上联衔接,又要为下句作好铺垫。所谓舂容就是冲击容器,使之扩大,换句话说,承句的内 容要对起句内容发展扩大 而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 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 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 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 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 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又如李商 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 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③转要变化:就是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跌荡、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如果承句是写 景,转句便开始抒情或议论:如果承句是抒情,转句便可写景或议论。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 重要之地位,因此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 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兹就转法之技巧略述于后 进一层转法一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 来之病。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 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二:退一步转法一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
- 3 - 出。倘倒过来,先说二月山城未见花,所以春风疑不到天涯,就没有这样突出了。 ②承要舂容:一般来说,诗的第一层意思在这里完成,或承意或承景或承事,要与 上联衔接,又要为下句作好铺垫。所谓舂容就是冲击容器,使之扩大,换句话说,承句的内 容要对起句内容发展扩大。 而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 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 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 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 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 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又如李商 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 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③转要变化:就是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跌荡、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如果承句是写 景,转句便开始抒情或议论;如果承句是抒情,转句便可写景或议论。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 重要之地位,因此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 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兹就转法之技巧略述于后: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 来之病。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 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二: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
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三:反转法一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 反转法。 四:扩转法一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 之扩转法。 ④合句要渊永:所谓“渊永”就是深刻有余味。《庄子·列卸寇》中说:“夫千金之珠, 必在九重之渊。”结句最要紧,他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在意境上要升华到高峰。要言有尽 而意无穷,渊永就是深长隽永的意思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句为第四句。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作一总结以为收 束也。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 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 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 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 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彷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 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杨载之【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 终无成也”。【说诗啐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张燕公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王右丞『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 弹琴,宕出远神也: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 上文体势行之也”。又就题作结者如:韩偓之【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 4 - 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三: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 反转法。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 之扩转法。 ④合句要渊永:所谓“渊永”就是深刻有余味。《庄子·列卸寇》中说:“夫千金之珠, 必在九重之渊。”结句最要紧,他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在意境上要升华到高峰。要言有尽 而意无穷,渊永就是深长隽永的意思。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句为第四句。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作一总结以为收 束也。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 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 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 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 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彷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 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杨载之【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 终无成也”。【说诗晬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张燕公: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王右丞『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 弹琴,宕出远神也;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 上文体势行之也”。又就题作结者如:韩偓之【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 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谢榛【四溟诗话】云 「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 之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 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 可知矣 学诗百法之三一收句相对法 五绝收句是全题最扼重处,宜清劲淡远,有余音不绝之慨。若用对句,则字字有力 全诗便觉挺而且响矣。兹就唐诗中选录一首于后,学者可依此摹仿也。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诗第一句写地,第二句写时,题中宿意已明。第三句写岸上之景,第四句写水中 之景,江流如画,情景逼真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②缘:因为 钱钟书先生对《题西林壁》评论:取看山为喻,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淸的道理,同 时又是描绘庐山的佳作。这四句的安排,首两句写山景,后两句以发议论的方式来写,议论 紧紧扣住前两句,是从写景中得出来的。开头从横看侧看来说,承接句点出“远近高低” 即承接开头,指远看近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各不同”又是承接首句的横看侧看的说 明,两句就是这样紧密结合的。第三句是转,转到理论上去,结句加以说明。这首诗的结构 就是如此紧密。总之,这首诗具有诗人独特的风格,思理分明,一气呵成。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用比 喻作结,颇见巧思。储光羲《江南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 流。”用写景来抒情,并寄托含意。李白《越中怀古》:“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三句说盛,结句说衰,构成反村来抒怀古之情。杜牧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上写千门开,妃子笑,结尾点明荔枝来,用画龙点睛手法,使命意显露。从这里看到好的结 尾也是多种多样的。 绝句的后两句并不都是简单的肯定陈述语气,而常常是否定的、疑问的、感叹的或假设的。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5 -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 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谢榛【四溟诗话】云: 「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 之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 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 可知矣。 学诗百法之三一 收句相对法 五绝收句是全题最扼重处,宜清劲淡远,有余音不绝之慨。若用对句,则字字有力, 全诗便觉挺而且响矣。兹就唐诗中选录一首于后,学者可依此摹仿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诗第一句写地,第二句写时,题中宿意已明。第三句写岸上之景,第四句写水中 之景,江流如画,情景逼真。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② 缘:因为。 钱钟书先生对《题西林壁》评论:取看山为喻,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同 时又是描绘庐山的佳作。这四句的安排,首两句写山景,后两句以发议论的方式来写,议论 紧紧扣住前两句,是从写景中得出来的。开头从横看侧看来说,承接句点出“远近高低”, 即承接开头,指远看近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各不同”又是承接首句的横看侧看的说 明,两句就是这样紧密结合的。第三句是转,转到理论上去,结句加以说明。这首诗的结构 就是如此紧密。总之,这首诗具有诗人独特的风格,思理分明,一气呵成。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用比 喻作结,颇见巧思。储光羲《江南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 流。”用写景来抒情,并寄托含意。李白《越中怀古》:“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三句说盛,结句说衰,构成反村来抒怀古之情。杜牧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上写千门开,妃子笑,结尾点明荔枝来,用画龙点睛手法,使命意显露。从这里看到好的结 尾也是多种多样的。 绝句的后两句并不都是简单的肯定陈述语气,而常常是否定的、疑问的、感叹的或假设的。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